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描写一群书生,在池畔小亭中,饮酒交谈,观景作诗。乐曲一开始,木管乐器分别演奏出由五声音阶构成的富有中国韵味的旋律:
接着,男高音唱出轻松、愉快的歌曲:
一个简短的间奏之后,抒情优美的旋律伴随着第二段歌词流淌而出:
之中,木管乐器轻快的断奏更增加了音乐活跃的情趣,当小提琴变化重复这一优美的旋律时,引起人无数的遐想与神往。接下去的音乐和歌声,则带有更多的虚幻色调。
最后,音乐又返回到乐曲开始时那段明快的旋律中,唱着最后一段歌词:“朋友们在亭中相聚,穿着华丽的衣衫,他们饮酒、畅叙,赋诗、作乐。”在欢乐的情绪中结束这一乐章。
第四乐章《咏美女》。由女低音独唱,管弦乐队演奏。歌词是以李白的诗《采莲曲》为基础写成的。李白原诗如下:
若耶溪旁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若耶在浙江省绍兴的城南,相传,美丽的西施曾在若耶溪水中采莲,诗中以若耶的民俗风情展现了江南水乡的清丽风貌。马勒将这首诗加以了扩展,改写后的歌词如下:
美丽的年轻姑娘,在垂柳的岸边采摘莲花,她们坐在绿叶丛中,膝上堆满鲜花,彼此娇声嬉笑。
金色的阳光照耀在她们身上,在闪亮的水面上,倒映着窈窕的身影,以及她们那甜美的眼睛,微风轻柔地吹拂她们的衣裳,将她们的幽香,向大地散发。
看哪,英俊的少年们,在远处的河岸边骑着骏马,穿梭而行,好似一道阳光闪耀在绿色的柳枝间。
一头骏马激动地嘶叫,受惊地向前奔驰,越过花丛与草坪,践踏了落花一片。
啊,它的鬃毛随风飞扬,鼻中呼出热气团团。
金色的阳光照耀在姑娘们身上,水中倒映着她们的身影。
姑娘中最美的一个,以思慕的眼光目送着少年。
她那矜持的举止,只是假装,她的明眸中闪耀着光芒,她那热情的一瞥,含着无限的渴望,流露出内心的悸颤。
乐曲优美抒情,不仅对江南秀丽、怡人的溪水河畔进行了着力的描绘,还对少女们的内心世界作了细腻的刻画,同时也表现了骑马少年英姿勃勃的形象及少年们骑马追逐奔驰的情景。音乐开始,由长笛的颤音和小提琴在高音区纤巧的装饰性旋律,打开了鸟语花香,垂柳摇曳,溪水潺潺的美丽画面。接着,女低音唱出了缠绵、似心事重重的歌声:
同时,木管乐器奏出一支活跃的旋律与歌声交错、相伴,突出表现了东方少女活泼、青春的靓丽姿容。
中间段落,音乐的速度逐渐加快,在管乐器的阵阵号角声中,曼陀林、钢片琴、竖琴、小铃鼓等乐器齐鸣,这叮当纷乱作响的马铃声在定音鼓的轰鸣和乐队的全奏中化作雄壮有力的音响,犹如英俊威武的少年骑着骏马向前奔腾、疾驰。随后歌声响起:
随着歌词所述的内容,音乐逐渐急促、激动、惊恐起来,在紧张的高潮中,歌声突然停止。
随后,音乐又回到这一乐章开始的情绪中。
第三段,溪畔平静下来,女低音那柔缓缠绵的歌声再次响起:“金色的阳光照耀在姑娘们身上,水中倒映着她们的身影……”最后,音乐在采莲少女对爱情的幻想与眷恋中结束了这个柔美的乐章。
第五乐章《春日的醉翁》。由男高音独唱,管弦乐队演奏,歌词是以李白的诗《春日醉起言志》为基础写成。李白原诗如下: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觉末眄庭前,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
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诗中主要体现了李白玩世不恭、孤高自傲的心态和消沉的生活态度。马勒将原诗作了改动,歌词如下:
人生不过是南柯一梦,何必自找烦恼劳碌终生?
我将终日痛饮,直到长醉不醒。
当热酒填满喉咙与心房,再不能畅饮时,我将带醉回家转,酣睡不醒。
醒来时,传来了什么声音?
听!是一只小鸟在枝头歌唱,我仿佛在梦里问道:
‘春天是否来到?’
小鸟唧唧叫道:
‘是的,一夜之间,春已苏醒。’
我重新斟满酒杯,一饮而尽,并引吭高歌,直至日出东方,在空中放射光芒。
当我再不能歌唱时,重新又堕入了梦乡,春天与我何相干?
让我沉醉不醒!
这一乐章,音乐狂放不羁,速度时缓时急,音高跳动极大,调性多变,刻画出李白借酒浇愁,醉卧庭前,神情恍惚的形态。乐曲开始,是一小段序奏,木管乐器吹奏出的带有装饰音和颤音的音型此起彼伏,描绘和营造出鸟啼莺鸣、生机勃发、春意盎然的景象。接着,男高音以高亢的情绪唱出歌曲:
随后,音乐突然慢下来,小提琴演奏的一段间奏,音程跳动很大,连同缓慢的速度,描绘出醉汉跌跌撞撞、飘飘忽忽的神情形态:
不久,音乐恢复了原速,但饮酒者醉意甚浓的神态仍在音乐中有所体现。
中段,从最初木管乐器吹奏的短小序奏开始,随后,男高音在小提琴短促轻巧的颤音伴随下呓语般地唱道:“醒来时,传来了什么声音……”随着音乐速度的渐渐放慢,独奏小提琴吟唱出抒情迷离、郁郁寡欢的旋律,描绘了借酒浇愁者似醉似醒、恍恍惚惚的神态。
接着,出现了短笛悦耳的鸣奏声,连同各种乐器的交替、交织演奏,勾勒出鸟儿歌唱、春风拂荡、花香柳绿的美好景致。
第三段,音乐又回复到狂放不羁的情绪,男高音更为激动地唱道:
最后,在狂热的气氛中结束这一乐章。
第六乐章《永别》。女低音(或男中音)独唱,管弦乐队演奏。这一乐章篇幅较长,歌词是以孟浩然的诗和王维的诗为依据改写而成。孟浩然的诗《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如下: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瞑。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朝宿来,孤琴候萝径。
王维的诗《送别》如下: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这两首诗分别表述了孤独与寂寞、失意与隐退的情绪。马勒以这两首诗为依据写出歌词。他写的歌词分为两大段落:第一段体现出孟浩然诗作的意境,第二段映射着王维诗句的含义。马勒改编的歌词如下:
(第一段)夕阳西下在小山背后,夜幕降临在山谷之中,带来了它的寒冷和平静的阴影。
看哪!月亮像银色的小舟,冉冉地浮上了蓝天,我站在松树的黑影下,感到了轻轻吹拂的微风。
小溪在暮色中悠悠歌唱,花朵在黄昏中芳容失色。
大地已沉睡,一切憧憬都进入梦乡。
困倦的人们走上了归途,在睡梦中重新寻找失去了的幸福与青春。
小鸟在枝头安静地栖息,万物皆入梦乡。
我站立在寒风吹袭的松树底下,静静地等待我的朋友,作最后一次的告别。
朋友啊!我愿与你共度美好的今宵。
你在何方?为何让我空自苦待?
我抱着诗琴,在绿茵上独自徘徊。
啊,美人!啊,世界!
为永恒的爱情和生命干杯吧!
(第二段)他下了马,递上告别之酒,问他将何往?为何要告别?
他呜咽着回答:
“我的朋友啊,我不会获得人世间的幸福。
我将何往?
但愿隐入高山深岭,寻找能供我孤寂之心安息的地方。
我愿重返故园,不再留恋异乡,我心已止,静候天年。
‘当春日返回可爱的大地,百花怒放,遍地新绿,到处闪耀着蓝色的光辉,直到天涯海角,直到永远、永远。’”
这一乐章的音乐中,有阴森恐怖的气氛,有对生活的眷恋与渴望,也有很多描绘性的段落,但更多表现出的是悲凉、痛苦与绝望的情感。音乐与歌词相同,也分为两大段落。
乐曲一开始的引子,低音乐器鸣响着长音、大锣轻轻地击奏,音响恐怖晦暗,仿佛是死亡的钟声。在这一背景下,双簧管吹奏出若断若续的凄凉、痛苦的动机,这一动机成为贯穿整个乐章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后出现的铜管乐器的阵阵长音,犹如声声长叹,音乐冰冷、空漠,渐渐地,唤来更多乐器的加入。片刻的沉寂之后,女低音吟唱出悲伤的歌曲:
与这凄楚的歌声相伴的是一支长笛在孤寂、清冷的吹奏,这使音乐更加悲凉。短暂的间奏之后,女低音继续唱道:“看吧,月亮像银色的小舟,冉冉地浮上了蓝天……”此时,歌声里似乎升起一种温馨的暖意。
接下来,一段优美的音乐在竖琴和单簧管犹如淙淙流水的声响中流淌而出,双簧管柔美的音色与咏出的抒情旋律,浸透着作曲家对大自然的无限眷恋。随后,女低音唱道:“小溪在暮色中悠悠歌唱,花朵在黄昏中芳容失色……”伴随着歌声,音乐形象而贴切地描绘出溪水悠悠、暮色中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小鸟的喧鸣与安歇、大地的沉睡……意境。之后,女低音吟唱:“我站立在寒风吹袭的松树底下,静静地等待我的朋友……”长笛独自与歌声相伴。不久,渴望之音从乐队中升起,随着音乐情绪的高涨,歌声由忧伤逐渐转为激动,表达出对爱情和生命热爱的情感。末尾,音乐在失望与无奈中收束。
第二个段落,从一大段悲剧性的间奏开始,这里有惶乱与恐惑,痛苦与叹息,也有呜咽、抽泣,进行曲式的节奏穿行在音乐之中。之后,女低音唱出辞别尘世的哀歌:“他下了马,递上告别之酒,问他将何往?为何要告别?他呜咽着回答……”歌声低沉、压抑。最后,这抑郁的情绪,从愈发高涨的管弦乐演奏中,激动地呼唤出对人生的眷恋之情:“当春日返回可爱的大地,百花怒放,遍地新绿,到处闪耀着蓝色的光辉,直到天涯海角,直到永远、永远。”歌声在遥远、迷幻的意境中轻轻地、静静地消逝,竖琴、钢片琴和曼陀林琴奏出的犹如天堂传出的美妙音响,把人引入到一个神秘、美好、缥缈的世界中。
《大地之歌》完成于1908年。1907年,马勒在各种攻击、诽谤和暗算接踵而来的情况下,迫不得已地辞去了他工作10年之久的维也纳歌剧院指挥的职务,移居美国。更为不幸的是,他的长女在这时猝死,他本人被检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身体时有不适。此时的奥地利仍属于奥匈帝国的地域,奥匈帝国所实行的战争政策,以及奥地利常常受到强大德国欺凌与歧视的现状,更使他抑郁、困惑。他对生活的热情逐日淡漠,颓废的情绪不时袭入,尤其是对死亡的恐惧感日益增强。1908年,他翻阅友人赠送的一本诗集《中国之笛》,其中盛唐诗人李白、孟浩然、王维等人嫉世愤俗的诗作,激起了马勒强烈的共鸣,燃起他的创作欲火,于是写出巨作《大地之歌》。
《大地之歌》应该是马勒写出的第九部交响曲,但作曲家故意不加编号,发表时题名为《大地之歌,为男高音和女低音(或男中音)与管弦乐队而作的交响曲》。这是因为很多着名的作曲家在完成了第九部交响曲之后都不幸夭折,如贝多芬、舒伯特、布鲁克纳、德沃夏克等,所以马勒有意避开这个“不祥”的数字,将交响曲冠以“大地之歌”独立命名。在这部交响曲中,马勒将管弦乐队与人声融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管弦乐队的演奏不仅仅作为一般的声乐伴奏音乐,声乐部分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歌曲旋律,在音乐的交响性织体和交响性发展中,两者相得益彰,成为整个艺术表现的重要组成因素。马勒生前没能听到这部作品的演奏,1911年11月20日,在作曲家辞世半年后,《大地之歌》由他的得意门生、指挥家瓦尔特亲自执棒,在慕尼黑进行了首演,并获得成功。
古斯塔夫·马勒是19世纪末着名的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生于捷克的一个小城镇卡里希特,犹太血统。他的父亲是小商人,母亲是肥皂商的女儿,由于家境贫寒,他们生下的14个孩子大部分都在幼年夭亡。马勒排行老二,从小他就显露出不凡的音乐天赋,6岁参加钢琴比赛,15岁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声、作曲等课程。19岁起开始了指挥生涯,曾先后在布拉格、莱比锡、布达佩斯、汉堡和维也纳等地歌剧院担任指挥,同时,在业余时间进行音乐创作。1897-1907年在维也纳歌剧院任指挥期间,是他指挥生涯的高峰。1907年他辞去了这个职务,赴美国任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指挥,两年后任纽约爱乐乐团团长。与此同时,音乐创作一直是他指挥之暇时所进行的重要工作。1911年5月,马勒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于维也纳,享年51岁。
马勒是晚期浪漫乐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领域仅限于交响曲和歌曲,交响曲的创作使他成为世界一流的作曲家。马勒的音乐朴实,富有深奥的哲理意念。他善于把奥地利的自然景色、波希米亚民间音乐的音调、奥地利民间舞蹈的节奏,同个人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他追求庞大的乐队编制,充分发挥每件乐器的表现性能,注意瞬息万变、色彩缤纷、室内乐般精致的配器效果,并根据内容的需要扩展乐曲的结构。他继承了贝多芬的传统,在所作的11部交响曲中,5部都加入了人声,以此充分展示他哲理性的音乐思维。最杰出的交响曲是:《D大调第一交响曲(巨人)》(1888)、《c小调第二交响曲(复活)》
(1894)、《E大调第八交响曲》(1906,又名《千人交响曲》)、交响曲《大地之歌》。
思考与练习
1.简述《大地之歌》的创作情况与各乐章的表现内容。
2.简述这部作品中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音乐片断或乐章或全曲。
3.简述马勒的音乐创作与作品特点。
《第十一交响曲(1905)》
<前苏联>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
这部交响曲曾荣获列宁奖金,是作曲家第一部带有标题的交响曲,乐曲描写了1905年1月9日在圣彼得堡发生的流血惨案。圣彼得堡是当时俄罗斯帝国的首都,冬宫是统治者们的所在地,这一天,圣彼得堡的工人和他们的家属在冬宫广场游行,向沙皇请愿,要求改善生活条件。这激怒了沙皇,他命令军队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倾刻间,硝烟弥漫、血肉横飞、死伤无数、血流成河。这一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极大的愤慨,随后,在其他各大工业中心纷纷举行大罢工,起义的烽火遍及整个俄国。
作品以带有标题的四个乐章,刻画了俄国历史上这个发人深省的重要年代。在演奏中,交响曲的四个乐章接连不断、没有间歇。
第一乐章《冬宫的广场》。音乐阴沉、晦暗,借助冬宫广场刻画了在沙皇残酷统治下,俄国人民凄惨的生活和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乐曲分为三个部分。一开始的引子,阴森,悲凉,描绘统治者的残暴和人民的苦痛。在竖琴空洞的五度和音衬托下,加弱音器的弦乐奏出引子第一主题,颤栗的音乐似乎在描述着人民的苦难和呻吟:
紧接着,在定音鼓和小军鼓沙沙的弱奏声中,加弱音器的小号奏出引子第二主题音调,这个音调具有严峻、阴森的意味,是呼嚎般的号角之音,仿佛预示着不祥:
随后的音乐凄楚、纤弱,与严峻之音形成鲜明对照,犹如人民的悲叹。接着,两种音乐交替演奏。
(第一部分),音乐主题所用旋律是当年政治犯唱的一首革命歌曲《听吧,那老囚犯的歌》,音乐忧伤,由两支长笛演奏:
之后,引子第一主题那悲凉凄婉的旋律再次响起,这是对人民苦难的重述。当小号继续演奏(第一部分)的音乐主题时,其他铜管乐器相继进入,音乐发出爆烈之声,定音鼓的猛烈敲击更使音乐情绪悲愤,仿佛在宣泄心中的苦痛与怨气。随后,这一主题片断在各声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