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需求量=商品价格水平*商品总量/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价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这个公式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总量和商品价格水平成正比,即社会中的商品总量越大,商品价格越高,所需要的货币量也就越大。同时所需货币量又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货币周转次数越多,流通速度越快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小。当政府发行的纸币超过了实际流通过程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起所谓的通货膨胀。
举例来说:假设市场上有价值2亿元的商品,货币周转速度为2次,那么发行1亿元的纸币,便可以达到1元纸币具有1元购买力的原则。但如果发行了2亿元的纸币,那么这2亿元纸币仍然只具有原来1亿元货币的购买力,1元纸币就只有0.5元货币的购买力了,也就只能买到0.5元的商品。因此,原来1元价值的商品就需要2元的纸币才能买到,这样纸币就会贬值,物价也会随之上涨。
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纸币作为货币的一种,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
通货膨胀的危害如此之大,各国政府都很关注这个问题,通过各种指数来当然,通货膨胀是不能预期的,也是非均衡的,它的产生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通货膨胀会使我们的实际收入减少,并造成大量的失业。纸币的贬值,还会引起债权人利益的损失,比如:
张三跟李四借了1000元钱,说好一年后归还,但是没料到一年后,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1000元钱币只相当于上年的200元了,这个情况下,张三如果还是只还李四1000元,就相当于李四损失了上年800元的价值。
如果不幸发生了经济危机,那些经营者们就得忙活了,他们得不停的变换价格信息,而金融人士就更忙了,利率,利息,汇率这些都在不断变化。更糟糕的事,他们还没有可遵循的变化标准,因为标准已经由于不可控制的经济形势而变得扭曲。
我们上面说的都是在通货膨胀极端严重时的情况,实际上,温和的也就是小幅的通货膨胀不仅对经济没有破坏性,还能刺激经济的发展。如何监控通货膨胀率的大小呢?可以通过消费者物价指数来预测。
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它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2007年中国CPI同比上涨4.8%,2008年达到5.9%,这也是让我们担心物价再上涨的原因。
做为一个老百姓,我们最关心的可能是生活中柴米油盐的价格。如果这些东西的价格普遍涨高,就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了,我们可以从这个侧面对经济活动进行观察和分析。看来像通货膨胀这样的宏观经济命题,离我们并不遥远,与我们的距离就和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一样近。
1.10要通货膨胀,还是要失业?--社会面临权衡取舍
在去年的金融危机中,你有没有感受到自身饭碗的危机?有段时间,气氛还真是紧张呢,不断有传闻某个跨国集团又裁了几万人,某个出口型公司又倒闭关门了。受到影响的企业为了应对危机,纷纷裁员,还有的公司领导号召员工无偿为公司服务一个月,以缓解公司的经济压力。国内的白领们也都开始人人自危,怕裁员的帽子戴到自己的头上。更有一位名企的员工在网上发帖,讲述自己公司裁员的动态和自己的心路历程,悲壮而又无奈。不过,如果知道社会群体性失业是如何产生的,你会发现失业是一种痛,但不是永恒的痛,这只是一种经济短期的现象。
现在我们都知道,通货膨胀是因为印发了太多的纸币,你可能会说,中央银行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不是可以让民众免受通货膨胀之苦了吗?但是问题没有这么简单,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降低通货膨胀会引起失业暂时增加。从我们的经验来讲,当经济起飞,价格上扬时,就业职位增加;当经济不景气,失业下岗 的人增加时,物价也会稳定,甚至下降。
换一个角度来看,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也即,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在经济学中这种关系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表示。
以美国为例,从60年代初开始,连续近十年,美国经济在扩张的货币政策影响之下,失业率逐渐降低,当然,代价是通货膨胀率逐渐高。60年代末70年代初,连年的扩张政策伴随着越战升级,通货膨胀率飚升,可是失业率却反弹创出新高。到了70年代初,美国人年通货膨胀率会达到6%已经习以为常,并以此制定自己的支出计划;同时,失业率回到了62年的高水平:6%。这个时候,美国的经济走入了滞胀。
更糟糕的是,从1973年开始,欧佩克开始操纵石油价格,导致工业原材料的价格开始上扬,由于工资和产品价格正相关,而原材料价格也与产品价格正相关,这就更加剧了通货膨胀的程度。于是到1979年,美国的失业率超过7%,通货膨胀率接近10%。
1979年10月,新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丝决定铁腕治理经济滞胀。从1981年到1984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降下来了,但是也迎来了战后的最大一次衰退,失业率一度接近10%。但是这个结果并不像之前人们预料的那么严重,也不像理性预期学派声称的微小:介于两者之间。此后,在格林斯潘的调控下,美国一直享受着低通货膨胀带来的经济增长。
为什么会有通货膨胀与失业交替作用的存在?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长期中,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是有效的,因此,这时,失业与通货膨胀也就没有交替关系。 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由制度、资源、技术进步等因素决定,通货膨胀率由货币供给增长率决定,两者之间决定机制不同,当然也就没有交替关系。 但是,在短期中,市场调节并不是完全有效的,宏观经济会出现失业与通货膨胀的交替关系。
比如,假定政府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减少了经济中的货币量。但在它减少人们支出的数量同时,并不是所有的商品的价格都能立即作出调整。商家需要重新制作商品的价签,企业需要时间来印发新目录,餐馆也需要印好新的菜单,这些都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在短期内,物价水平还是保持在原来很高的水平上,这在经济学中被称为价格粘性。较低的支出与居高不下的价格结合在一起就会减少企业销售的物品与劳务量,给厂商造成压力。而同时,在物价还是很高的情况下,短期内工人和工会也不会接受调低工资,于是结果只能是引起企业解雇工人,暂时增加了失业。
关于这种交替现象的解释还有很多,但不管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大多数经济学家现在接受了这样一种思想: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短期交替关系。而现在,人们更关心的是能否在长期中通过这种关系来人为地控制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表示这一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是理解经济中许多发展的关键,特别对理解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非常重要。
政府虽然可以通过改变支出量、税收量和发行的货币量来影响经济。但是制定经济政策的时候一定要考虑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这种短期交替。对于国家来说,通货膨胀与失业都是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安定的。但国家的经济调控并不能使两者都避免,而只能有所偏重地,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进行权衡取舍。同时,还要注意政府运用的这些货币与财政政策工具具有很大的潜在力量,所以,到底政府应该如何运用这些工具来控制经济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每一个国家在制定自己的经济政策时考虑的重点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德国一直认为超速通货膨胀是纳粹的温床。在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德国严格控制通货膨胀率,德国马克也成为了坚挺货币的代表。相反,许多国家譬如美国则对通胀宽容得多。
现在,我们知道了,看似只是我们个人问题的失业,原来与宏观经济的联系如此紧密,甚至与国家的政策取向也有很大的关系。作为一名普通的社会成员,我们既不想一夜醒来发现物价飞涨,也不希望第二天去上班的时候被老板通知炒鱿鱼了。通货膨胀与失业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我们最需要的是速度不是很快但比较稳定的发展。
现在我们已经学完了最后三个经济学原理,了解了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懂得很多了呢?虽然,本章这十个原理远不是经济学的全部,但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理解了这些原理,我们就掌握了经济学的最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