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思想是从一定的文化修养上产生出来的,就如同幼芽是长在绿枝上一样。
——(德国)歌德
向成功的父母学习经验
当代教育专家格林说过:“用一句话来概括如何学习:第一个台阶是读万卷书,然后是行万里路,因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跟随成功者的脚步,跟随成功者的脚步不如高人点悟。最巧妙的办法是获得高人的点悟。”
没错,正如“听君一句话,胜读十年书。”那么,父母与其希求获得高人点悟,不如通过学习成功家长的经验,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使自己成为为孩子指点迷津的“高人”。
『经典事例』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著名天才。他8岁时就学会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6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进入哥廷根大学;14岁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法学教授。他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教学,直到83岁逝世。
卡尔·威特的父亲可算是一个成功的家长,他把对小威特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名为《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也成为哈佛大学图书馆的珍藏本。
在200年后的今天,一位中国母亲正是在这本书的启发下,将女儿刘亦婷送进了哈佛大学。这位母亲感慨道:“我根本想不到,由哈佛图书馆里的孤本藏书所传播的教育思想,最终会把刘亦婷引向哈佛。”
『教育感悟』
刘亦婷的母亲向老威特学习教子经验,培养出了哈佛女孩。而今,又有多少家长正在领会刘亦婷母亲的教子历程。向有成功经验的家长学习,是直接获得教子方法的途径。就像小学生在教室里吵作一团,有经验的老师会表扬已经安静下来的学生,而听到表扬声的孩子就会马上效仿被表扬孩子的行为,紧接着老师就会肯定这个孩子的行为……就这样“相观而善”发生效应,全班很快就会安静下来。
所以,正确的学习,最受益的是自己。当然作为父母,向有成功经验的家长学习,最受益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孩子。而学习就是学习成功经验,具体做法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和当下社会现状,那么,请父母们尽早为孩子规划一条明确的教育路线吧!
『身体力行』
父母们到底学习什么,要通过什么方式学习,怎样学习?请参考以下几点:
1.学习成功经验有途径。
父母学习途径有很多种,利用现在科技最方便的就是书籍和网络。很多已经教育出优秀孩子的父母,把自己的教子历程用书的形式展现出来,比如:关于郎朗成长历程的书《爸爸的心就这么高》,记录六个孩子都成才的《我的事业是父亲》等。当然,网络也相当便利,比如:中国母亲教育网、中国家庭教育网、子女教育网等等,里面有很多教育专家提出的教育理念和参与指导的教子方案,这些都可以供父母参考。
2.学习成功父母的教育心境。
当父母关注这些成功教子的案例时,不要用绝对批判和绝对崇拜的心态去阅读,而是探讨、体会、切磋。看看成功父母对孩子实施行为的背后,有什么样的动机,就是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做。当看清为什么的时候,父母就可以领会成功家长的教育心境。
3.体会教育精神,自然流露。
当父母领会了成功家长的教育心境时,就太会固执地认为哪种做法一定要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哪种做法一定不能用。比如:成功家长在某个时候对孩子实施了暴力。作为局外的父母,是不是想:“嗯,该打时,还是要打。”想法没错,而父母能不能把握好“该打的时机”。而当父母正真体会了教育精神,打与不打都是自然的流露了。
4. 实践要因材施教。
因为每个父母所处的时代不同、家庭不同、孩子的特性也不同。所以,所有成功家长的经验对任何父母而言只能起借鉴作用,这些成功经验是帮助父母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只有父母自己有能力有办法了,才能更好地解决自己孩子的具体问题。
『教子参考』
在接受成功经验的引导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请注意以下几点:
1. 要为孩子付出时候,落实很重要。
一个被评为优秀家庭的父亲谈到:“我们夫妻两主动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和孩子一起学习。”当您看到这种经验分享时,是觉得“我没时间”、还是“我们家孩子用不着”、还是想:“嗯,我要试试看。”您的态度决定孩子的未来,当父母要为孩子做出牺牲时,只有真正的落实才能发现“孩子一定用得着”。
2.要对孩子实施某种方法时,理智很重要。
任何成功的家长都会谈到他是如何与孩子应对,特别是当孩子犯错、失败、成功等时候,而世界上没有唯一标准的答案,因为没有一模一样的孩子。所以,无论采用什么方法,父母的清醒和理智很重要,只有确定自己是理智的,那实施的行为才不会太有偏差。
『教育名言』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法国)法布尔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中国)《吕氏春秋》
做孩子做好的人生导师
在父母做孩子人生导师之前,应该是自己人生的主宰者。一个有能力引导别人生活的人,一定对自己的人生有明确的目标。当一个人向自己的目的地前进的时候,无论路上遇到任何境遇,他都会从容地认为这不是意外,而是必经之路,并且有准备去面对和解决它。如果,父母有了这份淡定,一定是孩子合格的人生导师。
『经典事例』
1940年,贝利出生在巴西,父亲堂丁奥不仅是个足球健将,而且对待子女沉稳和蔼,教育有方。
贝利从小脾气暴躁,喜欢打架。一次,他又在球场上打完架回到家,父亲严肃地说:“孩子,你打架太多了!要想踢职业足球,必须控制自己的脾气,俗话说:‘一捏拳,便输了理。’球场上分两队比赛,观众自然也分两派,总有人会骂你的,职业球员要适应这种环境。一发火,球就踢不好,裁判员还可以罚你出场。这样,你自己和你那一队就吃大亏了!”父亲的循循善诱使贝利明白了道理,此后他很少与观众、裁判、对手发生冲突。
贝利在父亲的引导下完成大学学业,多才多艺,能讲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4种外语,最终,野性十足的贝利成为一代球王。
『教育感悟』
贝利的父亲劝说贝利不要打架,只是贝利成长中一个小事例,但由此就可以看出贝利的父亲是孩子称职的人生导师。何谓称职?对孩子做了正确的引导,而且孩子接受得心悦诚服。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断重塑的过程,即使是60岁的老人,只要自己有意识都可以得到重塑,更何况是孩子?孩子就像一块璞玉,是天然的好材料,当然也有天然的瑕疵。玉能不能成器,主要看工匠怎么雕琢,按照纹理琢,加上精湛的技艺,肯定能掉出美轮美奂的玉器。
所以,每一个孩子都是璞玉,关键看父母有没有高超的手艺。
『身体力行』
父母要想成为孩子人生的导师,先学着这样做:
1.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
每个人对生活的需求不一样,人生方向也不一样,我们要把自己导入哪种人生,怎样导入,如何实施。只有明确了这些之后,才具备引导自己人生的能力。有能力引导自己,才有能力引导孩子。所以,父母能不能做孩子的人生导师,主要看能不能做自己的人生导师。
2.了解自己。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真是这样吗?不一定。一个真正了解自己的人,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容易自满也不容易自责,而常常保持的是理智。一个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很了解自己的父母,了解父母教育自己所呈现出来的利与弊。只有这样的了解,才会知道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如何保留优势,又如何避免劣势。
3. 抽出时间感受生活。
当父母开始真正了解自己了,就有了引导孩子的能力,但是还要有引导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不要把自己搞得太忙太累,多抽点时间感受生活,才有精力做孩子的导师。
4.保持美满的婚姻关系。
当今社会,有一个完整美满的婚姻是做孩子人生导师的必要条件。因为单亲家长最感困扰的是教育子女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国外研究显示,单亲家庭子女的辍学率高于正常家庭的子女,而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的婚姻家庭关系也较易破裂。
『教子参考』
生活中,父母怎样做孩子的人生导师,请参考以下几点:
1.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首先要和孩子有良好的关系,在互相了解、信任、忠诚的基础上才能谈引导。所以,花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是非常必要的,陪伴时多和孩子沟通、多交流,用爱心和耐心来浇灌孩子。
2.引导孩子获得幸福人生。
父母要给孩子引导什么样的人生?高学历?高收入?……其实宗旨都是——幸福人生。而幸福的基础是孩子拥有健康的身心。正如贝多芬所说:“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
3.从引导孩子的心灵开始。
孩子身心的健康,在于每一次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及时的引导。而父母该将孩子的心往哪个方向引导很重要。正如,孩子告诉你,他今天在课堂上举手,可是老师没有叫他发言,他心里很难受。那么,父母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原因很关键。
父母在表示理解的同时可以说:“是不是你经常不举手,老师很难注意到?”或“你要理解老师在给其他同学机会。”或“今天是不是犯了什么错误啊?”……总之,父母要帮助孩子找自己的原因,只有这样,孩子的内心才能真正平静下来。
『教育名言』
能够正确地教育引导孩子,归根结底,并不是教给孩子什么东西之类的教育技术问题,而是父母本身作为一个人,是否能有正确履行职责的生活方式问题。
——(日本)池田大作
一般而言,缺乏父母支持的孩子,往往自我价值感较低,妨碍了他们建立良好的品行和达到较高的成就。这不但影响孩子个人和家庭,而且对国家也不利。
——(美国)里根
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会积极探索,同时有把握机会的敏锐性。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或许时时刻刻都需要我们去创新,父母如果不想和孩子陷入生活的百般聊赖中,就要学着提升创新能力。
『经典事例』
大卫·休伯尔是加拿大著名神经科学家。他从小就喜欢做化学实验,并把家中的地下室变成了小实验室。15岁那年,他想用砂糖等原料造一颗“炸弹”,但担心会把小实验室炸坏,就在院子里试验。结果,试验虽然成功了,但巨大爆炸力把他击倒在地,幸好没有受伤。
爆炸发生后,休伯尔担心父母会责骂他。但父母并没有那样做,也没有禁止他做实验,而是对他说:“做实验必须要讲科学,要严谨,容不得半点侥幸和想当然。这样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这些话极大地激发了休伯尔的信心。之后,休伯尔专心于科学研究,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最终荣获了诺贝尔奖。
『教育感悟』
许多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少年时都不是“安分守己”的人物,他们经常会冒出一些奇思怪想,有时还会闯祸,而他们的父母大多都是一种宽容的态度,因为他们知道创新精神是成就科学的必要条件,而失败或者闯祸本身会使孩子从中得到教训,而父母的宽容很好的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与创新意识。
然而,是不是只有想成为科学家才应该有创新能力,而其他领域或普通老百姓就不需要有什么创新意识了?当然不是,因为创新意识其实是积极改变现状的心态。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会把这种能力用到工作中、生活中、与人交往中,使每天都是崭新的。
『身体力行』
作为父母,要想使孩子有创新意识,自己首先要做到这几点:
1.有乐观、向上的心态。
乐观是对周围人、事、物的理解、包容和积极,而一个悲观的人难免对生活有埋怨、看不惯、抵触的情绪。一旦陷入悲观消极中,生活就像一潭死水,没有源源不断活水的流入,就不可能有所谓的创新,生活不但是循规蹈矩,而且是唉声叹气。所以,首先对生活有一个乐观向上的心态,才会有潜能去发现和创造生活的新鲜。
2. 善于积累。
很多时候,看似当下用不着的知识或经验,很有可能成为以后创新的资粮。所以,生活中、工作中,如果我们习惯把学习到的、体悟到的都记录下来,这种积累就是在为以后的创新做准备。
3.学会不断更新生活。
当工作中遇到瓶颈的时候,不要逃避,而是学着突破,突破本身就是创新,在突破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经验是下一次创新的基础。当生活一成不变了,我们要学着做新的规划,在不断地规划和落实中提升我们生活的品质。只有懂得创新的人,才会感受到生活的魅力。
4.遇事不气馁、不灰心。
一个善于创新的人,在创新的过程中就锻炼了创新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增强取决于不气馁、不灰心的信念。其实,每个人都有很大潜力,只有在意志坚定的时候才能被激发出来。所以,当我们遇到任何状况,都坚强一些,开发自己能量相信一切都会有新的改观。
『教子参考』
为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请父母注意以下几点:
1.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当一个孩子处在宽松、和谐家庭环境中,他身心感受到的是自由和安全,在这种心理下,孩子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才能发挥出来。父母千万不要用专制、压抑或者过分溺爱的方式教育孩子,只有平等、民主的家庭气氛,孩子才会有自主意识,才会敢于去创新、去突破。
2.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孩子好奇心愈强,想象力愈丰富,创造性就愈高。孩子通常对未知的事物无所畏惧且充满好奇,他们喜欢冒险,并能从中获得乐趣。父母要在确保孩子不受到伤害的情况下,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3.鼓励孩子大胆尝试。
孩子有时往往会因为怕犯错误而不去尝试,而惧怕犯错是阻碍创造性发挥的重要因素。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解除这种恐惧心理,对孩子在尝试中出现的错误不要全盘否定,而是鼓励孩子反思错误,引导孩子新的尝试和探索。
4.多提供给孩子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父母可以给孩子介绍或引导孩子阅读文学家、艺术家或科学家的有关传记,也可以带孩子参观一些展览、科学博物馆等,这些可以使孩子体会到创造者对人类的贡献,从而激发孩子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育名言』
要创新需要一定的灵感,这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长期的积累与全身心的投入。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创新。
——(中国)王业宁
为了产生创新思想,你必须具备:(1)必要的知识;(2)不怕失误、不怕犯错误的态度;(3)专心致志和深邃的洞察力。
——(美国)斯尼威
要有强烈的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