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细读菜根谭
15348200000021

第21章 逸兴(1)

第一节 世法不必尽尝心珠宜当自朗

一勺水便具四海水味,世法不必尽尝;千江月总是一轮月光,心珠宜当自朗。

世法:佛教把世间一切生灭无常的事物都叫做世法。这里指尘世的世俗习惯和规则。

心珠:佛教语。指人内心的充实、纯净、天真、聪慧的圆明境界。

一勺水的味道与四海之水的味道,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因此,没有必要把世界上的所有事情都经历一遍;千条江里所映出的明月,不过都是一个月亮的影子,所以,我们的心里要有一个如月亮一样明亮的心珠,以照耀和辨别所有的事物。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人具有复杂的、间接思维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地发挥这种能力,就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会免去大量徒劳的实践活动,节省大量的时间,从而加快学习和工作的进程,提高生命的效率和质量。

世界上的事物,尽管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但总有很多事物在具有不同的形式的同时,又具有相同的内容和本质。就如江里的明月一样,不同的江里所映出的明月,其实都是一个明月。因此,我们只要认识了天上的这个明月,也就认识了所有的明月。

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事情都亲身经历一遍,而心里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不要被事物的形式和现象所迷惑。

第二节 舞蝶与飞花共适满月偕盂水同圆

随缘便是遣缘,似舞蝶与飞花共适;顺事自然无事,若满月偕盂水同圆。

盂:盛饮食或其他液体的圆口器皿。

凡事随缘就势,就是在排除不必要的麻烦和烦恼,就像蝴蝶与花同舞共生而无牵碍一样;凡事应理顺事,自然也就少有是非阻碍,就像满月和盂里的水,尽管无干但却彼此相映同圆一样。

舞蝶与飞花共适、满月偕盂水同圆。这是做人做事的完美境界,是顺应规律的结果。我们平时做事,总是颇多阻碍,多一半的原因都是没有做到随缘就势,而没能如此的根本原因,有是因为我们缺乏抓住事物的本质、摸清事物的发展规律的能力。

当今的年轻人,最缺乏的似乎不是心眼,也不是专业知识,最缺乏的应该是起码的历史修养和哲学素养。大家书都读了不少,但读书的目的又无非是两个:一是应付考试;二是为了愉悦心目。真正为了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品性修养而读书的人,真是难以见到。

第三节 美女不尚铅华禅师不落空寂

美女不尚铅华,亿疏梅之映淡月;禅师不落空寂,若碧沼之吐青莲。

铅华:用来化妆的铅粉。泛指女子使用的化妆品。

亿:臆测,预料。

禅师:和尚敬称,尤指有德行的和尚。

碧沼:清澈的水池。

容貌姣好的女子若不浓妆艳抹,想来就如同疏梅与淡月相映;禅师若不落入死一样的空寂,那就如同碧绿的池塘里生出了清新的莲花。

有人讨厌浓妆艳抹的女人,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性的审美心理。不是因为浓妆艳抹与品德有什么瓜葛,其实,浓妆艳抹的女人并不一定就心肠不好,好多素面朝天的女人也多有心地险诈之辈。人们所以不喜欢浓妆艳抹的女人,完全是因为,首先,浓妆艳抹在观感上有矫饰太过的俗媚,其次,浓妆艳抹往往反映了其审美情趣的低下和骨子里的不自信。

“疏梅之映淡月”含蓄而清雅,愿天下多一些这样的母亲、多一些这样的姐妹。

“禅师不落空寂,若碧沼之吐青莲”,我看这样的禅师,有趣自然有趣,不过也永远不会是什么得道高僧。

第四节 红蕖媚秋水艳丽复清修

翠筱傲严霜,节纵孤高无伤冲雅;红蕖媚秋水,色虽艳丽何损清修。

翠筱:小竹;细竹。又称箭竹。

冲雅:冲和,俊雅。

红蕖:芙蕖,荷花的别名。

清修:品质高洁。

翠竹傲对严霜,节义纵然孤高,但却无伤其冲和俊雅;红蕖媚拂秋水,颜色虽然艳丽,但又无损其清丽高洁。

这里描绘了两种人格的两种外在形趣。

“翠筱傲严霜,节纵孤高无伤冲雅”,刚强而清高的同时,又冲和俊雅,这样的风格怎么能不让众人敬重?

“红蕖媚秋水,色虽艳丽何损清修”,柔顺而妩媚的同时,又纯洁净雅,这样的风韵怎么能不让我们仰慕?

只是可惜,这两种人到哪里去找呢?洪应明可是吊足了我们的胃口。

第五节 花逞春光催归尘土竹坚雅操傲就琅玕

花逞春光,一番风一番雨,催归尘土;竹坚雅操,几朝霜几朝雪,傲就琅玕。

逞:放纵;恣肆。

琅玕:传说和神话中的仙树,其果实似珠。比喻珍贵、美好之物。

鲜花恣意于春光,一会是风、一会是雨,结果很快就零落成泥,归为尘土;青竹坚守于节操,几朝严霜、几朝寒雪,终究傲然一如琅玕,成就贵品。

洪应明以物拟人,借事说理的功力确实很深。“花逞春光,一番风一番雨,催归尘土”——看了这一句,一个貌美而浅薄、虚荣而忙碌的可怜人就活脱脱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当然,洪应明说的不是女人,他说的是一种人格,以及拥有这种人格的人的常态与必然归宿。男人也有很多仗着自己青春年少而毫不自爱,一会儿风一会儿雨地胡作非为、瞎折腾的人。

我们不能指望他们彻底改了这个习性,更不能期盼他们“竹坚雅操”而最终能“傲就琅玕”,但总还是希望他们能收敛一些。

第六节 秋虫春鸟共畅天机老树新花同含生意

秋虫春鸟共畅天机,何必浪生悲喜?老树新花同含生意,胡为妄别妍媸?

秋虫:此指秋蝉。

妍:美丽。

媸:相貌丑陋。

秋蝉之歌、春燕之鸣,唱的其实都是天之旋律,何必有什么悲喜之论呢?老树之态、新花之姿,含的本来都是生之情义,为什么一定要乱分美丑呢?

天机示人以悲喜之态,人当然就应该有悲喜之感,这怎么能算是“浪生”之情呢?

生意也分朝暮美丑,人们对其有些评价也是自然的。老树之丑有人为之哀叹,但老树之美也同样有人歌颂。人们并没有一味片面地说老树丑,而新花美。

第七节 昼闲人寂夜静天高

昼闲人寂,听数声鸟语悠扬,不觉耳根尽彻;夜静天高,看一片云光舒卷,顿令眼界俱空。

洪应明总是有一些常人不能的感觉,有空我们也去试试。

第八节 高居嫌地僻驷马喜门高

高居嫌地僻,不如鱼鸟解亲人;驷马喜门高,怎似莺花能避俗?

高居:高楼,豪宅。喻指俗世豪门。

嫌:此指厌恶,不喜欢。

偏僻;偏远;很少有人去的。

驷马:拉一辆车的四匹马,常指由四匹马拉的车。是权贵的象征。

富贵人家嫌弃偏远地方的人,还不如鱼儿小鸟跟人亲近;豪门之马都喜欢走高大的门,还不如莺儿花朵脱俗。

“高居嫌地僻,不如鱼鸟解亲人”,这让我想到了,城里人嫌弃乡下人,尤其是北京人嫌弃外地人的情形。历历般般,的确令人心寒。人类捕鱼捉鸟,也养鱼遛鸟,但其灵魂却不能同鱼鸟一样谦和厚道。这到底是“高居”的原因、还是“地僻”的缘故呢?

“驷马喜门高,怎似莺花能避俗”,据我所知,不只是驷马喜门高,任何马、包括驴骡等,也都不喜欢门低,不用鞭子赶它们是不会从低门走过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不必有什么雅俗之论。

第九节 拂意事休对人言会心处还期独赏

花开花谢春不管,拂意事休对人言;水暖水寒鱼自知,会心处还期独赏。

拂意:不顺心。

会心:领悟于心。

花开花谢其实春天是不管的,因此,不顺心的事情最好是不要对别人说;水暖水凉鱼自己知道就行了,所以,自己领悟到的情致,还应该自己去欣赏体味。

“花开花谢春不管,拂意事休对人言”,这是提醒人们要自强、自尊、自重。为人要坦荡,但坦荡是指没有不可告人的阴暗心机,而不是任什么心事都要喋喋不休地告诉别人。有些心事尽管不是不可告人,但却实实在在是不便告人的,尤其是那些不顺心的、令人烦恼的事情。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轻易把自己的不幸告诉别人,往往会使自己变得更加不幸。”原因就在于,你的不幸可能成为别人的笑料,也可能成为握在别人手中的短处,更可能成为让别人厌烦的理由。所以,有些为难的心事,还是不要对别人讲的好。除非你有特定的目的,或者对方是你绝对信得过的人。

“水暖水寒鱼自知,会心处还期独赏”,这个嘛,可以有限度地遵行。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你所体味到的乐趣,你说了,往往也是白说。有的时候,你讲得眉飞色舞,而人家听得确实莫名其妙。何苦找这种尴尬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耶?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也?”你不是鱼,怎么断定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你不是我,怎么断定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但不管怎么绕腾,也改变不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子非鱼,而子非吾。

我们要永远记住一件事:子非鱼、子非吾。不要仅凭表面的颜色,就以为人家是你的知音。

第十节 铁心领得冷风月识真脱得幻乾坤

鸟惊心,花溅泪,具此热心肠,如何领取得冷风月;山写照,水传神,识吾真面目,方可摆脱得幻乾坤。

鸟惊心,花溅泪:语出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风月:清风明月。喻指归隐后寂寥的林泉生活。

乾坤:天地。天为乾,地为坤;男为乾,女为坤。

鸟鸣惊心,对话垂泪,如此多愁善感,怎么能过得了寂寥的林泉生活?山写我的形,水传我的神,若能看出我的真面目,那才能摆脱幻影般的凡俗天地。

看来,多愁善感的人是无法归隐林泉、不问世事的。那么,由此就可以断定,贪恋红尘的人也并非都是贪欲之人了。也有很多多愁善感,重情重义的人在红尘中奔忙。

第十一节 鹏程本就窄小鹤梦原不悠长

地阔天高,尚觉鹏程之窄小;云深松老,方知鹤梦之幽闲。

鹏程:大鹏飞翔的距离,据说一飞就是九万里。

知道了地之辽阔、天之高远,才能明白,原来大鹏飞得不是很远;看到了云之幽深、松之长寿,才能知道,原来鹤之长梦不过是昏暗的一会儿。

“地阔天高,尚觉鹏程之窄小”,这就是境界的提升。当职员的时候,以为科长很了不起,等做了老总,就明白了科长其实“不咋地”。因此,做科长的时候千万别装成一个总统的模样。应该尽量地提早放宽自己的眼界。

第十二节 几点落红做诗料一片映白悟禅机

阶下几点飞翠落红,收拾来无非诗料;窗前一片浮青映白,悟入处尽是禅机。

禅机:以佛家观点对世界进行的理解。

台阶下面的落叶调花,收拾起来,无非能引发人的伤感之情,进而写一首小诗;而撒落在窗前的月华清霜,思索进去,那里面尽是玄妙的禅机。

“阶下几点飞翠落红,收拾来无非诗料”,这话洪应明说得大了点,换成杜甫、李白来说就比较有趣了。毕竟洪老夫子的诗词并不入流。再说,能把“阶下几点飞翠落红”鼓捣成诗料,也实在是了不得的本事。而诗词对人世,包括对世外之事的影响永远都是不可低估的,洪应明在《菜根谭》里就引用近百条前人的诗词。

“窗前一片浮青映白,悟入处尽是禅机”,这话太朦胧了。禅机在哪里呢?由“窗前一片浮青映白”而感叹人世的凄苦,算不算禅机?

第十三节 天际彩云非虚事山中古木若福人

忽睹天际彩云,常疑好事皆虚事;再观山中古木,方信闲人是福人。

偶然看到天边美丽绚烂的彩云,就开始怀疑尘世间的好事是不是都如这彩云一般,看着好看,但却是虚幻缥缈而又经不起风吹呢?再回头看看山中那从容而安详的参天古木,这才相信与世无争的无为之人,才是真正的有富之人。

“忽睹天际彩云,常疑好事皆虚事”,说实话,大家偶尔也会有这样的情怀与感悟。但感悟之后,又都脚不沾地地去为那些“虚事”去奔忙。人生本来就是这样,一会儿觉得有趣,一会儿又觉得索然。究其原因,大概这与人生是否有趣或是索然,根本就没有关系。人生是否有趣,全在于我们的人生态度,一切都是由我们自己来决定的。一样的女人,梁山伯为之身死,而柳下惠却坐怀不乱。

再则,那云彩也并非真虚,哪一场让你肝胆俱裂的狂风暴雨都少不了它的功劳,说它虚,这种说法本来就虚。

第十四节 晴空看鸟飞活水观鱼戏

霜天闻鹤唳,雪夜听鸡鸣,得乾坤清纯之气;晴空看鸟飞,活水观鱼戏,识宇宙活泼之机。

鹤唳:鹤的叫声。

乾坤:天地;男女。

银霜漫天闻鹤唳,瑞雪飘飘听鸡鸣,此系得天地清朗纯净之气;晴空万里望鸟飞,流水汩汩观鱼跃,此意在体味自然的勃勃生机。

看到绿色水莲的映衬,看到它们安然悠游的样子,心里也体会出宇宙的活泼之机。心想,人要是一只鱼儿该多好,不用想与人争斗,不用想尔虞我诈,不用想是非争端,不用想……

第十五节 芳菲园院看蜂忙寂寞衡茅观燕寝

芳菲园院看蜂忙,觑破几般尘情世态;寂寞衡茅观燕寝,引线起一种冷趣幽思。

芳菲:芳香的花草。

衡茅:茅屋的一种。

在花草繁茂的园院里看蜜蜂们辛劳地忙碌,从中看出了尘世的真实模样;在静寂漠然的茅屋下看小燕睡觉,这引起了我无尽的幽思。

闲暇的时候,静静地观察一下身边的景物和动物,通过“牵强”一点的思维,一般都能从中体味到一些与现实有关的玄机。只是不能总是这样,否则,就成了一个游手好闲的人了。

第十六节 坐林中锦绣团裀熬天上玲珑液髓

席拥飞花落絮,坐林中锦绣团裀;炉烹白雪清冰,熬天上玲珑液髓。

裀:夹衣服;褥子,床垫。

这是对林泉生活的描绘与歌颂,尽管清雅、豪迈,但总是隐隐约约地有一丝说不出来的凄楚与无奈。

第十七节 天地景物豁人性灵

天地景物,如山间之空翠,水上之涟漪,潭中之云影,草际之烟光,月下之花容,风中之柳态。若有若无,半真半幻,最足以悦人心目而豁人性灵,真天地间一妙境也。

洪应明对自然的偏爱的确感人,这与今人偏爱造些假山假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使那些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显得卑下而可恶。

“山间之空翠,水上之涟漪,潭中之云影,草际之烟光,月下之花容,风中之柳态”这样“足以悦人心目而豁人性灵”的景致如今还有多少呢?洪应明如果活到今天,恐怕就没地方让他如此发嗲了。

第十八节 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

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此是无彼无此的真机;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常与水相连,此是彻上彻下得真境。吾人时时以此景象注之心目,何患心思不活泼,气象不宽平。

相关:彼此爱顾;彼此关连;相互牵涉;互相关心;彼此爱顾。

禽鸟交互鸣唱,欢快融洽;树花交映共生,馨香萦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事物相互融合、亲密无间的真实本性;山岭并不割断景色的蔓延,而天光与水色也总是紧密相连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界纵横相连、上下一气道的真实景象。假如我们能经常让自己的内心也充满类似的景况,那就不用担心我们的心思不够活泼、我们的气象不够宽平了。

大自然永远是人类的老师。如果我们能够虚心地静听她的话语,那么,就肯定能懂得很多人类所无法告诉你的道理。

第十九节 大夫醒时仍激烈处士醉里几风流

鹤唳、雪月、霜天、想见屈大夫醒时之激烈;鸥眠、春风、暖日,会知陶处士醉里之风流。

屈大夫:屈原。

陶处士:陶渊明。

于雪月霜天之下,听仙鹤鸣唳,这个时候真想看看屈原大夫大睡梦醒之时,能否依旧那般慷慨激烈;在春风暖日之中,与鸥鸟同眠,这才领略了陶渊明时常醉卧山野的潇洒意境。

在洪应明看来,屈原的忠君爱国之情,本来都是没有价值的事情。屈原为维护国家完整与王权巩固的激烈举动,是受功名欲所趋使的一种迷乱之行。因此他认为,假如屈原大夫也跟他一样,一觉醒来后,静静地立于雪月霜天之下,细细地聆听仙鹤的鸣唳,这种寂寥轻灵的意境,定然会使他冷静下来而不再那么冲动。

在这一点上,洪应明也许有他自己的道理,但他如此自负地认为屈原也会跟他一样,显然就是不自量力了。后人对屈原的评价尽管褒贬不一,但无论如何屈原也绝对不是洪应明所想象的那种人。

第二十节 黄鸟情多白云意懒

黄鸟情多,常向梦中呼醉客;白云意懒,偏来僻处媚幽人。

这是一幅意趣盎然,且文笔周纳的好对联,看来洪老夫子的日子很滋润,世人若都能这样滋润就好了。不过,那样也麻烦,地谁来耕种呢?

第二十一节 满室清风满几月坐中物物见天心

满室清风满几月,坐中物物见天心;一溪流水一山云,行处时时观妙道。

满几月:几:小桌。喻指小桌上洒满月光。

清风吹进房间,月光洒满茶几,坐在这里,样样东西都能体现上天的心意;无论是一弯溪水,还是一片山间的白云,走到哪里时刻都能领悟自然的奥妙。

这种功夫玄而又玄,正如洪应明自己所说的那样“非上上智,无了了心”。我们在清风中、月光下,趟一溪流水、拂一片白云,或许也能领悟些道理,但要见到“天心”、观出“妙道”那就难了。

第二十二节 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去而潭不存影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存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轻风吹过稀疏的竹林,会发出沙沙的声响,但风过之后竹林便又恢复了寂静;大雁飞过寒冷的深潭,会映出行行的雁影,但雁过之后清潭便又恢复了原有的平静。由此可见,一个修养高深的君子,当事情来临时本性才会显现出来,事过之后便又恢复原来的沉静。

我们处世也应该这样,没事的时候别瞎张罗,有事的时候再拿出自己的本事;对于已经过去的事情,不要总是牵肠挂肚的。这就是所谓的“拿得起、放得下”。

第二十三节 霁日青天倏而迅雷震电疾风怒雨忽而朗月晴空

霁日青天,倏变为迅雷震电;疾风怒雨,忽转为朗月晴空。气机何尝有一毫滞碍,太虚何尝有一毫障蔽,人之心体,亦当如是。

霁:雨停。

倏而:迅速,突然。

气机:气,指构成天地万物的本质物质。机,使气节变化的本原力量。此处比喻主宰气候变化的大自然。太虚:天空。

晴空万里,转眼间又会雷鸣电闪;狂风暴雨,一转眼又会晴朗无云、皓月当空。大自然的风云变幻,何曾有一时一刻的停顿?博大深远的天穹,何曾有一点障碍阻塞?人的心体也应当这样啊!

这是在教导我们要喜怒自然,情绪的变化应该像大自然的气候变化那样流畅自如,一切作伪都是不可取的。当然,如果其中还有什么更深刻的道理,那就靠大家自己去体会和领悟了。

第二十四节 天机清彻胸次玲珑触物闻言皆可会心

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容草色,无非见道之文。学者要天机清彻,胸次玲珑,触物皆有会心处。

传心:转达心意。

见道之文:表现其存在的装饰。文,本义:花纹;纹理。

胸次:胸怀。

玲珑:精巧细微,灵活敏捷。

鸟的啼叫和虫的鸣声,是他们传递感情的信号;花的鲜艳和草的碧绿,无非是表现其存在的装饰。做学问的人要独具慧眼,心思玲珑,每接触一物都能有所颖悟。

做学问的确应该“天机清彻,胸次玲珑”,否则,就难以从看似平常的言论或事物中发现深刻的道理。道理这东西,书上有很多,师长的嘴里就更多,但无论如何,别人灌输的东西,都不如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发现和领悟的来得深刻。

第二十五节 朗月悬空妍丑不论

孤云出岫,去留任其自然;朗月悬空,妍丑忘于所照。

岫:峰峦,山或山脉的峰顶。

一片孤云起于峰峦,悠闲地飘来飘去,毫无牵挂;一轮明月当空悬挂,银辉照耀下的万物,既没有美、也没有丑。

“孤云出岫,去留任其自然”,歌颂的是自由。

“朗月悬空,妍丑忘于所照”描述的是糊涂与些许的公正。月亮的光辉自然地漫洒于万物,它既不把事物分成美的、或丑的,也不在乎它们是美的、或是丑的,统统一般对待。这也应该是一种做人的态度。这种态度的核心,或者哲学基础就是:大度和公正。在非具体的问题上,总是把一切看得都无所谓美丑,也不在乎其美丑。

第二十六节 芦花被下卧雪眠云竹叶杯中吟风弄月

芦花被下卧雪眠云,保全得一窝夜气;竹叶杯中吟风弄月,躲离了万丈红尘。

盖着轻暖的芦花被,就像躺在雾中,周身都沉浸在大自然的气息中;喝着竹叶茶,吟诗作赋,感觉像远远离开了那喧嚣的凡俗世界。

现代的中国人若想体味洪应明的这种感觉,恐怕是不可能了。首先是没心情,其次是没有这样的环境。我们只能在想象中、于充满人肉味儿的假山假水之间,大概地模拟一下了。

第二十七节 心地上无风涛性天中有化育

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树;性天中有化育,触处都鱼跃鸢飞。

鸢:俗称“老鹰”,鹰科,头顶及喉部白色,嘴带蓝色,体上部褐色,微带紫,两翼黑褐色,腹部淡赤,尾尖分叉,四趾都有钩爪,捕食蛇、鼠、蜥蜴、鱼等。

心中平静没有烦乱的情绪,那么眼中所见都是青山绿水之美景;本性保存爱心善意,那么随处可以看见鱼儿跃出水面,鸟儿在飞翔。

心里不烦乱,当然看什么什么顺眼,但再顺眼也不至于把乱砍乱伐之后的荒山看成“青山”,也不会把被废水污染的河流看成“绿水”。而保存本性中的爱心和善意,也只能让自己以慈和的眼光去看待外界的事物,并不能真的让客观世界和身外的社会变得莺歌燕舞。因此,我们可以注意修养自己的心性,但千万不要过分强调它的作用,否则,我们就可能变成掩耳盗铃之人。

第二十八节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宠辱不惊:受宠或受辱都不放在心上;形容不以得失而动心。

这是一种从容淡泊的人生态度,将这种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基础,对人是大有益处的。它可以让人在恩宠和利益面前不失态、不丧节,也可以在屈辱和损失面前不乱性、不失节。胜不骄、败不馁,从而成就镇定、沉稳,优雅、随和的做人风范。

第二十九节 飞蛾愚昧投夜烛鸱鸮性偏嗜腐鼠

晴空朗月,何处不可翱翔,而飞蛾独投夜烛;清泉绿果,何物不可饮啄,而鸱鸮偏嗜腐鼠。噫!世之不为飞蛾鸱鸮者几何人哉!

鸱鸮:一类包括猫头鹰在内的益鸟,以有害昆虫、老鼠等为食。

晴空朗月,那里不可以自由自在飞翔呢?可是飞蛾偏偏要扑向灯火自取灭亡;清澈泉水,翠绿野果,什么东西不可以饮食果腹呢?可是鸱鸮却偏偏喜欢吃腐烂的死鼠。唉!人世间有几个人不像飞蛾与鸱鸮那样愚蠢呢?

“飞蛾独投夜烛”,那是因为愚昧,它只看到了光明,但没有想到光明之下的危险,这是我们应该引以为戒的。

“鸱鸮偏嗜腐鼠”,那是因为嗜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它爱吃那口儿,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我们以为那不好吃,但“鸱鸮”却视作美味佳肴。人也一样,各有各的喜好,各有各的生活态度和原则,只要他们的态度和原则对他人无害无碍,我们大可不必对其说三道四。

第三十节 静中念虑澄澈闲中气象从容

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观心证道无如此三者。

从容:悠闲舒缓,不急不乱。

冲夷:和顺平易。

真味:真实的意旨或意味。

证:论证,思辨。

静中心绪沉稳、思路清晰,容易看清真正的自我;闲中气息平顺、心态舒缓,容易明白内心真正的欲求;淡中意味恬适、情趣清纯,容易品味心底的美善之韵。内省自我,论辩天道,这是最好的途径了。

洪应明动辄就是见真体、识真机、得真味,见了真体、识了真机、得了真味又能怎么样呢?按照他的路数来做,就是随后归隐林泉,去“席拥飞花落絮,坐林中锦绣团裀;炉烹白雪清冰,熬天上玲珑液髓。”真不知道这老先生是教人学好,还是教人学坏。

第三十一节 耳目口鼻皆桎梏****嗜好悉机械

一灯荧然,万籁无声,此吾人初入寞寂时也;晓梦初醒,群动未起,此吾入初出混沌处也。乘此一念回光,炯然返照,始知耳目口鼻皆桎梏,****嗜好悉机械矣。

荧然:光微弱的样子。

万籁: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响声;一切声音。古代一种管乐器,三孔。后泛指声响。

炯然:形容明亮,明白的样子。

灯火微弱,万籁无声,这正是人的身心刚刚进入休息之时;清晨梦醒,万物还未活动,这正是人刚从梦境走出来之时。在这刚刚安息和刚刚睡醒的刹那间,好像有一线灵光掠过脑海,这时会突然使内心有所醒悟,才知耳目口鼻都是束缚心智的枷锁,而****嗜好也不过是与灵魂无关的机械运动而已。

这是他自己偶尔的感觉,不足为信。

“耳目口鼻皆桎梏”,果真如此,怎么不割了去?

“****嗜好悉机械”,真是这样,那留恋山野林泉,渴望淡泊出世,算不算是一种嗜好?

第三十二节 水不波则自定鉴不翳则自明

水不波则自定,鉴不翳则自明。故心无可清,去其混之者而清自现;乐不必寻,去其苦之者而乐自存。

鉴:古代用青铜制成的镜子。

翳:遮蔽,遮盖;隐藏,藏匿。

没有波浪,水自然就是平静的。镜子没被遮掩,自然也是明亮的。因此,心灵的洁净,也没有特别的方法,清除杂念就可以了;快乐也不必刻意搜寻,去除无畏的烦恼,自然就有快乐了。

杂念是难以清除的,问题的关键是,首先,到底什么念头属于杂念,就不好确定,有的时候,为了分辨哪个念头是杂念而产生的许多心思,本身就不是杂念都很难说;其次,即便确认了某个念头是属于杂念,要想真的清除它也殊非易事,因为,任何念头的产生都是有着深刻的心理基础的,它必然受某种深藏心底的某种欲望所支配。所以,分辨杂念和清除杂念,不是简单地说说就能了结的事情。

至于“乐不必寻,去其苦之者而乐自存”,则干脆就是废话。

第三十三节 一念之慈和风甘露一念之严烈日秋霜

心体便是天体,一念之喜,景星庆云;一念之怒,震雷暴雨;一念之慈,和风甘露;一念之严,烈日秋霜。何者少得?所感只要随起随灭,廓然无碍,便与太虚同体。

心体:人的内心世界。

天体:宇宙。

景星庆云:比喻祥瑞。

甘露:清甜的水,多指洁净的细雨和露水。

廓然:形容空旷寂静的样子。

太虚:泛指天地。

人的内心世界如同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高兴时,景星庆云,祥瑞普降;愤怒时,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慈悲时,和风细雨,甘露沥沥;冷酷时,烈日炎炎或秋霜凛凛。两者相比,哪一样少了呢?我们的心绪,只要自然而流畅地随生随息,没有郁积,那就与天地一体了。

这也是让人注意保持自己的自然本性,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第三十四节 山之高峻处无木水之湍急处无鱼

山之高峻处无木,而溪谷回环则草木丛生;水之湍急处无鱼,而渊潭渟蓄则鱼鳖聚集。此高绝之行,褊急之衷,君子重有戒焉。

渟:水积聚而不流动。

褊急:气量狭隘,性情急躁。

山之高峻处无木,而溪谷环绕的地方却草木繁茂;水之湍急处无鱼,而宁静的深潭池塘却聚集着好多鱼鳖。所以,君子应当解克服过分清高孤傲和偏执急躁的毛病。

做人立品都不要走极端,干净可以,但不能干净到有洁癖的程度,那样家里也就少有客人了。

其实,现在已经不用担心人的品格高峻不能生木的事情了,经过几千年的教化,中国人已经狡猾到足以自保的地步。人们早就意识到若要多多生木,根本就不能高,而是要低。低下、低俗、低微……反正人品的事情,越低就越容易获得好处。只要嘴里喊得高一些就行了。所以,洪应明在明代的担心,到了今天已经过时了。

第三十五节 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桔芳馨

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桔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

暮:傍晚。

夕阳西下,但满天的彩霞依然绚丽;金秋将尽,更有累累的橙桔正芬芳漫天。因此,人到了晚年,更应该精神百倍地生活。

晚年无论多么渲染,终究也是晚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没有人想望晚年,但人人又都向往金色的晚年。只是很少有人在年轻的时候能清醒地意识到,金色的晚年是由绿色的青年早就的。青年时期的行为,决定了晚年的境况,身体、财产、荣誉、感情……都不例外。

第三十六节 风斜雨急脚立定花浓柳艳眼抬高

风斜雨急处,要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要看得眼高;路危径险处,要回得头早。

在局面混乱时,要稳住阵脚;面对美人美景,要把眼光抬高一些;误入险境,要果断地立即回头。

“风斜雨急处,要立得脚定”道理是对的。但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不是只知道“要立得脚定”,而是善于在复杂的形势下,能分辨清楚是非利害。风雨过急,楼都要塌了,你还在那里立着做什么?

我们做人,难的不是如何知道做人的正确原则,而是正确的、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方略。比如,“花浓柳艳处,要看得眼高”,怎样才算看得眼高?“路危径险处,要回得头早”,到了什么地步才算危险?洪应明只是给我们指出了彼岸,但如何到达,还就要看我们自己的了。

第三十七节 浓夭不及淡久早秀不如晚成

桃李虽艳,何如松苍柏翠之坚贞?梨杏虽甘,何如桔绿橙之馨洌?信乎!浓夭不及淡久,早秀不如晚成也。

桃李尽管艳丽,可怎么能与松柏的坚贞相比?梨杏尽管甘甜,可怎么能与桔橙的清馨相比呢?确实如此啊!浓之早逝不如淡之久远,而早秀不如晚成。

“浓夭不及淡久,早秀不如晚成”,是提倡做人不要追求一时一事的风光,要淡而隽永。过早地出人头地,往往不如循着规律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达到成功更有价值。

第三十八节 风恬浪静见真境味淡声稀识本然

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稀处,识心体之本然。

风恬浪静:无风无浪。比喻生活平静。

味淡声希:饮食粗淡,且远离声色。指隐居林泉的生活。

心体:人的内心世界。

处在风平浪静的环境下,才能领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吃着素淡的饭菜,隐居在远离尘俗的地方,才能体会人性的本来面目。

说实话,不管我怎么努力,也没有弄明白在“风恬浪静中”如何“见人生之真境”;也搞不懂在“味淡声稀处”,怎样“识心体之本然”,我是太愚笨了吧。估计,没有陶渊明之智,是无法“见人生之真境”、“识心体之本然”了。不过,像陶公那样见到了真境,识透了本然又当如何呢?他老兄也不过是呆在山里不问世事,不理民苦,整日的自己跟自己逗闷子罢了。

第三十九节 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

羡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

羡:羡慕,因喜爱而希望得到。

向往山野林泉生活的人,未必真的能领悟隐居山野林泉的真正意味;厌恶谈论功名利禄的人,未必真的从心里清除了对功名利禄之渴望。

心口不一、神形各异的人并不少见。津津乐道的事情,未必就是最精通的事情;表面上的厌恶也许正是在掩饰心底的喜爱。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就是分辨这些真假。这件事的确累人,但也没有办法,你不弄清楚,就会糊里糊涂地给这类戏耍。

第四十节 谷艳山浓乾坤幻景崖枯水瘦天地真吾

莺花茂而谷艳山浓,总是乾坤之幻景;草木落而崖枯水瘦,才见天地之真吾。

莺花茂:指春天来了。莺:黄莺,又称黄鹂。与燕同为春鸟,多用来代指春日景物。茂:专指草木繁盛。

乾坤:天地,乾为天,坤为地。

草木落:草衰树叶。指秋天。

水瘦:不充沛。

真吾:本来的面目(“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我亦见真吾”——朱熹《四时读书乐》)。

莺啼花开草木繁茂,春日的山谷绿浓红艳,美不胜收,然而,这一切不过是天地的幻象而已;待到草衰树叶,崖枯水瘦,秋天的寂寥萧索才让我们看到了天地的本来面目。

一年四季,四个等份,春夏繁茂而秋冬萧索,其时各占一半,怎么就能断定“草木落而崖枯水瘦”能体现“天地之真吾”,而“莺花茂而谷艳山浓”就是“乾坤之幻景”呢?如果说“草木落而崖枯水瘦”是暂时的,转眼之间就又是“莺花茂而谷艳山浓”,其意境是不是一样呢?

第四十一节 得趣不在多会心不在远

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烟霞自足;会心不在远,蓬窗竹屋下风月自赊。

盆池拳石:指不大的、眼界所及的景物。

会心:领悟于心。此指与自己沟通,拓展心胸。

赊:长久,遥远。

要获得乐趣,并不需要好多的条件,只要有一方池塘加上几块怪石,就可尽得山水之乐;要找与心对话的环境,也不一定要跑很远,蓬窗竹屋之下,临风对月也就足够了。

因地制宜,依靠现有的条件,物心合一,共同创造一个让自己高兴的环境。

第四十二节 心无物欲秋空霁海座有琴书石室丹邱

心无物欲,便成霁海秋空;座有琴书,即是丹邱石室。

丹丘:神话中仙人所居的地方。日夜皆明。

石室:指仙人修行的洞穴。

心中若无物欲,心境也就如静谧的大海、幽渺的秋空一样了;若有诗书陪伴,人也就进入了神仙般的境界。

在洪应明看来,物欲最是影响人的心境的欲望。认为如果人的心里清除了物欲,那么,心境就会如同静谧的大海和秋天清朗的天空。也许他说的不错,然而,包括他老先生本人在内,究竟都有谁能真正做到“心无物欲”呢?就这个问题,因为,从古至今也没有谁的体验过入海似秋的心境,所以,也就没有人对这个问题给予确切的回答。

对于我们来说,是否能够“霁海秋空”似乎并不怎么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把物欲控制在不令自己坐卧不安、不让自己提心吊胆的程度。如果能,那么,就算没有什么“霁海秋空”般的心境,也照样是快乐的。

“座有琴书,即是丹邱石室”,不知道,洪应明说的琴是不是他常说的“无弦之琴”,如果是的话,那么,估计那书,也应该是“无字之书”了。呵呵。

搂着一把“无弦之琴”、捧着一本“无字之书”,那模样还真有几分丹邱之仙的神韵。至于,俗人认为那是神经,也就无所谓了,神仙与神经,能有多大区别?自己高兴就行了呗!

第四十三节 损之又损忘无可忘

损之又损,栽花种竹,尽交还乌有先生;忘无可忘,煮茗焚香,总不问白衣童子。

损之又损:不断减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道德经》)。

乌有:虚幻;不存在(“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不问白衣童子:比喻进入忘我状态。典出《续晋阳秋》:“陶潜尝于九月九日无酒于宅东篱笆之下,菊丛之中摘菊盈把,坐于其侧,未几,望见白衣人至,乃为王弘送酒,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欲念要减少再减少,每天栽花种竹,把烦恼全都化为乌有;忘掉所有俗事,忘到忘无可忘,静心煮茗焚香,最后进入物我皆忘的境界。

说到“损”、“忘”,还有一个古人,那就是孔子。《论语·述而》有这样的记载:“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个叶公就是著名的成语“叶公好龙”里的那个先生。他喜欢龙,宫廷里到处画的、雕的都是龙。结果感动了真龙来现身,差点把他吓死了。当时子张就曾经说过,他所喜爱的不是真龙,而是像龙一样的东西。后人把这个故事,当做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比喻。

叶公有一天问子路: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子路不回答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孔子是他的老师,子不言父、徒不言师,站在子路的立场上,他实在也不便说什么;另一方面,像孔子这样伟大的人,也真是让人一时不知如何评价。就算说了,叶公也未必真能了解孔子。

过后,子路就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孔子,孔子听后,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应该说是毫不过分的。他为了求学而多有所忘,这与洪应明的“忘无可忘”尽管有相似的地方,但由于目的的完全背离,就决定了两个人的意趣和境界的迥异。

至于两者孰高孰低、孰优孰劣,那就得靠大家自己去分析体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