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农民收入增长停滞、徘徊,城乡差距日益扩大1997~2002年的6年时间里,农民的收入增长没有一年超过5%,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率只有1995~1997年3年间略低于5%。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突破万元大关(10493元),次年更达到了11159.5元,而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人才不过3587元,城乡收入比达到创纪录的3.27∶1。如果考虑到农民收入中有近40%的实物折算,并且还须扣除必需的生产性开支,而城镇居民的隐性福利和补贴的实际存在,专家估计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要达到6∶1。即便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绝对数甚至还赶不上1995年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4283元)。城乡之间El益加深的鸿沟将是影响农业发展、社会稳定的最大因素。
(3)从收入结构来看,农民难以从农业中获益,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来看,1995~2006年间,家庭经营纯收人占人均纯收入比重从71.4%下降到了53.8%,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比重从22.4%增加到38.3%。一方面,这体现了农村居民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了;另一方面,更反映了农业的危机,预示着农业发展的难度。
(4)国家政府的价值取向,限制了农业自我发展的能力追踪历史,不难发现,不管是国内粮食贸易管制、国家粮食收购和储备,还是最低限度的政府粮食定购等方面,体现的都是政府向工业、向城市倾斜的意志。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无偿地从农民手里拿走的农业剩余过多,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自我发展的能力。2005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方面的支出达到2450.31亿元,是1978年的16倍。但是,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7.22%,比1978年的比重(13.43%)还低。
(5)生存压力之下,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但长期以来,由于政策导向和生存压力所迫,从历史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农民通过追加农家肥、草木灰等来保持土地可持续的肥力,到现在通过大量施用无机化肥的办法来维持农业生产的高产量,这仅仅意味着掠夺土地技巧的进步,而其实农民并不关心土地的生产力,农民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了。
土地从农民的命根子,成为了仅仅是挣钱的一种工具,对资源的掠夺和破坏越来越加剧,在这样的状况下,传统的农耕文明岌岌可危。另一方面,对传统农耕文明的颠覆实质上是对农民生活方式的一种否认。而中国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宝贵的乡土知识完全得不到重视,科学家和政府联手打造的技术神话让农民越来越自卑,越来越********,这完全背离了“实现人的发展”的真谛。
(6)外来品种对本地品种的影响很大,可能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新中国成立至今,农民越来越依赖外来的技术和品种,田间地头不再看到具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本土品种。事实上本土品种虽然产量要较低一些,却有着政府推广品种所没有的环境效益和选择价值。如早稻,它无需专门灌溉就能成活,而杂交水稻每亩需抽数十立方米水进行灌溉;许多本地玉米几乎从不生虫不用打农药,政府推广的杂交玉米必须多打药、多施化肥才能保证产量。在历史上,生物多样性发挥功效的例子也许更能说明问题:1970年,美国南部地区的玉米由于叶子感染真菌损失超过50%,在一种来自墨西哥的野生基因帮助下,才使这场破坏得以中止。然而,现在转基因农作物的大面积推广,有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基因污染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
(7)盲目追求产量的发展方式引发危机,农业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农村就普遍采用了依靠化肥、农药大量投入的无机耕作技术,这虽然对提高粮食产量,缓解粮食与人口的矛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这种技术也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而且使农业成本越来越高,农产品品质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冷落,因而目前农业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都比较低下。例如集约化养畜养禽,它曾经极大地提高了畜牧业的生产力水平,但它的弊病也不容小觑。首先,极度拥挤的圈笼式饲养方法为动物保护主义者相当诟病;其次,畜禽粪便严重污染空气和水源,由此带来的损失难以估计;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过分依赖抗生素以遏制流行病,以至于在肉、蛋、奶中残留超标,长期食用导致儿童早熟、肥胖的案例并不鲜见。近期禽流感、疯牛病、猪蓝耳病等疫病大面积暴发,这对盲目追求高产的规模化养殖方式无疑敲响了警钟。
(8)中国农业生产面临严峻的水危机
面向未来,我国农业用水还存在不少潜在问题。首先,由于工业发展与城市扩大,农业用水比例不断缩减是不可能避免的,我国今后相当时期内工业和城镇仍将维持较高的发展速度,由于工业用水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农业,有专家估算,1000立方米水可产生1吨小麦,其价值仅为200美元,但同样数量的水用于工业约可生产出400美元的价值,因此,农业在与工业争夺用水中,处于不利地位。另外,目前我国农业用水主要为种植业灌溉用水,为进一步改善和建设生态系统与环境,以及发展林牧业,势必出现与种植业争水的矛盾,这一局面已开始出现。中国农业的水危机已引起国内外许多专家的高度重视,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曾撰文《中国的水资源短缺将动摇世界的粮食安全》,文中虽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但是足见中国农业生产所面临的水危机的严重性。
现在的农业,从种子、肥料、杀虫剂、除草剂、机械、能源、包装、仓储、运输、加工、销售等等几乎所有的环节都要依赖于外部供给,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独立性彻底丧失,它的自我稳定功能大大降低,变成了一个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依附性、弱质化、需要靠化学品支撑和财政巨额补贴的产业。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具有上万年的农业发展史。有了农业这个行业才有了农民这个职业,而农业的生产空间和农民的生活空间也就形成了农村。因而可以说,农业是“三农”问题的发端,也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
7.2.4近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以下十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规模偏小
从1978年开始,我国各地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原有的“大而统”经营规模,一下子缩小为“小而活”经营规模,对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解放生产力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和“成就”。但不容否定的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向前发展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向前推进,由此带来的“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如“经营规模偏小”及由此带来的生产效率低下等、不利于实行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等方面的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向前发展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
(2)素质偏低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存在着农民数量多且素质不高的问题,这既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更是我国农业发展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我国农民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观念陈旧;二是文化素质不高,农民中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三是科技素质低下,市场意识淡薄、经营管理知识缺乏、高新科技知识贫乏等;四是劳动技能单一;五是身体素质不高;六是法制意识淡薄。造成我国农民素质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更有现实因素,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加上农业的比较效益低,致使“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农民越来越多地脱离农业、离开农村,这是造成我国广大农村农民素质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3)基础薄弱
从目前全国各地的总体情况来看,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仍然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据作者掌握的资料,全国现有水利设施(包括水库、水坝、圩堤、排洪沟等)中,约有1/3属于病险水利设施,由于多年“失修”,不能正常作业、无法正常运转,实际上已处于“闲置”状态;约有1/3虽然是在“作业”、在“运转”,但却由于“老化”,处于“带病作业”“带病运转”之中;真正属于好的、正常的,能够正常作业、正常运转的,只有约1/3。由此不难看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之薄弱。造成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如此薄弱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是重视不够;二是投入不足;三是管理不力,维护、维修不及时、不到位。这应引起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
(4)资源锐减
农业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的锐减,是当前及今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耕地资源锐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耕地面积锐减,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各地大量兴建“工业园区”、“工业开发区”、“新城区”,以及建厂、造房、修路、筑桥、采矿、采石、采沙等,导致大量耕地,尤其是良田的占用,使耕地面积急剧减少;二是耕地质量“变劣”,如耕地土壤肥力下降;耕地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增多,土壤污染越来越严重;水土流失加剧;耕地酸化、沙化、石化现象日趋严重;三是人均占有耕地越来越少,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已降至0.1公顷。我国“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任务越来越艰巨。
(5)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又一突出问题。生态破坏不仅直接损害农业生产力,还恶化农业生态环境,危及农业的长远发展。农业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一是森林破坏,如乱砍滥伐;重采轻育,采育失调、采育失衡;矿山开发,森林被毁;不合理的农业开发,如毁林种果、陡坡垦殖、开山造田等;二是耕地破坏,如工业建设破坏耕地,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导致大量“圈地运动”,致使大片良田丧失;农业“发展”破坏耕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各家各户分别经营耕地,导致耕地“小块化”、“破碎化”,耕地实际使用面积减少、质量下降;三是草地破坏,由于受经济建设和人为因素的“挤占”,我国草地面积正逐步缩小;由于“重用轻养”,管理不善,管理措施不到位,加上“过牧超载”,草地质量和草地生态承载力均不断下降,牧草鲜草产量呈现递减趋势;四是水体破坏,水面缩小、库容锐减、水质污染,已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6)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又称生态环境污染,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环境污染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以及其由此带来的严重损失,已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1)类型多。我国农业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由大气污染引起的酸雨越来越严重。据钱易研究,目前,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均降水pH值低于4.0,酸雨频率高于90%,已到了几乎“逢雨必酸”的程度。北起青岛、南至厦门,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地区,年均降水pH值低于5.6的区域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30%左右。据研究估算,酸雨对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等地造成的森林生态损失每年已达510亿元,造成的农作物经济损失约为每年43.91亿元。②土壤污染。2000年太湖流域农田土壤中六六六、滴滴涕及15种多氯联苯同系物检出率达100%,滴滴涕和六六六超标率为28%和24%。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势必导致农产品中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③水体污染。根据水利部水文司1995年12月发布的中国水资源质量评价,太湖流域、淮河流域已遭受严重的水资源污染,Ⅳ类以上污染河的长度太湖占72.89%、淮河占72.6%。根据最近调查,太湖流域整体水体质量Ⅳ类占35%,V类占12%,劣V类占34%;太湖流域水体17%为中营养化,83%为富营养化。
2)途径多。引起我国农业环境污染的“源”是多种多样的。根据调查,当前我国农业环境污染源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工业“三废”污染;农业自身污染,如化肥污染、农药污染、农膜污染、作物秸秆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以及由污水灌溉造成的污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