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欧洲音乐的发展与交响乐作品欣赏
15257500000028

第28章 交响作品欣赏(13)

《第六交响曲(悲怆)》不但映现出作曲家个人生活的悲剧,也反映了19世纪末叶俄国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苦闷、彷徨和绝望的情绪。交响曲以它深入细微的心理刻画和沁人心脾、感人肺腑的旋律,以及完美的形式感染着听众,成为一部不朽的名作。

思考与练习

1.简述《第六交响曲(悲怆)》的创作情况与各乐章的表现内容。

2.熟唱这部作品第一乐章中的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并将其他乐章的主题各选一首熟唱。

交响诗《唐·璜》

<德国>理查·施特劳斯(1864-1949)

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是他音乐创作中最为出色的一个领域,也是交响音乐宝库中的珍品。所作的交响诗中有哲理性的,也有描述性的,都带有标题。作品中充满了冲动、激情和由复杂织体构成的各种音的运动,以及新奇的形态,并不时出现一些具有现代风格色彩的音响效果。

唐·璜,是传说中的浪荡子。1630年,在西班牙戏剧家蒂尔索·德·莫利纳的悲剧《塞维利亚的嘲弄者》中,这个人物首次亮相。以后,他成为戏剧、小说、诗歌中一个传奇式的反面角色,并且在不同的文学性作品中有着不同的细节处理。在音乐中,莫扎特的歌剧《唐·璜》和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唐·璜》是这类题材中最为着名的。

莫扎特的歌剧《唐·璜》大致剧情为:唐·璜是塞维利亚出了名的花花公子。一天晚上,他潜入司令官女儿安娜的房间,意图不轨,安娜高声呼救,父亲闻声赶到,唐·璜将司令官杀死后逃走。安娜悲痛至极,发誓要为父亲报仇。唐·璜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勾引农村姑娘采琳娜,这天,他在广场闲逛,遇到了从前与他私奔又被他遗弃的情人埃尔薇拉,埃尔薇拉痛斥他忘恩负义。当唐·璜得知采琳娜正在埃尔薇拉家当女仆时,他来到埃尔薇拉的窗下唱起情歌,假装悔过。埃尔薇拉被他打动,打开房门,这时,唐·璜让仆人装扮成自己把她引开,他本人乘机入室向采琳娜调情。采琳娜动了心,答应和他一起逃走,这时,埃尔薇拉和安娜出现在他们面前,做贼心虚的唐·璜乘机溜走。在教堂的墓地上,唐·璜站在安娜父亲的石像前若无其事地邀请石像到他家吃晚餐,石像果然到来。这时,唐·璜以前的情人埃尔薇拉正在跪求他改邪归正,但唐·璜不予理睬。石像也劝说唐·璜忏悔自己的过失,但唐·璜却责骂:“你这老笨蛋,我决不会改变自己。”阴间的幽灵发怒了,它抓住了唐·璜,从地下喷出火焰,唐·璜葬身于火海之中。

交响诗《唐·璜》是根据奥地利诗人尼古劳斯·雷瑙于1844年所作的同名诗写成,在这首诗中,唐·璜梦想寻找一位完美的女性,在这位女性身上能体现出所有女人的优点,于是,他追求了一个又一个的姑娘,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但也越来越发现,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他理想中的姑娘,因此而陷入失望和厌烦之中。

交响诗以不同情绪的众多音乐主题,表现了唐·璜火一般的热情和易于冲动、富于幻想及高傲的性格,同时,描绘了他的放纵与欲望,以及厌倦的心态和阴丧的结局。全曲分为三个部分。乐曲一开始,音乐迅疾,具有奇异不定的冲击力,表现了不可抑制的热情。

随即,铜管乐器呼唤出由弦乐演奏的充满活力的第一主题,这是代表唐·璜形象的主题:

以后,这个主题在各个声部进行了大幅度的扩展,展示出唐·璜充满欲望和放荡不羁的性格。

不久,兴奋的情绪逐渐消失。在乐队空幻的音响和钟琴闪光般音色的伴随下,独奏小提琴飘洒出羞怯、妩媚的音乐。随即,引出第一插部主题,这一柔美的主题采用木管与弦乐二重奏的形式,描写姑娘接受了唐·璜热烈的求爱:

这一主题在展开中热情逐渐高涨,在进入高潮之后,力度渐次减弱,仿佛表现唐·璜幻想的破灭。接下去的音乐,最初有些踌躇不决,当唐·璜主题由弦乐器完全重现时,音乐果断有力,充满朝气地向前奔去,似乎是唐·璜下定决心,勇敢地奔向另一个恋爱目标。随后,一个过渡性的旋律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它那飘晃不稳的切分节奏,映现出唐·璜不平静的心绪:

第二插部主题象征着另一个理想中的姑娘,它在清淡而空泛的竖琴伴奏中,由双簧管甜美地吹奏出:

音乐仿佛表现姑娘含羞接受了唐·璜的追求,同时也透露出淡淡的愁丝。

之后,热情渐起,四只圆号嘹亮地吹奏出代表唐·璜形象的第二主题,表现出唐·璜性格的另一侧面——富于进取的高贵精神:

例4-137接着,双簧管奏出优美的音调,似乎象征着唐·璜心中另一个美好的理想,于是,音乐在冲动与热情之中又向新的目标进发了。

第三插部,充满新奇的音响和活泼、飘逸及狂欢的气氛。仿佛进入了华丽的化妆舞会,其中钟琴的助奏更使音乐五光十色。主题轻巧、戏谑,由弦乐器奏出:

例4-138(第二部分),小号奏出唐·璜第二主题,其他乐器给以回应和支持,一阵狂乱的激情之后,音乐安静下来。在一个短暂的震颤之后,木管乐器和独奏小提琴分别演奏着忧郁、柔美的音调,音乐暗淡、充满倦意,之中对前面几个恋人作了简略的回顾。不久,冲动之情再度升起,起初它有些温柔、腼腆,但后来越发的狂放。

第三部分,充满活力的唐·璜第一主题在弦乐器再现,在这里,这个主题更加饱满,焕发出热情。接着,铜管乐器奏响唐·璜第二主题,随后,弦乐接了过去。音乐激昂,似乎带有悲壮的意味。当唐·璜第一主题的片断音调与大幅度的渐强出现时,音乐象征着死亡的到来。这段音乐以宏大的气势和炽烈的热情将两个主题组合在一起,对唐·璜这个人物和他放荡、纵欲的一生作出总结,同时,对他应遭到的报应作出暗示。

结尾,在一个死寂般的停顿之后,阴森颤栗的音乐响起,最后,在大管和弦乐低沉的拨奏中,这个极端利己、充满占有欲的浪子,停止了心脏的跳动。

交响诗《唐·璜》完成于1889年,这时作曲家年仅25岁,正在迷恋瓦格纳的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作品虽然受到瓦格纳音乐的影响,但其中突变的和声、大跳的旋律,以及色彩斑斓的配器、众多的主导动机和丰富的变化等,则更多地显示了理查·施特劳斯独具个性的音乐风格。这部交响诗引起了世界乐坛的瞩目,以后他的优秀交响诗作品陆续涌现,由此他被认为是继李斯特之后,欧洲乐坛上最富有才华、最杰出的交响诗作曲家。

理查·施特劳斯是19世纪末叶着名的德国作曲家、指挥家。父亲是宫廷乐队中的圆号演奏者,母亲是啤酒商的女儿。他4岁开始学习钢琴,6岁就写出了一些歌曲和波尔卡舞曲,8岁学习小提琴,11岁时一边在普通学校读书,一边师从宫廷乐队助理指挥F·W·梅耶尔学习作曲理论。他父亲喜欢古典音乐,而对瓦格纳的音乐非常厌恶,因此,小理查·施特劳斯所接触的音乐受到局限。上中学以后,他在学校里听到了瓦格纳的作品,观看了瓦格纳乐剧的演出,他的心被震撼了,从此迷恋上瓦格纳的音乐。18岁那年,他进入慕尼黑大学攻读哲学、美学和艺术史等课程,其间创作了《d小调交响曲》、《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F大调大提琴奏鸣曲》、《E大调小夜曲》等受到公众欢迎的作品。19岁他离开大学,专心从事音乐创作。21岁时在迈宁根宫廷任助理指挥,并进行音乐创作。22岁起分别在慕尼黑和魏玛任指挥。1894年起先后任柏林爱乐乐团指挥、柏林皇家歌剧院指挥、柏林音乐高等学校作曲教授、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1933年纳粹在德国执政时,曾任帝国音乐局总长。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与妻子(女高音歌唱家)移居瑞士度过余生。

理查·施特劳斯的音乐大多带有故事内容和绘画般的描写,常采用大型管弦乐队编制,音响宏大,配器色彩斑斓,音乐富有活力、激情和紧张度,结构较为自由,对自然音响的模拟逼真,同时形象地表现出某种理性意念,反映出丰富的浪漫主义乐思。重要作品除了前面章节中已叙述的6部交响诗和2部歌剧外,还有交响诗《麦克白》(1888)、《阿尔卑斯山交响曲》(1915)、《变形曲》(1945,为23件独奏弦乐器而作)、歌剧《艾莱克特拉》(1908),等等。

思考与练习

1.交响诗《唐·璜》所表现的内容与音乐特点?

2.熟唱这部作品中的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和第一插部主题、第二插部主题。

3.理查·施特劳斯的音乐创作及特点?

钢琴与管弦乐队《蓝色狂想曲》

<美国>格什温(1898-1937)

《蓝色狂想曲》又称《布鲁斯狂想曲》,是具有美国特色的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乐曲采用钢琴和管弦乐队共同演奏的形式,将布鲁斯歌曲的旋律特征和爵士乐中的切分节奏及滑音演奏融于其中,同时将多种不同情绪的音乐主题进行了即兴式的发展和交响性的展开,表现了美国色彩斑斓的生活和民族的活力。

乐曲从单簧管低音区的一个颤音开始,逐渐上升并突然转为滑奏冲向高音区,引奏出乐曲的主要主题:

这一主题带有浓郁的布鲁斯音乐特点和放任不羁的性格,它在其他乐器的附和声中自由的展示。随后,木管乐器在低音区采用较强的舞蹈性节奏将这个主题进行了变化性的延伸:

当它再次出现时,改变了音色。钢琴进入后,主要主题在全体乐队昂扬有力的演奏中响起。接着,钢琴以各种技巧将这个主题进行了即兴式的展开。随后,主要主题又出现在全体乐队突发性的强力度和急驰的速度中,音乐充满激情。

接下去,一个活跃、充满生机的旋律在小号明亮的音色中响起:

之后,音乐在乐队与钢琴的交织演奏中发展变化着,速度和力度的不断转换,加上新奇多变的音色变幻,音乐诙谑而充满活力。

一段较长的华彩性变奏由钢琴独自奏出,逐渐地,一个带有戏谑性的短小的爵士乐旋律在钢琴低音区显现:

这个旋律不断重复变化着,随后而来的是弦乐器奏出的宽广、抒情的中间段落的主题:

当全体乐队复述这个主题时,在欣喜之中似乎流露出伤叹与感慨。之后,钢琴接过主题并做了些即兴性的发展。

随着音乐速度的逐渐加快,第一段音乐中所出现的旋律先后再现,最后,乐队以辉煌的音响重现主要主题结束全曲。

整个乐曲呈现出无际的遐想和奔放的热情,表现了美国人的生活、美国人的精神和美国人的情感。作品的成功在于,格什温把美国爵士乐风格巧妙融入交响音乐之中,在西方通俗音乐与传统音乐之间筑起一座桥梁,创造出一种新的音乐风格。

《蓝色狂想曲》作于1924年,是应美国着名爵士乐指挥保罗·怀特曼(PaulWhiteman,1890-1967)之约而作。在此之前格什温创作的大多是短小的通俗乐曲,对于创作一部较为大型的乐曲,感到有压力,因此迟迟没有动笔。不料《纽约论坛报》已将格什温为“现代音乐的实验”这场音乐会作曲、并担任钢琴独奏的消息公布了出来,这迫使格什温抓紧了创作时间,乐曲的整体构思是在去波士顿的途中进行的。格什温回忆说:“那是在火车上,听到铿锵的节奏和隆隆的撞击声,这种音响对作曲家常起着刺激作用……我经常在噪音深处听见音乐。就在那里,我忽然从头至尾构筑出——甚至是跃然纸上——《狂想曲》的整体结构。我心里并没有新的主题出现,但我运用已经印入脑海的那些主要素材,来构思整部作品。我所听到的就像是一种美国的音乐万花筒——我们那各民族融合的幅员广阔的国家、我们的举世无双的民族活力、我们的布鲁斯、我们大都会的狂热……”

乐曲完成后,因为蓝色(blue)一词与作品中的主要音乐素材布鲁斯(blues)一词是同一个词,在他弟弟的建议下,定名为《蓝色狂想曲》。这首乐曲作为该场音乐会的压轴曲目,演出时一曲奏毕,人们被它那独特而奇异的音响和似曾相识的旋律音调所征服,全场起立,掌声经久不息。《蓝色狂想曲》轰动了整个纽约,并且由此飞向世界。

乔治·格什温是20世纪美国现代音乐中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生于美国纽约市,父母都是犹太人,从俄罗斯移民到了美国,家里生活比较贫困。格什温14岁开始学习钢琴,后来短期学习和声、对位、配器等作曲技术,没有受到正规的专业音乐教育。16岁他在纽约流行歌曲中心弹奏钢琴和进行歌曲推销,并开始音乐创作。最初主要写一些歌曲,所作的歌曲《斯万尼》(1919)、《令人神魂颠倒的节奏》(1924)、《我爱的男人》(1924)等流传甚广。后来进行音乐喜剧的写作,成功作品有:《啦,啦,柳西尔》(1919)、《可爱的小精灵》(1924)、《奏起来,乐队》(1930),还有一部最杰出的黑人歌剧《波吉与贝丝》(1935)。

《蓝色狂想曲》奠定了他作曲家的地位,四年后又写出杰作交响诗《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1928),此外,还有《F大调钢琴协奏曲》(1925),管弦乐与钢琴《第二狂想曲》(1931)等作品。

格什温音乐的最大特点就是将爵士音乐带入严肃音乐之中,尽管技术上略显欠缺,但富于灵感的构思,新奇的节奏和音响,真挚与诙谐的气质等都使他的作品独具特色,并产生巨大反响,为美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路。

思考与练习

1.简述《蓝色狂想曲》的音乐特点与创作情况。

2.简述格什温音乐的特点。

3.熟唱这首作品中你所喜欢的两个旋律(主题)。

二、以描写为主的乐曲

1.写景

小提琴协奏曲《春》第一乐章

(选自小提琴协奏套曲《四季》第一首)

<意大利>维瓦尔第(1675-1741)

小提琴协奏套曲《四季》是巴罗克时期优秀的音乐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725年,由四首小提琴协奏曲组成,四首协奏曲都有标题,分别为《春》、《夏》、《秋》、《冬》。每首协奏曲都有三个乐章,每个乐章都附有短诗,以提示音乐表现的内容。

这四首小提琴协奏曲,采用的演奏形式是:一把小提琴独奏,乐队协奏。属于独奏协奏曲。乐队是由弦乐和羽管键琴组成,这是巴罗克时期小提琴协奏曲特有的乐队组合形式。

小提琴协奏曲《春》是《四季》中的第一首,侧重于对自然景色的造型性描绘,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所附的短诗是:“春天来了,鸟儿欢唱,欣喜若狂,来把春报。泉水潺潺,微风习习,好似喃喃细语。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转瞬风停雨止,鸟儿重又歌唱。”音乐以欢快欣喜的情绪象征春天的到来,把自然界中最能体现出浓浓春意的某些状态,从自然音响上进行了模拟,在自然形态上作了模仿性描写,展现出一幅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致。音乐一开始,一个愉快喜悦的旋律由乐队兴奋地奏出,这是象征春天的主题,表示春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