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戈壁明珠玉门
15110200000009

第9章 玉门市新农村建设品牌特色

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玉门这座位于西北戈壁的石油之城也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玉门已经成为了欧亚大陆桥这条新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喝着疏勒河水长大的玉门农民,沐浴着新农村建设的春风,正在大踏步赶超新时代。在这里所发生的一切令人振奋的变化,促使我们去探寻玉门市新农村建设的特点和亮点。

一、重视规划编制,为生态农村建设谱写新蓝图

玉门市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规划编制,所有的建设工作都是在一个合理有序的方案指引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玉门市政府结合当地的地域和气候特征,把全市12个乡镇按照区位布局划分为“一城两区一带”,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全市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从而组团推进新农村建设。“一城”即以新市区为中心的城市核心区;“两区”即以新市区周边四乡镇为主的城郊区和以花海镇周边一镇三乡为主的花海片区;“一带”即以冷凉灌区三乡镇为主的沿山沿路乡镇带。通过加快新市区的开发建设步伐,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规模、品位和实力,从而不断增强承载吸引和辐射带动能力,从城市核心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城郊区则按照“城中村组全面改造融入城市核心区、近郊村组纳入城市规划逐步向城区集中、远郊乡镇改善面貌服务城市”的思路加快发展。花海片区按照中心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思路,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带动周边移民乡发展。以冷凉灌区三乡镇为主的沿山沿路乡镇带则按照“两改变、三集中”的要求,不断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即通过改变村容村貌,改变农业基础条件,加快促进分散种植的土地向种植大户和合作社、龙头企业集中;引导种植、养殖大户住宅建设向中心村组或集镇集中;鼓励长期从事二、三产业和劳务产业的农户住房向新市区集中。截至2012年年底,全市100%的乡镇完成了总体规划,村庄规划覆盖率达到83.9%。

二、做精做强农业产业,为生态农村建设奠定经济基础

农业的良好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当地政府把农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从多方面着手推动农业发展,为生态农村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1.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形成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格局

玉门市将12个乡镇划分为城郊绿洲农业片区、花海盆地农业片区和沿山冷凉农业片区,按照“一乡一业”、“一乡一品”的发展模式,全力打造1000亩人参果、1万亩温棚韭菜、10万亩啤酒原料、10万亩蔬菜、10万亩特色林果、100万只羊的“六个一”特色产业基地。通过政策、宣传等多种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向设施农业转变,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蔬菜、特色林果、设施养殖等高效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格局。目前,千亩人参果基地、万亩温室韭菜基地、10万亩蔬菜基地、10万亩特色林果基地已全面建成,百万只养羊大县和10万亩啤酒原料基地进一步巩固提升,以温室种植、钢架拱棚和特色林果等为主的高效田种植模式全面推行,高效田面积达到35.3万亩,占到全市农作物耕种面积的67.2%。清泉人参果基地2012年新增日光温室300座,420亩,规模累计达到了860座,1050亩。赤金万亩温室韭菜基地2012年新增日光温室1060座,1540亩,累计建成日光温室6500多座近万亩,温室面积占到全镇耕地面积的26%,实现了户均2座棚,主产区人均1座棚的发展目标,“一镇一业一品”产业格局全面形成。蔬菜产业新建钢架拱棚4200亩,新建50亩以上温室连片小区18个,百亩以上拱棚连片点26个,落实大田蔬菜11.3万亩。特色林果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0.5万亩。其中,枸杞达到9.3万亩,葡萄达到1.2万亩,建成万亩枸杞种植基地1个,千亩种植基地4个,葡萄千亩基地和百亩基地各1个。设施养殖业采取大场大户和千家万户发展相结合的模式,累计建成养殖小区319个,发展规模养殖户5410户,2012年牛羊饲养量可分别达到1.3万头、126万只,已实现了养羊大县建设目标,正在向养羊强县目标迈进。

2.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进农业标准化

玉门市以开发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新技术、配套完善新设施为重点,整合政策、资金、技术等要素,集中扶持有特色、重科技、高效益的农业科技园区做强做大。目前,千亩人参果、万亩韭菜、千亩设施农业、千亩精品蔬菜4个酒泉市级园区及柳河万亩蔬菜、千亩啤酒花等6个县级园区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工作稳步推进,核心区面积逐年扩张,累计引进种植“名、优、新、特”品种200多个,示范推广节水、增产、提效等关键技术100余项,带动效应日益增强,整体显示度明显提升。同时,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大力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和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膜下滴灌、垄膜沟灌、全膜覆盖等节水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灌溉、园林绿化、植被保护和生态治理等多个领域,目前,全市高效节水和常规节水滴灌面积达到13万亩。全市累计申报认定无公害食品10个、绿色食品6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1个。玉门酒花获得全国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清泉“祁连清泉”人参果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沁馨”韭菜、“绿峰春柳”啤酒原料、“花海蜜”食用瓜获得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红玉枸杞、顺兴精品蔬菜等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效应不断增强。制定修订了19项无公害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农作物标准化程度达78%,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7万亩。

3.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效益

玉门市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就近转化增值,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新建改扩建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集中打造农产品品牌,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提高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2012年实施了玉门绿地生物制品公司二期工程、拓璞科技3×1500升浸膏萃取生产线项目、5万吨枸杞系列产品加工项目、新市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和花海3000立方米的葡萄恒温库项目等五大重点农业龙头项目。全市粮食、饲草、啤酒原料、蔬菜、棉花、油料、特色林果等主要农产品都建立了对应的加工企业,使龙头加工企业累计达到40家,带动形成产业基地45万亩,65%以上的农产品实现了就地转化增值,90%以上的农作物实现了订单保障。同时立足主导产业,按照农民的合作意愿和市场的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区域、多层次的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起了适应市场农业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利益共同体,有效地促进了玉门市农业集约化生产、一体化经营机制的发育和形成。2012年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9个,其中省级3个、酒泉市级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到52个,其中创建国家级4个,省级6个,酒泉市级13个,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渐向高层次、规范化方向发展。

4.培育开发优势支柱产业,加快移民脱贫致富步伐

2008年,玉门市3个疏勒河项目移民乡被列入全省扶贫扶持范围,按照户均3000元的标准予以扶持,配套实施了危房改造、盐碱地改良、生态环境改善等一批重大基础性工程,使移民乡农田水利、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供电入户等大批基础建设项目驶上快车道,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当地政府在多年移民工作实践中,探索建立了“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建、乡村干部包户”四位一体移民工作机制,全市70多个帮建单位共落实帮扶物资和资金2300多万元,使一批涉及稳定、民生的重大项目得以实施。市、县、乡三级上下联动、协同推进,与四个移民乡群众实现一对一全覆盖帮扶,有力推动了全市移民扶贫工作,有力地支持了农村重点产业发展和重点工作开展。同时,结合玉门移民工作的实际,当地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了移民群众脱贫致富“人均一亩高效田,户均一座增收棚,户均一人搞劳务”的“三个一”发展目标,以设施养殖、特色种植、劳务输转为主攻方向,带动移民群众增收。目前,四个移民乡已全面实现了脱贫致富“三个一”目标,正在向“户均羊饲养量达到30只,人均培育2亩高效田,户均1人搞劳务”的“321”目标奋进,设施养殖、枸杞、葡萄等增收支柱产业正在培育形成。2012年,各移民乡种植枸杞7550亩、葡萄1830亩,搭建日光温室23座,建成暖棚圈舍400座,调引种羊8000只。枸杞、葡萄累计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4000亩,发展各类养殖户4900户,牛羊饲养量12.8万头(只)。

5.强化扶持政策措施,拓宽农民增收致富途径

玉门市围绕全市农村主导产业发展,持续强化政策措施,采取整合资金、协调贷款、强化帮扶等措施,综合运用贷款贴息、信用担保、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手段,对重点产业和重点工作进行配套扶持,仅2012年一年市财政安排农业重点产业扶持资金达到500万元,用于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的各类资金达到3000万元,担保发放小额妇女贷款5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不断健全地流转服务体系,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明显提高,流转规模趋于扩大,流转进程不断加快。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已经达到7.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7%。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集中开展农业科技技能化培训,努力提高外出务工人员技能水平,有效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科技应用能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创业增收渠道显著拓宽。2012年,全市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4756人,输转农村劳动力2150人,劳务收入达到近2亿元。

三、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戈壁农村换新颜

村容村貌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一直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玉门市也把该项工作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紧抓不放。坚持政府引导、农民推进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呈现出群众参与大整治、示范带动大见效、村容环境大变样的良好发展势头。具体来说,市政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引导农民群众做好村容村貌的整治工作。

1.统筹协调,创新管理,形成合力推动新机制

一是形成了上下联动的领导机制。在新农村建设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动员、宏观部署,分管领导一线督战、狠抓落实,市委农办统筹协调、周密安排,各乡镇具体实施、全力推进,形成了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合力。二是形成了责任明确的工作机制。围绕两年内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任务的目标,市乡村逐级召开会议,签订责任书,将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层层分解落实。三是形成了多元投入的资金使用机制。整合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及文化、卫生、一事一议等多方面的建设资金,捆绑使用,统一实施,统筹推进工程进度,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

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绘就农村建设新蓝图

2011年年初,当地市政府提出的把玉门农村建成家家户户门面一新、花坛街面整齐美观、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村组油路通达顺畅、文体设施配套完善、村容村貌整洁美化、百姓生活和谐幸福的新农村,打造酒泉市乃至全省的新农村建设样板的目标,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多次召开会议,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一城两区一带”的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同时,按照相对集中、节约成本、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的原则,高标准编制完成了全市农村集镇村庄建设规划,合理规划居住区、种植区、养殖区、公共服务区、休闲娱乐区等功能区。制定了环境整治区村容村貌整治实施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有序推进城郊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区面貌改造提升。

3.全面发动,解放思想,树立环境整治新理念

玉门市通过制作新旧面貌照片对比展板、摄制播放新农村建设电视宣传片、树立典型带动引领等有效措施,在全市上下大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各乡镇采取以会代宣的形式,组织村“两委”干部、全体党员、群众代表,层层召开座谈会,使他们深入了解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同时,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分期、分批组织乡村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近1000多人次到金昌、张掖和酒泉市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实地观摩典型乡村的新农村建设情况,通过考察学习,广大干群进一步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理清了思路,更加坚定了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4.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实现强势推进新突破

玉门市新农村建设着眼于“局部带动”向“整体推进”转变,继续按照“抓点示范、串点连线、折线成面、整体推进”的思路和“五统一”的标准(统一选址规划、统一设计风格,统一建设标准、统一采购材料、统一质量要求),大力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按照“五清五改五化”的要求,深入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并充分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完成新农村示范点硬化、绿化、亮化和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60%以上的村组完成门面改造、后院整治和门前道路硬化绿化,89%的村和70%的组实现通油路目标,77%的村配套文体设施,全面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2012年落实农村危旧房改造5700户,目前95%的农宅已开工建设。

四、培养新型农民,生态农村建设有了优秀的掌舵手

让农民更好地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是玉门市以“市民化标准”来提升农民素质的工作重点。市政府提出了“德义民风美”和“书香文化美”的总要求,重点培养新农民,倡导新风尚,这一举措受到了农民群众普遍欢迎。

面对就业困难、发展致富空间小的实际,玉门市一面着力引导农民转变致富和就业观念,拓展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一面在农村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及“五星文明户”、“十佳文明村组”、“十佳致富能手”等评选活动,使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求发展成为农村社会主流。近几年来,玉门有4万农村人口通过一技之长“洗脚上岸”,成为城市居民。同时,在乡村、社区培育发展社区文化,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品位。赤金镇光明村农民自己组成了“铁人家乡文艺演出队”,一有闲暇时间就聚集在一起演节目;柳河乡蘑菇滩村群众自发组织了“柳河秦剧团”,每到节庆期间,他们走村串乡,为群众带去丰富的精神食粮,不但活跃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以主题性的演出教育了农民群众。截至2012年年底,全市各乡镇农民自发组织的自乐班达到了9个。

玉门市通过制定《小康文化建设规划》,把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全市农村精神文明的大事来抓。市上从加强文化基础设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入手,加大农村文化的投入,各乡镇积极响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要求,大力加强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全市文化软实力,截至目前已累计投资达1100余万元,建成了老市区解放门文化广场、赤金镇“铁人”文化广场以及花海镇、下西号乡、清泉乡等乡级文化广场,个别乡镇还配有健身器材,为改善社区居民及乡村群众的健身、娱乐环境,大力推动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各乡镇投资24.24万元,修建了5个占地总面积达3310平方米的乡村篮球场;投资241.18万元,新建了9个村(组)文化活动室,总占地面积2861平方米;扶持发展了“柳河乡蘑菇滩农民文化大院”和下西号乡农民文化大院。与此同时,全市已累计建成农家书屋86家(含农村社区2家),总投资近258万元,形成了村村都有农家书屋的良好局面。每年还举办“农民艺术节”、“农民歌手大奖赛”,吸引了上万群众观看演出,深受农民的好评。

五、倡导低碳新生活,让生态农村建设落到实处

实现“洁净村容美”和“生态环境美”,是玉门市生态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全市全力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全市12个乡镇均实行了农村生活垃圾清运保洁制度,实行专人管理,日产日清。并延伸到24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47%。50%以上乡镇建立有生活垃圾简易填埋场,100%的乡镇配备了保洁员。各乡镇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依据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实施方案要求,以创建市级卫生乡镇、卫生村为重点,组织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对集镇实施了规范化管理,健全了集镇清扫保洁队伍,完善集镇各项管理制度,确保集镇垃圾日产日清。广泛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治理“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五乱现象的爱国卫生活动。花海镇2011年被省爱卫办命名为省级卫生乡镇;黄闸湾乡、清泉乡分别于2010年、2011年创建为酒泉市级卫生乡镇;近三年全市已有7个乡镇的12个村创建为市级卫生村。

川北镇村是玉门市下西号乡一个偏僻小村庄,然而在这里,农村现代化建设文明程度之高让人难以置信。在家家户户别墅式院落里,里里外外都用水泥抹了个光亮。厨房、厕所、浴室的墙上都贴上了洁白的瓷砖。沼气、畜圈、小菜园“三位一体”且都罩上了塑料薄膜。厨房里做饭不再是烟熏火燎,而是用上了比城里人的煤气更实惠的沼气。太阳能烧水罩、太阳能热水袋更是让人闻所未闻。川北镇村是玉门市农村能源建设的试点村,更是玉门市在农村实施农村能源工程的一个缩影。

自国家提出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以来,玉门市立足市情提出了“先试点后推广、建管并重、综合利用”的农村能源建设思路,把农村能源建设列为“十项市长工程”之一,从2005年开始首先在下西号乡川北镇村进行沼气入户利民工程试点,工程主要让农户通过“一池三改”(一池即沼气池,三改即改灶、改圈、改厕)实现沼气入户。截至2012年年底,全市已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一池三改”9180户,推广建成新型节柴省煤灶9800余座、太阳能灶、热水器1000多家,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很大改观,生活水平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不只停留在简单的沼气入户,也为农民增收开拓了新的路子。沼气迅速催生出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粮、猪—沼—果、猪—沼—菜”等多种综合生态模式,使沼气池真正成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小康池”。川北村的李建荣介绍,“养猪—沼气—制种”生态经济模式,打响了川北镇村蔬菜、花卉制种的品牌。目前川北镇的蔬菜、花卉制种,已远近闻名,每年仅制种一项,就带给每户农民1万元左右的收入。“沼气烧火、沼渣施肥,没想到粪便能变成宝贝。”同村村民李宏成说,有了沼气池,2亩制种西红柿一年能省1000多元的肥料,施沼肥后,产量高,病虫害少。目前,一个以沼气建设为主体、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环保型产业链条正在玉门农村蓬勃兴起。农村能源建设的推进,彻底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使乡村变得更加美丽,农民的生活日趋文明,促进了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

六、提升公共服务功能,为生态农村建设提供坚强后盾

玉门市把农村公共服务的提质扩面作为整体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加速推进。把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财税惠农、医保救助、农业科技等服务项目进行整合,在乡镇积极推行了“便民服务大厅”,为群众提供“窗口式、一站式”服务,切实解决了群众办事难的问题。截至2012年年底,68%的乡镇建成了便民服务大厅。我们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农村社会保障能力日益提高。全市70%的城乡中小学生实现寄宿就读,农村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7.6%,移民乡77.21%的困难群众纳入农村低保,农村现任198名村干部和1223名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会养老保险。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市90%以上的村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文明村镇、和谐家庭等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破除陋习,民风持续改善。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农家乐”、“自乐班”、农民运动会等文娱活动常年开展,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营造了群众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和谐氛围。

此外,在本级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玉门市政府仍每年都拿出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扶持新农村建设,并将农村危房改造、“村村通”、“一池三改”、人畜饮水、文体设施、社会发展、异地搬迁、移民扶贫等项目资金全部整合用于新农村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本级财政支农资金达1.3亿元,带动了近6.3亿元的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而且,市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2012年全市财政投入资金达到3500万元,并通过注入基金方式协调发放农村妇女小额担保贷款2.34亿元,为历年之最。玉门市同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部门包挂和下派干部帮扶等制度,包村部门重点帮扶项目资金,下派干部驻点抓好工作落实,具体指导各示范点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全市各包村部门共落实帮扶资金1890万元,帮扶物资折合资金857万元,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切实起到了带动发展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