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姑苏食话
15334900000044

第44章 仪礼

仪礼饮食是苏州饮食的重要内容,兴废嬗变,难以详述,只能就晚近情形说个大概。

宾礼,乃接待宾客之礼,属古代五礼之一。民国《重修常昭合志》卷十四记道:“邑中治家多从朴素,衣冠、筵宴恒不轻举。惟家有喜庆及入泮乡举,乃具柬邀客,以八簋八碟为上筵。今则日趋奢靡,酬酢渐多,饮馔较前为丰腆矣。”苏州各邑情形大致相同。

冠礼,《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郑玄注:“成人矣,敬其名。”苏州男子略早,一般年十六以上行冠礼,女子则将嫁后笄。

嘉靖《吴江志》卷十三记道:“童子十二或十四始养发,发长为总角,十六以上始冠。女子将嫁而后笄。冠笄之日,蒸糕以馈亲友,名头上糕。”

道光《平望志》卷十二记女子“如受聘,夫家以蒸糕及他物贺,即以馈亲友,将嫁而加笄于首,如男子礼”。民国《吴县志》卷五十二则记道:“冠礼久废,郡城固绝无仅有,而乡俗犹存遗意,则将于婚时行之。迎娶之先,具冠,命赞礼者冠之,其冠多出亲长所赐。又蒸糕以馈亲邻,名为上头糕。礼失求野,于此益信。”

婚礼,苏州旧俗最是繁文缛节,就饮食而言,有所谓“送盘”,即男家求允、女家充吉之后,男家送盘中除聘金、礼金、钗环、纱缎外,有羹果、茶叶之类;女家答盘除书墨、笔砚、靴帽、袍套外,有糕果之类,如光绪《周庄镇志》卷四记有“币帛茶枣等物”。太湖周边人家,女家答盘则做大粉团,康熙《具区志》卷七记道:“女家回盘,俗尚实心大粉团,每团以斗米为之,外以土朱涂红,最为可鄙。”娶亲之前,男家又将鸡鸣酒及大衣、方巾、冠、带等物送往女家。新妇入门,周庄风俗有吃交杯酒者,《周庄镇志》卷四记道:“媵取卺杯,实酒酳婿;御取卺杯,实酒酳妇,曰交杯,古之合卺也。”太仓将夫妇合卺而饮称为坐花筵。《具区志》卷七则记道:“两家各选送亲中善饮者,相当钥门投辖,灌以巨觥,必尽醉而后止。”嘉庆《同里志》卷六记道:“迎娶毕,男女两家掌礼收去,即城中鸡鱼肉面礼也。”既婚,新妇三朝见礼,谒拜翁姑,与男家亲戚相见,姑设席宴请,鼓乐进酒。宣统《太仓州志》卷三记道:“旧俗满月归宁,近于婚之明日行之。婿至女家,献茶纳赀,谓之望静。女子父及兄弟至婿家,谓之望房。”《具区志》卷七记道:“新妇始拜堂,拜公姑,下厨复款妇翁,以小筵而后归。越三日,庄启请妇翁,曰大筵,有级数,以多为贵,而妇翁之犒费不赀(以红绳穿钱分馈陪客,凡内外役人各有犒,明日婿饮妇家亦如之)。明日又延饮,曰覆酌(俗呼曰覆脚饭)。酌罢,翁携婿归,遍谒亲族,各有贽,而婿之犒费更不赀。又明日,延饮如前,亦名曰覆酌。至是而翁婿之礼竣矣。”晚近移风易俗,婚礼简化。但甘蔗、花生、枣子、团子、蒸糕诸物仍不可少,婚宴也颇隆重,菜肴以鸡鸭鱼肉为主,菜名都取意吉祥。

丧礼,旧时丧事持续五七三十五天,亲朋前来吊奠,丧家留酒饭,以素菜为主。光绪《周庄镇志》卷四记道:“款以蔬食,豆腐为主,曰吃豆腐。古之亲朋各以其服吊,今乃丧家给之。《通礼》:‘待客以茶。’今乃食客满座,是即张稷若所讥宾客之饮食衣服不敢不丰者也。”太仓地方更有所谓“丧虫”,嘉庆《直隶太仓州志》卷十六记道:“绅衿豪族丧葬,择日受吊,无赖者相率登门,横索酒食,谓之丧虫。如遇喜庆,谓之喜虫。稍不遂意,叫骂争扰,甚至登桌卧榻,滋害不浅。”出殡之日,又有路祭者,嘉靖《吴江志》卷十三记道:“发引之日,亲友集送,至亲则各具酒肴于途,代丧家款客,抵墓拜别而散。”如今丧事简办,时间一般三至五天,结束丧事后要吃离事饭,俗呼豆腐饭,菜肴数量无定,惟必须单数。亲友离席时,主人要送馒头和云片糕,称为离事馒头、离事糕,数量无定,也必须单数。

祭礼,吴俗祭祀,有祭神、祭祖之分。民国《重修常昭合志》卷十四记道:“祀神,每因何事则祀何神(市肆中多有某神纸马),祭用三牲(鸡鱼肉三品),杂陈蔬果面饭,尊以醴酒(名曰白酒,白米所酿),谓之致洁也。祭毕,焚金银纸宝,燃爆竹送之,名曰禳灾,亦曰保福。祭祖以节,不在祖堂,设于正寝、器无定数,均用常味,并焚楮钱。至宗祠合祭,或陈少牢,兼用家常器皿。其隆杀,视各祠定之。”故一岁之中,于二至日、清明节、七月望日、十月朔、除夕,设案于厅事,合始祖以下荐飨之,谓之“过时节”。晚近更重墓祭,民国《吴县志》卷五十二上记道:“至墓祭,则每岁举行两次,春祭在清明,重拜扫也;秋祭在十月朔,感霜露也。其族大者,长幼毕集,衣冠济济,其祭品必丰必备,而寒素之家则有春祭而秋不祭者。”吴江盛泽还有“敲猪头”之俗,沈云《盛湖竹枝词》咏道:“吴俗由来囿一隅,命求星算病求巫。猪头敲到几何桌,大嚼还添酒数筵。”自注:“乡民疾病不求医,取巫觋语,延羽士,鸣锣奏神曲,祀品用猪头,有多至十馀桌者,谓之敲猪头,亦曰献菩萨。祭毕,亲邻宴饮,须臾而尽。”这一风俗,苏州其他地方是没有的。

生育,民国《重修常昭合志》卷十四记道:“及孕将产,母家以秫粉裹肉馅为大丸馈,谓之催生团(俗必令人当日啖尽)。子生周岁,谓之达期(音如‘搭基’),以糖和粉作大饼馈亲族,谓之期团。”道光《平望志》卷十二则记道:“妇人妊子,亲戚以糖、蛋、核桃、龙眼等物馈者,曰送汤。其母家以粽馈,曰解缚粽,寓易产意也。子生三日,具汤饼燕亲友,曰三朝面。亲友以银钱及他物在一月内馈者,亦曰送汤。至戚馈鱼肉等物,曰送熟汤。满一月剃发,曰剃满月头。复具酒肴燕亲友,曰满月酒。子生一岁,设寿星、神马,具果馔、酒食拜神,又设盘具、笔砚、权衡、印剑等物,使子自取之,曰拏周岁盘。”苏州旧俗大略如此。

今则满月酒上要吃双浇面,宴后,主人将面条、红蛋分送邻里亲友。

寿诞,苏州风俗,五十岁始做寿,逢五称小生日,逢十称大生日,一般做九不做十。至寿日,设寿堂,挂寿幛,点寿烛,吃寿面,子孙拜祝,亲友送礼庆贺。寿礼就食品而言,有寿桃、寿糕、寿面等,数量要超过寿星的年龄,只可多,不可少,并必须逢双。寿桃和寿糕不能全数收下,要留下一定数量,俗呼为“留福”。寿宴要吃双浇面,还须另加两只不剪须的大虾。寿宴结束,由晚辈将面条、寿桃、寿糕分送邻里亲友,数量无定,惟必须逢双,俗呼为“散福”。

入学,古称进学,外家要送糕和粽,取“高中”之意。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上学之始》说:“上学时送糕粽,谐音是‘高中’,那都是科举时代的吉语。而且这一盘粽子很特别,里面有一只粽子,裹得四方型的,名为‘印粽’;有两只粽子,裹成笔管型的,名为‘笔粽’,谐音是‘必中’。苏州的糕饼店,他们早有此种技巧咧。”拜师仪式上,要吃一碗“和气汤”,“这也是苏州的风俗,希望师生们、同学们,和和气气,喝一杯和气汤。这和气汤是什么呢?实在是白糖汤,加上一些梧桐子(梧与和音相近)、青豆(青与亲音相同),好在那些糖汤,是儿童们所欢迎的”。第一天课程结束,“临出书房时,先生还把粽子盘里的一颗四方的印粽,教我捧了回去,家里已在迎候了。捧了这印粽回去,这是先生企望他的学生,将来抓着一个印把子的意思”。

在科举时代,童试分县试、府试、院试,三者都合格就成为生员,俗称秀才。童生参加考试,必须预备考食,以蜜糕为大宗,所以考试又被呼为“吃蜜糕”;考场里另设茶担,备有红绿茶,午餐、晚餐也有饭点菜肴供应。生员入学,又有公堂宴,都在明伦堂举行,时县令两人,学官两人,陪席者两人,每人一席,席上点红烛,并有甘蔗牌楼,菜有六簋四碟,但都不可吃,只饮三爵而礼成。诸生上前行一跪九叩礼,时陪席者退避,县令也退立,惟学官端坐受礼,相传为旧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