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姑苏食话
15334900000035

第35章 九月

袁宏道说苏州人喜好游玩,有道是“苏人三件大奇事,六月荷花二十四,中秋无月虎丘山,重阳有雨治平寺”。上方山治平寺为重阳登高去处,如果那天满城风雨,不但煞风景,并且疏风冷雨,人以为是立秋后第一个寒信,称之“重阳信”,从此天气渐寒了。

重阳那天,苏州富贵人家都宴于台榭,载酒具、茶炉、食榼,或赁园亭,或闯坊曲,以为娱乐。寻常百姓也家家要吃重阳糕,金盈之《醉翁谈录》卷四说:“是日,天欲明时,以片糕搭儿头上,乳保祝祷之云:‘百事皆高。’”又,谢肇淛《五石组》卷二引吕公忌语说:“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日作糕之意。重阳糕一名骆驼蹄,也称菊花糕,一般以蔗糖和米粉糅杂为之,糕面上有枣栗星星然,故也称花糕或栗粽花糕。袁学澜《姑苏竹枝词》咏道:“双螯新买佐萸觞,栗粽花糕满榼香。人对菊花诗思健,喜无租吏扰重阳。”自注:“重九持螯,以菊花、茱萸佐新酒,食栗粽花糕。”糕团店还在糕上插彩色纸旗,称为花糕旗。还有用面和酒曲发成风糕,糁百果于其上,或以面裹肉炊之,或用面和脂蒸之,各不相同。更有所谓五色粉糕,宣统《太仓州志》卷三说:“食重阳糕,染粉红黄色相间作糕。”因此可以这样说,凡重阳节吃的糕,都可称为重阳糕。重阳那天,父母家必迎女儿回家,故也称为女儿节。据光绪《周庄镇志》卷四记载,当地人家那天,“以糯米和赤豆作饭祀灶,祀毕,长幼环坐食之,不啻茱萸会也”。另据弘治《吴江志》卷六记载,“重九,作角黍、花糕以祀先”,可见吃重阳糕外,还要吃粽子。盛泽情形略有不同,光绪《盛湖志》卷三说:“以赤豆杂黍为饭食之,取古题糕之意。”题糕也有小小典故,刘禹锡作《九日》诗,因五经中无糕字,诗中不用,宋祁以为不然,《周礼》中“糗饵粉糍”即是糕类,故其《九日食糕》诗曰:“飙馆轻霜拂曙袍,糗糍花饮斗分曹。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家一代豪。”遂为古今重阳佳话之一。

重阳日登高,苏州人都去上方山,不但登高,还要饮酒。申时行《吴山登高》有“落帽遗簪拼酩酊,呼卢蹋鞠恣喧哗”之咏。清初僧人宗信《续苏州竹枝词》咏道:“风风雨雨又重阳,约伴登高走上方。白酒乌菱拼一醉,杏春步月到横塘。”沈朝初《忆江南》词亦曰:“苏州好,冒雨赏重阳。别墅登高寻说虎,吴山脱帽戏牵羊。新酿酒城香。”自注:“吴山登高,牵羊戏博,俗呼为扑羊。说虎轩在山傍,今之新郭也。”约乾隆年间,郡人重阳登高,有的就改去虎丘。《清嘉录》卷九说:“登高,旧俗在吴山治平寺中,牵羊赌彩,为摊钱之戏。今吴山顶机王殿,犹有鼓乐酬神喧阗日夕者。或借登高之名,遨游虎阜,箫鼓画船,更深乃返。”蔡云《吴歈百绝》曰:“文穆祠荒少容过,治平寺古暮云多。肉山酒海伤心后,近日销金别有窝。”自注:“往时赛五通神者多集上方山,牲牢酒醴之饗,歌舞笙簧之声,昼夜喧闹,男女杂遝,经年无时间歇,岁费镏金钱何止数十百万。谚谓其山曰‘肉山’,其下石湖曰‘酒海’,见汤文正《奏毁淫祠疏》。登高欢集上方山,今则虎丘为盛。”

从重阳那天起,年市渐迫,就要“做夜作”了。入冬后百工夜作,古已有之,《汉书·食货志》记道:“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必相从者,所以省费燎火,同巧拙而合习俗也。”服虔注:“一月之中又得夜半为十五日,凡四十五日也。”苏州自重阳后,天气清凉,夜长蚊尽,故机织工匠都兴夜作。蔡云《吴歈百绝》曰:“蒸出枣糕满店香,依然风雨古重阳。织工一饮登高酒,篝火鸣机夜作忙。”

自注:“俗谓夜间做事为夜作。”篝灯连巷,刀尺声催,促织鸣阑,小窗人语。这时市廛小民,明灯荷担,在街巷间兜卖夜工们充饥的点心小食,如糖炒栗、熟银杏、汤水圆、茶叶蛋、鲜肉粽、油豆腐、大包子馒头等,他们一路络绎叫卖,直至残漏,街巷间始寂人声。

秋渐渐深了,野茭穗结成米,即是菰米,也称雕胡,其中黑者称为乌郁,渔人采作粮食。莼菜也已肥美,香脆柔滑,如鱼髓蟹脂。而霜降后的松江鲈鱼,肉白如雪,鲜美不腥,可称东南佳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