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和领导下,通过“改制重组、内聘外引”,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化、企业化之路,初步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校办学规律的后勤保障体系,有效地保证并支撑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而浙江省高校后勤充分发挥教育大省与经济强省的优势,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秉持“三服务、两育人”宗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相关精神,积极探索后勤改革发展之路。
通过如火如荼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浙江各高校基本确立了符合本校实际的后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2002年浙江省政府召开了全省高校后勤改革暨高教园区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各高校后勤走内涵发展道路,把改革的重点转向强化内部管理、规范各项经营、管理和服务行为,构建完善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上来。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浙江省各高校后勤实体在多年的社会化改革中,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后勤保障长效机制,着力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与时俱进,向学校、国家、社会呈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本章从管理现代化、服务人性化、经营多样化、文化新型化四个方面集中阐述浙江省高校后勤改革所取得的成绩。
5.1 管理现代化
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涉及面广,内容多,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目前基本认可的管理现代化的定义就是把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数学、技术学、心理学等)一系列成果综合应用于管理,使管理能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高校后勤也将这些成果综合应用于自身的管理,初步实现了稳定快速健康发展。
5.1.1 管理理念现代化
在后勤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各高校后勤实体从本校实际出发,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充分认识具有本校特色的后勤管理,并对之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各高校后勤实体按照现代企业管理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转变观念,因校制宜对学校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大胆的改革,在思想上真正确立了后勤管理的战略观念、前瞻观念和法制观念。
一、战略观念。这是指后勤的所有人员特别是后勤领导者、管理者对后勤工作善于进行战略预测和分析,能居安思危和正确把握后勤发展机遇,讲究管理的谋略等。浙江作为中国的经济强省,经过30年的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完善,而浙江高校后勤也经历了改革的风风雨雨,他们更能立足长远、放眼全局,能准确预测和正确决策,能从战略上统筹后勤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如中国计量学院后勤公司提出了“市场圆”的概念,认为市场就是一个以师生为圆心、以师生需求为半径的圆,后勤就是要用自己的服务来覆盖这个圆,后勤只有充分地依托校内近1.5万名师生的这个市场才能生存和发展。在该理念的指导下,公司遵循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构建企业化管理制度,同时对人事、分配、财务等一系列制度进行了调整,内设机构按服务种类进一步进行了整合,并全面提出“管理重心下移”的思路,各职能部门实行目标管理和师生满意度“二相制衡”的管理办法,确保了中国计量学院后勤公司改革之初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均衡发展。
二、前瞻观念。改革开放的30年间,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浙江省各高校后勤管理者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把握和了解高科技发展的走向,熟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涵,能在改革与发展中不断地探讨和研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重点和难点,开拓进取、破旧革新,努力闯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之路,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改革特色,从而使浙江高校的后勤管理在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层面上运行发展。绍兴文理学院后勤集团根据全国宏观形势以及高校后勤改革的背景发生的深刻变化,并考虑到后勤的发展必须以适应和满足学校的发展为根本,实现后勤集团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等诸多因素,于2007年提出了“强体瘦身”战略,旨在规范内部管理,拓展服务项目,优化队伍结构,提升服务水平,充分满足学校和师生不断增长的后勤服务需求。在人才规划方面,杭州师范大学后勤发展总公司于2004年实施了“百名骨干工程”,用时三年多,初步组建了一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管理能力、服务技能的非在编骨干队伍。
三、法制观念。改革必然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而且所谓改革都是没有先例可模仿、可借鉴的,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边思考边探索边实践,高校后勤改革也不例外。这就要求后勤管理者不仅要学法和懂法,而且在实践中要遵法和守法,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在推进后勤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广大后勤管理者不断增强法律意识,严格依法办事,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充分行使权利,正确运用法律武器来解决和克服后勤管理中的种种矛盾。在新劳动合同法出台以前,各高校后勤实体就逐步在一部分骨干员工、表现优秀员工中开展劳动合同签订工作,并针对即将出台的新《劳动合同法》的精神,组织培训,互相学习,尝试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工作。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出台以后,虽然其倾向于劳动者的立法原则给后勤的用工机制、用工成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浙江各高校后勤实体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按规定为员工交纳五险,并执行所在地的最低工资保障体系,为后勤务工者架起了一把合法的擎天大伞。
5.1.2 队伍结构优质化
后勤员工队伍的整体水平是直接影响后勤服务功能发挥的关键因素。浙江省各高校后勤实体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后勤管理中的重要性,并逐年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建立健全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分层次做好梯队培养,在招聘引进大中专毕业生充实管理干部队伍的同时,加大了技术骨干队伍的培养力度,并通过学历教育、岗位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了基层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
一、管理干部知识型。随着高校管理体制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原有的大而杂、小而全、封闭式的,并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的后勤管理模式,逐步转变到以经济手段为主,并与行政手段、民主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上来。后勤管理工作不单单是以往的简单机械劳动、琐碎的事务和平凡的服务,而是与市场信息、科学管理、高新技术紧密相关的。由于后勤工作的难度、复杂性、技术含量的增加,后勤管理现代化能否向前推进,关键看有没有一支既了解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又懂得高校后勤发展规律及现代管理知识的管理干部队伍,即注重服务者(后勤工作者)与被服务者(师生)的“匹配性”。
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浙江省各高校后勤的管理干部队伍基本呈现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特点。如浙大新宇集团现有管理人员41%以上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平均年龄仅35.5岁。浙江工业大学容大后勤集团30名中层管理人员的平均年龄为37.5岁,本科以上学历占73.3%;部门经理一级的基层管理人员中,40岁以下的占65%,大专以上学历占78%。浙江树人大学后勤集团近几年也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大专以上学历从原来占管理队伍总量的25%上升到54%,高级职称从无到有。
二、技术骨干专业型。各高校后勤不断加强技术骨干队伍建设,重视加强技术骨干教育培训工作,帮助技术骨干提高自身素质。根据行业划分,确定行业内的骨干,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对具备某行业专长的员工进行重点培训。通过科学的培训机制,树立被培养人的信心,提高业务技能,直至胜任某方面工作。从目前来看,各高校后勤的不少技术骨干已经取得了后勤职业经理人、物业管理师、营养配餐员国家职业资格等各项专业证书。
为培养并建成后勤的技术骨干队伍,浙江省各高校后勤实体可谓使出浑身解数,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杭州师范大学后勤发展总公司在2006年率先提出了“首席员工”制。首届“首席员工”主要针对技术工种,在关键工序具有技术含量的岗位(服务员、厨师、水电维修工、绿化养护工等)中,开展“首席员工”评选,规定首席员工必须在公司工作满两年以上,熟练掌握工种(岗位)技术,能解决本工种中较复杂的技术问题,能很好地进行传、帮、带,工作业绩突出,服务对象评价高等。同时,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如建立“首席员工津贴”制,每月给予一定补贴;技术培训给予经费支持;签订固定期劳动协议,享受工会福利待遇等。“首席员工”资格有效期为两年,两年内须不断钻研技术,保持本工种(岗位)范围内的技术领先优势,这样既对首席员工有了促进作用,又使他们在部门(班组)团队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
浙江工业大学容大后勤集团则于2006年提出了“131人才工程”,即按照滚动培养、重点资助、跟踪管理、鼓励竞争的要求,计划到2010年培养和引进10名高级技术人才、30名中级技术人才和100名技术骨干。“131人才工程”每年选拔一次,入选人员给予特殊的岗位津贴,并在培训进修、岗位聘任等方面给予重点推荐。同时建立优胜劣汰、竞争考核机制,每年对这些人员的技术能力和工作业绩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及时予以调整,以确保培养对象的质量;考核结果记入档案。这些措施的推出极大地促进、调动了技术骨干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更是培养造就了一支热爱后勤工作、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能适应现代高校后勤事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队伍。
三、基层员工奉献型。本书第1章已经提到,社会化改革之前的后勤员工队伍,整体呈现出“四多四少”的特征,正是这些文化水平不高、从事简单劳动的基层员工却是直接与师生接触、进行面对面服务的一线工作者,后勤有关服务的理念、决定、任务,都需要基层员工去执行、去完成。毫无疑问,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到后勤的形象,因此基层员工培训成为后勤实体着眼于长期发展战略必须进行的工作之一,成为培养员工忠诚度、提高凝聚力的有效方法,增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针对基层员工的实际情况,各高校后勤本着“学会弄懂”的原则,利用各种适宜的培训手段进行,如采用“传、帮、带”的形式,提供安全卫生、操作规范、服务礼仪、技能提高等多个方面的岗前及岗位培训;通过服务人员月讲评、以老带新、讲座、技能比武、岗位实际操作演示、岗位知识问答、班前例会等多种立体交叉形式,使每位员工在工作中不断获取相关的知识,从而提高基层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业务技能,培养了员工对后勤的忠诚度。
5.1.3 管理手段现代化
管理手段现代化是指后勤管理主体在进行后勤管理活动时所采用的物资和技术及其具体操作的数字化,它是为适应经营管理工作高效率的要求而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是实现后勤管理现代化的基础。浙江高校后勤管理手段的数字化集中体现在管理硬件与管理软件两个方面。管理硬件主要是指后勤设施设备,而软件则是指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与信息化。
一、硬件设施现代化。社会化改革之前的高校后勤,基础设施陈旧落后,资源分散,尤其是学生公寓、食堂等后勤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点、难点。为了解决这个基础问题,浙江各高校后勤实体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挖掘内部潜力,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维修改造原有的后勤设施,改善师生员工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有的高校利用社会资金或采用银行贷款形式自行建设学生公寓与学生食堂等基础设施,大大减轻了学校的经费负担,为履行后勤服务保障职能和促进后勤服务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以浙江大学学生公寓为例,几年来累计投入资金5亿元,新建学生公寓55幢,建筑面积41.3万平方米,改造旧宿舍13万平方米,开发了包括学生活动室、健身房、乒乓球室、台球室、羽毛球场、棋艺角、学生之家等70多个活动场所,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新公寓宽敞明亮,老宿舍整洁温馨,家具美观适用,生活娱乐设施齐全,学生安居乐学。又如嘉兴学院后勤在2001—2008年期间,改造学生宿舍35270平方米,改造食堂11308平方米,新建学生宿舍129088平方米,新建食堂15811平方米,极大改善了师生的居住和就餐环境。
从整体情况来看,目前浙江省各高校后勤不但做到了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而且在后勤服务的辅助设施上也采用了新技术、新设备。如不少学校已经引进了现代化的米饭生产线、自动洗碗机等,食堂基本实现了厨房设备不锈钢化、墙面瓷砖化、售饭微机化,做到了餐饮服务的卫生、高效、经济。绝大部分学生宿舍楼内安装了电风扇,部分新造公寓还安装了电视机、热水器、空调。应该说,浙江高校后勤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骄人成绩与硬件设施的有力保障是分不开的。
二、内部管理规范化。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保障新组建的后勤实体有序运行的基础。浙江各高校适应改革发展的新情况,努力建立、健全新型保障体系和后勤实体的各项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基本形成了一个责任清晰、管理规范、运行有序的完整体系。制订了岗位工作职责、日常事务管理、企业文化、协调沟通等管理工作规范;建立了人事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党务管理、廉政建设等制度。人事方面有招聘录用、培训考核、奖惩考核、请销假管理、薪酬分配等制度;财务方面有现金管理、内部财务牵制、财产清查、财务报销、银行支票管理、出差管理、收费票证管理、财务盘点、物资采购等制度;民生民情方面有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帮困互助等制度;党团工会方面有职工代表大会、思想政治工作、党务管理、廉政建设等制度。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使工作开展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力促进了全省各高校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另外,浙江省各高校后勤实体在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要实现对高校后勤服务快捷、全面、高效的管理,必须借助于制度和规范,否则很可能导致管理上的真空、缺位和滞后。因此各高校后勤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后勤管理的标准化建设。省内各高校基本都引入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五常法现场管理体系等,而且基本覆盖后勤管理的各个领域。如浙江大学新宇集团于2002年在所管辖的浙江大学五个校区学生公寓同时通过了ISO9001/14001质量管理和环境管理双体系认证,在国内高校中处于率先位置。浙江师范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都在2003年导入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认证体系,之后省内不少高校相继通过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通过食品卫生监督最高级A级验收等等。同时各高校后勤积极加入后勤管理研究会及下属各行业分会的工作,如参加浙江省高校后勤思政会、伙专会、物专会、寓专会、商专部、节专会、办工委等专业委员会的活动,参与和组织行业标准的研讨和制定。实践证明,各项管理体系的导入是运用科学的管理体系来改进现有工作,而借助行业标准来规范后勤管理工作则激活了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强化了员工按章办事的观念,有效提高了工作质量和管理服务层次。
三、管理数据数字化。管理信息化实质是工作方式转变和业务流程的变革,是管理再创新的过程。浙江省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工作发展迅速,由于多数高校具备了大规模、多校区、教学信息化较发达的特点,在省内除职业技术学院以外的32所普通高校中,拥有在校生万人以上办学规模方面的占81.4%,有2个校区以上的有63%;在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建立后勤网页实现100%覆盖,许多高校都使用了OA行政管理软件,近年来在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寓管理、食堂管理、超市管理等方面也逐步实现了信息化。浙江大学后勤集团所服务的紫金港、玉泉、西溪、湖滨、华家池和之江六个校区的后勤均以校园网联通。集团根据企业特色制作了网页,建立企业门户网站,下属各单位均能联通校园网,实时掌握学校、集团的最新信息,加强企业与学校、师生、社会之间的信息联系、沟通及互动交流。自2000年起,集团整合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引进用友财务与工资管理软件,实施财务电算化;开发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升级校园就餐卡管理信息系统;水电中心推出网上水电费查询系统;通信中心推出网上电话费查询系统等。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给服务对象带来了很多的方便。
5.1.4 管理方式民主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权益。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要加快以改善民生问题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项重大任务。民生问题,已经被当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而管理方式的民主化就是要在管理中充分发扬民主,发挥基层管理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地组织员工参与管理。浙江省各高校后勤实体在后勤管理活动中,坚持采用民主方法,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把正确的意见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宣传和实行。
从总体上来说,在观念上牢固树立民主平等思想,在制度上建立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在行动上实实在在体现民主化管理,在企业文化上宣扬民主和谐的理念,是浙江省各高校后勤管理民主化的经验所得。尤其是充分发挥广大员工在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中的作用,已成为浙江省各高校后勤管理采用民主手段的基本要求。浙江省不少高校后勤实体都将“员工满意”作为后勤工作目标之一提出,为实现该目标,在推进民主管理、民生建设及营造民主和谐氛围等方面采取了不少富有成效的措施,诸如建立二级职代会制度,将本单位的战略规划、重要制度、决议和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机构设置、岗位聘任、薪酬分配、奖励惩罚、请销假等重大决策提交职代会讨论审议,充分发挥职工代表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在师生权益维护方面,各高校后勤更是注重听取意见,不断改善并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如聘请学生担任食堂主任助理或大堂副理,让师生参与大宗物资招标、随采购人员赴蔬菜批发市场调研、赴农场参观,成立膳管会、宿管会等等,都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民主化管理措施。如浙江师范大学膳管会自20世纪80年代初成立至今,学生直接参与食堂各个运行环节的监督,并将其评价当作各食堂效益考核、分配的重要依据。浙江大学新宇集团则用另一种方式诠释新时代下的新型民主管理,即引入契约式管理,维护双方的权利义务。新宇集团十分重视学生的个体权利和主体性,在全国高校中较早引入契约式管理,以住宿协议的形式将双方的权利义务、服务内容、学生行为规范进行约定,在一些宿舍楼、寝室以管理部门、学生自治组织倡议或学生自发的形式建立文明、自律公约。由于将学校对学生的育人要求渗透在住宿协议和各种公约中,不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更加规范、有效,更让学生觉得个性得到尊重,民主权利得到了维护。
5.2 服务人性化
服务质量是高校后勤实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新时期构建高校后勤新型保障体系的核心要素。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是后勤实体一直努力的方向,提供优质服务是高校后勤企业永远追求的目标。而人性化服务是一种以围绕人的生活、工作习性展开的研究,使服务更贴近人性,从而达到合理、有效地提升人的工作潜能和高工作效率的管理方法。它强调人的因素,关注人的感受,并被广泛应用于管理、服务。浙江省各高校后勤实体深谙其道,并将后勤“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通过人性化的服务提升到了一定层次,有效适应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需要。
5.2.1 研究服务需求
高校后勤服务就是围绕师生的“医食住行”等日常生活而开展的系列活动,浙江省各高校后勤实体在保障本校师生饮食安全卫生、学习工作环境优美、生活条件舒适、看病及时、购物方便等方面作了很大努力,同时积极研究师生的消费需求,拓宽服务内容,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服务质量,在平凡的工作中实践了“三服务、两育人”宗旨的真谛。
一、以需求为服务导向。浙江省高校后勤与全国高校后勤一样,在改革前实行的是福利型的供给制、行政式的保障体制,后勤服务低收费,甚至不收费,同样服务质量、供应品种也都是低层次和少品种的,师生的需求相对也不高;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使服务逐渐以一种有偿付费的形式出现之后,师生对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后勤员工实行竞争上岗,“铁饭碗”被打破后,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师生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追求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师生对后勤服务的需求呈现出更多的多变性、多样化、多层次等特点。而需求是企业存在的前提,满足需求更是企业的使命,只有了解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
在这多重压力下,浙江省各高校后勤实体纷纷把研究服务对象的潜在需求作为优质服务的一项动力,有的甚至专门就“研究需求、满足需求、引领需求”进行专题讨论研究,增加和调整服务项目,不断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如许多高校后勤餐饮服务推出风味小吃,浙江大学的留学生餐厅不仅满足了本校师生的需求,还吸引了周边市民光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少学校推出便民维修、网上订餐、网上报修、一站式综合服务等便捷式服务,深受师生好评。而浙江理工大学后勤集团则十分重视校园网络建设,为学生提供稳定、优质的校园网络,使学生在畅游网络的同时,足不出户既可获得学校大量的数字数据库资源,同时亦可登陆选修课、成绩查询等教学系统进行操作。此外,还十分重视维护学生权益,促成了下沙电信对学生的降价行为。
二、以优质为服务坐标。后勤工作以服务为根本,而开展优质服务活动是对服务的延续、深化与具体体现,是做好后勤服务工作的有效载体,也是各后勤实体深入创建后勤服务品牌、提高后勤综合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各高校后勤实体坚持把开展优质服务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常规工作来抓,包括浙江师范大学、温州大学等高校后勤实体基本做到“年年有活动,年年有创新,年年有主题”的局面,而且开展的优质服务活动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性强。杭州师范大学后勤发展总公司是较早开展优质服务活动的高校后勤之一,他们从2002年开始每年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优质服务活动,历时六载,非常有特色。比如2002年5月份举行的第一届优质服务月活动,内容精彩纷呈,形式灵活多样,有美食文化节、公寓文化周、物业真诚服务、职工技能比武等,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2005年5月举行的第四届后勤优质服务月活动中除了美食文化节、公寓文化周等师生喜闻乐见的传统活动外,还推出了首届花市、首届“清凉冰爽饮料节”等师生参与性较强的活动。第六届后勤优质服务月分“才艺大舞台”、“缤纷后勤”、“魅力饮食”和“活力社区”四大板块,共包含50余项活动。经过多年的实践创新与发展,浙江各高校后勤实体的优质服务活动规模从小到大,范围逐步扩大,主题逐步提升,不但提高了后勤人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提高了师生满意度,更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5.2.2 重视细节服务
随着知识时代的来临,人作为知识、智慧的主体变得越来越重要,合理开发人的内在潜能已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课题。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如今的校园市场已经不同于十年前的校园市场,它已经逐渐融入到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之中;后勤管理也随之逐渐从粗放式管理转移到专业化、集约化管理上来。浙江省各高校后勤实体高度关注服务细节,推行人性化服务,把服务做精做细,以细节体现服务人性化,从细节上打造服务新亮点。
一、营养卫生健康的餐饮服务。“民以食为天”,高校餐饮服务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也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工作学习生活秩序,甚至关系到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多年来,浙江各高校后勤实体以构建新型高校饮食服务体系为目标,大胆推进餐饮行业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不断改善办伙条件和就餐环境。同时主动跟踪高校餐饮服务市场的新变化,更新观念,推进行业化改造,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初步建立了一整套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制度体系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服务体系。各高校餐厅基本形成了以消费便利快捷、营养卫生安全、价格经济实惠、菜肴品种丰富、高中低档搭配合理等为主要特点的餐饮服务形式,包括各类早餐、快餐、正餐、夜宵,同时引进风味小吃,开设明档小炒,推出品牌菜、特价菜,延长营业时间,有效地满足了广大师生多样化、多层次的饮食需求。
二、温馨和谐的公寓服务。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对于大学生来说则是“安居才能乐学”。大学生进入高校,首先面临住的问题,如果住的问题解决不好,学习、生活等一系列问题都无从谈起。学生公寓是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管理育人的重要阵地,住宿的重要性决定了学生公寓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学生公寓的管理和服务也成为打造和谐校园的重要环节。浙江省各高校后勤实体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服务为基、以育人为荣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观性、创造性,倾力打造了温馨、舒适、和谐的住宿环境。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各高校后勤实体都非常注重用细致周到的服务体现后勤对学生的真情与亲情,比如免费提供微波炉、打气筒、针线包,甚至在值班室配置煎熬中药的电子药煲等,并设立休息室,为同学们的生活、学习提供便利服务。
浙江工商大学后勤发展总公司所推出的特色寝室——英语寝室就是其中的一个特色服务。为了有效利用第二课堂拓展英语学习空间,浙江工商大学从2001年开始在国贸、英语专业的学生中通过自愿原则组成9个“英语寝室”,以寝室为载体成立英语学习小组。作为“英语寝室”,每晚规定一段时间进行英语会话,室友间相互监督,如果有谁不小心讲了中文,就会受到寝室自行制订的处罚条例的处罚。为了监督促进,学校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9个“英语寝室”配备了外教辅导。到了2004年,“英语寝室”在全校范围内推行,英语寝室活动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英语寝室与课堂教学互动模式”。通过外籍教师上课、加强本校学生与外国留学生、外国短期访问学生交流等方式营造英语学习氛围和环境。截至2008年10月,已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15所大学的358名外国学生参加了以提高口语能力为内容的交流活动。特殊的寝室必然带来特殊的后勤服务:新生入学报到时,公寓管理中心密切协同各学院做好“英语寝室”的编排装点和卫生保洁工作;有外国学生前来“英语寝室”学习交流时,公寓管理中心和饮食服务中心均能根据外事工作的要求,反复斟酌接待方案,认真做好餐饮和住宿安排。外国学生入住后,后勤一线员工更是晚睡早起,不辞辛劳,全力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为做好服务工作,有的员工还自学简单会话英语,了解不同国别的风俗习惯,尽量使各项后勤服务不出偏差,使中外学生都能安心学习。由于服务工作做得细,中心多次收到学生和家长写来的感谢信,其中一位外国留学生通过书记校长信箱来信,真诚地感谢给予她帮助的一位公寓值班员,并将其亲切地称为“中国妈妈”。
三、细致周到全方位的服务。推出服务承诺制度。实行后勤服务承诺制是树立行业新风、规范服务行为的创造性举措。从后勤社会化改革开始,省内不少高校后勤实体就向广大师生全面公布了服务范围、服务项目、服务流程、服务质量和服务时限要求,条款不等,由各校根据后勤服务的实际情况来定,有十几条的,有几十条的,内容十分具体务实。如首问责任制,菜肴的品种数量,被单、被套的洗涤次数,突发事件的维修、抢修时限等等。承诺重在践诺,承诺服务推出后,后勤管理者进一步认识到服务的重要性,全体员工也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地按照事先的承诺做好服务工作。
如浙江工业大学容大后勤集团推出承诺服务28条,具体内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