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欧洲音乐的发展与交响乐作品欣赏
15257500000029

第29章 交响作品欣赏(14)

接下去,音乐出现四个插入性段落,在四个插段之间春天主题不时以原貌或变形出现。第一插段,表现鸟儿在歌唱。独奏小提琴奏出一连串尖锐的颤音模仿群鸟的啼鸣,其他两把提琴以较为低暗的鸟鸣声呼应。第二插段,表现溪水潺潺。由独奏小提琴和全体小提琴奏出连绵不断的均匀而较为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勾勒和模拟出水的动态与涓涓不息的流水声响。第三插段,表现阴云密布,暴风雨到来。全体弦乐用低沉的三十二分快速音符的同音反复与小提琴奏出的三连音形成对比,模拟雷电的轰击声与狂风的呼啸,造成暴雨倾盆的气氛。第四插段,音乐渐渐平静下来,鸟儿的鸣叫声重新响起——暴风雨过后,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新。最后,欢快的春天主题再次出现,音乐在欣喜与欢跃中结束。

这首乐曲在音乐发展中所形成的结构为回旋曲式,结构图式如下所示:

第二乐章,描写的是田园风光,短诗这样写道:“在鲜花盛开的草地上,在簌簌作响的草丛中,牧羊人在歇息,忠实的牧羊狗躺在一旁。”

第三乐章,描写乡村欢乐的景象,短诗这样写道:“春光普照大地,乡间的笛声悠扬,迷人的小树丛中,仙女和牧童翩翩起舞。”

小提琴协奏曲《冬》第一乐章

(选自小提琴协奏套曲《四季》第四首)

<意大利>维瓦尔第(1675-1741)

小提琴协奏曲《冬》是《四季》中的第四首,也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描写在寒风凛冽的冬天,人们被冻得发抖,他们一会儿顿足,一会儿奔跑,但寒冷依旧侵袭而来。乐曲一开始,由大提琴奏出一个呆板的节奏性音型,接着,中提琴、第二小提琴递次进入,最后,独奏小提琴和第一小提琴略加装饰的演奏出这个音型。这个音型单调、不停的重复着,形成一种干枯、荒漠、颤抖的背景:

在这一背景下,独奏小提琴奏出快速的琶音和音阶描绘北风的呼啸,之中不时传来背景音乐的颤栗声。随后,乐队奏出的和弦与强音犹如人们为抵御寒冷在顿足。接着,独奏小提琴奏出急速的三十二分音符似乎是人们在寒冷中奔跑。倾刻间,顿足与奔跑交织在一起,但是寒冷并没有减弱,颤栗声并没有消失。渐渐地,独奏小提琴奏出柔和的音调,似乎是疲乏的人们在喘息。北风还在吹,顿足与奔跑仍在继续,最后在寒冷的气氛中结束乐曲。

第二乐章,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描写的是屋内的温暖与舒适。短诗这样写道:“壁炉旁度日,恬静又满足。屋外雨霏霏,万物全湿透。”

第三乐章,又回到冬天户外寒冷的场景中,描写人们在冰上小心翼翼地行走,一会儿滑倒一会儿爬起来急跑,最后,“似乎冲出铁门的热风和北风、怒吼的大风”在激烈混战。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是巴罗克时期重要的意大利作曲家,也是小提琴家和音乐教育家。生于威尼斯,幼年时随父亲和意大利作曲家莱格伦齐学习小提琴、音乐理论和作曲。

28岁时受戒为僧,人称“红发神父”。以后,主要在威尼斯教会女子音乐学校任小提琴教师,担任该校乐队与合唱队指导,并经常赴各地演出。他多年从事音乐创作,是当时最多产的作曲家之一,写过奏鸣曲、清唱剧、歌剧、康塔塔、协奏曲等多种音乐体裁的作品。他在音乐上的最大贡献就是确立了小提琴协奏曲这一音乐体裁,一生作有500多首协奏曲,三分之二是为独奏乐器而写,特别是为小提琴而作。在所作的小提琴协奏曲中,他对小提琴的技巧、配器法,以及独奏协奏曲三个乐章的结构、性质等作了初步的确立,对小提琴协奏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小提琴协奏套曲《四季》是他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维瓦尔第的音乐风格直率而热烈,有着意想不到的重音和突如其来的主题,他也是最早在乐队中使用单簧管的作曲家。

思考与练习

1.简述小提琴协奏套曲《四季》的内容和演奏形式。

2.简述小提琴协奏曲《春》和《冬》各乐章表现的内容。

3.熟唱小提琴协奏曲《春》的主要主题。

4.简述维瓦尔第的音乐创作及特点。

《朝景》

(选自《培尔·金特》第一组曲第一乐章)

<挪威>格里格(1843-1907)

这是表现清晨景色的音乐,作曲家利用人们对太阳逐渐升起和阳光四射的光色变幻与动感的印象,用音响筑造了日出的过程,勾绘出清晨幽静美丽的景色。

全曲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表现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音乐中采用了一个牧歌风味的纯朴旋律作为日出主题,它由长笛呈现后,双簧管接奏,随后长笛与双簧管交替演奏,形成音色上的对比、变换。同时主题不断向上方三度转调,递次增涨着力度,最后,全体乐队迸发出强劲的音响——一轮红日升起在东方。日出主题:

第二段,描写阳光喷洒在广阔、温暖的大地上,以及四射光芒那无穷无尽的变幻。音乐中有一个散发着泥土芳香和涵盖着宽广气息的旋律,它象征着温暖的大地,在大提琴深沉的音色中响起:

其中,小提琴短促的大跳与连续滚动的音流相交替,加之频繁的强弱力度变化,使音乐摇曳、飘忽和闪动。

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但有所改动,加入了一些描绘性内容。如小提琴演奏的波动音型,仿佛是荡漾的碧波,又似乎是树叶的簌簌声;单簧管和长笛奏出的串串颤音,犹如鸟的鸣叫;圆号厚重的长音仿佛是狩猎的号角声……清晨是那样的静谧、安宁。

这首乐曲原是诗剧第四幕,当培尔·金特流浪到非洲时,看到摩洛哥海岸清晨景象的音乐。

思考与练习

1.熟唱乐曲《朝景》中的日出主题和中段旋律。

2.这首乐曲中的哪个段落使你感触最深?

交响诗《沃尔塔瓦河》

(选自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首)

<捷克>斯美塔那(1824-1884)

沃尔塔瓦河是捷克最大的河流,它由南向北纵贯捷克国土,是捷克人民赖以生息的母亲河,是捷克民族繁荣昌盛的摇篮,在捷克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交响诗《沃尔塔瓦河》,从河水的源头开始描写,逐渐映现出奔腾不息的河流、岸边茂密的森林、富有生气的乡村、宁谧的月夜、险要的峡谷、古老的城堡,这些景致与民俗生活和神话传说相联系,展示了捷克山河的美丽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乐曲一开始,表现两股清澈的泉水从山涧涌出:一股是寒冷,一股是暖流。寒流由长笛冷的音色和上行波动的音型奏出,不久,单簧管以温暖的音色携下行波动的音型进入,表示暖流前来汇合。与此同时,小提琴清脆的拨奏、竖琴晶莹的泛音,犹如飞溅的浪花在阳光下闪烁着银辉。两条小溪欢悦地向前流淌,渐渐地,水流越来越大,水势越来越猛,最后终于汇聚成一条波涛翻滚的河流——沃尔塔瓦河。沃尔塔瓦河主题由一个宽广的、律动性很强的旋律来表现,由全体乐队演奏:

例4-148这支旋律接近于捷克民歌,它朴素、抒情,蕴含着作者炽烈的爱,以一种不可抵御的力量向前翻滚、奔腾。

河水经过一片茂密的森林,这里采用狩猎的号角声和乐队浓重厚暗的音响来塑造森林的形象,同时引发人们对阴暗、广袤和神秘莫测森林的联想。号角主题由小号和圆号奏出:

转瞬间,号角声在沃尔塔瓦河水的喧嚣声中消失。一个乡村民俗场面出现了,这是捷克民间舞曲波尔卡的乐声,表现热闹喜庆的乡间婚礼。主题:

乐声渐渐远去,静谧的夜暮降临了。月光下一群美丽的水仙女在水面上翩翩起舞。

音乐中,长笛和单簧管奏着起伏波动的音型,竖琴拨响串串琵音,圆号以极其微弱的力度在长音上爬行,在这迷迷朦朦、水波荡漾、阵阵涟漪飞溅的背景下,小提琴在高音区咏唱出晶莹优美的象征水仙女的主题:

沃尔塔瓦河水继续向前奔流,当它穿越圣·约翰峡谷时,巨浪猛烈的冲击着石头、峭壁,发出雷鸣般的吼声。这里的音乐没有旋律,只有紧张、阴暗、严峻的音响在不断增涨,铜管乐器和定音鼓的加入,使音乐更加凶险。

河水终于冲出了险滩,这时速度加快、力度增强,音乐骤然明亮、坚定,沃尔塔瓦河主题由原本较为柔和、暗淡的小调式转为明朗的大调,它波澜壮阔、满载胜利的喜悦向前奔腾:

最后,沃尔塔瓦河来到了离布拉格不远的古老城堡——维谢格拉德,所有管乐器高昂地奏出这来自第一首交响诗中的古老城堡的主题,象征着捷克民族历史的悠久:

滔滔河水依旧向前奔流,并渐渐地消失在远方。

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是整部交响诗套曲中最着名的一首,尤其是沃尔塔瓦河主题深刻地融入了捷克民族的情感和意志,成为捷克民族的象征。这首交响诗所体现出的交响音乐写作技法、民族艺术色彩与个人风格特征,连同整部套曲一起为捷克音乐树立了一座里程碑,成为交响音乐中的典范之作。

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作于1874-1879年间,是在作曲家耳聋以后写成的杰作,整部套曲由六首交响诗组成。这六首交响诗各自独立,但又统一在一个总的构思中,各交响诗之间在形象与主题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在套曲中,作曲家通过史诗、历史、神话和人民的生活,多方面地反映和描绘了捷克的山河,赞颂了捷克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六首交响诗都分别立有标题,在每首交响诗中,作曲家还注有文字说明,以启发听者的想像力和帮助理解乐曲。

第一首交响诗《维谢格拉德》,描写了古代具有光荣斗争历史的古城——维谢格拉德。

关于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注释的文字这样写道:“古代游吟诗人的诗琴声构成了乐曲的引子,它使人想起捷克诸王公的京都城堡往昔的宏伟与显赫,想起骑士们在这城堡进行的比武和争战,还想起这城堡的陷落和倾复。最后,游吟诗人的歌声又起,乐曲在这悲壮的音调中结束。”

第二首交响诗《沃尔塔瓦河》(已述)。

第三首交响诗《萨尔卡》,取材于民间传说中民族女英雄的故事。故事大意是:女英雄萨尔卡是一位绝世美女,因被爱人遗弃,立誓报复男人。于是组成一支娘子军,自任统帅,到处骚扰滋事。邻近的武士茨狄拉德想消灭娘子军,他率领人马向布拉格进军直逼娘子军。萨尔卡命令部下,将她捆绑在树上,当茨狄拉德发现后,立刻被她的美艳所迷惑,堕入情网,并将她带回军营设宴狂欢。夜晚,趁士兵大醉时,萨尔卡带领娘子军把来犯的武士全部消灭。乐曲具有描写性、画面性,以及紧张的戏剧性和雄浑的气魄。

第四首交响诗《捷克的田野和森林》,以极为奔放舒展的乐思讴歌了祖国的田野风光。

第五首交响诗《塔波尔城》,题材与捷克的历史事件相联系,描写捷克人民反抗异族统治者的斗争。大致内容是:塔波尔城是捷克境内一座古老的城市,是胡斯运动的中心。15世纪初,布拉格大学校长、牧师胡斯因反对天主教教会和异族压迫、主张宗教改革而不为当局所容,处以死刑,胡斯的死激起了市民的愤怒,爆发了捷克历史上有名的胡斯战争。

胡斯战争期间曾流传着一首爱国的古老圣咏《你们是上帝的战士》,作曲家斯美塔那以这首严肃圣洁的歌曲为基础,写成了这首交响诗。关于交响诗所表现的内容,他这样说道:

“不应去寻找音乐的细节描写,因为作为一个总的构思,作品只是在于赞颂胡斯党人在战斗中所表现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第六首《布朗尼克山》,也取材于胡斯战争,是《塔波尔城》的续篇。它出自一个传说,大意是:胡斯的战士们在战争中没有死,只是在布朗尼克山中长眠,在祖国遭受灾难的时刻,他们会立刻从梦中醒来,消灭敌人,收复山河。乐曲复活了这一美好的传说,表现了祖国的复兴和光明的前途,反映了捷克人民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并且号召人民为光明的未来而斗争。

贝德瑞赫·斯美塔那是19世纪下半叶捷克民族乐派的创始人,有“捷克音乐之父”的称誉。生于捷克东南部的一座古老城市里托迈希,父亲是一个商人,也是业余小提琴手。

他从小随父亲学习音乐,6岁举行钢琴演奏会,8岁开始创作,后来到布拉格拜波兰盲人音乐家普罗科什(JosefProksch,1794-1864)为师,学习和声、对位和作曲。1848年席卷整个欧洲的革命风暴影响到捷克,在布拉格爆发了反对奥地利统治的“六月革命”,斯美塔那投身于这场革命,但革命失败了。这时,他的家庭也发生了不幸,四个孩子中接连有三个去世,在这种状况下,他接受了李斯特的建议到国外暂住。在国外居住的五年,使他意识到自己负有成为捷克民族艺术家的神圣使命,于是,从60年代起他致力于民族歌剧和富有捷克民族气息的交响音乐的创作。曾先后在布拉格从事教学和创作,在瑞典从事指挥和教学,在捷克民族剧院任指挥并进行民族新歌剧的写作。他在世的最后十年与贝多芬一样,耳聋失去听觉,于是辞职隐居于乡下,靠出卖音乐作品维持生计,并以贝多芬为榜样激励自己,写出了着名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还写有歌剧《吻》(1876)、《秘密》(1878)、《鬼墙》(1882)、《薇奥拉》(1884,只写出第一幕,未完成全部),第一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后来,他的精神完全崩溃,死在布拉格精神病院。

斯美塔那生活在奥地利专制政体崩溃后捷克开始复兴的时代,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反映在他的作品中,音乐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吸收了民族舞曲的节奏特点(很少直接引用民歌),具有捷克人民乐观向上的性格和顽强的斗争精神。他一生写有多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交响诗和歌剧是最突出的创作领域,重要作品有: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交响诗《理查三世》(1858)、《瓦伦斯坦战场》(1859,又译《华伦斯坦的营垒》)、《哈康·亚尔》

(1861),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1866)、《达利波》(1867)、《里布舍》(1872)、《两个寡妇》

(1874),第一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1876)等。

思考与练习

1.简述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各乐章的内容。

2.熟唱交响诗《沃尔塔瓦河》中各部分的音乐主题。

3.简述斯美塔那的音乐创作及特点。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奥地利>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

多瑙河是欧洲第二大河流,发源于德国南部,流经奥地利、捷克、匈牙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前苏联等国家,在罗马尼亚的苏利纳附近注入黑海。多瑙河两岸景致美丽、文化历史悠久,很多作曲家都曾以多瑙河为题材谱写音乐作品,《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众多作品中最出色的一首。

在这首洋溢着青春活力的乐曲中,作曲家以众多优美的旋律和卓越的作曲技法,描写了多瑙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人民愉快的生活。乐曲由五首小圆舞曲和引子,尾声组成,引子是对多瑙河晨色的描写,中间的五首小圆舞曲是以愉快、活跃、温柔、昂扬、激越等不同情绪,表现了两岸的自然美景和人民愉快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