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应该对美国说“不”
15109900000041

第41章 对美国说“不”!(4)

中国同时还要看到,亚太特别是东南亚国家,虽然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存在“忧虑”,在解决与中国海上争端方面,也有借重美国军事力量的考虑,但这决不会成为它们依附美国在亚太地区搞“单极”架构的需要,更不会排斥中国去建立美国主导的地区秩序。就中国与东盟关系而言,自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以来,2010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2927.8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37.5%;2011年1-10月,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2959亿美元,较2010年同期增长25.7%。面对如此互利局面,东盟是决不会舍弃与中国的合作而寻求对立甚至对抗,况且东盟的政治独立性也是其历史传统。即便是日本和韩国,虽然和美国是盟友关系,但同样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我想它们也不愿意看到冷战局面在东亚重演。

凡此种种情况表明,美国重返亚洲,正在按照既定的战略设想有步骤的重构“地区架构”,重建地区秩序,实现美国主导这一地区的目标。从地区和平发展以及中国最大利益出发,寻求中美合作共建亚太新秩序,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选项,也是中美互利双赢的选项。实现这一愿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同时存在,它取决于美国能否做出明智决断,取决于亚太国家的正确选择,当然更取决于中国的战略运筹和积极应对。在中美新一轮战略博弈中,美国已经“开球”,中国能否“见招拆招”,这考验着中国的政治决心和战略智慧,也考验着中国的外交艺术,中国应当经受住这样的考验,并且争取有所作为。

与时俱进的中俄战略关系

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就一直将“不结盟”作为自己国际交往的一个大的方针和原则。近几年,在每次发表的政府白皮书中,更将“不结盟”作为一个明确宗旨,重点宣示强调。比如,2011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就有这样的段落,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不同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结盟,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无可非议,这一政策指针在过去几十年里确实给中国争取到了一定的外交空间和灵活自由,但是,随着中国国力和影响力的稳步提升,随着中国国家利益的延展和国际化,“不结盟”原则已越来越成为中国战略安全的一个羁绊,一个负面包袱。针对目前的国际局势,中国继续恪守“不结盟”方针,无异于作茧自缚,固步自封。

美国是世界超强,有着排名第一的经济体,有着无人能望其项背的军事、科技实力,美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盟友最多的国家,正式签约的带有军事盟友关系的国家就多达36个,遍布世界各大洲的战略要地和美国自己划定的全球各大战区。每次用兵之前,美国往往先鼓动各路盟友,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人出人,没钱没人出声也行。从一战、二战再到冷战,和过去10年一直在进行的反恐战争,莫不如是。在盟友的站角助威声中,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三管齐下,往往能以最小的投入达到战略利益的最大化。

与之相比,中国现在奉行的“不结盟”政策,则显得过时和死板,而其弊端也显而易见。首先,在很多涉及中国核心利益议题时,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往往显得形单影只,孤掌难鸣。既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核心盟友来站角助威,也没有什么可以指使的左膀右臂去冲锋陷阵。虽然靠着经济利益的诱惑,能笼络到一些各式各样的“战略合作伙伴”,但说到底,有经济利益时就“门庭若市”热热闹闹,需要帮忙时则“门可罗雀”遍寻不着踪影。远的例子不讲,就拿这次南海问题激化、恶化、复杂化为例,中国一直以来推崇的“东盟10+3模式”,本来是着眼于亚太战略安全格局的一次重新整合,眼光可谓独到,运作时也用尽了心机和血本。但是,美国突然横空插过来一杠子,而且一杆子到底,生生把中国苦心经营的“中日韩+东盟”的“10+3”模式,翻手变成了“美日韩+东盟”的新“10+3”模式,中国反而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局外人。这一变局显示了美国亚太地区盟友日、韩、菲律宾等国的力量。而这种结局,不能不说是中国新版“光荣孤立”的结果。

其次,因为奉行“不干涉、不结盟、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国在很多国际问题上秉持着“韬光养晦,绝不当头”的处事方针,在不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议题上,中国保持一种超脱中立姿态,谁也不得罪,谁也不支持。于是,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弃权外交”。这种做法,看似游刃有余,左右逢源,但其实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两头不落好。当事国会觉得中国这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没有原则和立场,而其他旁观国家也会暗中将中国的超脱解读为“滑头”、不可靠。长此以往,不仅新的朋友交不到,而且原来的老朋友也会越来越疏远,离心离德,甚至反戈一击。而且,这种超然世外的外交模式,放在三十年前可以,但现在绝对适得其反。那时候,中国不显山不露水,跟在别人后面还可以“借借光”,顺便“韬韬光”,但现在中国是不折不扣的世界“老二”,后背已经被美国老大画成了靶心,想躲都躲不了。你想“和平崛起”,但人家是既不想让你“和平”,更不愿意看到你“崛起”。如果中国现在还扛着“不结盟”大旗,那就太孤芳自赏,就不算是与时俱进了。

再次,中国现行的“不结盟”方针,与具体实施的外交政策有着很多不一致甚至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说,中朝、中缅虽然没有结盟,但中国对于朝鲜和缅甸的保护和袒护可谓有求必应,两肋插刀,可谓比一般盟友还要盟友。朝鲜和缅甸在世界上孤立无援,中国为此耗费大量政治的、外交的和财政的资源,甚至不惜在国际声誉等软实力上受损。中国的无私援助是否就带来必然正面后果?回答是不一定。中国和缅甸近年来的关系就是一个例子。中国为缅甸政府撑腰,曾多次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动用弥足珍贵的否决权,尽管如此,这却并不妨碍缅甸首鼠两端。2012年,缅甸政府接住了美国抛过来的绣球,在没有知会中国的前提下和美国走动频繁,并在美国搅局下突然单方面宣布中止中缅大型合作项目--松山大坝的建设。这不啻在中国背后捅刀!如果未来有一天,当新当选的缅甸民主斗士、亲美派的昂山素季上台组建新政府,并正式宣布美缅建立军事同盟关系,并将缅甸境内的公路和港口租借给美国军方使用,中国恐怕后悔都来不及了。同样的事情在未来很可能发生在美朝关系上。

很多人认为,中国与其他国家结盟,会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甚至公开与中国对抗的口实。这其实是既把问题想得过分复杂,又把问题想得过分简单。首先,结盟并不意味着对抗,而是为了建立互信和安全合作机制,并在更均衡框架下保证和平。再说,难道中国不结盟,就不会成为美国和西方的靶子吗?自从美国高调宣称“重返亚洲”以后,中国周边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不结盟的孤独顿时凸显了出来。事实是,不是中国愿不愿意对抗,而是这一次中国已经“被选择对抗”了。

既然结盟势在必行,那么中国又应和谁结盟?面对复杂的亚太局势,中国应该向美国学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国家和力量,让睦邻周边国看到中国的决心和诚意,那就是应尽快高举军事安全结盟旗帜,在上合组织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而联合俄罗斯及独联体联盟国,联合蒙古、印度、巴基斯坦、朝鲜、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等邻国及友好国成立以泛亚欧大陆的国防安全为主体的国防安全防御同盟体,形成牢固的战略军事共同防御板块,在经济贸易上组织成为一个泛亚欧大陆友好国家经济共同体。成立相应的中俄、中印巴及共同体基金,全面促进睦邻友好合作发展。

战略同盟板块的形成,可牢固连接欧亚大陆,打破美国四面合围,从而有效防止腹背乃至四面受敌,形成板块形集约防御和后方延伸,进而集中优势应对美国环太平洋海上岛链封锁,用陆基、空基加海基三位一体打击模式集束形应对美国强势的海空一体战,形成优势,使美国战略合围阴谋破产,有效制衡亚太和平局势,避免亚太战争的发生。

中国需要调整国防战略外交手段,分北、西、南三步逐步促成并联合陆海睦邻国结成共同防御侵略为主的军事同盟体,并同睦邻同盟国签订永久和平条约,共同组建地区安全防御部队。建议在南太平洋及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及东亚组建二到三只特混舰队及多处海军基地,在泛欧亚板块上建立空军及反导基地,集多国军事力量合力,共享共用军事设施和信息,联合研发高科技军事装备及超级武器。如此,可大量节省同睦邻国因戒备而配置军力开支,节约军费支出以用于精兵强军,对付主要方向敌对势力;同时睦邻国相互支撑,互为倚托,增加了双边互信,促进了友谊。重要的是,与睦邻国结盟激将有效截断美国四面围堵中国的海陆连接部,造成大陆对大洋的平衡局势,极大地有利于中国海上战略布局和实施。

以中国目前情况看,最方便的选择是将业已形成的“上合组织”作为结盟平台,以中俄为两大支点,通过中亚和南亚诸国,联合巴基斯坦、伊朗、泰国、缅甸、朝鲜等国,形成一个跨欧亚的安全合作体系。这样,进可攻,退可守,而且能源安全、贸易出海口都同时能得到保障。但可惜的是,在最初设计“上合组织”架构时,中国高层并没有更深谋远虑的政治思考,从而从一开始就将“结盟”摈弃在上合组织的章程之外。现在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上合组织”里,最重要的结盟对象非俄罗斯莫属。近百年来,中俄两国之间的联手,有着充满矛盾、冲突、争斗的过程。这也被国内部分学者和媒体反复炒作,认为中国“吃了俄罗斯很大的亏”,甚至有观点认为“俄罗斯还没有美国靠谱”。笔者认为,中俄联手曾经出现过矛盾、冲突和争斗,但因此否认这种新的联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不是什么高明之见。在中国与他国交往史上,曾经有对中国绝对平等、最终不受欺负的联手吗?我们好像不记得有过。

在一个美国力图构建单极世界而中俄都主张建立多极世界的国际大环境中,中俄在经济联手基础上越益显示出建立政治与军事联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美国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同样,也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俄国,这从美国在东欧布置反导系统、在亚太地区制造紧张局势可见一斑。美国想一家独大,它削弱中国,颠覆中国,回头就有力量来对付俄罗斯;反之,它削弱俄罗斯,颠覆俄罗斯,也就有了力量来颠覆中国。可以说,中俄接近是美国战略挤压的必然结果,也是双方为自身生存必需的战略选择。

从目前综合实力对比看,中俄单个都与美国有巨大差距,而联合起来则具有强大实力。从经济上说,俄罗斯西部较为发达而中东部相对迟缓落后,中国则正好相反,是中东部发达而西部迟缓落后,这种差异恰恰为两国发展提供了互补的可能性。俄罗斯较为落后的中东部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天然资源,但却没有足够劳动力资源去开发这些地区;中国方面,却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人均天然资源极为匮乏。这种地缘状况为两国间的双赢经济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且有远景的前提条件。

中俄两国的亲近不是修辞学上的,而是一种天然地理概念上的。中国位于亚洲的“中心地带”,俄罗斯则横跨欧亚大陆,两国领土紧密相连,形成了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陆权”地缘,这正好契合了当年英国地缘政治家麦金德所指的一块“大陆腹地”。“大陆腹地说”又名“大陆心脏说”,是一种以地理位置为主要根据,以划分地缘政治地带为主要内容进行国际政治战略分析的学说。它1914年由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并以西伯利亚为中心的地图作为分析的基本工具,把亚、非、欧三大洲作为“旧世界”的核心,即大陆腹地,亦称“世界岛”。他提出“大陆心脏”这一概念,认为居于亚欧大陆心脏地区的国家可以主宰世界,以适应英国统治者对外侵略的要求。麦金德进一步提出,英国应加强对亚欧大陆沿海的海上控制。1943年,麦金德又提出了“大西洋统一体”概念,把美国、加拿大和西欧诸国包括在一个单位中,强调英国大西洋中心地位。英国学者戴维斯在嗣后进一步发挥麦金德的上述观点,论证美国和英国建立海权同盟的必要,认为英美两国应控制包围“大陆心脏”的滨海地带。在美国征服世界的战略棋盘上,欧亚大陆一直是美国所倚重,并一直在进行着分割包围的主战场。就是这样一块被西方极为看重的欧亚“大陆心脏”,作为同命相连的利益攸关方,中俄又怎能轻易丢弃!

在中俄联手结盟基础上,上合组织将作为它的运作平台,再加上拉美外援力量,非洲同盟的友好力量,以及亚洲的许多支持者,用布热津斯基的话说“欧亚大陆的联合将是美国的噩梦”。他指的是一旦欧亚大陆政治力量整合,美国将陷入称霸全球战略失效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