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细读菜根谭
15348200000020

第20章 旷达(2)

第四十节 山河大地属微尘血肉身驱归泡影

山河大地已属微尘,而况尘中之尘;血肉身驱且归泡影,而况影外之影。非上上智,无了了心。

上上智:最高智慧。

了了心:了当形容词用,明白、理解的意思。

山河大地,不过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尘埃,更不要说生活在其中的人了,自然是微不足道的尘中之尘;血肉之躯,不过是一个泡影,更不用说那些身外之物了,自然是虚而又虚的影外之影。一个没有超凡智慧的人,根本弄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洪应明所说的道理,一般人都是可以明白的,不用“上上智”。但明白了,是否能认同那就不一定了。

尘也好、影也罢,任你把人及财物比作什么,可到最后,饭依旧要吃,房仍然要住。我们固然不应该贪财嗜欲,然而过分轻视物质对人的意义,其结果也不会太好。

第四十一节 石火光中争何长短蜗牛角上论何雌雄

石火光中争长竞短,光阴究竟几何?蜗牛角上较雌论雄,世界究有许大?

石火:石头相撞蹦出的火星。古人用以引火。

在火花一闪之际你争我夺,应该想想属于我们的光阴究竟有多长?蜗牛角那么大的地方还要比较高下,应该想想属于我们的世界究竟有多大?

洪应明在劝诫人们,不要把短暂的人生都浪费在无益的“争长竞短”之上;不要在本来就不大的地方“较雌论雄”,世界上可以让我们各自施展才华的地方还多着呢。

第四十二节 既然浮云富贵不必巗栖穴处

有浮云富贵之风,而不必巗栖穴处;无膏盲泉石之癖,而常自醉酒躭诗。

巗:同“岩”。

膏肓:指心灵深处。

躭:同“耽”。指沉迷。

一个具有把荣华富贵看成是浮云敝履之气度的人,根本就不需要住到深山幽谷去修养心性;一个对山水风景没有形成癖好的人,如能经常喝酒吟诗也有一番乐趣。

这里洪应明讲了两个道理。

一是,如果内心并不贪恋荣华富贵,那么,就算身处其中也不会有亏于他的品德,因此,他根本就不用故意逃离荣华富贵,拿张做势地搞一下显示淡泊的表面文章。

二是,那些缺乏山水情趣,内心稍有风雅之乐的人,如果能适当地吟吟诗、拽拽文,或许也可以调剂一下自己的神经,滋润一下自己的心田,改善一下自己的风韵。

前者,洪应明否定了形式主义;而后者,他却肯定了形式主义。很有趣味,用心良苦。

第四十三节 争先的径路窄浓艳的滋味短

争先的径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浓艳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长一分。

浓艳:色彩浓重而艳丽。暗指荣华富贵,排场奢侈。

与人争强好胜时就觉得道路很窄,假如能退后一步让人先走,自然觉得路面宽平很多;太过浓艳的味道容易使人腻味,是短暂的,假如能清淡一分自然会觉得滋味历久弥香。

大概是从“改革开放”开始,就常听到或看到这样的话:“让一步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很多人都把他写出来挂在墙上,更有人把它纹到了身上……于是,我就想,当年我们签订了那么多不平等条约,让了多少步?可是并没有换来风平浪静,大海上几乎每天都有外侮的坚船利炮,掀风破浪地向我们冲来;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的政府都已经退到四川的山坳坳里了,那何止是退了一步,可结果呢?那里并没有海阔天空,反倒是最近的南海里来了切断我们生命线的三个倭寇师团,而天上则密布着不断投下炸弹的日寇的飞机……

可见,让一步、退一步只能作为一种手段,而绝对不能成为一种哲学、一种品格、更不能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就算是对自己同胞,让一步、退一步的举动也应该以不养其非理之欲为前提;而对于不友好的外国及外族,我们则只能寸步不让!

第四十四节 隐逸林中无荣辱道义路上无炎凉

隐逸林中无荣辱,道义路上无炎凉。

退隐林泉,就会摆脱一切荣耀和耻辱;坚守仁义道德,就会淡漠人情的炎凉亲疏。

“隐逸林中无荣辱”,死掉岂不是更干净?

“道义路上无炎凉”,不历尽炎凉,如何明了道义的意义?道义难道不是平衡炎凉的吗?

第四十五节 贪心虽愚胜乞丐知足虽智逊王公

贪心者,分金恨不得玉,封侯怨不授公,权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于膏粱,布袍暖于狐貉,编氓何让王公。

公:爵位名,古代把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藜:一种可供食用的野草。

膏粱:肥肉和细粮。比喻食物精美。

狐貂:狐貂缝制的贵重衣服。

编氓:编入户籍的平民。

贪心的人,分到金银还恼恨没有得到美玉,封了侯爵还怨恨没有被封为公爵,处豪门却如贪食的乞丐;知足的人,吃野菜也胜于吃酒肉,穿布袍也暖于穿皮裘,尽管寒微却远比王公幸福。

人心一贪,分到金银还恼恨没有得到美玉,封了侯爵还怨恨没有被封为公爵,其求财求官的心理,的确与乞丐求食的心理有相同之处,但毕竟其生活的质态与乞丐相比有着天壤之别。我们可以口虐他们是乞丐,但是如果同时也否定他们的生活质量比乞丐要高,那么,我们也就成了比乞丐还可连的蠢人了。

知足当然好,但在什么程度上知足才有积极意义呢?生活达到了“小康”,知足是可以的,如果衣将蔽体、食仅果腹就知足了,这种知足难道不是一种懦弱、愚昧、甚至可悲吗?

第四十六节 此心常于静中处利害是非瞒昧难

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不受拘牵;此心常放在静中,利害是非谁能瞒昧。

拘牵:束缚牵制。

瞒昧:瞒哄愚弄。

只要使自己处在安逸清闲的状态,就不会受荣辱得失的束缚和牵制;只要常把身心放在安宁之中,就不会受利害是非的瞒哄愚弄。

老子主张“无知无欲”、“为无为,则无不治”,否定一切圣贤智愚。

世人也常把“无为”挂在嘴边,可实际上这是无法做到的。然而,一个人处在忙碌之时,置身功名富贵之中,的确还是需要经常静下心来修省一番,闲下身子安逸一下的。这时,如果能达到佛家所说的“六根静净,四大皆空”的境界,就会暂时把人间的荣辱得失、是非利害全部放到一边。这将利于身心自我调节,也防止由于对功名富贵的过分痴迷,而陷入心思迷乱的境地。

第四十七节 不知今日我后来又属谁

人情世态,倏忽万端,不宜认得太真。尧夫云:“昔日所云我,今朝却是伊;不知今日我,后来又属谁?”人作如是观,便可解却胸中罥矣。

倏忽:一眨眼;忽然。

尧夫:北宋哲学家邵雍,字尧夫。

罥:捕捉鸟兽的网。此指心中的牵挂,心结。

人情世故,瞬息万变,所以对任何事都不要太认真。尧夫说:“过去所说的我,而今却变成了他,不知今天的我,以后又会变成谁。”一个人如果能常抱这种看法,就可以除去胸中的烦恼了!

“人情世态,倏忽万端”,这就是人世间的本来面目。洪应明建议我们“不宜认得太真”,其实,劝我们“不宜认得太真”的古人也不只洪应明一个人。假如有兴趣历数的话,这样的劝导与感叹简直就是车载斗量。

然而,无论如何感叹,人情依然是冷暖莫测、而世态仍旧炎凉无常;不管怎样劝导,人们也总是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抱有深刻的愤懑与忧伤。这一方面说明人性的善良、一方面又说明人性的顽固。人们总是善良地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诚挚、应该重情尚义;同时,也总是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感情与感受比什么都重要,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而对于忽冷忽热的人情世态怀有深刻的不满和怨恨。

其实,说到底,对于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完全没有感觉,那是不对的、也是不可能的。但是,把感情和精力都专注于无法改变的事实上,也大可不必。

我们可以要求自己怎样待人处世,但不能要求别人也跟我们一样。人家怎样待人、包括怎样待你,那是人家的事情,我们根本没有必要为此不满。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对待这种现实,我们应该怀有博大的胸襟和长远的眼光。做好自己的事,用好自己的情。

第四十八节 求成之心不必太坚则保生之道不必过劳

知成之必败,则求成之心不必太坚;知生之必死,则保生之道不必过劳。

知道有成功就必然有失败的道理,那么,追求成功的欲望就不必过分强烈;知道有生必然有死的道理,那么,就没必要挖空心思去钻研养生之道。

做人也好、做事也罢,有热情是应该的,但有热情的同时,也要有足够的理性。志在必得,必须以相当的可能性为基础。不能不顾实际情况地过分痴狂和执拗。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失败的反面是成功,而成功的反面就是失败。因此,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就一定会存在着两个可能,一个是成功,一个就是失败。成功自然凭借我们自身的努力,但我们的努力有的时候可能不会完全消除失败的可能。

因此,我们应该抱有“尽人事而知天命”的超然姿态来对待自己的努力和事情的成败。成功了,就淡淡一笑;失败了,就叹口气,重新再来。

“知生之必死,则保生之道不必过劳”,应该好好琢磨这句话的人很多。因为,从古至今为了长生不老而丑态百出或过早丧命的人不计其数。

最典型的基本上都是各朝的皇帝,最普遍的就是历代的道士。据说,火药的发明,本来并不是科学实验的结果,那是一个道士炼长生不老丹的时候,为了配制丹药,结果,这种弹药却是火药,这种意外的发现,成为后世所津津乐道、广为颂扬,并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之一。说实话,无论怎么伟大,总是有那么点让人尴尬的味道。

中国现代的保健品之所以大行其道,其原因就是人们的保生之意太过强烈。爱惜生命、爱护身体是对的,但过分了,也就要适得其反了。

人总是要死的,人生一世,两三万个日夜,大抵上也就这些时光,我们好好地过也就是了。没有必要为了延长一天的生命,而降低十天的质量。

第四十九节 狐眠败砌兔走荒台尽是当年歌舞之地

狐眠败砌,兔走荒台,尽是当年歌舞之地;露冷黄花,烟迷衰草,悉属旧时争战之场。盛衰何常,强弱安在?念此令人心灰。

败砌:破败的门和台阶。

荒台:荒芜的台。古代君王多筑台祭天或授官。

狐狸栖息的残垣断壁,野兔奔跑的废亭荒台,都是当年灯红酒绿、弦歌乐舞之地;菊黄冷落、枯草凄迷的原野,那都是从前英雄争霸的战场。人世的兴盛和衰落有什么常理,强大的、弱小的如今都在哪里?每当想到这些,不由得让人心灰意冷!

《三国演义》开篇就有一首《临江仙》,词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是明代文豪杨慎在其晚年所著历史通俗说唱之作《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后称《廿一史弹词》)中的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来清初的毛宗冈移置于《三国演义》卷首。

上片由古至今,屈指数英才,而烜赫一时的英雄人物,却为过眼烟云,早成历史陈迹。诗人纵观古人、反思历史,发现历史上的是非成败,到头来都转眼成空,而“青山依旧”,宇宙永恒;英雄功业,恰如夕阳虽然美好,却极短暂。“空”中有“悟”,寄托深沉。

下片是白发渔樵在秋月春风中的自画像,特写镜头是“笑”。他的睿智与博学,使他能够从容不迫地指点江山,评说是非。历史上多少人曾经轰轰烈烈,最终无不化为尘埃,自己则超越是非,听命自然,以秋月春风为伴,在江渚之上过着寄情诗酒的生活,笑谈古今。表明诗人超然物外对个人的荣辱得失的一种旷达之情。

我们也应该学习一下杨慎的襟怀。但是,千万别受洪应明“盛衰何常,强弱安在?念此令人心灰”这种消极情绪的感染。

第五十节 真空不空执相非真

真空不空,执相非真,破相亦非真,问世尊如何发付;在世出世,徇欲是苦,绝欲亦是苦,在吾侪善自修持。

世尊:指释迦牟尼佛(“天、人、凡圣出世间,咸皆尊重,故曰世尊。”——《佛说十号经》)。

发付:打发,排解。

徇欲:依从欲望。

吾侪:我等;我辈;我们这些人。

佛教所称的真空其实并不空,世人所追求沉迷的物欲人情其实也并不真,破除物象仍不能得到真理,请问佛祖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生活在世间,又想摆脱世俗的束缚,依从物欲很痛苦,断绝一切欲望也很痛苦,如何应付就只能凭自己的修行了。

洪应明老先生是“腰里掖副牌,逮谁跟谁来”,连佛主都敢质问!可乐是挺可乐,但这种敢于怀疑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佛主又能怎么样?不就是一个普通的、吃咖喱饭长大的印度王子嘛!“真空不空,执相非真,破相亦非真”,你说说这是怎么回事……我想,经洪应明这样一问,释迦牟尼也只能笑而不语。不然,洪应明就不会继续说“在世出世,徇欲是苦,绝欲亦是苦,在吾侪善自修持”了!

因此,世间的事,到底是真是假、是虚是实;是摒除物欲、还是保留物欲……佛主说不明白,洪应明也难以弄清,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和对待,说到底,还是要世人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来决定。

第五十一节 非丝非竹自愉快不烟不茗自清芬

人心有真境,非丝非竹而自愉快,不烟不茗而自清芬。须要念净境空,虑忘形释,才得以游衍其中。

丝竹:乐器。丝即弦,指弹拨乐器;竹指笙、箫、笛……

茗:早采的为“茶”,晚采的为“茗”。此泛指茶。

形释:形是躯体,释有解脱的意思。

游衍:逍遥游乐。

人的内心都有一处充满真情的境界,不需要美妙音乐就会自然感让人愉快,不需要焚香煮茗,就能芬芳萦荡。这需要无欲无念、意境空灵,忘却烦恼、超脱形骸,这样就可以浮游于这种境界之中了。

心情好,一切都好。

第五十二节 歌残舞罢妍丑何存

优伶傅粉调朱,效妍丑于毫端。俄而歌残舞罢,妍丑何存?弈者争先恐后,较雌雄于枰间。俄而局尽子收,雌雄安在?

优伶:旧时的文艺工作者。

俄而:不久;顷刻。也作“俄尔”。

演戏的人涂脂抹粉,美丑都决定在画笔上,可转眼间戏终人散,刚才的美丑还有吗?下棋的人争先恐后,一决雌雄,但转眼之间棋局完了,子收人散,刚才的胜负又能怎么样呢?

矫饰出来的美,总归是难以长久的。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对所享受的美好的事物一定要认清其本质,不要被一时的、形式上的美好所蒙蔽。

任何争斗最终都会有个了局,而了局之后,所争斗的一切就会现出其空泛无益的一面。因此,争斗或许是无法避免的,但争斗应该尽量避免其中的无益成分。

第五十三节 卷舒自由行止在我

人生原是傀儡,只要把柄在手,一线不乱,卷舒自由,行止在我,一毫不受他人提掇,便超出此场中矣。

傀儡:木偶。

把柄:关键。

人生就像一场木偶戏,只要能把偶线握好,主线不乱,就能进退自如,丝毫不受他人操纵,能够做到这一点,便可超出人生游戏之外了。

人的行为就是人的心灵的木偶,只要心里有数,那么就会言行有度,举止有益。问题是临事而心不乱的又能有几人呢?

第五十四节 放得功名富贵就可脱离凡俗

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才可入圣。

能把功名富贵之心放下,就可以脱离凡俗;能不总是把道德仁义挂在心上,才可以成为圣人。

“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或许如此吧。可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放弃功名富贵呢?又为什么要脱离凡俗呢?后来才明白,洪应明说的是要我们放下功名富贵之心,就是贪恋功名富贵之心,而不一定要放下功名富贵。

所谓的“脱凡”也是要求人,要有一颗洁净的心地和一副清雅的风骨。如果我们能既有功名富贵,又有修养品德,那对于社会难道不是有益的吗?

第五十五节 苦中得乐是真乐动中得静是真静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见心体之真机。

性天:人的本性。

心体:内心世界。

在宁静的环境中能保持宁静,不是真正的宁静,只有在动荡、喧闹的环境中能保持心灵的宁静,才是静的最高境界;在欢乐的环境中喜笑颜开,那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只有在困苦的时候生发出来的乐趣,才是心性中本来的快乐。

依靠环境的宁静而获得的安静,尽管也是一种安静,但究其根本,这仍然不是一种真正的宁静。因为,毕竟不是发自内心,而是要依赖一定的外部条件。只有能在喧闹之中仍然保持一种心态的宁静,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宁静。要做到这一点,心神守一就是必需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相当的定力和定见。胸无主张,心意漂浮的人,是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在欢乐的环境下,人们或许因为受环境的感染,也会跟着欢乐一会儿,但这往往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欢乐。只有那种在并不快乐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这种快乐会滋润我们的心田,使我们在感叹世界的奇妙的同时,更加喜爱自己。

第五十六节 勿自昧所有勿自夸其能

前人云:“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又云:“暴富贫儿休说梦,谁家灶里火无烟?”一箴自昧所有,一箴自夸所有,可为学人切戒。

无尽藏:很多的财富。

钵:形状像盆而较小的一种陶制器具,用来盛饭、菜、茶水等。钵盂(佛家语,是僧侣的覆钟状饮食器皿)。

古人说:“何苦放着自家无穷无尽的财富,却要沿街乞讨学穷人的样。”又说:“侥幸发财的贫家子弟,切莫忘乎所以到处夸耀,谁家的炉灶不冒烟呢?”这两句谚语,一句是劝诫那些不知道自己拥有什么的人,一句是劝诫那些不知天高地厚、夜郎自大的人。这些都是学子们应引以为戒的。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这样做的人,若不是在体验生活,那就是个骑驴找驴的傻瓜。可惜,这样的傻瓜还真的不少,也许我们就是其中之一。

难于自知、妄自菲薄,是人性的弱点,很多人都急着为发掘自己所不了解的才能与潜质。只是由于某种自我的原因和外部条件的限制,而没有被自己和公众所认识罢了。

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应该更多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是发现才能、发掘潜质的唯一途径。

第五十七节 原非奉我胡为喜原非侮我胡为怒

我贵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带也;我贱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则原非奉我,我胡为喜?原非侮我,我胡为怒?

峨冠大带:官服。

草履:草鞋。

胡:为什么;如何;怎样。

我有权有势,人们奉承我,这是奉承我的官位和乌纱;我贫穷低贱,人们轻蔑我,这是轻蔑我的布衣和草鞋。可见根本不是奉承我,我为什么要高兴呢?同样,根本不是轻蔑我,我又为什么要生气呢?

这是一种何等超脱潇洒的人生态度啊!如果我们真能具备这样的见识和胸怀,那么,在现实当中肯定就会省去许多不必要的烦恼,甚至还会从别人的“奉”“侮”之间获得许多的乐趣。看着小人们情真意切、傻乎乎地在那里演戏,难道不是一件悦心的乐事吗?

第五十八节 世人以心惬处为乐达士以心拂处为乐

世人以心惬处为乐,却被乐心引入苦处;达士以心拂处为乐,终由苦心换得乐来。

惬:快意,满足。

达士:豁达乐观的人。

拂:违背,逆,不顺。

一般的人,常常把心满意足当做快乐,然而常常被这种快乐引诱到痛苦的深渊;旷达的人,把与困难和挫折搏斗当做乐趣,最终用艰苦的奋斗换来真正的快乐。

能力的大小,心性的高低,决定了人之苦乐观的不同。有人以偏安为乐,有人则以奋斗为福。孰是孰非,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第五十九节 天地本宽鄙者自隘

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风花雪月自闲,而劳攘者自冗。

自促:繁杂,繁忙。

劳攘:劳指形体的劳碌,攘指精神的困扰。

岁月悠悠,本来够用,可奔波劳碌的人却觉得时间短促;天地本是很宽阔,可心胸狭隘的人却偏要把自己局限在小圈子里,弄得很局促;风花雪月四季的景致本是很悠然的,可那些庸俗的人却偏要把自己弄得很烦杂。

无论岁月多长,忙碌总是没错的,如果忙碌有错,那么,懒惰者该如何评价呢?不过,忙碌也不要瞎忙,要有章法、有效率、有意义。

对于心胸狭隘的人来说,任何人、任何事对他可能都是一种妨碍,好像这个世界小得不能容下他以外的任何人了。这种人,在生活中往往是苦恼的。应该去看心理医生。

第六十节 事后尽管索然无味事中未必全然无益

宾朋云集,剧饮淋漓,乐矣!俄而漏尽烛残,香销茗冷,不觉反成呕咽,令人索然无味。天下事大率类此,人奈何不早回头也!

剧饮:使劲喝酒。

宾朋云集,欢笑饮宴,真是快乐!然而,转眼间夜静灯熄,佳肴凉了,茶也冷了,不由得倒有要呕吐的感觉,一切都是那么无味。天下的事情大都如此,人们为什么就不及早回头呢?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的确存在。一件事在做的时候,大家都兴致勃勃,但做过了之后,又都感到索然无趣。如果这种事情在索然无趣之余还对人有害,那么,就应该注意“当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了。

不过,情况也并不总是这样。也有许多事情,尽管做过之后感到没有意思,但做的过程当中也确实趣味盎然。事后的无趣,并不是这件事情本身有什么不好,只是人做过之后,欲望得到了满足,暂时不再需要了而已。

第六十一节 会得个中趣破得眼前机

会得个中趣,五湖之烟月尽入寸衷;破得眼前机,千古之英雄尽归掌握。

寸衷:心里。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情趣,那么五湖四海的山光水色都可尽入心中;能看破眼前的人情世故,那么古往今来的所有英雄豪杰,都将为我理解而任我效法。

“会得个中趣”,这是要求我们在平常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乐趣。这就需要有一个年轻的心态。

人常说:古为今用。可是,如果你对现世的事情没有看明白,那么就无法古为今用。所以,古为今用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对现实要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第六十二节 寒灯无焰仍可救心似死灰无药医

寒灯无焰,敝裘无温,总是播弄光景;心似死灰,身如槁木,未免堕落顽空。

敝裘:破旧的皮裘。

播弄:摆布;支配。

寒冷中有灯的火小得几乎熄灭,裘皮老旧得已经不保温了,但这都是通过拨弄修补就可以重新振作起来的光景;心似燃尽的冷灰,身如枯朽的树木,这就难免坠入无法挽回的死亡之境了。

“哀莫大于心死”,心若死了,人也就毫无生机了。这不同于将息的寒灯,也不同于破旧的皮衣。寒灯经过加油、挑拨之后仍可复燃,皮衣经过修葺之后仍可保暖,人心一死便无药可救了。

第六十三节 忙处不乱性闲处心神清

忙处不乱性,须闲处心神养得清;死时不动心,须生时事情看得破。

不乱性:指本性不乱。

动心:指镇定、不慌乱、不畏惧。

要想在事务繁忙时有条不紊,不心慌意乱,必须在平时培养镇定的气度和清晰的头脑;要想面对死亡也不畏惧,就要求平时把一切事情都看得开。

临事能有条不紊、不慌不乱,这是一种良好的素养使然,而这种素养是平时养成的,急来抱佛脚是不行的。

第六十四节 心似既灰之木何妨刀割香涂

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行坎止;心似既灰之木,何妨刀割香涂。

不系之舟:没有缆绳牵系得船。

坎止:遇险难而止。

既灰:即将被烧成灰。

身体犹如一叶没有缆绳牵系的轻舟,任意漂流、随处停泊;心灵像烧过的树木,还在乎什么刀割香涂?

人人都向往逍遥自在的生活,然而,逍遥自在的生活绝对不是凭空而得的,它是有条件的。起码的条件就是既要身无牵挂、又要心无牵挂,而这两点,恰恰就是很多人所难以做到的。因为,这与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不想逃避责任和义务,那么就不要奢望“不系之舟”一般的逍遥生活。

“心似既灰之木,何妨刀割香涂”,一颗历尽沧桑的心灵,往往是颗坚强的心灵。寻常的刺激和伤害都无法左右它的喜怒了。

第六十五节 峨冠大带羡小笠长筵广席逊疏帘

峨冠大带之士,一旦睹轻蓑小笠,飘飘然逸也,未必不动其咨嗟;长筵广席之豪,一旦见净几疏帘,悠悠然静也,未必不增其绻恋。人奈何驱以火牛,诱以风马,而不思自适其性哉?

轻蓑小笠:蓑,用草或蓑叶编制的雨衣;笠是用竹皮或竹叶编成用来遮日或遮雨的用具。比喻平民百姓的衣着。

咨嗟:赞叹,感叹。

火牛:尾巴着火的牛。喻指放纵欲望追逐富贵。

风马:发情的马。

峨冠大带的达官贵人,一旦看到身穿蓑衣斗笠和平民飘飘然一派安逸的样子,难免会发出羡慕的感叹;生活奢侈居所富丽的豪门显贵,一旦置身于清新朴素窗明几净悠闲宁静的环境中,心中不由得会产生一种恬淡自适的感觉,难免要有一种留恋不忍离去的情怀。高官厚禄与富贵荣华既然不足贵,世人为什么还要枉费心机放纵欲望追逐富贵呢?却不设法过那种悠然自适而能早日恢复符合天性发展的生活呢?

在这一则里,与其说洪应明在歌颂林泉的美好,还不如说他在劝人们要经常地变换一下生活的环境和生活的方式。

峨冠大带的达官贵人,一旦看到身穿蓑衣斗笠和平民飘飘然一派安逸的样子,会发出羡慕的感叹;那么身穿蓑衣斗笠和平民,看到峨冠大带的达官贵人,就一定不会羡慕吗?可能他们当时嘴上不说什么,但心里可能一定在暗暗发誓:一定让儿子好好读书,将来也做这样的人!如果他们从来也没这样想的话,那么,考场里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举子了,也就不会有范进那样的人物了。

漫画家方成老先生有一幅漫画。画的是两个鱼缸,每个鱼缸里都有几条金鱼,这些金鱼互相羡慕,都以为对方的鱼缸好。于是,就又隔着玻璃互相羡慕。

在现实中,处在不同环境里的人们,就像那两个鱼缸里的鱼一样,互相羡慕着。

第六十六节 羁锁于物欲觉吾生之可哀

羁锁于物欲,觉吾生之可哀;夷犹于性真,觉吾生之可乐。知其可哀,则尘情立破;知其可乐,则圣境自臻。

羁锁:束缚。

夷犹:留连,犹豫迟疑不前。

人的身心如果被物欲所束缚,就会觉得生命可悲;人如果能悠闲自得地陶冶性情,便会觉得人生有了很多乐趣。意识到追求物欲的悲哀,庸俗的欲念就会立即消失;能够体会到人生的快乐,则圣洁的境界自然到来。

知道“羁锁于物欲”的可哀,当然会马上消除自己的物欲。倘若认为“羁锁于物欲”并不可哀,那又该如何呢?物欲是个复杂的事物,既有生理的层面、又有心理的层面,而且究竟什么样的物欲,以及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羁锁”,就更是难以确定。

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因物欲而觉得“生之可哀”。只要不超越法律和道德,那么,物欲就应该是合适的。而合适的物欲并不会妨碍我们陶冶性情。

第六十七节 就筏便思舍筏方是无事道人

才就筏便思舍筏,方是无事道人;若骑驴又复觅驴,终为不了禅师。

筏:一种竹制的渡河工具。

无事道人:指不为事物所牵挂而已悟道的人。

刚乘上木筏,便想着到达彼岸后舍弃木筏,这样的人才不会为外物所累,心无牵挂的道人;假如骑着驴还在找驴,那就证明欲心未绝,还是个尚未脱俗的和尚。

为人处世,做事的方法只是工具,最终的结果才是目的。就像过河木筏只是你借以过河的工具,过去了不要也罢,因为,你已经达到了过河的目的。

如果到了目的地,你还在想方设法处理这木筏或是像骑着驴找驴的人一样,只能说明你心中的欲望太重。

第六十八节 树木至归根日后知花萼枝叶之徒荣

树木至归根日,而后知花萼枝叶之徒荣;人生到盖棺时,而后知子女玉帛之无益。

萼:在花瓣下部的一圈叶状绿色小片。

玉帛:玉器和丝织品。泛指财物。

树木到了枯死的时候,才能明白那鲜艳的花朵、茂盛的枝叶不过是一时虚华;人到死后进入棺材的时候,才知道子女钱财毫无用处。

这种虚无而颓唐的人生态度是不可取的。

虚华当然不好,但人生所经历的一切怎么可能都是虚华呢?如果真的都是虚华的话,那只能说明你个人的人生失败。不能由于你个人的失败,而让后辈也同你一样怀有这种低迷的人生态度。仅以树木而论,假如不是因为有过繁茂的枝叶和艳丽的花朵,那么,你这颗树也早就被砍伐了……

到了临死就感叹,或者抱怨儿女玉帛没有好处。你的父亲是否也有这样的想法呢?如果他也有这样的想法,那么人类之间的亲情,是不是就应该早点彻底断绝呢?难道养育子女的过程,对于父母来说不是一种幸福吗?再说,人类是否都有繁衍下一代的义务呢?

说道玉帛的无益,表面上看,这样说话,好像是个淡泊之人。其实,这种淡泊是假的。既然你根本就不看重钱财,那么临死所关心的两件事里,怎么就有玉帛在内?玉帛绝对是好东西,起码它让你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还帮你把子女养……如果真的认为它无益,那就把它送给穷人,周济别人,成就你的美德,这样一来,玉帛是不是就有了点益处了呢?

第六十九节 意随无事适风逐自然清

意所偶会,便成佳境,物出天然,才见真机。若加一分调停布置,趣味便减矣。白氏云:“意随无事适,风逐自然清。”有味哉,其言之也。

白氏:白居易。

无意之中如愿以偿,就是最佳境界;事物只有保持本来的自然状态,才能体现大自然的玄妙神奇。假如加上一分人工的修饰,就大大减少了天然趣味。所以白居易说:“人清静无为时意志自然很安闲,按照自然节奏吹起的风,才能感到清爽。”这真是值得玩味的至理名言响。

崇尚自然,原则上说是正确的。但落实到具体问题,还需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

我们人类评价自然之美丑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对人类是否有益。有益的就美;有害的就丑。而自然的事物并不都是对人有益的,很多有益的事物,也都是经过了人类后天的改造。比如,黄金虽好,但必须经过冶炼、碧玉虽美,也必须经过琢磨;沙漠作为景观非常壮观,若不改造,就将是祸害之源……

“天趣”存在于事物的内部,而不仅限于事物的外表。棉花被纺成棉线,由织成棉布,尽管失去了原来天然的形貌,但其本质属性却丝毫没有改变,它的变化,完全都是有利于人类的。因此,我们追求自然、崇尚自然,是要尽量地去掉人类无聊的造作,而不是否定所有人对自然事物的改造。

洪应明认为无意中如愿以偿,就是最佳的境界,问题是若总是不能如愿以偿,那该怎么办?农夫无意间遇到了撞树的兔子,这是自然而意外的如愿以偿,可是,结局确实为了继续等待这种好事,他却荒芜了自己的田园。

第七十节 斗室中万虑都捐三杯后一真自得

斗室中,万虑都捐,说甚画栋飞云,珠帘卷雨;三杯后,一真自得,惟有素琴横月,短笛吟风。

捐:弃。

珠帘卷雨:这两句话都在形容房屋的极度华丽。语出王勃《腾王阁序》:“珠帘卷西山之暮雨,画栋朝南浦之飞云。”

身居斗室,一切忧愁烦恼全都抛开,说什么雕梁画栋、珠帘轻卷的豪华殿堂,全都不值一提;三杯老酒,不由得真情流露,只知月下拂弦、临风吹笛,自是一番雅趣。

看到这一则使人不由得要想起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大意是: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以寥寥81字,谱出一曲陋室颂歌,流芳千载。开头以山水起兴,仙龙一经点出,陋室主人情趣即显,读者则已入佳境。随之而来,苔绿草青,是淡雅之色,又是生机勃勃之景;弄琴读经,从容之态可掬,闲逸之致堪羡;诸葛庐、子云亭,含着引古代高士为同调的自豪;以孔子云作结,则表示对最高道德规范着意追求的坚定信念。

洪应明的观点和境界,尽管没有刘禹锡那么高旷积极,但总体上还是比较接近的。

第七十一节 酒以不劝为欢棋以不争为胜

幽人韵事,总在自适其情。故酒以不劝为欢,棋以不争为胜,笛以无腔为适,琴以无弦为高,会以不期约为真率,客以不迎送为坦夷。若一泥迹牵文,便落尘缘苦海矣。

幽人:隐居不仕的人。

坦夷:坦率平易。

泥迹牵文:为一些烦琐的世俗礼节所牵挂拘束。

一个隐居的人,内心清净而俗事又少,一切只求适应本性。因此,喝酒时谁也不劝谁多喝,以各尽酒量为乐,下棋以不争胜负为好,吹笛子以不讲究调门为适宜,弹琴以无弦之琴为雅;美妙的旋律要靠心灵才能感受得到。与朋友相会,不必约定时间,不期而遇最见真情。宾客来去自便,以不迎送为诚恳自然。如果受到人情世故的约束,就会堕入尘世的苦海之中难以自拔。

洪应明认为,所有的一切,只有自然而然、不加任何人工痕迹才算是美的,这种心愿当然是良好的。只是有点过于执拗、有些迂腐了。

喝酒当然是不互相逼劝为好,这样大家可以自适其意,气氛也容易欢洽。可是,下棋不分输赢,那还下个什么意思?这已经违背了棋的本来的存在意义,已经是不自然了。

朋友见面不期而遇,当然好,但彼此拜访而不事先约定,或者,客人来去一概都不迎送,你倒是觉得自然了,估计朋友就会不自然了。追求自然,追求到连起码的人情礼貌都不要了,这种自然也就没有意义了。尽管洪应明所说的本意是说,朋友之间好到这种程度,是一种理想的程度。但如果我们也这样去做,那估计就不可能有如此理想的朋友了。

至于“笛以无腔为适,琴以无弦为高”,就更是神乎其神了。吹笛子以不讲究调门为适宜,弹琴以无弦之琴为雅;美妙的旋律要靠心灵才能感受得到。真不知道这老先生是怎么想的。人当然可以品味和欣赏萦绕于灵魂深处的美妙旋律,但是,既然是欣赏内心的美妙旋律,那何苦还弄个无腔之笛、无弦之琴摆在那里做什么呢?为了追求自然,结果却弄做作至极,真是好笑。

第七十二节 山居胸次清洒触物皆有佳思

山居胸次清洒,触物皆有佳思。见野鹤孤云而起超绝之想,遇清泉白石而动澡雪之思,抚老松寒梅面劲节与之挺立,侣沙鸥野鹿而机心与之顿忘。若一入尘寰,无论物不相关,即此身亦属瘤赘矣。

机心:有特定意图的用心。

胸次:胸怀。

尘寰:人世间、俗世。

瘤赘:体表或筋骨间增生的肉疙瘩。

隐居在深山老林能使人胸怀坦荡,看到什么事物都能引起高雅的思绪;看见无拘无束的孤云野鹤,就会引起超尘绝俗的观念;看到清澈的山泉冲激着洁白的山石,就会萌生清洗尘垢、净化灵魂的冲动;抚摸挺立的老松寒梅,浑身便增添无穷的力量,变得坚贞不屈;常与沙鸥麋鹿为伴,便会把投机取巧的念头忘得干干净净。一走入世俗的环境中,不但那些自然景物会被忽视,而连自家身体也会成为多余之物了。

不管怎么说,洪应明的这套说法,都有消极的意味。野鹤孤云、清泉白石、老松寒梅、沙鸥野鹿……这些象征高洁的景物,在洪应明的眼里竟然都成了逃避现实,只顾自己消闲的道具和理由。这与范仲淹的情操和襟怀,真有天壤之别。

我们都读过《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同是赏景观物,境界却迥然不同。范仲淹观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但却认识到了应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我们到底应该学谁呢?

第七十三节 心旷则万钟如瓦缶心隘则一发似车轮

心旷则万钟如瓦缶,心隘则一发似车轮。

万钟:钟,古容量单位,春秋时齐国公室的公量,合六斛四斗。此喻大量财富。

瓦缶:古代用来装酒的瓦器,形容没价值的物品。

心意高旷的人,即使家财万贯,也看得像一个瓦罐那么微不足道;一个心胸狭隘的人,把头发丝般的小事也会看得像车轮那么大。

清太子胤礽在通州置办了一座庄园。太子拥有一座庄园本属正常,但他的这座庄园却是私借国库白银几十万两购买的。记得康熙帝曾就此骂太子曰:“求田问舍,庸人一个!”骂得痛,也骂得好。太子本来就将富有四海,干什么还要置办田产房舍?为什么不把心思用在国家大事上呢?

世上的人基本上都是庸人,说人们是庸人并没有贬义。所谓庸人,简单地说,就是不想、不会有大作为的人。庸人都在意财物,这是庸人的共同特点,可是,他不在意财物,怎么保证丰衣足食呢?所以,庸人之庸,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不过,假如我们过着庸人的生活,却怀有不平庸的心性与格调,那会怎么样呢?可以肯定地说,那将是有益而无害的。我们可以拥有很多的财产,但又不像一般的平庸之人那样做个守财奴。一方面自如地享用这些财物,一方面又对财物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既不把它当成“瓦缶”,也不把它当成性命。我觉得,这样最好。

洪应明说“心隘则一发似车轮”,是说心胸狭隘就会使自己看事物的眼光变得短浅。这个道理他不说,人们也都明白,可问题是,能明白与肯实践之间有着很大的距离。心里明白腿打战的人很多。很多心胸狭隘的人都是这样,嘴上说得很大方,可心里依旧是什么都没有看开。一着急他能给你写一本论述歌颂胸襟博大的书,但你若指出其中的一个错别字,他照样会忌恨你一辈子。

第七十四节 鸟啼而欣然有思花落而萧然自得

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恰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思,花落而萧然自得,何地非真境,何物无真机。

人的心灵多是在躁动状态下才失去纯真的本性,若不生一丝杂念,澄然静坐,白云来了就融入白云随它一起远飘,雨来了就化作雨滴随它共同清洗大地;听到鸟语就欣欣畅想,看到花落就开朗轻松……什么地方不是真境?什么事物没有真机呢?

动易生乱、乱易生躁、躁易失真……于是,洪应明就开出了处方:“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恰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思,花落而萧然自得,何地非真境,何物无真机。”这个方法好,但一般不会太管用。可能对于洪应明来说,是个好主意,但对于我们来说则未必。

但不管怎么说,心绪躁乱总是不好的,应该尽量保持心绪的和缓宁静,这样才能够沉稳有度地应付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与挑战,才能有滋有味地享受生活。不过,也不能因为怕躁乱,怕失真而心思不动,完全归于死寂。

第七十五节 纠缠荣利心如苦海

世人为荣利纠缠,动曰尘世苦海。不知云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鸟笑,谷答樵讴,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耳!

谷答樵讴:山谷回荡樵夫的歌声。

世人被名利所纠缠,动不动就抱怨人间是苦海,却不知道,只要看淡名利不去追逐,回过头来欣赏白云笼罩下的青山翠谷,屹立在河水奔流中的奇岩怪石,迎风招展的花卉,欢快啼叫的鸟儿,以及渔人和樵夫的引吭高唱。就会发出会心的微笑,世间何处是苦海?完全是庸人欲念熏心,自讨苦吃罢了。

抱怨生活的人我们大家都见过,也许我们就是其中之一。然而,我们却都难以像洪应明所建议的那样,放下身边的事情,去欣赏白云笼罩下的青山翠谷,屹立在河水奔流中的奇岩怪石,迎风招展的花卉,欢快啼叫的鸟儿,以及渔人和樵夫的引吭高唱。我们或许可以偶尔去放松一下,但若要完全摆脱,恐怕是不可能的。因为,在这个尘世中,毕竟还有我们的希望、我们的幸福;更有有我们的责任、有我们的义务。

所以,洪应明的建议,我们只能有条件地接受。

第七十六节 山林农野固有趣市井俗街亦含情

山林之士,清苦而逸趣自饶,农野之夫,鄙略而天真浑具。若一失身市井,侪伍屠侩,不若转死沟壑,神骨犹清。

饶:富有、丰足。

鄙略:鄙是浅鄙,略是粗疏。鄙略是指才华低劣粗浅。

侪伍屠侩:与屠夫掮客等同。屠:杀牲卖肉的人;侩:以拉拢买卖,从中获利为职业的人。

山林中的隐士,生活虽然清苦,但却拥有很多的雅趣,农夫山野之人虽然孤陋寡闻,但却不失其纯朴的天真。一旦回到市井与屠夫市侩为伍,还不如死在荒郊保持清白的名声与尸骨。

山林之士,可能逸趣自饶,农野之夫,也许天真浑具,但据此就说市井之人都是肮脏不堪,也实在是过分。

第七十七节 一念求全万绪纷起

释氏之“随缘”,吾儒之“素位”,四字是渡海的浮囊。盖世路茫茫,一念求全而万绪纷起,惟随遇而安,斯无入而不自得矣。

浮囊:用于渡水的皮囊。

佛家主张“随缘”,即根据客观条件决定自己的行为;儒家主张“素位”,即安分守己。“随缘”和“素位”这四个字是渡过人生海洋的法宝。因为人世间的道路十分漫长曲折,如果始终抱着一个要求完美无缺的念头,那么种种头绪就会纷纷兴起。只有那些处于各种环境能安心的人,才会时时处处感到快乐。

我们可以听从命运的安排,但也不能完全放弃必要的抗争。不能因为出身贫贱就安于贫贱,而不思进取;不能因为身处逆境就逆来顺受,而不图更新。

佛家主张凡事都要随缘,人必须随着天定的因缘来处理事情。否则,仅凭自己的主观努力、一意孤行,不论怎样也无法达成自己的意愿。

儒家所主张的“素位”,就是君子坚守本位而不妄贪其他权势,要满足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这和佛家所说“万事皆缘,随遇而安”是相通的。

一个努力奋斗,又正视现实的人,往往能够享受生活的乐趣;而一个不满现实,整天满腹牢骚、满腔愤世嫉俗的人,则难免痛苦不堪。这里万事随缘,随遇而安,应从积极意义来理解。

从处世角度来看。凡事不可强求,有些事,在条件不具备、不成熟的情况下,就应该耐心地等待时机的到来和条件的成熟。不能凭自己的意愿一味强争,这样不但不会取得好的结果,反而还会破坏原有的生活状态。

第七十八节 富贵不义视如浮云真性之外皆为尘垢

尼山以富贵不义视如浮云,漆园谓真性之外皆为尘垢。夫如是则悠悠之事,何足介意。

尼山:指孔子。本为上名,尼丘或尼邱。在山东曲阜县东南。是孔子出生地。故孔子名丘,字仲尼。

漆园:指庄子。战国时庄周为吏之处。说法很多,但指庄子无疑。

孔子把富贵不义视为浮云,庄子说本性之外的一切都是尘垢。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悠悠万事,又有什么可以在意的呢?

孔子把富贵和不义看做浮云,而那些孔孟之徒却多是喜好浮云之辈,这真是绝妙的讽刺。

庄子把真性之外的一切都视为尘垢,那么真性是用来做什么的呢?中国古代哲学,多是以为统治者制造愚民服务的,这是这个民族最可悲的地方。

第七十九节 巨万的金钱末中之末事

大千沙界尚为空里之空名,鉅万金钱固是末中之末事。

大千沙界:佛教语。指无限的世界。

鉅:同“巨”。

大千沙界尚且是空里之空名,那么,巨万的金钱当然也就是末中之末事了。

“巨万的金钱”对于大千沙界来说,或许是“末中之末事”,但对于寻常小民而言,将意味着什么呢?这种空泛无益的超脱,还是不要的好。

第八十节 浮生可见妙本难穷

浮生可见,如梦幻泡影,虽有象而终无;妙本难穷,谓真性灵明,虽无象而常有。

浮生:短暂而虚幻的人生。

妙本:道家所认为的万物的根本(“言天地万物,皆从应道有法而生。即此应道,从妙本而起。元乎妙本,即至无也。”——《道德经》)。

人生可以看到,就像梦幻般的泡影,尽管有形但总归会化为乌有;妙本难以穷尽,那是本性的灵光,虽然无形但总是永恒存在的。

“浮生可见,如梦幻泡影,虽有象而终无”,这样说是毫无意义的。人生如泡影,那是临死时才应该有的心思,而“虽有象而终无”的感叹,只能是一种后人对前人的怜惜。如果一个人真的从心里怀有这样的认识和情绪,那么,即便不去自杀,也会出家为僧了。

“妙本难穷,谓真性灵明,虽无象而常有”,先不用考究这个所谓的“妙本”是否真的存在,我们就当他真的存在,那么,它是否真的具有实际意义?道家那种自说自话、自圆自梦的哲学,的确让人哭笑不得。除了部分可以教导人们如何应付俗事的方法和原则之外,其他的东西就只剩了让人直犯糊涂的东西了。

第八十一节 心常在定心常在慧

学道之人,虽曰有心,心常在定,非同猿马之未宁;虽曰无心,心常在慧,非同株块之不动。

猿马:语出“心猿意马”,原为佛教用语。以猿腾马奔比喻凡心无常、无定而又多变。后用以比喻心思不专,变化不定。

慧:佛教名词。意译为慧,智慧。

株:露出地面的树根。

块:土块。

学道之人,虽说有心,但心意也要坚定,不能心猿意马那样的不宁静;虽然说无心,但心意却在于智慧之中,不能像树根植入土里那样一动不动。

学道,估计说的是出家人的事情。但其道理也可以知道俗人。我们做学问或者做事业,不能仅限于想做,应该是想做就要心意专一,不能心猿意马;同时,也不能过分紧张或过分刻意。应当把自己的心意和智慧完美地结合起来,专一而灵活地去完成既定的目标。

第八十二节 游鱼不知海飞鸟不知空

游鱼不知海,飞鸟不知空,凡民不知道。是以善体道者,身若鱼鸟,心若海空,庶乎近焉。

不知道:对天意、义理没有刻意的感悟和明显的感觉。

庶:也许;或许。

鱼在海里游弋,但并没有感觉到海的存在;鸟在天上飞翔,但并没有感觉到天的存在;百姓在天意的引领下、在义理的影响下生活,但对天意和义理也没有多深的了解。所以,真正能理解天意、义理的人,身体就像鱼鸟,而心胸就像海天,或许这样才能更接近于天理吧。

这里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果人真的用整个身心投入一种理念或情感的时候,那么,他就会本能地把这一切当成了生命存在的一部分,就如同喝水和呼吸空气一样,绝对不会以为自己的行为有什么特别之处。比如,真爱儿女的父母,绝对不会有任何抱怨,也绝对不会觉得自己对儿女的爱护有多么伟大和值得夸耀;一个清廉的官员绝对不会因为自己的廉洁而觉得自己有功。君子不会因为自己的美好而偷偷自诩,小人也不会为自己的卑下而心怀不安。

第八十三节 见外境而迷者愚见内境而悟者智

见外境而迷者,继踵竞进,居怨府,蹈畏途,触祸机,懵然不知;见内境而悟者,拂衣独往,跻寿域,栖天真,养太和,翛然自得。高卑绝,何啻霄壤。

怨府:众人的怨恨所集中的对象。

跻寿域:等长寿之路。

太和:指至极的合顺和谐的状态。

翛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

被物欲所蛊惑的人,步他人后尘,处众怨之地,走艰险之路,种灾祸之根,自己却一点都没觉察到;被本性所警醒的人,拂袖而独行,登长寿之路,居天然之所,养顺和之心,无拘无束、怡然自得。两者的优劣愚贤、高低上下之别,何止天地。

被物欲所迷惑而沉迷于其中的人,的确有丧魂失智的毛病。平时就常被心底的物欲弄得焦躁不安,一见到有利的苗头,就会不顾一切,鬼迷心窍般地扑将过去,结果,常常是血本无归,既遭埋怨又遭灾祸。那些因炒股而倾家荡产、或大量资金被套牢的人就是如此。

“见内境而悟者,被本性所警醒的人,拂袖而独行,登长寿之路,居天然之所,养顺和之心,无拘无束、怡然自得”,这分明是在赞颂那些出家或隐居“世外”的人,也是在鼓励人们都向他们学习。看着好像是超脱、淡泊,其实,骨子里却是极端的自私。洪应明说,这样的人比沉迷物欲的人要高尚睿智。我却认为,前者肯定是卑下而愚蠢的,但后者也绝对与高尚和睿智扯不上关系。沉迷物欲当然不好,而沉迷“心欲”就好了吗?

第八十四节 一念常惺避弓矢纤尘不染解网罗

一念常惺,才避去神弓鬼矢;纤尘不染,方解开地网天罗。

惺:警觉,清醒。

心里总是清醒地保持应有的惕厉,这样才能避开如神鬼射来的箭矢般的无妄之灾;心里总是干干净净的没有一丝非分的欲念,那就可以解脱天罗地网般的各种束缚与羁绊。

“一念常惺”、“纤尘不染”,对于我们是十分重要的做人原则。

“一念常惺”,是说要时刻警惕外来的危险;而“纤尘不染”,一方面是说心里不要脏,不要有非分的念头;另一方面是说,不要贪匿非分的便宜。只有这样,才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

第八十五节 红烛烧残万念冷黄粱梦破叹云浮

红烛烧残,万念自然灰冷;黄粱梦破,一生亦是云浮。

黄粱梦:语出“一枕黄粱”或“黄粱一梦”。比喻虚幻的梦想。

我想,洪应明写完这则时的心情一定是异常灰颓的。我们可以体味其中的道理(假如有的话),但千万不要被这种情绪所感染。

第八十六节 千载奇逢好书良友

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一生清福,只在茗碗炉烟。

千载奇逢:千年难遇的美好机缘和人事。

茗碗炉烟:飘香的茶碗和散着青烟的火炉。喻指隐居林泉烹茶自啜的恬静生活。

千载难遇的好事就是得到一本好书和结交了一个良友;人生所谓的清福,只在林间的香茗与青烟之畔。

把得到一部好书和结交一个良友与千载奇逢等同看待,可见洪应明对好书与良友的态度,是多么的赤诚、热烈。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他的这段话,其中包含着极为深刻的道理。汉之张良,得一书而成为一代名相;春秋管仲,结一友而尽展雄才。所谓的“千载奇逢”也不过如此。想想我们自己,案头有没有一本好书呢?身边有没有一个良友呢?

至于“一生清福,只在茗碗炉烟”,这就是只适合他个人的观点了。因为,每个人对“清福”都有不同的理解。

第八十七节 兴来醉倒落花前天地即为衾枕

兴来醉倒落花前,天地即为衾枕;机息坐忘盘石上,古今尽属蜉蝣。

衾:被子。

蜉蝣:昆虫,幼虫生在水中,成虫褐绿色,有翅两对,在水面飞行。成虫生存期极短,交尾产卵后即死。

兴致来时,畅饮大醉,天当大被地做枕,于落花同眠;俗欲尽时,静坐盘石翻古弄今,戏笑万载皆蜉蝣。

这洪老夫子活得可真自在。似乎大明天下已经是一片欢乐净土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范仲淹的话,难道他忘了吗?范仲淹可是他奉为先贤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