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具备了珍惜心态就不会随便抱怨,也会明白吃点苦对今后发展的帮助。中国现在因为交不起学费而上不了大学的孩子大有人在。所以今天的学习环境,需要好好珍惜。无论未来的工作是什么,都能学到东西,都会有所收获,对工作也要用珍惜的态度对待。
从哲学意义上来界定,归零和珍惜意识应该是基于对社会环境和自身价值的认识,它符合用客观、运动、辩证的观点认识社会及人生。在这个意义上,归零和珍惜心态则远远超过了道德范畴上的意义,它让人远离傲慢,远离自以为是。同时,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能力和自我反思,总结经验的能力能使得我们不断进步,只要我们时刻保持健康的心态,豁达的胸怀,那么成功就会与我们同在。
不仅仅如此,自以为是不仅会影响到我们面试或是求职,这种心态甚至会影响到今后的工作、生活乃至人生。
古希腊有一位先哲说过这样的话:“狂妄始终与相当数量的愚蠢结伴而行的。狂妄总是在成功即将到来之时,及时出现。狂妄一现,谋事必败。”一个人如果太骄傲了,就是藐视一切权威,藐视一切规则,变得妄自尊大,谁都瞧不起,谁都不在眼中,就算是有人劝他该如何如何,他也仍旧固执地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并没有错,听不进任何劝戒的话,不承认世界上有比他更强更高的人,不承认客观实际,目空一切,慢慢地整个世界变得似乎只有他一个人存在似的,严重脱离实际,最后,只能是孤家寡人,走向人生的失败。
所以,纵使优秀,切勿自大;学会谦虚,用归零的心境,珍惜的心态,亲卓越远自大,你拥有的将不仅仅是一份好的工作,更是一份充满阳光的人生。
依赖心理:渴望投机取巧的“捷径”
在现在的各类招聘会上,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学生模样的应聘者坐在招聘方的面前应试,在其身后或旁边则站着1~2人,而且在面试的过程中还时不时地插上几句,有的甚至比应聘者说得还多。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着,一旦遇到此类情况,不管应聘者当场的应聘表现如何精彩,在最后的录用评定时都会大打折扣。
依赖心理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又具体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而是人云亦云,见别人都往大城市、大机关进,自己也跟着凑热闹。另一种是依赖政策、依赖他人的倾向。不是主动选择积极竞争,而是觉得反正国家要兜底,反正有优生优分的政策,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单位。如果说前一种倾向是缺乏主见的表现的话,第二种倾向则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心态,这种心态是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那么,这种渴望“投机取巧”的捷径的心态缘何而生?它是否像看上去的那么方便快捷?
2006年,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就合作过一份“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调查显示,有41.61%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家庭社会关系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而在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1.29%。
一方面,在传统的东方教育体系中,父母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认为工作上的事情父母比孩子有经验,就一手包揽。虽然父母也想让孩子独立,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没有给孩子一个独立的机会。父母的这种“溺爱”教育,给孩子带来一种盲目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就业形势的严峻也是一个不小的压力。“人多岗少”是当下就业形势的主流。家长希望在少有的岗位中,能一步到位给孩子提供就业机会,不让孩子自己去独立去打拼。
依赖心理实际上是缺乏自立意识和自立能力的表现。现实生活中,常可看到一些因依赖而使自己陷入被动的例子。单凭父母“门子硬”找到“好”工作的,由于不能胜任工作,常引起单位的不满,自己也苦恼。
在网络上,也有不少职场人就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有人认为,家庭关系已经成为求职路上的一道重要门槛,依赖父母不仅是求职的捷径,在某些时候甚至成了必要条件。
不少大学毕业生表示,他们并不想依赖父母,实在是“形势所迫”,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在某些时候会直接关系到求职的成败。但是,家庭背景是父母给的,社会关系的建立主要靠的也是父母的基础,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找工作靠关系、靠父母已经在大学生的意识里生根发芽了,甚至还有人直言:“大学生找工作就是比爹!”
在充满求职竞争的今天,靠关系、走捷径,对自己的成才、择业都是极为不利的,要摆脱依赖心理,牢固树立自主、自立意识,才能为在竞争中生存奠定良好的主观基础,才会让用人单位更信任你并录用你。
靠关系,或不想通过公平竞争而想走捷径、侥幸取胜,都是靠不住的,对自己的成才都是极为不利的。
面对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只有摆脱依赖心理,牢固树立自主、自立意识,才能为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胜利奠定良好的主观基础。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注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自己的视野,注重培养自己观察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自己创造力的提高,有针对性地弥补不足,为自己择业、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其实,找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摆脱依赖的过程。依赖别人,意味着放弃对自我的主宰,这样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从而失去自我。遇到问题时,自己不动脑筋,往往人云亦云,赶时髦,产生从众心理。或者表现出没有主见,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甘愿置身于从属地位。总认为个人难以独立,时常祈求他人的帮助,处事优柔寡断,遇事希望父母或师长为自己作个决定。在家里,一切都听父母摆布,甚至连穿什么衣服都没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一旦失去了可以依赖的人,他们会常常不知所措。他们就像断线的风筝,没有着落,茫然不知所措。依赖性过强的人需要独立时,可能对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内心缺乏安全感,时常感到恐惧、焦虑、担心,很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影响心身健康。
试问,这不是跟工作本身的含义相悖么?所以,求职本身就是人生宣誓独立的一种方式,切不要存有依赖心理,离开温室,去拼搏吧。
浮躁心理:操之过急成功概率降低
大学毕业生面对求职就业的压力,偶尔有急躁心理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长期处在“浮躁”状态下以及因为浮躁而做出的盲目选择将对其自身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对他们的师弟师妹——在校大学生带来很多思想误导,从而带动社会上一大批人产生“浮躁”心理,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更何况带有浮躁心理,操之过急,求职的成功概率将大打折扣。
什么是浮躁?浮躁就是心浮气躁。当我们心不在焉的时候,当我们坐卧不宁的时候,当我们没有耐心做完一件事的时候,当我们计较自己得失的时候,当我们急功近利的时候,当我们盲目地与人攀比的时候,浮躁犹如幽灵一样,悄悄地、温柔地向我们走来。它腐蚀我们宁静的心灵,让我们自寻烦恼,喜怒无常,焦虑不安,患得患失;它挑逗我们坚强的意志,让我们浅尝辄止,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这山望着那山高;它贿赂我们凡人的肉体,让我们耐不住寂寞,守不住信仰,宁愿放弃原来的理想和努力。
从心理学的层面讲,浮澡主要指因内在冲突而引起的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一个人一旦被这种情绪困扰,就会感到迷茫、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从而迷失人生目标,失去陕乐心境,体味不到生活的乐趣。浮躁不仅仅使自己无法拥有良好的状态去面对求职,而且,这样的人企业也不敢用。因为浮躁的人好定目标,但总是完不成目标。他们整天信誓旦旦,一周一个想法,一天一个决心,但却是干干歇歇,干的没有歇的多,根本不可能厚积自己的职业本事,失去了人生难得的机遇。
浮躁的人好与别人比,但总是比不过别人。他们总是活在别人的阴影里,看到别人买了件衣服他也去买,看到别人染了头发他也去染,看到别人学日语他也去学,看到别人考证书他也去考。他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总是显得心神不定,光知道自己很忙很忙,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么。在与别人攀比的过程中,他失去了独特的自己,浪费了大好的时光。
浮躁的人急功近利,但总是得不到最大的利益。他们总是期待着上帝的关照,幻想着能成为“超女”或“超男”,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一天之内财源滚滚而来。有时他们甚至听从算命先生的胡言乱语,拼命地摸奖买彩票,并且在睡梦中规划中大奖之后的惬意生活。结果他们除了给国家做贡献,为街头算命郎发薪水之外,并没有任何收获。因为,他们不懂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更没有“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刻苦和努力。
浮躁的人总想做大事,但他们连小事都做不好。他们总是高谈阔论,指点江山,可是连一个周密细致的市场调研都搞不好,连一个抱怨的客户都伺候不住,连一壶开水都不想提,甚至连按时上班都做不到。结果肯定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职业命运,等待他们的可能是职场唐吉柯德的下场。
这和企业的用人目的是相悖的,所以浮躁一旦表现出来,就很容易让企业放弃你,使得求职的成功率很低。
此外,还有些人在就业择业时过分看重地位,过分看重实惠,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去沿海发达地区,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甚至为了暂时的功利宁可抛弃所学的专业。这种心理可能会使你得到一些眼前的利益和满足,但从长远发展看并非明智的选择。
而想要彻底铲除“浮躁”之根,就要求我们学会专注。
专注的人有一种永叵的定力,在各种时尚潮流面前他们不会左右摇摆,更不会发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里的世界很无奈”的感慨。因为他们不会朝秦暮楚地跟着感觉走,在外人看来,他们可能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异类,是“做我自己”的偏执狂,但这种远离浮躁的标新立异却是他们成就一番事业的超级密码。
总之,浮躁不仅仅容易导致自身短视,容易导致不能专心做事,而且还使得用人单位顾虑重重。要想找工作,要想找好的工作,一定要先沉下心来,切忌浮躁,不做“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墙上芦苇。
畏惧心理:让你丧失自信心的关键
经过学校的学习,实习环境的锻炼,当我们走上求职道路的时候,往往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但有的人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自卑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就业市场心里就发怵,参加招聘面试,有的丢下自荐书就跑,有的面对招聘者结结巴巴,面红耳赤。而一旦受到挫折,更缺乏心理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这样的人自然难受用人单位的赏识。
为什么信任自己的能力如此困难呢?简单地说,那是被自己的畏惧给出卖了。畏惧心理通常会夸大所谓的不足,让人觉得,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具备某些原本不具备的素质。因为有这样的心理,很多入就会对学历、外表、工作经验产生某种依赖。既然执意追求总归会失败,那就干脆滞留在无法发挥自身能力的职位上,挣那份还算交得过去的薪水。
更糟糕的是,如果你屈服于畏惧的压力,它反而会对你产生更大的影响,让你避之不及。例如,你害怕被人拒绝,就会摆出屈尊俯就的姿态,而这恰恰是为人所厌恶的。在你害怕失败的时候,你会因为丧失自信而表现得更加差劲。
在对自身能力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之前,你必须要面对、克服这些畏惧心理。以下列举的几种畏惧心理具有很强的破坏力,必须要去克服。
1.害怕被拒绝多数求职者都希望得到他人承认,得到面试方的肯定。这种愿望非常强烈。他们必须表现得体、受人欢迎。然而,这种愿望有多强烈,随之而来的畏惧就有多深。
如果我得不到这份工作,结果将会怎样?如果不受欢迎怎么办?这些问题会变得越来越突出,并对求职者的行为产生影响,其思路也会因此发生微妙的变化。
当你不再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热情来展示自己,而选择一味地追求得到承认和赢得赞许,那么你已处于求职的危险境地。你费尽心思讨他人欢喜,而丧失了自己的立场,最终,你将与近在眼前的成功机会擦肩而过。你被畏惧所左右,而不是让自己的才能把你领向成功。
克服这种畏惧的最佳途径是大大方方地面对那些你认为会拒绝你的人。为什么呢?多数情况下,这些人与你有些距离,因为与他们接触不多,你会凭空将一些虚幻的想法加在他们身上。但其实他们并不是全都如你想象得那样,拒人于千里之外。
2.对未来心中没数因无法把握未来而裹足不前的例子俯拾皆是。1967年,瑞士手表制造商在其研究中心发明了电子石英表,然而他们却拒绝了生产这种手表的建议。谁会要一块没有发条的手表呢?但10年之后,这一决策却使瑞士手表的市场占有率从65%下降到了不足10%。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日本公司利用瑞士公司的发明,大规模生产、推广了电子表,而瑞士公司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
与其他畏惧心理一样,对捉摸不定的未来的恐惧使人们不愿轻易改变现状。对他们来说,虽说目前状况苦不堪言,但未知的将来却可能更加可怕,于是人们宁愿忍受现在的痛苦而不去做什么改变。
聪明地冒险是对付这种畏惧的一剂良药。其实我们选择了求职就是选择了前进在通往未知未来的路上,为什么要裹足不前呢?
畏惧是一种心病,所以只能用“心药”。这药的配方就在求职者自己的心理。冷静地剖析自我,选择无畏,大声地向未来招手吧。未来属于勇敢无畏者。攀比心理: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大学生小强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同班同学能成功受聘于一家大公司,他却被淘汰?他又接连应聘了几家大公司,仍未成功。他对父母说:“进不了大公司,我就不工作了。”
有句谚语说得好:一棵树上的树叶,没有两片是相同的。小强和他的同学,从表面上看,两人的“硬条件”差不多:学同一个专业,成绩都很好,但他俩的“软条件”肯定有差异,比如家庭环境、兴趣爱好、工作能力、待人接物方式、性格特点以及自身缺点等等,不可能都相同。因条件不同或录用或被淘汰,在职场上司空见惯,小强不该与同学攀比,为此憋气。即使两人的“软条件”也差不多,小强仍有可能落聘,因为用人单位还有录用人数上的限制。好单位用人,往往因优秀人才过于集中,不得不忍痛割爱。在现实生活中,甚至会出现“硬条件”、“软条件”都逊于小强的应聘者先被工资高、工作条件好的单位录用的情况,这些人如果不是机会抓得好的话,很可能是他们的家长有广泛的社会关系,很难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