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步入中医之门:道少斋中医讲稿
15124300000006

第6章 读书与临床运用(2)

此病案来源于《金匮》名家周衡教授,是他在给我们上课时说到的。一患者腹泻2年,在全国很多地方看过中西医,就是无效,后来,到周教授那儿就诊,症见四肢不温,形体畏寒,腹痛欲泻,泻后痛减,大便清稀,日行数次,口干喜热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一派脾肾阳虚的症状。视前方,四神丸、真人养脏汤、参苓白术散等等,从辨证看,基本正确,何以无效?周老教授思索良久,认为必有独处藏奸之症,于是细细问来,后来发现患者,大便清稀但极秽臭,得,内有郁热,阴阳不相顺接,阳郁于里,故有一派外寒之象。内有邪热,“邪火不杀谷”,邪热非少火(生理之火),不能消化水谷,故有积停于内,祛其积,调胃承气汤加减,数剂而病痊。

诸位在临床上所见的心衰患者很多,肢肿、腹水、胸腔积液、喘息,这种情况非常多见,但患者常常出现舌干萎无苔,或舌光红无苔。一般辨证为阴虚水停,常用生脉散加四苓散、四季青、葶苈子等养阴利水泻肺,但常常很难取得好疗效,为什么?再看看水肿的患者,一般都是四肢不温,畏寒,饮水少或口和等一派阳虚的症状,心内科工作时间长的同志可能有体会。

在《王孟英医案》中有类似的案例,王氏认为当舍舌象而从症,为什么?王氏认为舌干萎无苔,或舌光红无苔非为阴虚,而是水阻气津不能上布于舌,治当温阳化气行水。

进一步思考,我认为王氏的理论有独到见解,符合临床。但水肿的形成乃水谷精微不从正化使然,津液的不足仍然客观存在,因此我常选用《冯氏锦囊秘录》全真一气汤,该方由制附块、人参、熟地黄、麦冬、白术、怀牛膝、五味子组方,具有益气回阳、扶正滋阴、摄纳元气之功。临床常在该方的基础上加桂枝通阳化气,加大剂山茱萸收摄元气,佐黄芪配茯苓健脾利水,实践证明临床疗效很满意。

中医治疗内风多遵《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熄风多从肝入手,或清肝热以熄风,或镇肝阳以熄风,或滋肝阴以熄风,或养肝血以熄风。然对于小儿多动症,常常难以取效,为什么?小儿“脾常不足”,脾虚无以化生阴血,肝木失养,对于这种情况你要是只是滋肝阴以熄风,很难有疗效,其治当“求之于本”,在健脾方中稍佐以熄风之品,常可效出意外,这就是古代医籍中称作“土虚木摇”理论的临床运用!

又如口腔溃疡久治不愈,我们根据《寓意草》提出的“厚土敛火”方法,使用理中丸治疗常常获得满意疗效。

读书时对于一些独特的理论不可忽略,这些理论在临床上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读书与临床要善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读书要活学活用,不要读死书,要把学到的东西贯通起来加以运用,否则,你最多只能成为一个书橱,临床技能是很难提高的。如何贯通呢?就是说不管读书还是看病你得把你所学的东西综合起来分析问题!

现在我们来看吴鞠通的一个医案,请大家分析一下吴氏为什么称之为开肺法?

《吴鞠通医案·中风》:陶某,六十八岁,左肢拘挛,舌厚而謇,不能言,上有白苔,滴水不能下咽,饮水则呛,此中风挟痰之实证,前医误与腻药补阴,故隧道俱塞,先与开肺。

生石膏四两,杏仁四钱,鲜桑枝五钱,云苓块五钱,防己五钱,白通草一钱五分,姜半夏五钱,广皮三钱。

我们现在来分析此案,此案已经指出,“此中风挟痰之证,前医误与腻药补阴,故隧道俱塞”,从舌象和用药史及吴氏的处方我们可以看出该病目前主要病机是湿热挟痰阻络,湿热挟痰从何而来,前医予“腻药补阴”而致中焦壅阻,湿热内生,湿郁生痰!治疗的关键在于祛湿清热。

对于湿热的治疗,临床上是很棘手的,为什么?古人形容湿热难治是怎么说的?治湿热之病“如抽丝剥茧,去掉一层又一层”!燥湿则伤阴助热,清热则易伤阳,湿为阴邪,得阳则化,阳伤则对于祛湿不利。怎么办?治疗首先要使热与湿分,先祛其湿。治湿多采用分消的方法,即宣上、燥中、渗下。吴氏之方共8味药,其中直接治湿的有5味,原方茯苓、防己、白通草利湿于下,陈皮、半夏燥湿于中(二者同时燥痰),只有一味石膏清热,仅用一味桑枝通络。为什么要用杏仁一味?在三仁汤里说得很明白,杏仁苦温,善开上焦,宣通肺气,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宣肺亦即开宣肺气,故吴氏把此法称之为“开肺法”。

湿热化,隧道自通,不通经脉,经脉自畅。

其实吴氏这张处方即是从三仁汤化裁而来,融入了外台茯苓饮的方义。

在中医史上最会读书的人可能就是吴鞠通了,他硬是从《临证指南医案》中读出一个三焦辨证来了,不信你看看《临证指南医案》,再看看《温病条辨》,你就会发现吴氏所创的方剂大部分都是取自于前者!呵呵,所以王孟英最看不起吴鞠通了,说他的东西是抄来的,在撰写《温热经纬》时他是不引《温病条辨》的一条条文的!吴氏之抄,乃善动头脑之结果,他为上下五千年,中医十大医家之最后一位,其医术之地位岂王孟英可比也!

选这个案例只是看看大家是否能把痰、湿、热的关系,以及湿邪的治疗法则及常用的治湿方剂融合在一起思考。读书、临床都要学会把所学的知识融汇在一起分析问题,能做到这一点,你的临床水平肯定能提高得很快!

另外一点就是要告诉大家治湿勿忘开肺!

下面举一个病例,看看大家在这方面如何?

某女,教师,50余岁。病发春日,感受风寒发病,症见发热(体温39.5℃),恶寒,头痛,肢节酸痛,口干,微苦,舌质淡红苔白,脉浮。

辨证为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方用九味羌活汤。服药1剂,热退,恶寒除,肢节疼痛缓解。但患者出现两目胀痛难忍,以头顶墙,口干苦,脉弦。遂以龙胆泻肝汤加羚羊角,1剂症平。

大家先自己加以思索,考虑一下为什么用九味羌活汤会出现目痛?为什么一个表证的病人,从解表很快地转手使用清泻里热的方剂?不要急于看我的分析。

这个病例是全国有名的中医内科教授熊继柏老师诊治的。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用九味羌活汤会出现目痛?女人以“肝为先天之本”,古有云“人过四十,阴气自半”,女性年过五十,阴血尤显不足,肝经之阴血亏虚,则肝阳易张,适逢春日,正是肝气上升之时,辛温发散之品其性多升,最易带动肝阳上冲,故使用辛温发散的九味羌活汤后,虽然风寒表证得解,但肝阳亦随辛温发散之力上冲,肝开窍于目,故目痛难忍。表证既解,证遂全属里证,病之关键在于肝阳上冲,故予龙胆泻肝汤加羚羊角清泄肝阳而获效。此等手法,非学验俱丰者不能!

这些理论我们都学过,你是否也能融汇贯通呢?

做中医的人要善于思考,在临床上要善于把读书所学的知识综合起来分析病情,只有这样,你才会成为一个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