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号角的召唤又一次响起,但它未能阻止装饰性更强的第一主题的演奏,这深沉的思绪仍在不停止地翻滚、湍动,最后在平静与忧郁中结束。
第四乐章,可分为器乐序奏与人声演唱两大部分。在序奏音乐中,前面三个乐章的基本主题依次呈现,仿佛是对过去历程的回顾,然后用低音弦乐器演奏宣叙调将这些主题一个个予以否定。最初,贝多芬为每个宣叙调都写有唱词,后来,他又删掉了,把人声演唱向后推移。序奏一开始,一个狂暴的旋律从管乐声部疾驰而来——这是斗争的怒吼声:
紧接着,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响宣叙调给予否定的回应。宣叙调原唱词是:“不,这会使我们想到过去的苦难,今天是胜利的日子——应该用歌舞来庆祝。”宣叙调:
斗争的怒吼不甘平息,又一次爆发出来,宣叙调再次给以坚决的回断。之后,第一乐章引子音调从阴暗的深渊中腾跃而起,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以宣叙调音乐表示:“哦,不,不要这个,我要别的,更愉快一些的。”宣叙调:
接下来,第二乐章活跃的谐谑曲第一主题闪现,大提琴与低音提琴立即用宣叙调唱道:“也不要这个——这只是一种戏谑,要更美、更好的。”宣叙调:
沉思宁静的第三乐章第一主题刚刚露出几个音,宣叙调音乐马上温和的否定说:“这也太纤柔了,要找一种使人振奋的东西。”宣叙调:
最后,当欢乐颂主题片断先现时,宣叙调音乐即刻兴奋地喊道:“这才对了,终于找到了。”宣叙调:
紧随其后,《欢乐颂》主题从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深沉而浓重的音色中轻轻奏响:
以后,这一主题在各声部不断重现,主奏乐器依次为:中提琴和大提琴、第一小提琴、木管与铜管。逐渐地,欢乐的情绪愈发高涨,音响愈加丰满,形成宏大的声势。
(第二部分),人声演唱。音乐一开始,器乐序奏中狂暴的怒吼声再次响起,瞬间的沉寂后,男中音独唱出由贝多芬本人谱写歌词的宣叙调:
①《欢乐颂》主题
下面,《欢乐颂》诗句出现,由领唱、重唱、合唱分别进行演唱。《欢乐颂》主题凝重,充满喜悦之情:
②《欢乐颂》主题第Ⅰ变奏
一个很短的间奏之后,出现一段由四重唱演唱的歌词,旋律是以《欢乐颂》主题变奏写成,音乐更加活泼:
③《欢乐颂》主题第Ⅱ变奏
接下来,音乐转为B大调,68拍。开始是一段较长的乐队演奏,仿佛描写机智勇敢的战士们在奔赴斗争的战场。这段音乐从轻奏、断续的单音开始,由《欢乐颂》主题变奏构成,音乐坚毅、沉着,充满自信。在这浩浩荡荡向前进发的乐声中,男高音以饱满的热情唱出走向胜利的歌曲:
紧接着合唱进入,音乐更加豪迈、刚毅。之后,乐队以宏伟的气势将音乐作了充分的发展,表现了汹涌澎湃的激情和必胜的信念。
④《欢乐颂》主题(改用68拍)
音乐转入D大调以后,混声合唱以高涨的热情改用68拍高唱《欢乐颂》主题,仿佛是整个人类张开双臂,兴奋地去拥抱欢乐。
⑤庄严、虔诚新主题
当音乐转入G大调时,合唱队唱出庄严、肃穆、虔诚而崇高的新主题歌调,号召人类团结起来,相亲相爱:
四小节间奏之后,由合唱队接唱,歌词大意是:
亿万人民,虔诚礼拜,敬拜慈爱上帝。
啊!
越过星空寻找他,上帝就在那天堂上。
⑥《欢乐颂》主题与庄严虔诚新主题同时出现
下面,这个庄严虔诚的主题与《欢乐颂》主题交织在一起,形成对位复调,音乐转为D大调,改用64拍。此刻,欢乐的情绪与虔敬的情感同时并进,气氛热烈,情感表达更为丰富:
接着,合唱进入将音乐推向高潮。以后,弱下来的音乐,表现出对上帝的虔敬与寻找。这段合唱是把《欢乐颂》主题的歌词同庄严虔诚主题的歌词一起唱出。
《欢乐颂》主题歌词: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
《庄严虔诚》主题歌词:
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大家相亲又相爱!
音乐弱下来的歌词大意:
啊!
人们都来敬拜他!
啊!
敬拜慈爱上帝!
到天上寻找上帝!
朋友!朋友!
在那天堂上,仁爱的上帝看顾我们,他就在那天堂上。
⑦《欢乐颂》主题第Ⅲ变奏
音乐转为快速,22拍,由四重唱演唱出《欢乐颂》主题的又一次变奏,情绪温柔、快乐:
接下去的歌词大意是:
女神,灿烂光芒照大地!
你的力量,能把人们重新团结在一起。
一切人们,在你光辉照耀下,永远团结成兄弟。
当合唱进入后,音乐气势更为雄浑。最后,是四重唱演唱的抒情华彩性段落。
⑧终曲合唱
终曲。音乐速度加快,合唱队和乐队爆发出更大的激情与狂欢,在召唤全人类团结起来和歌颂胜利的欢呼声中结束全曲。终曲合唱:
接下去的合唱歌词大意是:
亿万人民,团结起来!
大家相亲又相爱。
欢乐女神,灿烂光芒照大地!
这一乐章在音乐发展中所形成的结构是以单一主题变奏为主的较自由的变奏曲式,结构图式如下所示: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所有交响曲中最伟大的一部,它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讴歌“自由、平等、博爱”,表现了作曲家的博大胸怀和崇高思想境界。
为表达这种思想,在交响曲中首次引用人声:独唱、重唱与混声四部合唱。
为了整体构思的需要,将传统交响曲中宁静、抒情的第二乐章与活泼的第三乐章调换了位置,把第二乐章改为活跃的谐谑曲,第三乐章作为安静的思索乐章。这样,在第一乐章的苦难和斗争之后,以积极热情的行动增强斗争的信心;在最后乐章的狂欢和宏大的歌颂到来之前,以静默之音与其形成鲜明的衬照和对比。
作品兼备《第三交响曲(英雄)》规模宏大和《第五交响曲(命运)》戏剧性强的优点,而凌驾于两者之上。
思考与练习
1.《第九交响曲》的创作情况与各乐章的表现内容?
2.熟唱这部作品第四乐章中的《欢乐颂》主题并将其他乐章中的主题各选一首熟唱。
3.《第九交响曲》的主要特点?
《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
<奥地利>舒伯特(1797-1828)
一般来说,交响曲由四个乐章组成,而这部交响曲只有两个乐章,从形式上讲它不完整,因此,人们称它《未完成交响曲》。实际上,整部交响曲已经表达了作曲家所要表达的全部内容,本身已经是一部完美无缺的作品,应该说它是完成了的“未完成交响曲”。
交响曲以两个乐章的形式,分别刻画了人物内心世界两个不同方面的复杂情感活动。
第一乐章的基本情绪是压抑、痛苦的,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音乐从低音弦乐器的一个阴暗的旋律开始:
音乐沉痛、阴郁,仿佛是从漆黑无底的深渊中发出的微弱之音。接着,小提琴奏出的音符急骤而微弱的蠕动着,在这一背景下,双簧管和单簧管吹奏出颤动不安的、哀怨诉说性的第一主题:
音乐凄凉、孤寂、郁郁寡欢。随后出现强烈的呜咽般的和弦,更增加了阴郁的气氛。
当第一主题重复出现时,音乐渐渐强起来,不时发出的响亮和弦,仿佛是呼喊和悲愤情绪的释放。
随着音乐的渐渐缓和,这个痛苦的心灵燃烧起渴望的火焰——大提琴奏出第二主题:
随后,小提琴加以重复。这个主题明朗、愉快,并带有旋转的圆舞曲风格,与第一主题悲伤的情绪形成鲜明反差,表现了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突然,第二主题刹住了脚步,似乎是想起了什么,或是看到了什么而踌躇不前。之后,强烈的和弦接连响起,音乐随之激昂起来。接着,第二主题旋律片断在弦乐各声部轮流奏响,音区越来越高,力度越来越强,一种奋起反抗的意志呈现出来。在强烈的切分节奏之中,这种意志显得更加坚定。接下来,第二主题两次变化出现,随着一声强烈的音响,美好的幻影渐渐消失,音乐又落入无底的深渊之中。
(第二部分),阴暗的音乐在低音乐器上重现,随后,小提琴以明亮的音色与其对置。随着力度的渐渐增强以及全体乐队演奏的强烈音响,阴暗的音乐被淹没,似乎是光明的意念在奋力驱逐黑暗与痛苦。接着,音乐在弱与强的鲜明对比中进行,仿佛是黑暗与光明的进一步较量,当阴暗的旋律在乐队全奏中响起时,黑暗以凶怒的气势吞没了光明,掀起又一次音乐的巨浪。随后,黑暗的浪涛继续向前冲去,弦乐器奏出的快速十六分音符象征着奋力的反抗。以后,弦乐与管乐在音调、织体、力度、音色上进行着抗衡、对置,将音乐推向紧张的戏剧性高点。最后,哀诉的第一主题在长笛微弱的声响中出现,意味着几经挣扎都无法摆脱痛苦的现实。
第三部分,复述着(第一部分)的音乐,但略加变化。乐章的结尾,由乐曲开始时阴暗的旋律构成,这一旋律在不同的音区、不同的力度上,由不同的乐器一再重复,像是悲痛欲绝中的哀泣、呼喊和挣扎,最后,在悲伤、绝望、无奈和哀怨中结束。
这一乐章音乐在发展中所形成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结构图式如下所示:
第二乐章是一个慢速、安静、抒情的乐章,基本上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仿佛是主人公为了摆脱痛苦,到另一个美好的世界中去寻求慰藉。如果细细体味,可以感受到人物情感的诸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有静静的沉思、有明朗的感慨、有排遣不掉的隐痛和不安,还有恬静与冥想……乐章中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温柔而抒情:
第二主题宁静,有些感慨,也有些不安:
整部交响曲以两个乐章的形式和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反映出作曲家在现实生活中所遭受的痛苦和屈辱,以及逃避现实到理想王国去寻求安乐的心态。
《未完成交响曲》写于1822年,这时欧洲各国推翻拿破仑统治的战争已经结束,随之而来的是封建王朝的复辟,他们恢复了法国大革命前的旧秩序,压制和剥削人民的一切权益。当时奥地利的首相是梅特涅,他为加强自己的统治,采用了一系列措施,如在各地设立密探网,监视每个人的言论和行动,镇压一切进步的力量,封锁一切进步报刊书籍的传入,禁止一切进步的文化活动,等等。这时,许多进步的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对社会的氛围感到窒息、压抑,对祖国的去向感到茫然,他们焦虑和忧伤。此时的舒伯特以“自由艺术家”的身份来到维也纳已经四个年头,亲身经历了这一切。在维也纳,尽管他才华横溢,却找不到工作,仅靠出卖自己的作品和教私人学生为生,经常处于饥饿与贫困之中。这种精神上的茫然、痛苦和生活上的忧虑,完全体现在他的这部交响曲中。据说,1822年格拉兹的音乐协会选舒伯特为会员,舒伯特非常高兴,并送去了《未完成交响曲》表示感谢。当时的音乐协会会长收到作品后,往抽屉里一放,忘得干干净净。直到1865年,舒伯特去世后37年,交响曲才被发现并进行了公演。
《未完成交响曲》完成后,作曲家舒伯特在世上活了6年,并且在1828年写下了《C大调第九交响曲》。在他的遗物中,人们发现了《未完成交响曲》第三乐章的几小节草稿,但没有继续,这说明作曲家不是来不及续写下面的乐章,而是意识到不可能再写出与前两个乐章相媲美的具有真实情感的其他乐章了,因此搁笔。从此,这部形式独特、内容深刻的交响曲,就以它特有的魅力,在交响音乐发展史上涂下了重重的一笔。
弗兰兹·舒伯特是浪漫主义初期着名的奥地利作曲家,有“歌曲之王”的称誉。生于维也纳近郊的一个小镇赫田塔尔,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酷爱音乐。一家人生活虽然清苦,但音乐气氛却非常浓,经常有音乐爱好者聚集在他们家里,演奏古典音乐和奥地利民间音乐。在这个氛围中,舒伯特从小就随父亲学习小提琴,随哥哥学习钢琴,并参加家庭的演奏会。9岁时,他又随当地教堂合唱指挥霍尔策学习音乐理论和管风琴演奏。11岁时,他担任维也纳皇家合唱团的歌手,后来考进了教堂合唱团寄宿学校,并在乐队中任首席小提琴,同时与着名德国作曲家格鲁克的学生、宫廷乐长萨列里学习作曲。这时,舒伯特已经开始了音乐创作,写出了许多歌曲、弦乐四重奏、钢琴曲和第一部交响曲。16岁时,舒伯特离开寄宿学校,到父亲所在的学校任助理教师。尽管枯燥无味,不随心意,但为了有稳定的工作以维持生计,他不得不忍耐。与此同时,他的音乐创作更为活跃。1814年他17岁时,所作的艺术歌曲《纺车旁的葛莱卿》诞生了,这首歌曲一般被认为是近代第一首艺术歌曲,由此1814年也被视作艺术歌曲的诞生年。在20岁之前,他已写出了几首歌曲,包括着名歌曲《魔王》、《流浪者》、《鳟鱼》、《死神与少女》,还有5部交响曲,15首钢琴奏鸣曲,等等。这时,爱情悄悄向他走来,一位热爱音乐的姑娘,有一副很好的嗓子,她经常演唱舒伯特创作的歌曲,但最终她嫁给了一位做面包的师傅。作曲家痛苦而无奈地说:“在新鲜可口的面包与富有灵感的歌曲之间,她选择了前者的现实主义,而不是后者的浪漫主义。”21岁时,舒伯特不顾父亲的反对,辞去了教师的职务,到维也纳定居,靠教私人学生和作曲维持生计。在维也纳,他横溢的才华很快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一些进步的艺术家聚集在他的周围,共同探讨艺术上的问题,发表对政治的见解,演唱、演奏他的作品,形成了“舒伯特小组”。这些都温暖着舒伯特的心,但他始终没有稳定的职业和固定的收入,作品也一直未能得到更广泛的公认,经常穷困潦倒,靠友人资助度日。他常常住在简陋的、不生火的屋子里,还曾与穷朋友合穿一件外衣,当朋友外出时,他就只能在家里进行音乐创作。他还曾以一首歌曲换取一份土豆为餐。1828年11月19日,年仅31岁的舒伯特因生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在贫困与痛苦之中离开了人世。亲友们按照他生前的遗愿,将他安葬在贝多芬墓的旁边。
舒伯特生活的年代正值欧洲局势动荡。1804年拿破仑称帝,将法兰西共和国改为法兰西帝国。他一方面同封建旧势力妥协,一方面扩张自己的领地,对欧洲各国发动侵略战争。1814年和1815年拿破仑先后被反法联盟打败并退位,被囚禁在大西洋圣赫勒拿岛直到逝世。拿破仑帝国复灭后,1814-1815年,各战胜国在维也纳召开了一次大规模的国际会议,会议的基本内容是,恢复欧洲各国封建旧王朝的统治和瓜分欧洲。因此,欧洲又恢复到法国大革命前的旧秩序,同时各国反动势力更加残酷地镇压革命力量,以防止法国大革命的烈焰再次燃烧。奥地利的执政者梅特涅正是欧洲“野蛮、保守和反动的代表”。
舒伯特则是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生活和进行音乐创作的,他的音乐作品充满对现实的不满、无奈与痛苦,并将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寄托于另一个幻想中的世界。他的声乐作品,以真挚的感情,表现了富有诗意的丰富内容;器乐作品常采用自创歌曲的旋律作为音乐主题,交响曲中的音乐主题也往往具有歌曲的性质,富于歌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