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2 各方关系契约化
所谓契约,是由双方意愿一致而产生相互之间法律关系的一种约定(查士尼丁,1989)。契约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组约束当事人行为的局限条件。克莱因说:“契约是一种通过允许合作双方从事可信赖的联合生产的努力,以减少在一个长期的商业关系中出现的行为风险或‘敲竹杠’风险的设计装置。”而香港经济学家张五常的解释则是:契约是当事人在自愿的情况下的某些承诺。有契约就得讲责任,就得有个机制。不讲责任,没有制度上的规范,就必然有人会毁约,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也就不得以长久。有个人责任,还有制度的、法律的约束,这才构成完整的契约关系。将契约理论引入高校后勤事业,主要体现从事高校后勤的企业实体与学校的委托契约关系、与师生的购买契约关系、与员工的劳动契约关系以及与社会的市场契约关系。这里,我们重点研究与员工的劳动契约关系以及与社会的市场契约关系。
学校委托契约。“甲乙方模式”将逐步淡化,改为“委托契约模式”或“公司制”,即是指高校把需要获得的各项后勤服务以契约的形式寻求和委托给能够提供相应后勤服务的机构,既可以是由学校及后勤员工共同入股的后勤企业,也可以是其他高校后勤企业或社会企业。学校仍然设立甲方,甲方对后勤企业的监管则主要通过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形式实施。监督管理委员会由相关利益共同体代表组成,履行监控和评价职能。对于学校后勤员工共同入股的企业的管理,主要通过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方式进行,董事会为企业最高决策机构,包括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任免高层管理者、明确薪酬分配等。
师生购买契约。随着高校师生市场意识的成熟,从事高校后勤的企业与学生都被视为契约当事人,二者的关系是基于双方合意而订立的契约关系。在该契约关系中,学生同意支付消费,企业同意付出其服务。从事高校后勤的企业与学生的关系犹如商业之间的契约关系,也是一种所谓消费者至上主义。实质上就是说,后勤服务被视为一种商品,在高校后勤服务市场里,后勤企业是后勤服务产品的生产者,而高校或师生则是该产品的购买者。公益性和福利性不再体现在服务的输出和购买过程中,而由政府在政策制定及学校与后勤企业确立契约关系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员工劳动契约。《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颁布实施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合同法》与企业、劳动者及其他相关利益各方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直接影响到各相关利益者的利益。由此,迫使各方在相互博弈中不得不转换博弈策略,以求得在新的制度环境下的博弈均衡,达到和谐。高校后勤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无疑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形成了高校后勤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新型劳动契约关系。
关于劳动合同签订问题,新法细化了不同劳动期限试用期的期限,比如:劳动合同一年之内的,试用期不超过1个月;为了防止企业以连续签订合同、连续规定试用期损害劳动者利益的行为,规定了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仅仅约定试用期的合同不成立,视为劳动合同期限;新法还就无固动期限劳动合同的签订做出了更有利于劳动者的规定。关于企业的法律责任问题,新法对于用人单位违反法规制定了严厉的惩戒措施:比如,超过一个月未满一年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要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资。再比如,企业应当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而不订立,按照应当订立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资,其他还有经济补偿、违约金等方面。
新法的实施,高校后勤企业与员工新型契约劳动关系的建立,使员工由“临时工”变成“合同工”,员工获得了更多的保障,待遇也相应有所改善,这有利于企业与员工和谐互利劳资关系的建立。然而新型契约劳动关系的建立,也使高校后勤企业用工“全成本核算”进入实务操作阶段,高校后勤必须加强对《劳动合同法》的学习理解,促进各方更新观念,增强法治意识,关注前沿信息,既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又将用工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另外,新法的实施也促使部分高校后勤企业加快了工商注册步伐,促使学校加速开放校内市场;新型契约劳动关系的建立,也使高校后勤企业劳动纠纷进入高发期,学校经常成为被告,迫使学校对后勤社会化进行思考、研究,反思决策成败,重新做出理智选择,或转向支持后勤实体法人化,以代替学校处理劳动纠纷,发挥“防火墙”作用;或考虑到后勤用工成本、用工风险的提高,及后勤企业垄断校内市场而导致的竞争活力缺失,开始逐步开放校内市场,引进竞争,以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社会市场契约。《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学校引进竞争、开放市场将成为必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就是要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实现目标最重要的就是要逐步开放校内市场,这也是下一步继续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着力点和重点。
就某一高校而言,要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事实上,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学生食堂、公寓的市场迅速扩大,或者出于缓解学校在后勤方面的投入压力,或者出于引进竞争的考虑,部分学校纷纷面向社会招标,吸引了不少社会企业参与了高校后勤的经营管理服务工作。当然,由于市场还不成熟、利润空间狭小等诸多原因,一些社会企业逐渐退出高校后勤市场。也有一些高校后勤企业在站稳校内市场以后,纷纷走出校门,托管了其他高校的后勤服务项目,有的迅速扩张到中小学餐饮市场及其他社会服务领域,参与社会竞争。随着市场环境的恶化,高校后勤企业的竞争力优势日渐削弱,这波高峰期也将渐渐过去。
可以预见的是,社会企业即将主动发起进攻,进入高校后勤市场。而且这些社会企业将具有以下特征: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具有专业化的水平,是证照齐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正规军,或者持有国家资质,或者是行业百强企业,无论在抵抗市场风险、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还是在优化内部管理、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都将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将对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发起攻击。
说到底,高校开放后勤市场是必然的,开放市场后,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的主要形式有合同承包、特许经营等。合同承包是指在不改变资产所有权的条件下,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当分离,学校与社会上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签订后勤服务契约,学校将一些后勤服务产品经营权转移给社会企业。在这种安排中,社会企业是生产者,作为组织的高校与作为个体的师生同样都是购买者。特许经营是指高校将具有垄断性的一些后勤服务业务特许给社会上某一企业,使其按照学校的要求在特定的领域里提供特定的服务。高校对特许经营商的资质、知名度、规模及信任度等方面的要求比较高。一般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择特许经营商,并与特许经营商结成类似于政府与一些私人企业形成的“公私”伙伴关系。
8.2.3 内部治理制度化
制度选择即确定后勤生产关系,事关促进或阻碍后勤生产力的发展,对于后勤企业的发展极为重要。后勤实体法人化,本质上是建立先进的后勤生产关系和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管理体制的事企分开。后勤资源与市场得以与社会资源和市场融为一体,实现大范围优化配置,提高教育投资效益。后勤实体法人化,是走向社会化的必经之路。高校后勤建制剥离后建立了后勤实体,后勤生产关系进入量变积累阶段,后勤实体内部行业的法人化,是后勤生产关系的局部质变;而按照《公司法》进行全面彻底改革实现后勤实体的法人化,是后勤生产关系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体制改革可以促进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摆脱事业单位办事模式的影响,增强企业生机活力,促进内部管理科学化。
“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特点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企业制度是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专家经营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在高校后勤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高校后勤内部治理制度化的最重要形式。坚持教育属性与经济属性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在立足校内、保证优质服务的前提下,面向社会,扩大服务范围;大力发展有一定优势和特色,具有规模效益以及较强社会竞争力的后勤支柱产业,使高校后勤逐步发展成为立足学校,面向社会,能够自主运行、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社会第三产业的一支生力军。
当前,高校后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主要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明晰产权,这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最显著特征。产权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关系,产权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学校应实行积极的资产改革政策,要有利于优化配置后勤资源,有利于调动后勤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后勤生产力。主要应在以下两方面做些努力和尝试:一是实行“资产跟人走”政策,不能剥夺员工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后勤资产从学校剥离也很难操作,可以给予有限期使用权,对服务性资产实行“零租赁”,经营性资产实行“低租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也保障员工基本生存条件。二是按《公司法》对后勤实体进行股份制改造。要争取在产权所有人的支持下进行,自上而下推动改革。要以企业发展为基本出发点,以保证职工基本利益为前提,争取大多数群众的支持,不流于形式,最好有中介机构参与,规范操作。股权要实现多元化,学校控股,员工参股。学校绝对控股不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相对控股是最佳选择。学校根据员工的职务、技术、年限等给予一定股份,或让员工通过购买方式实现对企业的持股。员工持股使员工具有双重身份,既是雇员又是股东,有利于形成“以企业为家和为己工作”意识。同时,也可考虑适当吸引社会优质资源入股,有利于优化股权结构,并充分利用其资本、技术、市场和相关资源。
其次,界定权责,校企分开。高校后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分清学校和后勤的权利和责任范围。作为资产所有者,学校有权对后勤的发展战略进行决策,有权对后勤的经营者做出选择,有权对后勤集体资产的流失进行干预和制止。学校不直接干预后勤经营活动,但应当在资金、人员、设施等方面给以扶持;按资产比例受益,当后勤经营破产时,亦按比例承担有限责任。作为资产经营者,后勤运用其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国家法律和学校宏观目标的制约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以其全部法人财产,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重大事项的决策必须经学校批准后方可实施。
最后,科学管理。第一,在人事制度方面,高校后勤系统要由国家统一的行政事业编制转换为企业合同制,扩大后勤系统及其内部经济实体的人事自主权辅之以相对完善的一系列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后勤劳动用工制度的社会化。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积极推行企业化的分配方式,在兼顾效率与公平、个人与集体、消费与积累的基础上,全面启动激励驱动机制,打破平均主义,真正体现责、权、利相结合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进一步调动后勤内部各利益主体和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第三,在管理模式上,按照事企相对分开的原则,加强产权管理和经营管理,使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全面推行和完善分级经济核算,强化目标责任制,树立效益观念(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建立起比较规范的企业管理模式,为后勤实体参与社会竞争创造条件。
第四,在市场机制方面,要改变以封闭服务为主的状况,在满足校内服务需求的前提下,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扩大服务对象,积极开拓社会市场,参与社会竞争。同时,适当引进社会第三产业参与学校后勤服务工作,使之与学校后勤实体相互补充、渗透,逐步融为一体。
第五,在投资机制方面,要由单一的行政事业费拨款转向以国家投资为主、多向筹资为辅,要通过增加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范围,对内有偿服务,对外经营服务,发展后勤产业等,逐步加大计划外投资比例,以外补内,以外养内。
8.3 和谐后勤
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校后勤将紧紧围绕这一任务目标,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利用服务专家专业优势和品牌经营的资源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建学校、师生、后勤实体及员工各尽所能、共同治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发展的和谐后勤。
高校后勤在未来的和谐发展中须用科学发展观看待发展中的问题,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将其发展纳入市场经济的科学发展轨道,才能实现后勤与学校、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要反对粗放型、野蛮式的急功近利的发展方式,要不断探索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发展模型;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才能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才能坚固高校后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须与时俱进,不断研究师生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不断提高技能,才能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须理清关系,统筹全局,切实发挥好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之间的和谐效应,建立学校、师生、后勤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构建健康快速发展的和谐后勤。
从根本上说,和谐社会实乃天地间万事万物气息相融、精灵相通、相宜相生、共处共存的一种生存环境,它涉及一切方面、一切领域和一切人群。高校后勤置身其中,肩负使命,有所作为,是其本能职责。当和谐的春风使“************”、“风景这边独好”的时候,它对高校后勤事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影响力就会愈来愈明显地展现出来,愈来愈深刻地释放出来。
8.3.1 服务专家
后勤科学发展有水平高低之分,但与学校大小没有必然联系。各校后勤千差万别,资源有多有少,实力有强有弱,改革有迟有早,起点有高有低,只要瞄准后勤社会化目标不断前进,适应市场需求,效率效益良好,就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是衡量企业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标志,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劳动者的素质决定其认识与理解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决定其劳动生产率、劳动产品质量、经营管理效益和研究开发能力。智力和能力是劳动者创造价值的主要因素和衡量其素质的基本标准,后勤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决定了简单体力劳动相对减少,现代化专业化的劳动会不断增加。
根据西方学者马斯洛著名的“需要层次论”,当人最低级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向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更高层次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人们所奉行的生活概念及生活方式也开始向更高的水平迈进。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专业化,社会对职业的专业性要求也日趋增强,高校后勤向“服务专家”趋势发展。
“服务专家”专业至上。无论从国家、社会、还是个人,都急需各类专业人才来指导消费,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良性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机遇和要求下,各项全新的专业人员——营养保健师、物业管理师、心理咨询师、信息服务专家、人力资源管理师、会务管理师等等一一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在高校市场这种专业需求也必将更加突出,培养各类服务专家,建立专业化、职业化和标准化的服务专家队伍势在必行。
营养保健师:指从事营养指导、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传播,促进社会公众健康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主要从事的工作内容包括进行人体营养状况评价、管理和指导;进行膳食营养评价、管理和指导;对食品及配方进行营养评价;进行营养知识的咨询与宣教等等。营养保健师通过对师生进行营养评价后,开出“处方”或设计食堂菜谱或推出营养套餐,以满足师生营养需求。拥有营养保健师资格认证证书将极大提高高校后勤餐饮服务的竞争力。
物业管理师:指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专业管理人员。他们主要从事的工作内容包括制定并组织实施物业管理方案;审定并监督执行物业管理财务预算;查验物业公用部位、公用设施设备和有关资料;负责房屋及配套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的维修、养护与管理;维护物业管理区域环境卫生和秩序等。高校物业通过物业管理师的高层次管理,不断改进物业管理水平,构建和谐稳定的公寓环境、教学环境以及社区环境,良好的物业管理,能够使高校物业保值增值。
会议服务专家:指专业从事会议会展的服务工作。他们熟知每一项会议服务细节,了解会议客人的需要,使会议组织实现最为理想化的会场效果。对于所有会议,会议服务专家组织人员密切配合,做好协调及信息传达,了解清楚会议进程,执行动态管理和服务,实现与会宾客最佳的会务体验。对于参会人员来源广泛、习惯不同,高校后勤会议服务专家通过会前温馨提示,会中专人跟进的方法来解决,在会场不同的服务区域,随时有专人礼貌提醒客人,服务客人。
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大概分为三类,一类是在医疗和教育领域,以医疗为主;再有是从事咨询类工作,直接在心理咨询中心做心理咨询工作;还有一类就比较广泛了,属于辅助类的,如做培训、人事工作的,他们学心理学,会对现有的工作起到一个很好的补充作用。对于高校这个特殊的环境来说,科研压力、学习竞争、就业压力、感情受挫等一直考验着师生的心理承受力,每年高校都会有师生因承受不住压力而采取极端的行为,需要心理咨询师采取个别谈话、个体治疗或团队治疗等方式,从心理治疗角度解决大学生在高校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个人问题。
还有维修服务专员、培训专员、信息服务专家、会务员、建筑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等,以及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各类新兴朝阳行业都将会在高校后勤凸显出强势的需求。因此,在未来的发展时期,高校后勤必将提高高校后勤服务的科技含量,增加知识型服务。“服务育人”是高层次服务,应认真开发利用后勤教育资源,针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开展情感型、知识型、研究型服务,根据按需服务的要求,为未来大学生提供各类专业服务。
“服务专家”按需服务。高校是有理想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的聚集地,是不断涌现的新生事物的流行前沿,他们的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将带动整个市场的消费行为。特殊的消费群体,要求高校后勤部门必须遵循持续发展的原则,不断研究师生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研究随着新生事物的产生而派生的服务需求,不断更新充实服务内容,真正做到满足师生需求,实现按需服务。
不断满足伴随新生事物出现而派生的服务项目,如满足校园网络开通的需求,手机信号的需求等等,只是按需服务的一个方面。按需服务除了满足需求外,还要研究需求,引领需求,伴随新生事物出现而派生的服务项目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处在技术前沿,科技含量高。这就要求后勤的服务人员必须是服务专家,这也是我们提出高校后勤的发展必须向“服务专家”趋势发展的原因之一。按需服务更多的内容,体现在师生需要服务时能随时为他们提供专业性服务。
“服务专家”更重过程。“体验经济”由美国的约瑟夫·派恩二世和詹姆斯·吉尔摩首先提出。“体验”从服务中分离出来,就像服务从商品中分离出来那样。在服务经济中,人的欲望是更多更好的非物质享受。当前人则更希望从消费物品与服务中获得个性化的体验,人们的消费正从“有形的消费品转向花钱买感觉”。这里所说的感觉也就是体验。消费趋向于个性化、多样化,追求一种刺激,已成为“E”时代消费的特征,可以预言这种趋势还会加强,甚至成为主流。
“体验”已经逐渐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经济形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渴望得到体验,越来越多的企业则精心设计、销售体验。各行各业的顶尖企业都将发现,未来的竞争战略,就在体验。体验通常被看成服务的一部分,但实际上体验是一种经济物品。体验经济的最大特点,是突出人性。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其中的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的体验是令人难忘的。与过去不同的是,商品、服务对消费者来说是外在的,但是体验是内在的,存在于个人心中,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
体验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方式让消费者有所感受、留下印象,对于高校后勤服务来说,可以根据高校消费者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以及高校消费者是融入情境还是吸收信息进行角度划分。被动参与是指高校消费者完全不参与体验的演出,就像是音乐会的观众;主动参与是指高校消费者就是创造体验的角色,就像在某些互动节目中,台下的观众应邀主动到台上参与节目中的活动,获得其他人无法体验到的角色感受。这种将“体验”作为后勤服务商品推销给师生,并被师生接受,使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后勤服务的未来发展方向。
体验的出现将使后勤的服务大大增值。因为除了服务,更有价值的是它那种独特的大学文化,那种置身于大学氛围的后勤文化,使得顾客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一种优雅的格调、一种浪漫的氛围,一种对大学文化的体验,愿意购买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愉悦”、“难忘”等等,这就是体验的价值。目前在社会上体验经济还刚刚处于初级阶段,如“假日经济”、“休闲经济”等就是其具体表现。然而,有空间就有可能,只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发掘体验的价值,体验经济一定也会在各个领域大放异彩。
8.3.2 共同治理
浙江省高校后勤管理研究会理事长、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宣勇在浙江高校后勤管理研究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针对浙江省高校后勤改革的下一步发展提出了“共同治理”的理念,随后也组织了专门的课题组进行研究。本书仅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入手对此概念作一粗浅探讨。关于共同治理的提出源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企业,强调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主张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实行共同治理。利益相关者理论为现代企业的共同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代表着现代企业治理理论的发展趋势。利益相关者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英国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其与传统的股东至上的企业理论主要区别在于,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比如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利益服务,同时也要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利益相关者理论提醒我们:组织使命的完成和组织内外利益相关者的付出有很大的关系,而利益主体在组织发展中的话语权和利益索取权影响着利益相关者付出的积极性。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相关者的权重,并要求利益的分配、治理主体的多元、治理权利的分散。
大学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具备学术机构和社会组织的两重属性,随着市场力量越来越深地介入高等教育。在当前环境下,大学的社会组织特征越发彰显,学校希望少花钱,多办事,好办事,摆脱自办后勤的风险与烦恼,得以集中精力于教学科研;师生消费者希望改善消费环境,获得及时周到、称心满意、物有所值的服务,尽可能扩大选择性;后勤企业希望合理分享发展成果,平等竞争,获得发展机遇;员工希望待遇福利越来越好,工作环境越来越舒适。这些都是正当追求,都应当给予满足,也是能够做到的。在自身发展越来越依赖外部资源的今天,在大学内部治理中更要强调政府、学校、后勤、师生等相关利益者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政府扶持。政府是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发动者,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动力。后勤企业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但后勤企业并非“义务劳动”组织,“公益性”成本最终总要由政府承担的。政府扶持主要有法律扶持和政策支持两个方面。在法律扶持方面,政府在立法上给予高校后勤支持,根据社会发展和高校发展的新形式,及时立法或更新法律,及时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指明方向并提供法律依据。如实行税收政策优惠、后勤资产“零租赁”或“低租赁”及水电气价格优惠“三大政策”来承担“公益性”。未来的高校后勤企业不管由高校自身还是社会企业组织实施,都应当把政策优惠全部转化为价格优惠,而不应当有任何折扣,或者说不能减损“公益性”幅度。同时,通过政策优惠来鼓励社会上的优质资源进入高校后勤服务领域,可以参照美国做法,“企业如给学校赠款,或设立奖学金等,酌情降低其所得税税率;鼓励吸引社会团体、企业参与学校后勤服务经营,形成高校后勤由社会参与举办的格局”。
学校监管。高校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体,是直接受益者,是重要改革动力。后勤社会化使“学校办社会”变为“社会办学校”,学校进一步理顺同后勤的产权关系,激活后勤资源,变行政性指导为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学校可以将市场全面开放,面向社会公开招标选择服务企业,高校后勤集团以同等资格参与竞争,使社会企业进入高校后勤服务领域,并给予它们同校内后勤企业同样的运营条件,随行就市,校方向中标者收取资源占用费,而校方自己不“赚钱”,让师生享受更多的“公益性”。学校要履行对后勤服务的监管与评价职能,使后勤的发展能满足高校的发展需要,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的生活得到更好的保障,同时也使之成为高校后勤发展的有效推动力,使后勤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后勤运作。后勤企业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和兼并联合,将逐步形成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的产业链,生产力水平和管理科学化水平将会显著提高。社会企业也会利用专业化的生产线来进入高校后勤,高校后勤与社会企业在竞争中由学校自主选择。在未来的发展中,竞争中最终获胜的高校后勤组织仍要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坚持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服务的方向,使后勤各项工作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并有制度保障,这是服务对象的需要,也是服务者占领市场、巩固市场和扩大社会效益的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校后勤组织必须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服务职能、经营职能、生产职能、管理职能、资产保全职能、安全运作职能等,为新型大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为开拓社会市场做好充分准备;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校后勤组织必须进一步变被动为主动,准确定位、明确管理,以市场为导向,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员工积极性。
师生参与。学生参与管理的状况是衡量高校管理水平和“以人为本”理念落实情况的重要标志,是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重要体现。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第四章第四十一条也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学生参与后勤服务,既是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一项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的途径;可以通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加深对后勤职工的理解与尊重。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须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学生参与管理方式包括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参与服务和参与评价。
共同治理体系。高校后勤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体系包括政府、学校、后勤、师生,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要考虑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那么高校后勤的决策应该以谁的利益为重呢?是教师、学生,还是学校、后勤或其他利益相关者?如果我们以教师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显然是不合适的,高校后勤的决策不能完全为教师的利益服务;我们也不能以学生利益的最大化为决策目标;当然,我们也不能以后勤利益的最大化或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我们必须在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不能仅仅强调某一方面的利益,走向任何一个极端。因此,高校后勤是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它的决策必须权衡和兼顾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能顾此失彼。这就要求高校后勤未来的发展必须建立相关利益者共同治理体系。
高校后勤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是寻求一种利益相关者参与共同决策和相互制衡的机制。在这种模式下,高校后勤的决策权往往不是由政府或学校主导,而是交给利益相关者委员会组织。利益相关者委员会一般由政府、学校、后勤、师生等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该委员会在资源配置、财政预算、人事决策、专业设置以及其他事务方面参与高校后勤的决策及管理。高校后勤的各方利益相关者根据他们参与高校后勤治理的能力、责任感和意愿等,在高校后勤治理结构中各得其所,各行其责,实现共同治理。高校后勤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作为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创新的方向,既要合理借鉴西方国家现代大学制度的成功经验,又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进行体制创新和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同时,需要培育利益相关者参与共同治理的意识,提高其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8.3.3 品牌经营
品牌是生产者、经营者为了标识其产品,以区别于竞争对手,便于消费者认识而采用的显著的标记。品牌可以是一个名称,一个术语,一种记号,一种象征或设计,也可以是上述若干因素的组合。换言之,品牌是用以辨别不同企业、不同产品的文字、图形或文字和图形的有机组合等。现在,品牌已不仅是一个标记,按照营销学权威P.道尔的说法,品牌是“一个名称、标志、图形或它们的组合,用以区分不同企业的产品”。P.费尔德维克关于品牌的解释是:“品牌是由一种保证性徽章创造的无形资产。”英国品牌大师L.D.彻纳东尼和M.麦克唐纳曾经在《创建强有力的品牌》一书中指出:“一个成功的品牌是一个好的产品、服务、人或地方,使购买者或使用者获得相关的或独特的最能满足他们需要的价值,而且它的成功在于面对竞争能够继续保持这些附加价值。”品牌的附加价值由增值服务、独特体验、精神享受等方面构成,这为品牌战略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后勤服务品牌化指明了方向。把高校后勤服务品牌化,使之更具有个性、识别性,成为承诺和后勤服务信誉的代名词。
高校市场消费群体的特殊性,走品牌经营之路成为高校后勤发展的必然选择。品牌是无形资产和财富,要实施品牌战略,就要开发新业务、培育新品牌、创造新品牌,以品牌争市场,以质量树信誉,以优势创效益。高校后勤要通过为师生服务来凝聚高校后勤企业品牌。从高校后勤企业目前的情况来看,多数企业是以服务为主的,服务的特征是过程式的,其过程与结果是同步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就凝聚在品牌中,这就要求其服务必须做到统一化、标准化,只有消费者对你的服务产生了信赖感,你就有了品牌,你就有了用武的广阔天地和宽广的舞台。
社会企业想进入高校后勤市场,也必须要靠受师生信任的品牌。从企业运作的角度看,创建品牌,除了稳固原有市场、赢取一定的利润以确保企业自身的生存,将企业做精做细做强之外,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势必要依托品牌的效应,走一条做大之路。社会企业经营高校后勤市场,由于该市场的特殊性,不可能靠提高服务价格来获得利润,那么社会企业的利润从哪里来呢?只能从提高劳动生产率中来,通过创立品牌,实行规模化、专业化、连锁经营等方式来提高效率。
高校后勤服务品牌营造途径:一是使服务有形化、产品化。通过把服务项目、服务标准、服务承诺等方面公示化,使服务趋于有形,使服务价值越来越容易被感知。服务内容有形化、组合化加速了服务产品化,要想保持服务这种“产品”长远的竞争优势,就要像打造产品品牌那样塑造服务品牌,通过品牌确立服务差异化优势,加强并提升服务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打造强势服务品牌。二是使服务渠道多样化。通过服务“外包”、引进社会知名品牌等多种服务渠道,拓宽服务内容。三是使服务成为营销工具。服务既是营销对象,又是营销工具,通过服务使消费者形成忠诚,出现“以旧带新”(老客户推荐新客户)或重复消费的有利局势,使客户从认知到美誉,乃至最后忠诚。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品牌输出对自办后勤的高校会越来越重要,这主要是基于对成本的考虑所得出的一个结论。从目前来看,浙江省的大部分高校,其后勤服务保障模式还是以内化型为主,那自然就意味着,当社会环境发生变化而导致后勤出现经营上困难的时候,高校必须得继续为后勤服务买单,后勤重新又成为高校的包袱,这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初衷是相违背的,也是不符合后勤社会化的精神和高校后勤的发展趋势的。所以,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高校就很有可能从成本和减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而引入其他高校或者社会企业所办的优质强势的后勤服务企业,真正出现“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的局面。如何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输出品牌,所依靠的就是企业品牌的外延价值。因为,市场竞争的法则,很多时候并不是你做得好就可以不被淘汰,而是只要有人做得比你更好你就有可能被淘汰。所以,立足校内,输出品牌,走向社会,以外补内,以外养内,就成为自办后勤的高校必须要尝试去走的一条道路。
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应当选择不同的品牌策略,以此来不断提升品牌的竞争力。当前,企业竞争已从单纯的价格、质量和服务竞争转化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品牌竞争。通过品牌背后富含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赢得消费者和公众对品牌的认同,已成为一种深层次、高水平和智慧型的竞争选择。所谓社会责任,是指高校后勤企业为了学校乃至整个社会而必须关心的道义上的责任,这种责任会在某一方面或在短期内增加企业成本,或降低企业利润,但这却是它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增加无形资产。
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高校后勤必须将承担相应社会责任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和育人内容。在育人的社会责任中,高校后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的产品——未来的社会人才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活动在高校后勤服务区域内,后勤必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使学生耳濡目染,自觉接受正心、正欲、正身的教育,培养起高尚情操。后勤服务者的言传身教,不仅仅对大学生培养有重要作用,而且在于对整个社会有示范作用。大学不仅仅通过其培养的学生的素质来影响整个社会,而且每时每刻都以自身的形象在对公众们发生影响。因此,育人的社会责任无比光荣,高校后勤责无旁贷,无论高校后勤向何方向发展,它都必须要继续当好“不上讲台的老师”。
综上所述,高校后勤的发展过程将是一个长期实践过程,是一个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动态发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形成“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后勤保障体系,这是现阶段被大家所共识的发展目标。围绕着这个发展目标,高校后勤沿着企业化→法人化→专业化道路,逐步走向了“科技后勤、法治后勤、和谐后勤”。随着社会上第三产业的逐步成熟,具备进入高校后勤市场条件的社会企业逐步增多。高校后勤市场将越来越开放,一旦高校后勤市场成为完全开放的市场,竞争就不可避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愈加明显,后勤服务是商品的这一基本特征则有了更加直接的表现。高校后勤的公益性成本由政府通过优惠政策来承担,并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这样,高校后勤与社会企业就有了平等竞争的机会。后勤社会化、服务商品化、竞争市场化还是发展趋势。
在始终坚持高校后勤的社会公益性原则条件下,高校自身与社会企业进行同等条件竞争,高校根据自己特点和实际,选择最经济的模式,高校后勤自身“有所为,有所不为”。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的推进,进入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企业(社会企业,高校联合体企业,高校内部实体)所遵循的原则和利润目标也在发生概念上的变化。对经营性项目本着“微利”原则,以量取胜,以服务取胜,以项目全取胜。无论通过竞争,最终进入高校后勤市场的是高校后勤自身还是社会企业,新科技都将大范围地运用于实际中,将基本实现信息一体化,能源利用最大化;同时,高校后勤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政府和高校对后勤的干预程序也会法定化,学校与后勤部门及提供后勤服务的社会企业之间以严谨的合同方式确立了规范的权利义务关系,并逐步形成各方的契约关系,互相约束,建立了系统的、科学的规章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高校后勤向服务专家、利益相关共同体共同治理的趋势发展,进入高校后勤市场的是高校后勤自身还是社会企业都会形成自己稳定的品牌来稳固市场。高校后勤企业还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为高校服务好的核心价值观,做有社会价值的企业,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断增强企业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