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做孩子眼中有本领的父母
15170000000017

第17章 有本领的父母有威信(2)

能虚心接受人家的意见,能虚心去请教他人,才能集思广益。

——(日本)松下幸之助

一个成功者以最谦虚的态度来接受一个最忠诚的指导,这并不影响他的独立人格。

——(美国)麦尔顿

父母不互相“拆台”

任何一种成功都离不开支持,包括教育子女。父母要想教育好下一代,彼此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支持也许是一声赞同,也许是困难时的帮助,也许是迷惑时的探讨……其实,最基本的支持就是不互相“拆台”。“拆台”对于家庭的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好处,家庭成员间的信任是一点一点铸就的,请父母不要亲手毁掉。

『经典事例』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天才,他之所以成为天才完全是他父亲老威特的教育有方。在他不到2岁的时候,有一天,他想吃一块点心,父亲没有给他,因为父亲考虑到过多的饮食对健康无益。此时,小小的威特就发起脾气,躺在地上,大哭大闹。威特的母亲不忍心,就连忙拿了一块点心给了威特,威特的哭闹取得了胜利。

当时,老威特并没有说什么。事情过后,他对妻子说:“威特今天的哭闹是对父母权利的挑战,显然,他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我认为,威特的行为是不能迁就的,他这么小就用哭闹换取了他想要的,等他长大了,他会以更加无礼的方式来要求其他人满足他的愿望。”妻子同意了丈夫的说法,此后,无论小威特怎么哭闹,妻子也不会顺从了。渐渐地,这种现象再也没有发生过。

『教育感悟』

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信,50%是靠自己的言行建立的,另外50%是靠另一半的支持建立的。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没有哪个父母是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而夫妻双方对彼此的信任,加上默契地配合才会有益于孩子的成长。反而,一方即使教育心境和方法都比较科学,但另一方有意无意的“扯后腿”,不但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好处,更会影响夫妻双方在孩子面前建立威信。父母的威信一旦建立不起来,教育和引导孩子就是一句空话了。

就像老威特虽然知道妻子最初的行为助长了孩子的无礼,但他并没有当面制止,而是事后在与妻子沟通。老威特不着急立刻给妻子纠错,就是为了在儿子那里保护妻子的尊严。

『身体力行』

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一定要达成默契。

1. 夫妻双方互相尊重是前提。

夫妻双方通常是最亲密的,也是最容易忽略礼貌的。夫妻由于过于亲密,高兴的话容易说出口,难听的话也很难遮掩。如果以这样的前提,夫妻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则已,如果有不同的意见,那互相“拆台”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夫妻尽量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角色,两个人就是生活的合作者、伙伴、朋友,稍微有一分客气,也就多一分尊重。

2.别做让孩子为难的事。

家庭中,夫妻双方经常会出现一个要让孩子休息,一个要让孩子学习,一方说要劳役结合,一方说要巩固学习。两人各持己见,孩子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弄得家庭气氛也很紧张。其实,其中任何一方暂时放弃自己的想法,就不会让孩子为难了。夫妻事后再沟通完全来得及。

3.夫妻双方要加强沟通。

夫妻双方不是遇到孩子的问题才坐下来商量,而平时就要多交流,各自谈谈自己的想法,互相听取意见。孩子每天都会给父母出不同的难题,夫妻就更要较强交流,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而且,夫妻的沟通也会避免孩子钻空子,比如,孩子问爸爸要完零花钱,很可能又去问妈妈要,但夫妻双方都不知道,及时的沟通可以及早发现孩子的问题,帮助孩子改正。

4.尽量避免当着孩子的面发生争执。

每个小孩子看到父母吵架的情景都会很害怕,夫妻双方当着孩子的面争执次数越多,对孩子伤害越大。所以,夫妻即使当时有不满,心中有怒火,请双方都克制一下,少一点正面冲突,就会少一点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教子参考』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请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 给孩子多说对方的辛劳。

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对孩子说出“我有多辛苦,你要理解我”之类的话都会感到不自然。所以,夫妻要多给孩子说对方的辛劳,比如,丈夫回来,妻子可以对孩子说:“快,给你爸爸倒杯茶。”妻子累了一天,丈夫可以对孩子说:“来,给妈妈捶捶背。”这样,大家都会生活互相理解的世界里。

2.不当着孩子的面否定另一半。

夫妻双方面临孩子的问题时,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否定对方的做法。比如,孩子摔倒了,妈妈本能地把孩子扶起来,父亲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否定妻子说:“你不要扶他,要让他自己站起来。”而下一次,丈夫可以用正确地行动师范给对方,当孩子摔倒时,丈夫马上过去,蹲下来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这种行为既没有否定对方,又教给对方该如何做。

3.不在背后说另一半不好。

夫妻千万不能背着另一半对孩子抱怨对方的不是。孩子还小,很多思想意识是靠父母影响的,孩子听多了,自然会有同样的思想倾向。这样,另一半的威信不但很难建立,而且孩子和对方的关系也不容易往好方向发展,而家庭就不容易和谐了。

4.维护对方的尊严。

当孩子和父母其中一人发生意见不合时,另一方首先应该提醒孩子尊重父母,事后再和孩子进一步沟通。孩子感受都父母的态度,也会增强对父母的尊敬。

『教育名言』

人就像藤萝,他的生存靠别的东西支持,他拥抱别人,就从拥抱中得到了力量。

——(英国)蒲柏

家庭集体的完整和一致,是良好教育的必要条件。而这个一致,不仅仅可能被教育者破坏……它也可能被父母的矛盾,被父亲的横暴、母亲的轻率所破坏。谁想真正地、正确地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他就应该很好地爱护这个一致。

——(苏联)马卡连柯

在孩子的争辩中反思

两个人能争辩起来,说明彼此有信任。孩子能对父母争辩,正是说明孩子还相信父母,尽管在表示不满,但还有商量的心愿,何况争辩本身更是表达了孩子对父母的期望。所以,当孩子还没有对父母彻底失望之前,请允许他争辩。

『经典事例』

一位母亲希望儿子当三好生,可儿子一直没当上。有一次,儿子把成绩单给母亲,母亲一看成绩挺好,老师评语也不错,但老师提出孩子上课做小动作的毛病总是改不了。看到这,这位母亲火冒三丈,大声对儿子数落了一通,指责他有缺点不改,当不上三好生。

儿子看母亲这么激动,心里也很难受,边哭边争辩道:“我们班的三好学生,他们的家长都是五好家长。他们说,他们的爸爸妈妈很少责备他们,都是鼓励他们的。”母亲一听,突然好想明白是自己做得不够好。

从此,母亲用鼓励代替了指责,身教重于言教。后来,儿子上了重点高中,三年后又考上了重点大学,这期间也经常获得“三好生”的荣誉。

『教育感悟』

孩子对父母争辩到底是不孝顺的表现,还是在在表达自己的心声?孩子的争辩可能都会有不同的前提,有的是受到父母的责备而争辩,有的是和父母探讨问题而争辩,有的是与父母想法不一致而争辩……总之,不管是出于什么前提,争辩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心态:“我说的是对的。”而且,通常是父母这种心态表露无疑时,才接着引起了孩子的争辩。

其实,争辩、顶嘴、反驳都有一定程度上的不礼貌,因为这里带有太多的不稳定情绪。而情绪的主宰者是父母,正如那位母亲,为什么会引起孩子的争辩?因为她首先情绪激动地责骂了孩子。所以,请父母允许孩子争辩,如果可以,父母最好把争辩转为讨论、沟通、交流。

『身体力行』

父母有理智的头脑,才会冷静看待孩子的争辩。

1. 明确争辩的原因。

“争辩”其实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是一个人说话,说得再大声,再有道理都称不上争辩。父母要明确,孩子的争辩通常是由父母引起的。无论是孩子因受到责备而争辩,还是讨论问题而争辩,前提大都是父母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所以,引起争辩的原因是父母有对孩子有不平等的心,有高高在上控制孩子的想法。

2.请理解孩子。

当孩子被父母引发而争辩时,父母应该首先理解孩子长大了,争辩是孩子身心开始独立的象征,也是孩子内心真实感受的表露。作为父母,不应该对孩子的争辩表示强烈的反抗。其实应该可喜,因为孩子真实地表达了自己,但也有点可悲,因为孩子的行为说明,父母不理解他,甚至是在对父母长期不满的流露。所以,孩子还愿意跟父母争辩,说明亲子之间还有信任,而孩子争辩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得理解。

3.父母需要反思。

孩子的争辩是对父母提出了期望,孩子对父母的期望如同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一样迫切。正如上面的例子,孩子期望母亲对自己多鼓励、少责备,母亲这样做了,孩子当“三好生”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父母无论遇到孩子什么原因的争辩,都应该反思自己,反思之后,请落实在行为上。

4. 尽量避免孩子争辩。

争辩与讨论最大的区别不是孩子说出的内容,而是说话时的态度和语气。如何让孩子平静地与父母交流?只有父母平时多关心孩子,多和孩子沟通,遇到问题父母首先能保证自己的情绪平和,这样,父母的语言就不会引发孩子的争辩,亲子双方就会进入良性交流中。

『教子参考』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孩子在交流时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给孩子“指正”而不是“指错”。

有一个孩子很爱顶嘴,母亲受不了,制止过但孩子一直没有改。原来是这位母亲平时会对孩子大声说责备的话,孩子不爱听就回顶。所以,父母给孩子说话时多“指正”而不是多“指错”。比如,孩子没有倒垃圾,不要说:“你这么怎么没眼色,看不见眼里的活。”这很容易引起孩子负面的回应,而是直接告诉孩子:“帮妈妈倒一下垃圾。”

2.明白争辩的利与弊。

父母和孩子如果是在探讨问题时也有可能引起争辩。当然,这种交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促进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探索精神。但如果争论得面红脖子粗的话,虽然都有收获,但是很消耗精神。最重要的是,孩子一旦形成一讨论问题就据理力争,一定说服对方的习惯的话,对他以后的人际交往会产生很大障碍。

3.不让孩子养成争辩的习惯。

如果孩子在家与父母争辩惯了,在学校也会和同学、老师争辩,以后在单位也难免和同事、上级争辩,应该没有哪个人喜欢这样的合作伙伴。所以,在家庭中,父母在和孩子讨论问题时,请尽量以切磋、探讨、互通有无的心态,以平和的语气用行动影响孩子礼貌互动。

『教育名言』

插嘴和争辩不符合礼仪的要求,别人谈话的时候去插嘴是一种最大的冒犯。

——(英国)洛克

当孩子和父母争辩的时候,父母不要自己的权威压制孩子的言论,应让孩子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

——(中国)孙云晓

向孩子道歉是一种勇敢

知错认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犯错,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用下一个错误来掩饰前一个错误,不断地掩饰,最后无力偿还。认错真的很困难吗?可能碍于爱子,可能想要维护所谓的尊严,殊不知只有真诚地道歉才会赢得无限的尊重。对待孩子也是如此,如果父母真的错了,请坦诚地说一句:“对不起。”

『经典事例』

闻一多是我国著名诗人和民主战士,有一次他因为心里烦而动手打了还不懂事的小女儿。这个行为恰好被儿子看到。此时,儿子立刻批评父亲不该打小妹,并且一脸严肃地说:“您自己是搞民主运动的,天天讲民主,在家里怎么就动手打人呢?”

闻一多听后,先是一愣,静坐沉思片刻后,走到儿子面前,神情十分严肃认真地说:“我错了,不该打小妹,我小时候父母就是这样管教我的,所以我也用这样的办法来对待你们。希望你们记住,将来不要用这样的方法对待你们的孩子。”

『教育感悟』

父母也是普通人,犯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当父母在面对自己孩子犯错时,都会对孩子说:“犯错很正常,最重要的是勇于承认错误,并且改正错误。”我们说得很笃定,孩子听得也很有道理。而当父母在教育子女上有了过失,有意无意地伤害了孩子时,有没有勇气向孩子道歉?我们要求孩子要勇于认错、知错就改,我们做到了吗?

当闻一多向儿子道歉的刹那,他作为父亲的形象在孩子心中无疑显得异常高大。父亲郑重地道歉是用行动让孩子知道:承认错误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而是应该做的事。这样的身教会比一万句言教更起作用。

父母勇于向孩子道歉是用行动告诉孩子:犯错之后的道歉是很坦然的,是不用伪装的,是正确的选择。孩子从父母身上学会了这些,就会以相同的态度对待父母及身边所有的人。这就是父母用身教奠定了孩子良好的品质。

『身体力行』

一个勇于承认的人,不会挑道歉的对象,只要是自己错了,一定会说:“对不起。”

1.请及时道歉。

犯错是难以避免的,而犯错就会有伤害,伤害难免会有怨恨。我们伤害的对象也许是父母,也许是朋友,也许是孩子,也许是陌生人,无论是谁,只要我们的言行给对方造成了困扰,请及时说:“对不起。”及时道歉,就会及时获得原谅,就会及时铸就彼此的信任和友爱。

2.认识真诚的重要。

在一个英语课堂游戏上,两个学生因为一些小事打起架来,经过老师的调节,先动手的孩子道歉说了“sorry”,可另一个孩子说:“可不可以用中文?”这个孩子之所以想让对方用中文,是因为英文的道歉使他感受不到真诚。所以,真诚是可以用心感受到的,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真心诚意的道歉会让对方获得最大的宽慰。

3. 让道歉成为一种自然。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时时都会有无意的冒犯,比如,不小心踩了谁一脚,不小心碰倒了杯子,弄湿了别人的衣服,还有迟到的赴约……我们都可以说一声“对不起”或“不好意思”,表示歉意是一种高尚的素养,对待我们的孩子亦是如此。

『教子参考』

父母勇于向孩子道歉其实是家庭教育中的明智之举。

1. 父母的道歉会换来良好的亲子关系。

一位父亲当着孩子同学的面,严厉批评了孩子,孩子很难过,认为父亲可以批评,但不该当着同学的面。父亲并没有在意,直到第二天孩子不愿上学,父亲才意识到问题严重了。父亲郑重向孩子道歉,并表示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于是,孩子高高兴兴去上学了。父母真诚的道歉换来的是孩子的敬佩和欣赏,更换来了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2. 父母道歉后,一定要落实在行动上。

那位父亲答应以后不再当同学的面批评孩子,说了一定要做到,因为只有落实在行动上的道歉才会有意义。如果父母表示歉意时很诚恳,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不改变,这种行为会大大伤害孩子,甚至比不道歉还伤孩子的心。

3.父母的行为会世代相传。

正如闻一多所说,他之所以那样对他的孩子,是因为他的父母就是这样教育他的。所以,任何一个人的行为,都不会随着自己生命的结束而终止。无论是好的品质还是不好的习惯,都很有可能随着教育子女而世代相传。因此,请父母用行动保护我们的子孙后代。

『教育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