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欧洲音乐的发展与交响乐作品欣赏
15257500000020

第20章 交响作品欣赏(5)

《g小调第40交响曲》与作曲家的另外两部作品《第39交响曲》《第41交响曲》一起,完成于1788年夏季,这三部交响曲的写作共用了六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是作曲家创作的最后三部交响曲,也是他全部交响曲作品中最杰出的三部。莫扎特在1782年定居于维也纳,1791年与世长辞,在维也纳的近十年中,他没有固定的工作,始终受到皇室的冷遇,仅靠教私人学生、演奏钢琴和创作乐曲维持生计。他曾因付不起房租,被赶出城里的住房,移居在郊区的一间小屋里,也曾为妻子患病无钱买药而乞援借债,然而,他的很多重要作品都出于这个时期。如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三部交响曲杰作《第39交响曲》、《第40交响曲》、《第41交响曲》,等等。虽然莫扎特并不想刻意去反映自己生活中的苦难与不幸,音乐中总是充满阳光与欢笑,但在《g小调第40交响曲》中,还是烙下了时代与个人生活的印记,仔细倾听,会体味到欢笑中隐含的辛酸和泪水,这也许正是这部交响曲所具有的独特气氛和艺术魅力。

《g小调第40交响曲》共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已述)。第二乐章,速度较为缓慢,主要通过两个抒情性的主题呈现出明朗温馨的气氛。同时也揭示出作曲家思绪万千的内心活动。这两个主题性格较为接近,但第一主题更富亲切感,最初从弦乐升起:

第二主题在乐章的属调上出现,有一种沉思默想的性格:

第三乐章,速度稍快,是一首小步舞曲,但并没有典雅悠闲的宫廷气息。中间段落明朗、豁达、优美,用复调音乐织体写成。第一段音乐为g小调,主题较为激动、热情:

第二段转入G大调,与前后两段音乐形成对比,是三声中部(即由三个声部演奏的乐曲中间段落),主题具有舞曲性:

第四乐章,急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中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具有柔和与威严坚毅两种性质,主题的前半部用弱力度由弦乐器演奏,后半部用强力度由乐队奏响:

第二主题富于歌唱性,也略带忧郁与沉思:

(第二部分)具有展开性,音乐中充满不协和的音响。在那里,第一主题向前冲击着,不断转换调性,焦虑不安。在第三部分中,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相继再现,气势较为宏大。

最后,在激奋和阴郁的气氛中结束整部交响曲。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二位代表性人物。生于离维也纳不远的一个小山城萨尔茨堡,父亲是宫廷乐队的乐长,擅长小提琴、管风琴和作曲,所写的小提琴演奏教材《基础小提琴教程试论》成为18世纪小提琴演奏的重要文献。4岁时莫扎特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学习钢琴,令人惊讶的是,这时他写出了一首编号为第一号的钢琴协奏曲,并且技巧相当难。父亲说:“这曲子无法演奏。”小莫扎特反驳:“任何协奏曲都是经过长时间练习才能演奏。”6岁时莫扎特的钢琴已弹得非常出色,他又开始学习小提琴。这年秋天,父亲带着他和年长他5岁的姐姐南涅尔到欧洲各国进行旅行演出。在维也纳,小莫扎特被皇帝皇后召见,一曲奏完后,父亲将丝布蒙在琴键上,莫扎特轻松自如、准确无误的又加奏了一曲,顿时引起皇宫的轰动,皇帝和皇后赐给他一身红色绣服。在巴黎演出时,一位伯爵夫人对他说:我将唱一首小咏叹调,这是比利时作曲家格雷特里为我个人谱写的,你敢不敢在不知道乐曲的情况下为我伴奏?莫扎特说:

只要您为我唱开头的两小节,我就能跟上。他的父亲十分担心,但莫扎特却毫无惧色,与夫人进行了精彩的合作。乐曲结束后,伯爵夫人惊呼:“奇迹,简直是奇迹!”在17、18世纪的欧洲,即兴演奏十分风行,它是对一个演奏者音乐修养和能力的检验。即兴演奏,就是给演奏者规定一个主题,要求演奏者当时就在键盘上,把它发展成一首完整的乐曲弹奏出来,在欧洲各国,莫扎特经常应听众的要求,在任何调性上作即兴演奏。结束旅行演出返回家乡时,12岁的莫扎特不仅仅是演奏神童,也是作曲神童了。这时他已作有3部交响曲、30多首其他乐曲,并且写出了两部歌剧。莫扎特有着敏锐的听觉和惊人的音乐记忆力,14岁那年他在意大利一个教堂里听了一首多声部的圣咏歌曲,之后竟凭着记忆写下了这首从未记在乐谱上的合唱曲的总谱,为此罗马教皇授予他“金距轮”奖章。据说,小莫扎特还能辨别出音高八分之一的差别。

在欧洲的旅行演出不仅使莫扎特得到了锻炼,享有了荣誉,也使他开阔了眼界。在法国,他听了着名教会歌手的宗教合唱和管风琴演奏,以及管弦乐队演奏的法国作曲家的新作;在英国,他接触了德国大作曲家亨德尔的清唱剧;在意大利他熟悉了意大利歌剧,并与意大利着名作曲家马蒂尼学习了对位写作技巧。这时,在莫扎特的脑海中已经印记了欧洲各地的音乐文化和名家的音乐创作风格。可以说,少年时代的莫扎特生活在阳光下,生活在鲜花与赞誉之中。但青年以后,他的生活却布满荆棘、饱受艰辛。

16岁时莫扎特想在米兰和维也纳宫廷任职的梦想相继落空,只得回到故乡萨尔茨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中任职,忍受着大主教的粗暴、侮辱和各种限制,迎合着他的艺术趣味。21岁时,莫扎特被获准许暂时离开萨尔茨堡,他在母亲的陪同下再次踏上旅行演出的道路。在曼海姆,他爱上了女歌唱家阿罗伊齐亚,但遭到父亲反对,再加上经费紧缺,只得告别恋人去巴黎寻找成功的机会。在巴黎他受到了冷遇,人们对已经成人的莫扎特不感兴趣,他和母亲住在一个简陋的小旅馆里,靠父亲的几个朋友帮忙在贵族家里当音乐教师维持生活。由于气候不适应,营养缺乏,母亲一病不起,不久离开人世。孤独的莫扎特在返乡的途中又去找旧日的恋人,但遭到嘲讽和冷淡,他只得痛苦的离开,回到萨尔茨堡继续过着逆来顺受的奴仆生活。25岁时他与大主教公开决裂,定居于维也纳,靠教私人学生和举行音乐会维持生活,成为欧洲第一位不受贵族的庇护、以自由职业谋生的作曲家。这时,他与旧日恋人的妹妹,18岁的康斯坦齐亚相爱了,并不顾父亲的反对,与她结了婚。然而,在维也纳莫扎特始终没有得到宫廷的承认,生活一直处于贫困之中。在那里,他白天到各处授课或寻找工作,晚上进行演奏,深夜进行创作。尽管如此,当他面临着孩子的出生和妻子病痛时,还要四处借钱,廉价出售自己的作品。1791年初,在他刚刚跨入35岁之际,连续接受了两部作品的写作,一部是着名歌剧《魔笛》,另一部巨作是宗教合唱《安魂曲》。长期超负荷的劳动摧毁了他的健康,他病倒了,在歌剧《魔笛》首演后三个月,与世长辞,而《安魂曲》未能完成。这时他只有35岁,留下的遗物价值总共只有38美元。下葬的时候,正值寒冬腊月,妻子躺在病床上,亲朋好友们都没有前往,他被抬棺人匆匆埋葬在穷人的公墓里。二个星期后,妻子再去墓地时,已无法找到他的葬身之地,一代音乐巨匠就这样凄惨地离去了……在短短的35年中,莫扎特写有600多件音乐作品,其中歌剧21部,交响曲41部(有编号的),协奏曲42部,安魂曲1部,还有数百首的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等。歌剧、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是他最杰出的创作领域,他的6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1787)、《魔笛》(1791)、《后宫诱逃》(1782)、《女人心》(1790)、《伊多梅纽斯》(1781,又名“伊利亚和伊达曼特”),三部交响曲《E大调第39交响曲》(1788)、《g小调第40交响曲》、《C大调第41交响曲(朱庇特)》,被公认为是经典之作。在所作的20多部钢琴协奏曲中,以《A大调第23钢琴协奏曲》(1786)和《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1785)最杰出。

此外,他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1787),也广为流传,深受世人喜爱。

有人认为,莫扎特凭天赋进行音乐创作,而莫扎特却说:“没有一个人对作曲的研究下过像我这样的功夫。”应该说,自身的音乐天赋和丰富的想像力与少年时代的刻苦钻研,以及擅长于将其他音乐作品的精髓巧妙地用于自己音乐中的能力,使他成为世界性的音乐巨人。莫扎特的音乐充满朝气与乐观的情绪,同时又具有典雅含蓄的特点。他的歌剧,用优美的旋律,妙趣横生的音乐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和各种情感,把剧情的发展贯穿在音乐的发展之中,咏叹调和重唱是戏剧音乐的中心。交响曲,在海顿确立的四个乐章的基础上,从主题的对比、各乐章之间的对比、木管乐器的声部写作、对位手法的复杂性和终曲乐章的宏伟性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海顿,为欧洲交响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钢琴协奏曲,使钢琴和管弦乐队处于平等地位,并用更为交响性的手法来表现钢琴与管弦乐队的相互抗衡,其中如歌易解的旋律和精致的对位与钢琴技巧的展示融为一体,这些使他成为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对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思考与练习

1.简述《第40交响曲》的创作情况与各乐章表现的内容。

2.熟唱这部作品第一乐章中的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并将其他乐章中的主题各选一首熟唱。

3.简述莫扎特的音乐创作及特点。

《C大调第41交响曲(朱庇特)》第一乐章

<奥地利>莫扎特(1756-1791)

这部具有宏伟壮观的气势和勇往奋进精神的交响曲,是莫扎特交响曲创作中的最后一部作品,人们称它为“朱庇特交响曲”。朱庇特是罗马神话中最高的神,也是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宙斯,他威力无边,能随意降祸赐福,并掌管雷电云雨,是诸神和人类的主宰。太阳神阿波罗和智慧女神雅典娜等都是他的儿女。交响曲被冠以朱庇特之名,是因为音乐具有超群的力量和英雄性格。作品以英雄性的气概为中心,将抒情、诙谑和庄重等多种情绪综合在一起,体现出作者性格中的刚毅不屈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追求。

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是全曲情绪的基调,快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音乐开始的主题,由两个对比性的因素构成,前半部是一个庄严、斩钉截铁的音型,犹如朱庇特的脚步声;后半部是一个柔和舒展的旋律线,似乎是宇宙万物温顺的附和。这个主题是乐章的第一主题:

之后,采用带有节奏的和声将主题加以展开,音乐铿锵有力,体现出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接着,插入一段柔弱的音乐,小提琴在低音区重复着第一主题,木管乐器用一支轻巧的对位旋律与之遥相呼应。当全体乐队以强烈的音响在属调上演奏第一主题时,音乐更加坚定昂奋。

乐章的第二主题抒情并富有生机,在G大调上呈示:

在一小节短暂的沉寂之后,一个带有威胁性的声音闯入,似乎是一种不祥。很快,一个活泼轻盈的主题驱走了阴霾,它是那样的清纯、活跃而且兴致勃勃;(第二部分),是展开性的段落,富于动力并充满生机。音乐以清纯活泼的主题开始,它被片断性地重复着,不断变化。之后,第一主题在不同调性上多次呈现,木管乐器断奏着一条轻巧柔美的对位旋律与它相衬映,当清纯活泼的主题再次响起时,音乐逐渐向第三部分的音乐转进。

第三部分是再现部,基本上依次呈示了(第一部分)中的各个段落,所不同的是这一部分都统一在乐章的基本调性——C大调上,乐章以简短的尾声在果敢昂扬的气氛中结束。

这一乐章在音乐发展中所形成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结构图式如下所示:

《C大调第41交响曲》完成于1788年8月10日,此时是法国1789年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的前夜,交响曲的创作虽然与这场大革命没有直接联系,但饱尝生活艰辛、倍受压抑的作曲家,渴求保持人格与艺术尊严的意愿,在交响曲中已化为一种宏伟的气势和高大的形象,这种气势和形象在各种对比性因素的衬托下,更加威严挺拔。

交响曲共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已述)。第二乐章,速度较为缓慢,有两个对比性不很大的主题,第一主题安谧、典雅,具有凝神思索的特征,主题中不时出现的重音和弦,似乎隐匿着不安与抑愤。第二主题明朗、真挚、抒情。乐章中间部分是展开性的段落,紧张、激动并含有悲壮的意味。第三部分的音乐,回复到乐曲(第一部分),其中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依次呈现,沉静与不安,明朗与激动等,各种对比的情绪交织在一起,最后,乐曲结束在沉稳庄重的气氛中。

第三乐章,速度稍快,是一首三拍子的小步舞曲,作为走向终曲的一个过渡性的乐章。

音乐较为和缓,轻松愉快。基本主题轻盈跳跃,它呈示之后,紧随而至的音乐似乎是深沉的问话。中间部分,音乐节奏鲜明,更富有戏谑性。

第四乐章,急速,与第一乐章相呼应,采用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展示出庄严辉煌的气势。(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具有冲击力,勇敢豪迈,充满自信,它在主调音乐织体的烘托下进行陈述后,又发展成五声部赋格,并在全体乐队的演奏中掀起高潮。

第二主题柔美,富有个性,它出现时,长笛给以衬托、呼应,重现时有所扩展,随后的音乐有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第二部分),是展开性的音乐段落,以第一主题材料为主,用调性上的变换,复调手法,音区上的对比,力度上的变化等加以展开。当主题以清晰的轮廓用八度奏出时,音乐即将进入再现部。第三部分是再现部,在这里,(第一部分)音乐中的各个段落依次呈示,并回复到基本调性上。乐曲尾声,以三重赋格曲开始,此起彼伏的复调音乐织体,创造出宏伟壮丽的气势,当主调音乐的轮廓完全显露时,以果断强烈的音响结束全曲。

思考与练习

1.简述《第41交响曲》的创作情况与各乐章表现的内容。

2.熟唱这部作品第一乐章中的所有主题。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

<德国>贝多芬(1770-1827)

生活中有苦难、失败和不幸,也有欢乐、成功和希望,这就是所谓的命运。但是,人不能听从命运的安排,应该掌握自己的命运,并且随时与厄运抗争、战胜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幸福,才能建立起丰功伟绩,这就是这部交响曲的中心意蕴。整部交响曲以四个乐章的形式,从多方面揭示了这种斗争性思想,其中的第一乐章充满紧张性、严峻性和悲怆的气氛,是整部交响曲的基础,体现出各种情绪的对置和人内心最尖锐的矛盾。

第一乐章,乐曲开始的主题被贝多芬称作“命运的敲门声”,它是乐章的第一主题,阴暗、冷酷、威严,以很强的力度在弦乐与单簧管的齐奏中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