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欧洲音乐的发展与交响乐作品欣赏
15257500000024

第24章 交响作品欣赏(9)

舒伯特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对艺术歌曲的创造和贡献,所作的9部交响曲,尤其是最后两部《第八交响曲(未完成)》和《C大调第九交响曲》,在交响音乐领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着名作品有:歌曲《纺车旁的葛莱卿》(1814)、《野玫瑰》(1815)、《魔王》(1815)、《摇篮曲》(1816)、《死神与少女》(1817)、《鳟鱼》(1817)、《听,听,云雀》(1826)、《岩石上的牧羊人》(1828),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1823,包括《流浪》等20首歌曲)、《冬之旅》

(1827,包括《菩提树》等24首歌曲),歌曲集《天鹅之歌》(1828,包括《小夜曲》、《幻影》等14首歌曲),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1824,其中第二乐章以同名歌曲作为主题)、钢琴五重奏《鳟鱼》(1819,其中第四乐章以同名歌曲作为主题),抒情钢琴小品《音乐瞬间》6首(1823-1828)、《即兴曲》11首(1827-1828),《第八交响曲(未完成)》、《C大调第九交响曲》(1828),等等。

思考与练习

1.简述《未完成交响曲》的创作情况与各乐章的表现内容。

2.熟唱第一乐章中的两个主要主题,并选择第二乐章中的一首主题熟唱。

3.简述舒伯特的音乐创作及特点。

《幻想交响曲》第一乐章

<法国>柏辽兹(1803-1869)

《幻想交响曲》是第一部用音乐来表达文学性构思和戏剧性内容、使音乐内容具体化的带有标题的交响曲。在这部交响曲中,依据内容的表述,把已经定型的传统四乐章结构改为五个乐章,并且在乐章的排列顺序上也不同于以往。为易于理解乐曲和产生相应的联想,作曲家把每个乐章都冠上小标题和注以详细的文字说明。整部交响曲表现的是:

“一个病态的、神经质的、而又有丰富想像力的青年音乐家,因失恋在绝望中吞服鸦片自杀。由于服用的剂量过少而没有丧命,但他却进入奇异幻想的昏睡状态。这时,在他那昏迷的脑海中,他的感觉、情绪和记忆都变成了音乐的意象和乐思。他心爱的女人在他看来也变成了一支旋律,像一种固定乐思一样到处都可以看到和听到它。”这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更着力于多种情感的倾吐和复杂内心的刻画。

第一乐章“梦幻与热情”。在乐曲开始前,作曲家注有这样一段文字:“首先他想到在遇到他的恋人之前心神的疲乏、空有的热情、黯然的忧伤和无端的快乐;然后是由他的恋人在一瞬间突然激起吞没一切的爱情、极度的痛苦、疯狂的嫉妒、复苏的柔情和宗教式的慰藉。”

乐章的引子速度缓慢,较为长大,其中各种情感的交织与梦幻般的气氛,犹如一个富于幻想的影子,由于得不到爱情而在苦闷中徘徊。音乐一开始,在木管乐器微弱而朦胧的音响之后,加弱音器的小提琴演奏出一个忧郁、哀叹的小调主题:

主题的旋律取自作曲家很早以前写的一首浪漫歌曲,音乐时而凄恻,时而又富于梦幻。突然,音乐兴奋起来,似乎是情感的冲动。随后,响起长笛、单簧管和圆号共同奏出的较为抒情的旋律,小提琴在高音区的阵阵长音和其他声部的衬奏,犹如荡漾起伏的心潮,充满着爱恋与渴望。当小提琴重现忧郁、哀叹的主题时,情感更为悲凉。以后的音乐情感更为复杂,有对恋人的怀念,有不时起动的激情,有心灵的颤动与对爱人的深情,也有难以抑制的愤怒,等等。在这混浊迷离的气氛中,音乐进入到快速而热情的(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热情、温柔、飘逸不定,又略带忸怩,是一种丰富色彩的混合,这是代表恋人形象的主题,由长笛和小提琴奏出:

紧接其后的快速音阶与强烈和弦的交替,使音乐焦虑不安,同时倦怠与疲惫也掺杂在其中。在多种情绪交织的高潮中,涌出第二主题:

这个主题由木管和弦乐交替演奏,速度较快,力度对比鲜明,主题缺乏旋律性,较为怪异,有着近似于神经质的性格,在表现一种疯狂的热情。

(第二部分)是展开性的段落。首先,第一主题由低音乐器奏出,木管乐器与它形成对答,音乐情绪低落而惶惑。之后,这一主题的每次出现音区都在增高,力度都在增强,逐渐形成情感的冲动。接着,弦乐奏出上下奔腾的半音和弦,管乐吹出阵阵长音,音乐在痛苦与冲动的情感浪潮中翻滚盘旋。一个戏剧性的停顿之后,在极其轻弱的声响中,第一主题在属调上再现——音乐进入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由木管乐器奏出第一主题,仿佛是处在极度痛苦中的主人公又看到了自己心爱的恋人。第一主题在这里更加温柔,小提琴用短促的音型与它相伴,由此透露出坚定、自信、炽热与急切的情感。接下来,音乐中更多的带有渴望和焦躁不安,在达到顶点时第二主题片断性音调在C大调上再现,它先由独奏小提琴呈示,后来中提琴、第二小提琴、单簧管等依次接奏,音乐果断有力。

乐章尾声较为长大,以第一主题材料为主。开始时,音乐情绪较为低沉。之后,双簧管奏出一个抒情的音调,仿佛是爱恋之火重新燃起,逐渐地,音乐进入到极度兴奋和狂放的状态中。当清晰的旋律显露出来时,意味着迷乱后瞬间的清醒。不久,激动狂乱的情感又一次爆发了。渐渐地,声潮平息下来,显现出梦幻般的安谧与宁静,最后,乐曲在C大调上安静的结束。

这一乐章在音乐发展中形成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结构图式如下所示:

这部交响曲完成于1830年。1827年的时候,柏辽兹在巴黎剧院观看了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剧中人物的表演和剧情深深打动了他,尤其是女主角的扮演者、英国女演员哈莉特·史密森的出色演技和超凡的风度与美貌,更令他神魂颠倒,一连几个月都处于精神恍惚的状态中。他忍不住给史密森小姐发出求爱的信,可一连几封都遭到了拒绝。

无法自制的思念与痛苦,渺茫和抑郁,使他决定用自己的音乐来唤起这位女演员的注意,于是他创作了平生第一部大型管弦乐作品《幻想交响曲》,副标题为《一个艺术家生活中的插曲》。当史密森再度来到巴黎时,她观看了《幻想交响曲》的演出,据诗人海涅形容当时的情景:柏辽兹在管弦乐队中演奏定音鼓,史密森坐在靠近前台的包厢里,柏辽兹不停地注视着她,每当他们的视线相遇的时候,柏辽兹就狠狠地敲击着他的定音鼓。在音乐中,史密森终于悟出了乐曲中的情人就是她,为此深受感动。不久,他们就结婚了。

《幻想交响曲》共有五个乐章。第一乐章《已述》。第二乐章“舞会”,描写主人公在华丽喧闹的舞会上,又遇到了自己心爱的恋人。这是一首优美、快速的三拍子圆舞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音乐描写了眩目的舞会场面,主题典雅、舒展、飘逸:

(第二部分),恋人主题以三拍子圆舞曲律动出现,由木管乐器奏出,表现青年音乐家在舞会上看到了自己日夜思念的恋人,她在舞会中显得那样的光彩照人。渐渐地,恋人主题被舞会主题所覆盖。

第三部分,基本上是(第一部分)音乐的再现,但更为华丽、欢快。在乐曲尾部,还能听到单簧管吹奏的恋人主题片断,仿佛是对恋人的隐隐思念。最后,乐曲在欢腾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第三乐章“田野景色”。这一乐章速度缓慢,富有田园意境,呈示出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在夏日的黄昏,田野里有两个牧人一唱一答地吹奏着牧笛。微风吹拂,树叶飒飒作响,使人感到异乎寻常的安宁和明朗。忽然,恋人又出现了,他的心一下子收缩起来,不祥的预感折磨着他。牧童又吹起了牧笛,但却没有应和声。夕阳落下去了,远处传来隆隆的雷声,孤独、沉寂……。乐曲采用三拍子,一开始的引子,由英国管和双簧管模仿着牧笛,一唱一答地吹奏着牧歌般纯朴的旋律,具有浓郁的田园风味。(第一部分),主题明朗恬静,由长笛和小提琴一起奏出:

这一主题表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主人公平和的心境,音乐中可听到小提琴与木管乐器之间的一些轻柔音型的交替,就好像树叶的簌簌声响和空气的轻微流动。当主题转到低音区演奏时,情绪显得焦躁、不安。

(第二部分),长笛和双簧管奏出恋人主题的变形,低声部的震音和音型的上下流动,制造出阴暗的气氛,这是失意者内心的骚乱。之后,苦恼、不安、茫然和激动的情绪在递次增长,并且达到狂暴的顶点。

第三部分,音乐逐渐平静下来,小提琴重新奏出恬静的(第一部分)的主题。很快,恋人主题的片断也在木管乐器上轮流演奏,在这里,它较为安静。尾声,英国管又模仿牧笛吹奏出牧歌的旋律,但没有回应,只听到定音鼓击出的隆隆雷声,渐渐地,一切归于寂静。

第四乐章“赴刑进行曲”。表现青年音乐家在梦中杀死了自己所爱的人,被押送断头台。沉重的脚步声与喧嚣声交织在一起,他又想起了自己所爱的人,但很快,这个念头就被致命的一击打断了。乐曲的引子很短,之后,定音鼓轻弱、密集地敲击着,弦乐用拨奏模仿着脚步声,圆号发出阵阵声响,随着音乐力度的增强,一个由远至近的“士兵和刽子手”

的队列展现在面前。(第一部分),主题阴森、冷酷、沉重,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描写走向死亡:

(第二部分),主题由管乐器奏出,音乐庄严、威武: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音乐的变化再现。这时,主题变得更为怪诞,最初由长号和大号演奏,木管与弦乐激动地为它伴奏,之后全体乐队齐奏。结尾,音乐的速度有所改变,紧张度不断增长。在一个响亮的高潮之后,恋人主题片断由单簧管轻轻奏出,突然爆裂般的全奏和弦击断了它的咏唱——杀死恋人的凶手被处决了。

第五乐章“妖魔夜宴的梦”。描写杀人凶手在地狱里,参加了妖魔们的夜宴舞会,他被可怕的幽灵鬼影包围着,刺耳的喧嚣、呻吟、狂笑及远处的呼喊、哭声此起彼伏。突然,恋人又出现了,但她已失去了往日的高贵与温柔,变得丑陋、怪诞,她的到来引起了一阵狂喜的呼喊,死亡的钟声敲响了,魔鬼们的舞蹈越发狂烈。这一乐章结构较为自由,大致分为四个段落。引子,渲染了阴森恐怖的地狱气氛,之中小提琴和中提琴分成八个声部发出沙沙声响,低音弦乐器突发性的急速上行音型,定音鼓不规则的加强重音,短笛、长笛和单簧管反复奏出的尖叫声,以及加弱音器的圆号的回声,都令人毛骨悚然。第一段,在定音鼓和大鼓轻击的背景中,单簧管奏出了恋人主题,它在各种装饰音的环绕中已经改变了形貌,怪诞、粗俗、很难辨认:

不久,整个乐队突然迸发出热情与骚乱,似乎是妖魔们狂喜的呼叫。当变形的恋人主题再次由单簧管奏出时,由于短笛的加入和后来整个乐队的参与,音乐更为粗野、放纵。

随着音乐力度的减弱和钟声的鸣起,音乐走向了下一个段落。

第二段,大管和大号用低沉的音色奏出主题“愤怒的日子”的旋律:

“愤怒的日子”是中世纪宗教音乐安魂弥撒中的一个歌调,很多作曲家在作品中都把它作为死亡的象征来使用。在这段音乐中,“愤怒的日子”旋律同报丧的钟声结合在一起,表示死亡的来临。

第三段,是魔鬼们的轮舞,弦乐以赋格形式演奏着轮舞主题,随后运用丰富的管弦乐色彩,呈现出众多的妖魔鬼怪形象,同时也渲染了群魔狂欢的气氛。

第四段,“愤怒的日子”主题与轮舞主题相继出现,以后逐渐重叠在一起,使狂舞场面愈加热烈。小提琴与中提琴用弓杆敲击琴弦,发出如同裸裸白骨相互撞碰的声响。最后,全曲在疯狂的骚乱和喧嚣声中结束。

《幻想交响曲》不仅是借助绘画、文学和想像力创作交响曲和大型器乐作品的奠基石,在其他很多方面也体现出一种创新。如在交响曲中使用竖琴、英国管和钟琴,这些以前只在歌剧音乐中使用过的乐器;把过去只起次要作用的长号、中提琴用来演奏旋律;为获得新奇的音响,用弓杆敲击琴弦,等等。另外,作曲家以自传性的恋爱故事来揭示其内心世界,音乐的表达深刻、具体,情节化、形象化、生动化,用文字来引导听者理解音乐内容的变化、发展也是前所未有的,这一切都对以后交响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赫克特·柏辽兹是19世纪上半叶最具有代表性的法国作曲家,也是一位指挥家、音乐评论家。生于法国南部的小城科特·圣安德列,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医生,文化修养很高,母亲是一个虔诚的教徒,父母都不注重对他音乐上的培养。柏辽兹少年时代就喜欢诗歌与游记,也非常喜欢音乐,但他小时候没有受过专业音乐教育,只会吹长笛和弹吉他。17岁那年,遵从父命到巴黎学医,并获得学士学位。在医学院学习期间,他将大量时间花在音乐学院的图书馆里,后来经人介绍,与勒须尔学习作曲。从医学院毕业后,他不愿从医,仅靠教几个吉他学生、在合唱队任歌手和偶尔写点短文来维持生活。23岁时他考入了巴黎音乐学院,24岁时观看了英国话剧团在巴黎演出英国大文学家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迷恋于剧中女主角的扮演者史密森,由此产生创作《幻想交响曲》的想法。25岁那年,他听了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之后,音乐创作领域从声乐扩展到器乐。1828年以后,他阅读了德国文学家歌德(1749-1832)和法国文学家雨果(1802-1885)等人的着作,并四次参加罗马奖比赛,最后以康塔塔《萨丹纳帕尔之死》获头奖。后来赴罗马进修。1832年返回巴黎,进入创作的高峰,很多重要作品都出于这一时期,如交响曲《哈罗德在意大利》

(1834)、《罗密欧与朱丽叶》(1839),歌剧《本韦努托·切利尼》(1837),宗教合唱《安魂曲》

(1837)等。这期间,他一直没有固定工作,靠写通讯和音乐评论为生。后来转向指挥活动,到各地指挥演出。1846年他完成了酝酿10余年的大型传奇剧《浮士德的劫罚》,剧中(第一部分)的插曲管弦乐《拉科奇进行曲》,经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剧中的另一些管弦乐曲如《鬼火小步舞曲》和《仙女之舞》也深受世人欢迎。

柏辽兹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是在1833年他30岁时,同追求已久的英国女演员史密森结婚,生有一子,9年后离异。第二次是在1854年他51岁时,与歌唱家玛莉·雷奇奥结婚,8年后妻子病逝。1867年他年仅38岁在法国海军任职的儿子因病去世,接连的不幸使他精神崩溃,健康日益恶化,1869年3月8日,在巴黎逝世,享年66岁。

柏辽兹的音乐在法国国内反映较为冷漠,但在国际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创立了标题交响曲,发展了主导动机的手法,在音乐中对于各种形象的塑造不仅用特定的主题,还用特定的音色来表现。他扩大了乐队编制,增加了新乐器,并依靠出色的配器技巧获得丰富的管弦乐色彩。

思考与练习

1.简述《幻想交响曲》的创作情况与各乐章的表现内容。

2.熟唱这部作品第一乐章中的引子主题和第一主题,并将其他乐章的主题各选一首熟唱。

3.简述柏辽兹的音乐创作及特点。

交响诗《前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