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需要肯德基,还是麦当劳?需要笔记本电脑,还是数码照相机?比起这些,每一个孩子更希望父母懂得他的心,如果孩子不用说话,父母都知道他在想什么,那父母和孩子心灵就相通了。而心灵相通是需要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如何做到互相?只要父母先做到了,孩子就一定会做到。
平等地对待孩子
“平等”就像天平,两边的物品只有质量相等时,才会平衡。父母和孩子虽然身高不一致,体重不一致,但是人格的质量是一致的。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真的很重要,就请给他平等,但是,也不要让天平倒向孩子一边。
『经典事例』
徐光启是明代杰出的科学家,他所著的《农政全书》是当时著名的农业百科全书。他有一位令人敬佩的父亲。
徐光启小的时候很淘气,一次,他正在伏案写作文,写不出来就去后园溜达了。父亲知道后,去后园找他,发现光启正蹲在棉花地里看一株棉花枝。父亲没有喊他,但当他伸手把一株棉花尖上的嫩芽折断时,父亲喊道:“光启,你过来。你怎么不去读书,在这乱折棉花?”
光启说:“父亲,您误会了,现在快到立秋了,新枝上结不出蕾铃,让它继续长实际上是浪费养分。如果把它顶上的‘冲天心’摘掉,省下的养分可以供给下面快成熟的蕾铃,这样,收获才多。”
父亲觉得有道理,但心中有疑,说:“如果弄死了,怎么办?”光启就像父亲解释是从一位伯伯那里学来的,因为那个伯伯家的棉花收成很多。经过光启解释,父亲知道是自己错了,向光启道歉,还和光启一起摘起了棉花的“冲天心”。
『教育感悟』
作为孩子,他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平等对待的,而不是希望父母以家长的作风对孩子吆喝、训斥。在上面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徐光启的父亲很有智慧,因为他给了小光启平等讲话的权利。其实,每一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无论他从事的是什么职业,有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哪怕是一个乞丐,都希望得到平等的待遇,更何况是孩子。父母和孩子之间需要思想上、感情上的平等交流,即使是刚刚学步的孩子,也都有这种渴求。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有对别人居高临下的权利,包括父母。父母如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并把孩子当做知心朋友,向孩子请教问题,与孩子商量决定一件事情,那么,孩子会感受到自己存在的重要,也就尝到了平等相处的快乐。
『身体力行』
父母在平等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对自己一定要有约束。
1. 平等的前提是律己。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平等,而父母给孩子平等的前提是律己。如果父母对孩子说“碗里的饭一定要吃干净”的同时,自己却浪费粮食,这如何让孩子感受平等?如果父母自己没有约束自己的习惯,却使劲要求孩子,那孩子感受到的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不公平待遇。
2. 坚持原则也是一种平等。
父母给孩子立的规矩,一定要是非分明,始终如一,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如果父母一开始不允许孩子做的事,之后父母又无原则性地允许了,反反复复,孩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该遵守,什么时候可以不遵守。这样,孩子不但感到痛苦,而且会认为:制度都是父母定的,只要父母愿意的时候都可以随意改变,但是我就只有服从的份。父母这种不坚持原则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
3. 明白平等不是打破尊重。
平等是人格上的等同,这并不与长辈和晚辈之间的尊重发生冲突。有的家庭为了体现平等和民主,允许孩子称呼父母的名字,而不叫爸爸妈妈,欧美国家可能是这样,但是国家与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生活方式都不同,不能盲目学习。古人有一句话:“称尊长,勿呼名。”称呼的不同就会从心灵深处影响一个人对他人的尊重。所以,父母一定要把握和孩子平等相处的同时,父母的行为不能轻浮随便,孩子也不能对父母失去礼貌和恭敬。
『教子参考』
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要与孩子平等地交流。
父母和孩子互换心声和感受,可以和孩子谈一些自己的喜怒哀乐,当然,内容应该是孩子能够接受的。孩子不但有很强的理解力,观察力也不弱。如果孩子问:“妈妈,您为什么不高兴啊!”妈妈如果说:“这是大人的事,和你没关系。”这样,孩子觉得成年人和孩子是有区别的,而且大人的事,都和我没关系。孩子对父母的问候没有得到平等的回应时,孩子就会渐渐和父母拉开距离,
2.和孩子平等地分担家务。
家庭劳动是人人有责的,父母如果把所有的家务活都干完,实际上是对其他家庭成员的不信任。而当孩子分配到合理的家务时,他感受到的是被重视。一个人天生都希望被平等相待,而常常受到重视的人自己就很乐意分担家事,也不会刻意去显摆自己做了多少。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做家务是受重视的表现,是一种平等的待遇。而且,父母尽量不要因为孩子做家事,就给与物质或钱财的交换,要让孩子从小知道什么是份内的事。
3.对孩子赏罚不代表不平等。
给孩子平等,并不是说完全不批评和惩罚孩子。只要父母赏罚的原因很明确,而且之前都是给孩子打好招呼的,这种惩罚会让孩子心服口服。比如,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要按时起床,否则早饭就不用吃了。”一旦孩子睡过头,父母就不要让孩子吃早餐。这时,孩子也知道自己吃不了早餐的原因,以后,会注意自己起床的时间。
一位母亲看到孩子把裙子弄脏了,就很生气,而且冲着孩子责骂起来,孩子一害怕就大声哭喊起来,这位母亲又立刻给孩子一块糖。孩子被弄得莫名其妙,而这位母亲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给孩子糖,这种莫名其妙的奖励,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丝毫好处。
『教育名言』
我们和孩子说话的时候,站在同一高度交谈,那样你就会发现,一个奇特的世界展现在你的眼前。
——(中国)卢勤
人跟人之间,不管人家是小孩还是你是大人,在人格上绝对平等的,你能不能站在一个平行的位置,用心灵跟他心灵相对和沟通。
——(中国)林格
学会真正尊重孩子
每一个人都需要尊重,不只是孩子。父母如果最大程度地尊重孩子,孩子长大后,就会尊重他人,当然也会最大程度地被别人尊重。原本,每个人都有同等的尊严,而成年人之所以呈现出受尊重程度的不同,完全是看他小时候父母是以打骂的教育方式为主,还是以鼓励的教养方式为主。
『经典事例』
一个周末,儿子告诉父亲想带同学回来一起学习,父亲答应后就出门了。而父亲当天和朋友们玩麻将,输了钱,心情非常不好。他回到家后,看到儿子和几个同学并没有讨论学习的问题,却在谈论电视节目,就呵斥起了自己的儿子。儿子的同学见状,迅速离开了。
儿子很难受,第二天早上也不起床去上学。父亲问孩子为什么不去学校,儿子说:“您当同学的面那么骂我,我还怎么去学校?你批评我可以,但怎么能当同学的面啊?”父亲才恍然大悟,孩子最小,但也是有尊严的,也是要面子的。于是,父亲就向儿子保证以后绝不当着同学的面批评他,儿子这才乖乖地去了学校。
『教育感悟』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人不希望获得尊重,每一个人都是有尊严的,尽管有的孩子看起来死皮赖脸,但他的自尊心肯定被数次地伤害过,他仅存的一点尊严也只能用死皮赖脸去维持。孩子天生就会守护自己的尊严,就看父母是在不断地帮孩子铸造自尊的城墙,还是一次又一次地摧毁它。
尊重是相互的,要求孩子尊重父母,父母就应该首先尊重孩子,而且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帮孩子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所以,请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意愿,尽可能用希望了解、希望倾听的态度与孩子谈话。父母应该明白,打骂教育是摧毁孩子自尊心的利器。
『身体力行』
尊重是不分对象的,越是对孩子,父母越是应该保持一份尊重。
1. 尊重孩子,尊重自己。
父母通常会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侵犯孩子的自尊。当孩子不小心撞翻了凳子,打翻了杯子,或损坏了东西时,只要孩子不是有意挑衅,父母就不要责备和惩罚孩子,只要提醒孩子以后要当心就可以了。只要父尊重孩子,不无故对孩子施加暴力,孩子尊重父母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所以说,尊重孩子,其实就是尊重自己。
2. 尊重孩子不是放任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不是放任孩子,更不是讨好孩子,这都是对双方的不尊重。如果孩子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或因为某些不顺心的事情而故意捣乱的话,父母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制止和警示孩子。当然,父母严肃的批评并非不尊重。孩子犯错,父母用威严震慑孩子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关键是恩威并施。当孩子已经害怕了,父母就可以给孩子讲道理,而不是持续地展示“怒目金刚相”。
3.要真正理解你的孩子。
如果一个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的人被别人怀疑或诬陷背叛同仁,那是对他最大的不尊重。同样,一个孩子听话懂事,而父母由于疏于对孩子的了解和关心,却问老师:“我的孩子是不是和不三不四的人交往?”此语一出,是对孩子最大的侮辱。还如同,父母总是用自己成年人的世俗和污秽,去体察孩子的世界,原本单纯的交往,却被父母蒙上了可怕的阴影。所以,父母要知道,孩子一定比大人善良简单,从了解孩子开始,才能真正地尊重孩子。
『教子参考』
父母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时时刻刻都能体现出尊重。
1. 要对孩子适当地放手。
父母对孩子放手,让他去做事,就是对孩子能力的肯定,这就会使孩子感到尊重。父母不要害怕孩子会打碎盘子,就不让孩子帮忙端饭;也不要因为孩子穿反了鞋或衣服,就责骂或嘲笑孩子。父母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并给与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就是对孩子莫大的尊重。
2.保护犯错误孩子的自尊。
父母不在外人面前批评和责骂孩子本身就是一种尊重。有一家四口正在吃饭,孩子一直用筷子翻搅盘子里的菜,母亲制止了他很多遍,孩子不听。父亲见状,并没有当着妻子和母亲的面教育孩子,而是把孩子抱进房间,并关上房门,好好地教育了一番孩子,孩子最后乖乖听话。因为这位父亲知道,即使孩子犯错,也要保全孩子的自尊。
3. 尊重孩子的意愿。
孩子有独立的思想,有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有他喜欢做的和不喜欢做的事情。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的事情就让孩子自己来决定。比方说,孩子是否要上课外班,如钢琴、美术等。如果是孩子的兴趣所致,父母当然应该支持;如果孩子根本不愿意学,而父母看着别人的孩子都学,就逼着孩子学的话,那只能说,父母爱孩子的才艺胜过爱孩子的身心健康,尊重又从哪儿谈起呢?
4. 尊重孩子的隐私。
父母不要因自己有对孩子的监护权,就可以随意翻动孩子的书包和抽屉。当孩子的自尊以这种方式被侵犯的时候,敏感的孩子会认为家庭没有信任,迟钝的孩子会认为,随意翻动别人的东西很正常,他也会养成乱翻他人东西的坏毛病。所以,父母进孩子房门前请敲门,不经允许不要翻看孩子的日记,有什么疑问,直接和孩子沟通,这都比偷偷摸摸动孩子的东西来得光明。为人父母者,应该反思一下自己以前的行为是否有不妥之处。
『教育名言』
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便学会尊重人。在家里,要从小就把孩子当作独立的社会人来养育。这样培育出来的孩子,走上社会便能够成为独立的社会人,并具有“后生可畏”的劲头。——(日本)池田大作
卑己而尊人是不好的,尊己而卑人也是不好的。
——(中国)徐特立
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每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无非是孩子能成才立业,生活美满。而教育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孩子的自主创新能力反而越来越差。根本原因是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越来越小,孩子失去了锻炼自主能力的愿望和机会。如果父母真的希望孩子成功优秀,就请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经典事例』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有一位开明的父亲。父亲从不随意约束他,一向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父亲是民间书法家,但蔡家孩子似乎对书法一点也不感兴趣,父亲也没有逼孩子学书法。而蔡志忠四五岁时,就迷上了画漫画,父亲也很支持他。
蔡志忠上中学时,一有空就直扑漫画书店。回到家里,不是看漫画,就是自己画漫画。由于对漫画的痴迷,他的成绩一落千丈,遭到了留级的惩罚。父亲虽然责备了他,但并没有终日盯着儿子,逼迫他用功读书,在生气之余采用了静观的态度。
就是在准备留级的那年暑假,台北一家漫画出版社写信给蔡志忠,邀请他去画漫画。?当天晚上,父亲坐在藤椅上看报,蔡志忠走到父亲身后说:“爸,我明天要到台北去画漫画。”父亲边看报边问:“有工作了吗?”蔡志忠回答:“有了!”父亲点点头说:“那就去吧!”
?父亲极其平静地接受了儿子放弃学业的事实。俗话说:知子莫如父。后来蔡志忠说:“父亲平日对我观察入微,他能猜出我去台北必定是从事我挚爱的事业。”
后来,《时代周刊》的记者问已是81岁高龄的蔡志忠的父亲:“24年前,您怎么那么放心地让儿子离家远走?”老人淡淡地回答:“对儿子的行为,其实我一直都很注意。我知道他的兴趣和天分,所以给他自由,事情只要认真做就好。”
『教育感悟』
与今天的许多孩子相比,童年时的蔡志忠是幸运的,父亲给了他自由发展的空间,才能使他天赋很好地发挥出来。蔡志忠入选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后谈到:“我特别要感谢我的父亲,感谢他没有逼我继续上学,感谢他没有叫我进补习班,没有叫我念电脑班,更没有把他一生没有完成的愿望,叫我替他实现。”当今的父母应该明白: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做好任何一件事的保障,孩子自己的意愿是推动他成功的强大动力。
很多父母常常以自己的思维模式规范孩子,幻想着把孩子培养成父母心目中完美的人才。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不切实际,也很容易使孩子走向相反的路。父母如果保持平和的心态,让孩子健康地长大,让孩子快乐地做自己,这样的孩子不会让父母失望。所以,父母不要以“这是为孩子好”当借口,自以为是地做出“不顾及孩子的感受”的行为,那对孩子来讲,是非常残酷的。
『身体力行』
孩子需要父母给他成长的空间,但首先,请父母给自己一点自由的空间。
1.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
有一位教育学者打过一个比方:孩子的成长就像焖米饭一样,只要把适当的米和水放好,火候到位,剩下的时间就是等待。如果总是担心米饭会不熟,而时不时地揭开盖子看的话,做好的米饭是夹生的。很多时候,孩子可以自己调整和成长,而父母动不动的指教和干涉,就像时不时地看正在煮的米饭一样,孩子长大后也是“夹生”的。所以,父母请用“三分教,七分等”的方式教育孩子。其实,对父母来说,这也是在给自己自由的空间。
2. 请父母先感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