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做孩子眼中有本领的父母
15170000000031

第31章 有本领的父母懂孩子(2)

孩子是成活生生的人,教育的真谛在于互动,而不是单方面的得到。父母在教育中的感受,也恰恰是孩子在受教育时的感受,如果父母觉得教育很难,孩子也一定觉得喘不过气来;父母觉得很轻松,孩子也会感受到很愉悦。所以,父母不要指望从孩子的变化中得到自在,而是自己先从自己的变化中找到自由。

3.父母别折磨孩子。

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每一个人都不喜欢身边时时刻刻有一个“权威式”的人物对自己进行监管,因为对权威的服从会导致内心的压抑,甚至是反抗。而父母总是对孩子进行监管,孩子总会不舒服、不自在,常常觉得做什么都不能让父母满意,觉得生活很烦。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不听话,自控能力下降,笨拙而苦闷。此时,父母已经把孩子变成一只“囚鸟”,他想飞,可是没有能力飞。每个父母应该都不希望孩子受这样的折磨,就请给孩子一点自由的成长空间吧。

『教子参考』

父母给孩子自由,也是给自己自由。那么,父母怎样做才是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呢?

1. 对孩子不要管得太严太细。

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包括引导和提醒都要有一定限度。如果父母时时刻刻都能看到孩子的不足,而加以提醒和指导的话,孩子必然会感到厌烦,认为自己生活在“挑剔专家”的眼皮底下。家庭一旦走向这样的模式,大家都会很累,父母觉得孩子总需要指导,孩子觉得总不能让父母如愿,这样的走势很可怕,所以,父母请管好自己,给孩子的成长空间。

2. 适时地对管教方式作出调整。

当孩子该去写作业的时候还赖着看电视,当孩子该睡觉的时候还在玩游戏。父母要反省,孩子为什么不自觉?不自觉是表象,实质可能是孩子理性不足、缺乏自控能力等问题。此时,父母对孩子的管教要做调整。孩子不自觉,很多时候是他不需要自觉,因为到时候有父母提醒和催促,“自觉”对孩子来讲用不着。所以,凡是孩子不自觉的父母,大多是对孩子的管束过多过宽,只有父母有勇气给孩子自由,孩子会成为自觉的孩子。

3. 要有等待的理智和耐心。

孩子的成长很多时候是考验父母的能力和智慧。当孩子出现小问题,当父母对孩子引导或劝阻显得无济于事时,那就随孩子去吧。比如,父母认为孩子听着音乐写作业会分心,提醒之后,孩子不理会。此时,父母如果一定要关音乐,那是父母对孩子的强制,难道不会让孩子分心吗?听音乐只会让孩子分心,父母的强迫简直就会让孩子无心学习,哪个更严重?所以,父母就等待孩子去自己调整,这是考验父母耐心的时候,等到父母都忘记这件事情时,可能会突然发现CD机上已满是尘土了。

『教育名言』

孩子需要一定的空间去成长,去试验自己的能力,去学会如何对付危险的局势。不要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如果我们过多地做了,就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的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的自立及信心。

——(美国)戴尔

指令和监视是教育吗?不是!教育如果这么简单,每个家长都可称心如意,世界上就不会再有恨铁不成钢的感叹了。

——(中国)尹建莉

让孩子体验成长

生活原本就是一种体验,而且每个人都在体验着自己的生活,即使是父母也不可能代替孩子的体验。所以,请父母还给孩子体验成长的权利,即使孩子会走弯路,但那也是成长路上必需的代价,躲不开,还不如勇敢面对。

『经典事例』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是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的父母从不溺爱孩子,他们注意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培养孩子做家务,即使是男孩子也不例外。

有一年,艾森豪威尔的弟弟染上了猩红热,家里的事情忙乱起来。妈妈把艾森豪威尔叫到跟前,郑重地把给全家人做饭这件“大事”委托给他。小艾森豪威尔根本不会做饭,一开始,母亲会手把手地教他,怎样切菜怎样生火,每天给他吩咐好做什么饭。艾森豪威尔不但笨手笨脚,他做的饭菜常让家人吃得皱眉头,难以下咽。但父母没有想其他办法换下艾森豪威尔,就让他这样在任务中成长,母亲有时间就会指导他,没空时,就随他做。后来,艾森豪威尔越做越熟练,最后还能做一种菜汤,家里人都非常喜欢喝,艾森豪威尔高兴极了。

艾森豪威尔家旁边有一块空地,春天的时候,父母带着孩子们在那儿种上了很多蔬菜,等到秋天收获的时候,几个孩子就负责把菜运到城里去卖,然后用卖的钱买他们需要的衣服和学习用品等。

『教育感悟』

艾森豪威尔的做饭体验看似是形势所迫,但他的父母确实有意识通过培养孩子们的劳动能力,来让他们体验成长的快乐。尽管成长体验中不可能是顺顺利利的,但正是因为挫折,才让成长更精彩。

打一个很俗的比方:当孩子饿的时候,怎样让孩子饱?只有孩子自己吃饭,孩子才会饱,而父母吃得再多,孩子也饱不了。每一个个体的成长不可能互相代替,而父母放开手让孩子锻炼,就如同孩子吃饭的过程,孩子自己的体验才是孩子成长的根本。所以,父母真正而理智的爱,就是帮助孩子自己体验长大。

『身体力行』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有正确的理念。

1. 请看重孩子成长的过程。

父母如果是一个很看重结果的人,不是生活在对过往的遗憾中,就是生活在对未来的追名逐利中,同样也会把这种心态用在教育孩子上。当然,结果虽然很重要,但往往是过程的发展决定了结果。有的父母阻止孩子参加课外活动,不让孩子投入自己的兴趣爱好,而理由就是考大学不考这些。可是,幸福的唯一标准不是考大学。父母这种只看结果,不重过程的心态,反而会让孩子错失很多成长的机会,请父母允许孩子自己去体会自己的人生。

2. 不要害怕孩子的正常成长。

很多父母怕孩子磕着摔着,就不让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又怕孩子弄脏衣服而不让孩子洗碗、摘菜、扫地、拖地;还怕孩子感染细菌而阻止孩子栽花种草,挖虫子,踩水洼……父母的担心虽然不是多余的,但是比起孩子能在户外活动和家务劳动中所体会到的成长来说,孩子摔一跤或弄脏衣服简直是再小不过的问题,这些小问题反而会更增加成长的乐趣。所以,父母只要把孩子的成长看成重点,就不会“害怕”。

3. 请给予适时地引导。

在孩子的成长体验中,父母要做的就是适时地引导。这里的时机很关键,很多父母自作聪明,在孩子要选择一件事情之前,不是提醒孩子注意什么,而是告诉孩子过程中有多么的艰辛和不易,劝孩子不要去做。也许父母是对的,但是更可怕的是,父母堵塞了孩子领悟生活的能力,因为那些所谓的艰辛和不易是需要孩子在经历后,自己去领悟的。而每一个人,只有自己的领悟,才能真实地受用。所以,请父母学会选择引导孩子的时机。

『教子参考』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以帮助孩子体验成长。

1. 劳动是孩子体验成长的第一步。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就要创造条件让孩体验成长,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劳动,劳动是孩子茁壮成长的重要渠道。比如:母亲要负责教会女儿做饭、织毛衣、管理家事等内务,这不仅为女儿以后的家庭生活打基础,更是从中培养女孩细腻、做事有条理的能力;而父亲应该教会儿子做木工、修水管、换灯泡等事务。这些都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一个善于劳动的孩子,一定比其他孩子更能体会成长的乐趣和效率。

2. 孩子自己的事要让他自己办。

孩子的成长不是间断性的,而是连续的、时时刻刻的。父母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比如:孩子能自己穿衣的时候就自己穿,能自己吃饭的时候就自己吃,能自己排队的时候就自己排队……孩子在自己做的当下,就在体验成长,成长会让孩子更自信、更自强、更自爱。当然,父母让孩子自己做事建立在了解孩子的能力范围,尊重他的情感的基础上。

3. 让孩子自己补救自己的过失。

有个小女孩到了学校之后,打电话给父亲,说:“爸爸,我的作业本忘了带,你赶快帮我送过来,老师检查看我没带作业,会批评我的。”一般的父母肯定是火急火燎地给孩子赶快送过去,这位父亲说:“没带作业,自己承担责任。”说完就把电话挂了。孩子晚上回来不高兴,父亲问:“被老师批评了?我可以教给你以后绝不会忘带作业的方法。”孩子眼睛一亮,父亲说:“你把所有该带的书本都写在一张纸上,放进书包一个,就在纸张做记号,这样怎么会落下东西呢?”孩子很高兴,以后没有在落过东西了。这次体验让孩子记忆深刻,而且还学会一个整理物品好方法。所以,孩子自己补救过失,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过程。

『教育名言』

成长不是一步到位的,教育没有直线,生命是体验、感悟的过程。

——(中国)卢勤

光让孩子学习而不让孩子体验生活,孩子是无法真正成长的。

——(中国)孙云晓

要信任您的孩子

交往中的两个人一旦失去信任,相处一定是充满了误会和战争。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相处也是如此。猜疑,无论对孩子还是父母而言,都是不愉快的感受,而无辜地被怀疑,就等同于被侮辱。所以,请父母用基本的信任来表达对孩子的爱。

『经典事例』

一个小学三年级的男孩因为生病,没能参加学校的期中考试。他的母亲为了让儿子补上这次考试,就到学校找来各科卷子,回家让孩子“考试”。

当母亲把卷子交给孩子时,考虑到是让孩子自己掐时间?还是由她来监督?要不要把孩子房间里的书本都收走,以防他偷看。因为儿子平时学习成绩不太好,肯定会有一些内容不会做,那么他会不会偷偷去看书上的答案呢?她想了一下,决定信任孩子,就告诉孩子说:“妈妈相信你,就不监督你了,你自己掐好时间,到点就别做了。”说完就关上孩子的房门出来了。

让母亲高兴的是,孩子完全按照学校考试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时间一到就不再做题了。通过观察看出来,孩子在遇到不会做的题时,也没有动过偷偷翻书的念头。母亲不由地感叹:原来孩子是这样纯洁!她庆幸自己的选择,庆幸自己没有用告诫的语言透露对孩子的警惕。

『教育感悟』

当这位母亲选择相信孩子的瞬间,就等于选择了自己纯真的本性。父母平时如果做人做事坦诚大方,他就没有去怀疑孩子的想法;反而,父母如果与人交往经常尔虞我诈,自然会用自己的思维去推测孩子。其实,不是孩子不值得父母信任,而是父母是否相信自己。自信的人,容易相信别人,因为“信任”是固有的思维模式,父母在怀疑孩子之前,先洗刷自己的心灵。

即使是谎话连篇的孩子,也需要父母的信任。尽管一开始孩子一定会让父母屡次失望,但只要父母不放弃,依然信任孩子,总有一天,孩子会被父母打动,变成诚实的人。同样,一个原本不会说谎的孩子,经常被父母猜疑,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真话和假话对自己和父母而言没有区别,就容易从随口一说演变成谎话连篇。所以,父母如果连最基本的信任都不能给孩子的话,父母的爱也是无比空洞的。

『身体力行』

父母在信任孩子的之前,先反省一下自己。

1.有没有“教”孩子撒谎?

每一个父母都不会故意教孩子撒谎,可是,也许会在无意中教会孩子如何撒谎。不管父母是为了让孩子听话而哄骗孩子,还是出于成人社会里的交往技巧而对别人说谎,或者父母干脆有随口说谎的习惯,只要被孩子看到听到,父母就是在教孩子撒谎。所以,父母开始怀疑孩子之前,先检查一下自己有没有诸如此类的习惯。

2.有没有“逼”孩子撒谎?

每个孩子天生都不会撒谎,当父母总是不轻易放过孩子的每一个过错,常常过激地批评,或者当孩子没有按照父母的意愿做事的时候,就大加责备,这样都会导致孩子精神紧张。于是,孩子为了躲避父母的惩罚,就不得不开始用谎话来应付父母。孩子会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句谎话可以省下多少唠叨和指责。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谎话都是父母逼出来的,不是孩子让父母失望,而是父母从来没有体会过孩子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教子参考』

为了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能够向着父母希望的方向成长,请父母再也不要拿不信任来伤害孩子了。

1. 了解和关爱是信任的基础。

父母会怀疑孩子,说明对孩子有一定的不了解。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可见父母很少关爱孩子,如果父母经常和孩子相处,怎么会不了解孩子呢?所以,父母平时多对孩子呵护关心,多和孩子交流谈心,自然对孩子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那么给孩子信任就不是很难的事情了。

2.不要无端地猜测孩子。

一位母亲,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像防小偷那样防着他。在她的意识中,似乎孩子只要有机会,就一定会在钱上做手脚。她不仅把家里的钱放得很隐蔽,不让孩子知道,而且孩子每次买完东西后,她总是用怀疑的口气问:“是那么多钱吗?你可要说实话。”即使是她允许孩子从她包里拿钱,她都要说:“来,妈妈看你多拿钱没有,不许偷偷多拿啊。”

在这位母亲的不信任下,孩子上初中后就开始从家里偷钱。被发现后,父母除了把孩子暴打一顿之外,只能感叹自己怎么生了这样的儿子。其实,是父母在每一次孩子接触钱的时候,都对孩子有诸如“你可要说实话”或“不许偷偷多拿”等负面的暗示,就是这种暗示“引导”孩子走上了偷钱的路。所以,父母千万不要无端怀疑孩子。

3.给爱说谎的孩子足够的信任。

孩子为什么爱说谎?因为孩子认为对父母说谎很有必要,孩子绝对不会对没必要说谎的人而说谎。但是,当父母关注孩子说谎的表象时,是否知道当孩子第一次说谎时,孩子的内心是何等的煎熬和紧张,犹豫而害怕?孩子的身心早已经遭受过很多的折磨,最终选择以说谎来应对父母,可见,孩子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所以,如果父母真的能深深地理解孩子的难处,又怎么不会给孩子最基本的信任呢?所以,越爱说谎的孩子越需要父母足够的信任。

『教育名言』

只要没有诱因,孩子没有必要拿说谎来为难自己,孩子天生不会说谎。

——(中国)尹建莉

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这种相信会给孩子一种镇定的力量,如果总是对孩子不放心,孩子会受到暗示,也可能会变得不知所措,并且也难以相信自己。

——(中国)孙云晓

理解孩子的内心

有一句话说:“理解万岁!”理解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的桥梁,人们如果都能互相理解,就不会有矛盾。而孩子是从内心深处希望和父母友好相处,希望做什么都不让父母难过,如果父母能听到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就很容易了。

『经典事例』

一位父亲下班刚回家,接到女儿老师的电话,老师希望他到学校去一下。父亲赶到学校,看着站在教室里一副做错事样子的女儿,忙问老师发生了什么事?老师告诉他,他的女儿不但没有完成作业,当老师问到的时候还抵赖。因为女孩平时学习还不错,老师特意问问父亲,是不是家里有什么事情影响了孩子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