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步入中医之门:道少斋中医讲稿
15124300000005

第5章 读书与临床运用(1)

随谈我的读书心得

前面我们说了,打好基本功,要广泛地阅读古今医籍,从书本上吸取别人的经验,再在临床上加以实践,这样你就会不断地提高个人的临床技能。

那如何读古人的书并将之运用于临床呢?

下面结合个人的经验,和大家谈谈。

一、记住作者自创方剂并善于临床化裁

中医的古籍可谓汗牛充栋,想每本书都读到,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因此,选择适合阅读的书籍很重要,每一门专业课的发展史中都提到了各个年代的代表作,这些代表作就是我们要阅读的。

阅读的方法有两种,第一是精读,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知要》、《外感温热篇》、《湿热病篇》、《疫疹一得》、《温病条辨》等,不仅要读熟,而且重要的条文要会背,我这是说做内科的,其他科的都有代表作,像外科的《外科正宗》、妇科的《傅青主女科》等等。当然,内科的医师最好对每科的代表作也能读一读,这可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的思维。这些我就不多说了。

第二,是泛读,要选好读本。当然各人读书的经验不同,我的经验是泛读的本子要注意作者自己加注的地方。一般地说,内科的古籍,很多书绝大部分的内容可以说是重复的,只是注解的方法有所不同,也就是作者对前人的经验看法不同,当你有以上精读的基础后,你理解起来并不难。但对于作者个人的经验,应加以重视,往往一个医家,一生就创出那么几个方子来,所以在他的著作中常常会加以自注,这些东西,你得细看,并记录下来,到临床上去印证,说不准你就学到手了。

下面说说我是怎么读《医学心悟》这本书的,《医学心悟》共分6卷,其主要内容大家看看书就行了。我读这本书,时间花得很多,最后学到手的就是程氏自创的几首方,哪几首?启膈散,治痢散,止嗽散,消瘰丸,加味香苏散,其中除治痢散外,大家可能都很熟,但是你在临床上真的能很好地运用吗?

我简单地谈谈其中2个方。

1.止嗽散

这是大家最熟的方剂了,先看看程氏原书是怎么说的。程氏强调,“外感之邪,初病在肺,肺咳不已,则移于六腑”,“凡咳嗽之法,贵在初起得法为善,属风寒者十居其九。故初治必须发散,而又不可以过散,不散则邪气不去,过散则肺气必虚”。请注意在止嗽散下,自注“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从上面这段文字看,止嗽散实际上是治风寒咳嗽初起,临床效果确实不错(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但在临床上有这么一些患者,确系风寒咳嗽,但就是久咳不止,用止嗽散效果就是不好,诸位不知有这样的体会吗?

这样的病例在临床很多,即使是风寒犯肺,用止嗽散不一定像书上说的疗效很好,那么你就要思考为什么?以古人方治今人病,有时候须加减。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加诃子。有人说外感咳嗽忌用收敛,诃子有收敛邪气的作用,用之会引起闭门留寇。这就要看你对诃子药性的认识了,有本草书(原书名一时想不起了)上说该药有邪无邪均可运用,说明什么?该药没有闭门留寇的弊端,可以收敛肺气而不留邪气,外感咳嗽的患者久咳不止往往是因为肺气耗散不收,不收敛往往很难取得好疗效,这在临床上我们是经过实践验证的。

朱丹溪说“用古方治今病”,当“药随证变”,“证随药愈”。

2.治痢散

原方说“专治痢疾初起,不论赤白皆效”,又说本方“加黄连,尤效”。用方极平:葛根、苦参、陈皮、松罗茶、赤芍、麦芽、山楂。这方无芍药汤、白头翁汤的苦寒,用之效果如何?到临床验证,我发现其疗效比另两方好得多。结合现代的分析,其中苦参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后来我看《中医百年百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济仁,张舜华》,李老以苦参作为主药,组方5首,辨证地用于丝虫病、尿路感染,说明苦参抗炎疗效确实。另外我还汲取别人的经验在辨证的基础上用苦参抗心律失常,而且疗效很可靠,诸位不妨试试,当然使用的前提是要符合中医的辨证。

二、临床遇到难题有目的地去读书

我们曾收治一个重症肌无力的患者,首发症状是呼吸困难,在某医科大学诊治半年,病情无明显好转,一直依靠呼吸机维持,后来转我院,希望中医能发挥疗效,经过辨证,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予补中益气汤加仙茅、淫羊藿等味,治疗几个月后病情无明显好转,最后患者还是失望地离开人世。

为什么中药无效?是辨证用药错误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后来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翻阅了大量资料,其中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教授在这方面很有经验,在《碥石集》第一集中,邓老有详细的论述,经过分析,发现我们的立法和用药和邓老基本一致,而在用药剂量上有很大的差别,邓老用黄芪剂量很大,难道问题出在这儿?

其后我们碰到一个8岁的小孩患重症肌无力,眼睑下垂,四肢无力,构音不清,精神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就诊因自己不能行走,由其父背着来诊。

西药予溴斯的明,中药予补中益气汤加仙茅、淫羊藿加减,其中黄芪用到50g,日1剂。患者带药回家,家人把这方给一乡间老中医看,老先生说,小儿为纯阳之体,黄芪系补阳药,剂量过大恐不利。患者家属不放心,通过关系找到邓铁涛教授诊治,邓老看过方子说,原方很好(从这里可以看出邓老前辈对后学者的爱护,无诋毁,也不轻易地否定用方),只是要求患者每天早晚再用黄芪泡水代茶饮。

说明什么,黄芪的剂量还不够!后来这患者服方8个月,各种症状都缓解了。

再后来我们看到了《邓铁涛医案与研究》这本书,该书详细地记录了成功抢救的多例重症肌无力危象的用方,通过分析我们肯定地说治疗思路很正确,没有好疗效的原因是在剂量上没掌握好。

日本汉方医学家丹波元简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矢道数明、藤本健也说:“汉方之秘不可告人者,即在剂量”,信不诬也!

带着问题读书是学习中医和提高中医临床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记住一些独特的中医理论并运用于临床

有些理论在临床上很少运用到,如“气不足便是寒”,大家最熟的可能是“阳虚生外寒”,所以在临床上一般碰到畏寒的患者,多首先考虑阳虚,岂不知“气不足便是寒”,如畏寒者有气虚佐证,便可益气而获效。

下面说一个老师的治疗案例,其所用的理论是“邪火不杀谷”,这句话从哪儿来的?从《伤寒论》里来,诸位可能说《伤寒论》教材里没这句话。呵呵,诸位没说错,我们在校学的《伤寒论》里面确实没这句,但你去翻翻《千金要方》里收录的《伤寒论》条文,就会找到这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