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几岁必须要知道的经济学常识
1523800000006

第6章 向昆曼学经济学(4)

现在,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生活水平的差别是惊人的。看看08年世界各国人均收入情况,美国 37610美元、中国 1100美元、利比里亚 130美元。收入的差距导致了各国的生活质量有着天壤之别。在美国,人们可以享受更营养的食品,更精彩的娱乐,可以轻松拥有自己的私人汽车和别墅,有更多的工作假期,享受更好社会公共福利,和更好的医疗和养老保障。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国虽然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但不不容忽视的是,我们的生活水平正在一步步地提高。

为什么各国和一国在不同时期的生活水平有巨大差别呢?答案非常简单,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变动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的差别。在那些每单位时间工人能生产大量物品与劳务的国家,大多数人享有高生活水平;在那些工人生产率低的国家,大多数人必须忍受贫困的生活。同样,一国的生产率增长率决定了平均收入增长率。

所以昆曼提出:国民生活水平取决于国民生产率。

认识到以上这一点,对于我们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组织生产中,我们可以有的放矢地通过提高生产率来发展经济;在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的时候,也要从是否有利于提高生产率的角度来考虑政策的利弊。

如何才能提高生产率?相关报告显示,将资本、劳动力和技术水平进行有机结合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方法。

社会分工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斯密在《国富论》中用制针工场地例子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是分工:

“别针的制造分为约18项不同的工序。一个人拔丝;另一个人弄直;第三个人切断;第四个人磨针尖;第五个人打磨其顶部以便装上别针头;做别针头需要两或三 项不同的作业;装别针头是一项特殊的工作;涂白这些别针是另一项工作;甚至用纸把别针包起来也是一个行当。……我见过一个只雇了10个人的小厂,因此,一 些人要干两三种不同的工作。但是虽然他们很穷,只有很简陋的必不可少的机器设备,可是如果他们努力工作,他们每天却能制造出约12磅别针。每磅有4000 多枚中号别针。因此,这10个人每天能够制作出48000多枚别针,也就是说每人每天制作出48000枚别针的十分之一,即4800枚别针。但如果他们是 分开来独立地工作,而且他们中间没有任何人曾受过这方面的专门训练,那么他们每个人一天肯定做不出ZO枚,甚至一枚也做不出来。”

分工理论对于发展经济学的贡献最大,它不但从静态上说明分工提高社会的生产能力,而且从动态上解释经济起飞。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也会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单位时间内,一个懂技术的熟练工人,比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手生产出的产品要多。应用新的生产工艺,使用更先进的流水线,这些都能极大地提高生产率。特别在经济由粗放转化精细,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的新的形式下,只有拥有创新和研发能力,拥有自由知识产权,才能在竞争中真正占有优势。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水平越发达,这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水平也会相应的比较发达。一个有经济眼光和远见的国家在教育和科研方面的投入会比较多。这也是为什么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教育和培训的原因。

加拿大统计局的2007年的报告显示,该年第四季度,加拿大劳动生产率高出了美国0.3个百分点,但从上年整个年度而言,其劳动生产率仅仅维持着1.2%的增长速度。经济学家指出,技术工人匮乏是导致加国劳动生产率下降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人才短缺,也导致了小时补贴的增长。 加拿大第四季度的劳动生产率在第三季度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增长,但2006年的年生产效率较之2005年的2.1%则有了很大的下降。经济学家们认为,西部劳动力市场熟练技术工人的匮乏是导致全加年劳动生产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西部劳动力市场的人才的紧缺,在过去的一年中,加拿大的小时补贴增长了3.6%,虽然不及2005年的增长数字4.4%,但较之于2001年到2004年2.6%的增长幅度还是不错的。由于去年的劳动生产率盈利增长仅仅维持在1.2%,因而这也就意味着每单位的劳动力成本将会增加2.6%,这是继2001年3%以来成本最高的一年。

上面这则报导说明了技术与生产率的关系。为了提高生产率加拿大只好提高技术工人的补贴,以缓解西部技术工人匮乏的局面。

另一个影响生产率的因素,就是资本积累。我们可以打个比方:

比如有一个木工,他有一门精湛的好手艺,打出来的家具又漂亮又耐用,而且他身强力壮,干起活来又快又利索。他赚的钱,差不多正好刚刚够他生活用,如果他节省一点话,他也可以存下一部分钱来,不过他是一个不知积累的人,每次赚的钱,很快就被他花光了。所以他的生活水平总是这样,不好不坏的,没有提高。这样到了中年,他忽然意识到自己,这样下去自已老年没有力气干活了,不就没有生活来源了吗?于是为了给老年攒钱,他打算,提高一些工作效率,但他马上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来买更多的木料。象这个木工,缺少的就是一种资本积累。只有有足够的资本才能开始生产,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效率。

这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生产率的提高,也就是巧妇之技;而且取决于资本积累,换言之巧妇之米 。只有米足技精,巧妇才能做出好的饭菜,推而广之到国家便是只有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齐备才能有很好的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才能实现较快的较快经济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才能随之提高。

如何使自己变得更富有,这个每个年轻人都在思考的,我们不妨也从上面的提到的三个方面来做。社会分工相当于我们和其他的关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质,如果我们能够扬长避短,合理分工,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将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国家要强大,就需要提高科技水平,同样我们个人要强大,也要注重提高自身能力。资本积累,可以是我们对金钱和人脉的积累,不要把钱花得精光,也不是忽视身边的朋友,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发展的资本。

1.9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物价上升--通货膨胀

做为经济社会中的成员,没有人不希望自己兜里的钱越来越多,可是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兜里的钱的增加速度跟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你就会感到,虽然钱变多了,实际上自己却变穷了。我们都希望花同样的钱,买更多的东西,可是现实却与此相反,一斤猪肉从7元变成了13元,一个鸡蛋灌饼从1元变成了2元,200毫升的液态牛奶从1.2元变成1.5元一袋。工薪阶层都在抱怨,“这年头除了工资不涨,什么都涨”。于是有人说,这就是通货膨胀啊!也有人会说,这哪是什么通货膨胀啊,别再喊了,小心真把通货膨胀这只狼喊来了。那么,到底什么是通货膨胀呢?

涨价就一定是通货膨胀吗?当然不是,一般地说, 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不能说凡是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比如如果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的价格也会上涨。再比如在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也会上涨。那么到底哪种情况下的物价上涨才能称之为通货膨胀呢?只有在物价上涨是因纸币发行过多而引起的情况下,物价上涨才是通货膨胀。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经历了一次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超速通货膨胀。当时《伦敦每日邮报》的一位驻柏林记者,曾在一篇报道中写道:“我感到惊讶,我 发现今天火腿三明治是24000马克一块,而昨天在同一咖啡馆里每块只花14000马克。”工 资刚刚领到手,工人们就以冲刺的速度跑向商店,因为商店的物价随时都在上涨。有个家庭主妇装了满满一手推车的钱【仅够买一点食品】去买点吃的,一位小偷趁她不注意,把 一车钱倒在地上,推着车子飞快地跑了。因为在当时,手推车比这一车钱值钱多了。

从1922年1月到1924年12月德国的货币和物价都以惊人的比率上升。例如,每份报纸的价格从1921年1月的0.3马克上升到1922年5月的1马克、1922年10月的8马克、1923年2月的100马克直到1923年9月的1000马克。在1923年秋季,价格实际上飞起来了:一份报纸价格10月1日2000马克、10月15日12万马克、10月29入100万马克、11月9日500万马克直到11月17日7000万马克。

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原因,就是德国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在战争结束时,由于同盟国要求德国支付巨额赔款。这种支付引起德国财政赤字,德国政府最终通过大量发行货币来为赔款筹资。

而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纸币发行的多少并不是可以随意决定的,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其必须要遵循的标准。需要遵守一个货币需求量的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