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损失大,后果严重。据统计,2001年湖南全省共发生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事故402起,比2000年增加18起,污染面积达210千米,比上年增加了20千米,其中耕地污染面积达175千米,直接经济损失达4352万元,经处理赔偿了1354万元,占总损失的31.11%,处理事故达364起,占事故总数的90.55。安徽省2002年因环境污染共造成农业生态系统经济损失77787.66万元。农业环境污染不仅造成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对农产品和食品造成“不安全”,我国近些年发生的多起食品中毒事件,就与农业环境污染有着直接关联,亟待采取相应对策。
(7)灾害频繁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灾种多,我国各地常年发生的农业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生物灾害、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灾害、农业社会灾害等灾种多达数十种至上百种;二是面积大;三是频率高;四是危害重,仅就生物入侵灾害来说,我国每年遭受280余种外来生物入侵,由此造成全国每年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
(8)结构不优
尽管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农业结构有了很大调整,农业结构总体上向着不断优化的方向发展。但也应看到,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结构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而做相应调整,否则难以适应新变化。当前,我国农业结构“不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大农业”结构中,农业(种植业)比重仍然较大,林、牧、副、渔业比重偏小,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二是在“小农业”结构中,粮食作物比重偏大,表现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大、粮食产量比重大,不能满足现代食物发展的要求;三是就粮食作物内部结构而言,南方稻区水稻比重过大,北方小麦、玉米比重偏大,均应根据形势发展做相应调整。
(9)质量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质量有了较大提高,表现在种类增多、品种增加、品质改善,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渐成规模。但同时也应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质量总体上还是有差距的。表现如下:一是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二是农产品的花色、品种,以及加工、包装等不能达到要求;三是由于环境污染,加上管理不善,农产品的“安全性”还存在诸多问题,食品(产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等等。由于存在上述问题,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不畅”,甚至“受挫”或“退回”。
(10)效益不高,差距拉大
1)我国农业效益总体不高。与从事其他产业(工业、商业或其他二、三产业等)相比,从事农业明显存在“比较效益低”的问题,这也是目前我国各地存在“弃农经商”、“弃农进城”,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失(流向城镇)的重要原因;再加上从事农业还存在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以及农产品价格低等多方面因素,这就决定了在我国当前形势下(今后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改变),从事农业生产的效益不高,甚至非常低。
2)工农差距、城乡差距拉大。一方面,由于农业效益低,农民增收困难,造成我国农村贫困且难以在短时期解决;另一方面,又由于国家重视和大量投资扶持,再加上“产业”的特点和优势,致使我国工业发展越来越快,城市也越来越富裕;同时,又由于长期存在的工农“剪刀差”,这就必然导致我国的工农差距、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可以说,“差距拉大”问题将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面临的问题,如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将对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彻底地解决“三农”问题,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产生不利影响。
7.3措施与对策〔1〕7.3.1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措施(1)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对全民公平,才能从根本上变身份农民为职业农民。当前,我国的农民是生而为农,限制了人的选择权,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相背。按照科学统筹原则,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只要其合法劳动,向国家尽纳税义务,社会保障政策要对其一视同仁。农业劳动力的社会保障,要明确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在其中的权利和义务。
(2)明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统一经营的权力和责任强化统一经营绩效与村民利益的关系,提高村民监督村民自治委员会的积极性和收益。当前农民的医疗、社保是农村发展的薄弱环节,对农民的利益相关性强,应当将统一经营收益的使用调整到优先投入到农民的医疗、社保方面上来,农民的医疗、社保可以划分成不同档次,具体选择由村民根据统分的实际经营情况确定,明确农民个人、集体之间的比例,国家对农村的投入按人头数定额。从而提高农民个人对村民自治委员会的监督的积极性,增强对集体统一经营的约束。
(3)发展农业生产服务部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符合当前我国国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需坚持,其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可在不改变基本制度的情况下得到解决,可发展专业的农业播种、施肥、施药、收割公司,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政府要在金融、税收方面给予政策引导和支持,维护好农村市场经济秩序。
(4)控制和减少农业污染
目前农业污染主要是农药、化肥污染,治理难度较大。通过科学试验和示范,引导和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适度减少氮肥、磷肥用量,控制******、硫酸钾的施用范围,杜绝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积极推广和倡导施用农家有机肥和新型纯天然肥料,普及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从总量上减少和控制污染源。积极控制和治理点状污染,坚持治理水土流失。
7.3.2近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要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来认识农业发展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要充分估计在城市化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农业发展面临的危机,并采取有力的措施予以保护和支持,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城市化过程中的代价。
(1)农业政策的核心目标应当从实现食品的自供给安全,转变为改善农户的生计状况许多经济学者的研究证明,农产品产量的提高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贡献甚微,因此,在粮食总产品连续3年保持增产(总产超过4.9亿吨,2007年粮食总产量预计突破5亿吨)的今天,如何在政府层面上保证农产品供给数量上的安全,同时实现农民实际收入的显著提高,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难点。现在,中国处于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正视国际农产品市场应有的作用,应当是使农产品供给安全得以有效实现的一条重要途径。
(2)应当尊重农民的意愿,保护并发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科技政策体系与农户生计目标相脱离,忽略了农民的自主意识,应当集中力量发掘传统农业的精华和乡土智慧,发挥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就像舒尔茨说过的一样:“在自己土地上的普通农民,具有超过来自富国的仅仅懂得经济学的专家的优势。他熟悉他的小块土地和当地气候,而且他能预期他的辛勤劳动将取得怎样的成功,而所谓的专家却一无所知。”事实上,农业产出增长的源泉,往往产生于最好的现有技术的扩散,而不是某一实验室新技术的发明,英国的农业革命、美国的土壤保持运动亦如是。
(3)农业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应能促进农民的充分就业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业已不堪重负,而长期以来中国推广的农业技术却是以资本、土地密集型为导向的,不仅没有利用好最广大的劳动力资源,反而使得贫富差距不断加大。为求得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福利,必须把生态学原则结合到以农村充分就业为中心的战略之中,开发“生态技术”使农民能够就地“自我雇佣”,旨在促进农村的充分就业,并开创一系列的增值增收活动。
7.3.3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
回顾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面对21世纪新阶段国内外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可以预测未来我国农业将呈现以下十大发展趋势。
(1)集约化
人多地少,即人均耕地越来越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耕地总面积已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7年的18.26亿亩,减少了6.4%;人均耕地面积相应地从1.59亩减少为1.38亩,减少了13.2%。而与此同时,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却在与日俱增。显然,为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收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充分利用好现有每一寸耕地,即农业的发展必须走耕地“集约化”之路。耕地集约化,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资金和技术,以期取得较多的单位面积产量,同时又能减少每单位产品劳动耗费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实行耕地集约化,必须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前提。今后,我国耕地集约化应采取的途径有:
1)集约农作。将提高土地利用率放在首位,努力提高年单位面积产量,力求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高产再高产高效,并向超高产、超高效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做到:大力发展农田多熟、高效、立体种植模式,实现一年多熟、一季多产、一田多用、一地多效。
2)高效增收。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经济效益放在重要位置,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适当增加园艺作物与养殖业比重增加高价值作物与动物,扩大出口创汇比重;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其他二、三产业;实行劳动力密集、科技密集与适当增加投入的有机结合。
3)持续发展。实行保护性耕作,节约耕地资源、保护农田生态、优化生长环境,促进耕地集约化,实现农业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