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期待是美丽的
15359700000002

第2章 管理漫谈(2)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问他:您的学说如果用一个字概括,那应该是哪个字呢?先生思谋了一会儿,说:如果真要这样做的话,“恕”字大概可以吧。怎么解释呢?弟子问。先生长叹一声,用绣口慢慢吐出八个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能够成为绝世圣哲,最关键的未必是他的学问,核心的所在怕就是他的这种胸怀了。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方能够知道别人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想怎么做不想怎么做,想要哪些不想要哪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让人家做,人家怎么可能愿意呢?自己想要的那些好东西,你怎么知道别人就不想要呢?这种境界,其实要比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高出许多倍,其外延与内涵都要广远而深刻得多。

这八个字,人们一喊就是两千年,然而,喊在口头与“落实在行动上”,相距真的有“十万八千里”。孔子是我们的“至圣先师”,照理说,先生的核心学说在为师为范者的人群中,应当是妇孺皆晓、老少咸能的。然而,不要说得太远,就看看我们周边,在师生关系问题上,真正能够做到这八个字的,确乎没有几个人。

人非圣贤,谁都不可能不犯错误,但是,我们的老师常常不能原谅学生们犯的错误;人无完人,谁都不可能没有毛病,然而,我们的家长往往无法容忍孩子们身上的毛病。不仅如此,还要把自己既缺乏德性又没有胸怀的做法,加上堂而皇之的冠冕,说什么“望子成龙”,说什么“恨铁不成钢”。似乎只要是出于“爱心”,便可以无所不为,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反正“爱”你没商量!

千万颗“爱心”,把教育“关怀”成如今的模样,痛心之余,不由人不怀疑这种“爱心”的真伪。

记得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在他的教学改革之初,遇到的就是这样一群既充满“爱心”又十分“负责”的老师。当冯校长不让加班加点的时候,有个老师就直面质问:校长你要质量吗?冯校长回答:当然要了!问谁要?我把学生交给你了,当然问你要!那位老师说:你不给我时间,哪来的质量?你要质量,就得允许我加班加点——理直气壮,而且义正辞严。面对这样一位老师,冯校长先兵后礼,他先是激动地说:加班加点,不仅不给加班费,不奖励,而且还要处罚!然后又笑着设问:哪一位老师要求加课,可以,请你向校长提出申请。我只有一个要求,学生一天上六节课,这六节课你也跟着一块儿上。六节课下来,如果你依然神志清醒,思维敏捷,我允许你下午加第三节、第四节课;如果你自己都受不了,那么,对不起,己所不欲,请你另辟蹊径,不要打加班加点的主意。

老师们一个成年人的身心都无法承受的重负,学生们未成年人那稚嫩的双肩如何担当得起?在升学的重压下,扭曲的何止是健康的师生关系,就连老师们宽恕仁爱的心胸也给挤扁了!

冯校长不仅在说服老师们不要加班加点上用的是夫子之道,而且在对待老师们惯用的题海战术时,也如法炮制。有一年,他把初三的教师请来,说:对不起,各位老师,你们太辛苦了,这么多卷子,你们都要批阅。现在我请你们转换一下角色,当一次学生,自己把你们本学科的卷子做一遍,看需要多长时间。然后再把各科的卷子加起来做一遍,看总共需要多长时间。设身处地想一想,学生受得了吗?

不顾学生死活的“爱心”,背后有多少功利的成分,人们既可意会也可言传。然而,即使是追求功利,不也照样可以循着科学的规律,让学生在可以接受的状态下“运作”吗?那些在全国十分有影响的学校,高中一本上线率动辄90%以上,初中动辄报多少人就考上多少人,如果不是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成长规律,不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不是把老师们、家长们的“欲”变成学生们共同的“欲”,把老师们、家长们的“不欲”不再强加到学生们的头上,怕也绝对不会演绎出那么惊世骇俗的辉煌。

失败的教育各有各失败的缘由,成功的教育却大都是相似的。无论是冯恩洪,还是魏书生;无论是叶圣陶,还是陶行知;无论是杜威,还是苏霍姆林斯基;无论是爱心教育,还是民主教育,无论是那个模式,还是这个主义,谁如果不尊重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需要,不尊重青少年身心成长的规律,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不管你的教育对象是不是舒服是不是接受,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如今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实践,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大都可以寻觅出孔夫子“恕”道的灵光,为同仁及后人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倘若那八个字能够由教育而发扬光大到如政治、经济等诸领域,那么,和谐的社会还会只是幻影吗?

学生穿校服惹谁了?

当学生穿校服也成了纠风治乱的项目,被列入“教育腐败根源”的时候,我无言。

无言并不是没有看法。因为这太荒唐了,而且理由更是几近荒谬——集中统一做校服时,经手人会从中捞取外快——吃回扣。

如果按照这样的观点,学校里一切“集中统一”用之于学生的商品均当立禁,因为这里边都可能出现“吃回扣”的问题。比如教材不应该统一供应,作业本不应当统一发放,考试卷不应当统一印制,课桌凳也不应该统一采购。洒扫庭除的各种用具,乃至于用水用电,如果能够分散供给,也尽量要由学生和家长们自由购置。否则,这些由学费支付的日常办公用度,不也照样可能因“集中统一”而产生“腐败”?既然凡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都要防范,既然宁可错杀一千也不能放过一个,既然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既然一口饭噎着以后便要把嘴缝起来,那么,为什么对这些存在的“漏洞”还不迅速“采取行动”呢?

人不能形成思维定式,思维一旦定式形成,便会头脑僵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许多职业特点十分明显的思维定式,常常误人误己误国事,闹得令人啼笑皆非。警察在街上,看见谁都像小偷;领导当惯了,到家里也要发号施令;教师做久了,逮着谁都想“传道授业”;做纪律检查纠风治乱的,看见谁都像贪污犯。家庭轻喜剧《我爱我家》中文兴宇先生演的那个老头儿,就是个十分突出的典型代表,阶级斗争那根弦儿时刻紧绷,生怕国家变修红旗变色人民群众吃二遍苦受二茬儿罪,每时每刻都在关注他家中各个成员的行动,每天还要把这些行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并做好记录,结果把和和谐谐的家庭整得分崩离析鸡飞狗跳。别人都已经忍无可忍,他却还以为做得十分神圣!

就说学生穿校服这件事情吧,本是十分正常的事,学生整齐的校服穿在身上,不仅代表了学校的形象,而且约束了自己的不良行为。学校让学生统一穿校服,学生之间就不会攀比谁的衣服是“李宁”谁的鞋子是“耐克”,即使家中再富裕,你也不能穿着“皮尔卡丹”到学校显摆;即便家庭再穷困的孩子,也不会因为穿不起好衣服而自怨自艾自轻自贱,更不会因此给家长施加压力让本就拮据的家长为他买这买那。都知道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给学生统一制作校服,让学生统一着装,本是一件极其重要的育人之举,却让一部分并不了解教育规律而且也并不一定真的关心孩子们成长的“组织”和“部门”,以“关心民生”的名义给当成“教育乱收费”来了个一律禁止;本来是搅扰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行为,却被当成了“伸张正义”与“除暴安良”的“义举”,这个时候,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了!

不让学生统一着装,理由除了“吃回扣”之外,还有一个是部分学生家庭贫困,买不起。君不见,如今许多学生身上穿的,除了名牌还是名牌,要比穿校服投入资金大得多。更有甚者,居然有的学生花大钱买来时装穿到学校,穿着低腰牛仔服装露着肚脐在学校来往穿行。时装在身必然追求发式的新奇,有的甚至把头发“香蜡染成宫样黄”。特别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当学校做工作让孩子把头发染回来的时候,居然有的家长说这是干涉孩子的人身自由!不让学生统一穿校服的政策不仅没有能够保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反倒成了那部分根本无视自己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长们的保护伞——事情发展到如此地步,让人怎一个“啼笑皆非”了得!

当整齐朴素之形顿隐的时候,虚荣之心渐生的结局是在所难免的。学校里学生相互攀比穿名牌,攀比戴首饰,攀比染头发,攀比衣着时装款式的时候,家长们的无可奈何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我接触过一个小学生家长,她每天要推着自行车到学校门口接孩子,但是有一天,她的女儿突然告诉她,如果你不买电动车就不让你来接我,而且女儿果真就是这样做的:当她把自行车放在离校门口较远的地方等候女儿过来的时候,发现女儿从身边走过竟然装作不认识她。一个三年级的小女孩竟然虚荣到这种程度,不知道是谁的过错。而且,我也不知道那些只知道自己“工作绩效”的“组织”或“部门”该做如何猜想。尤其是当自己的孩子也在学校学习,由于自己本没有为下一代着想的念头,只想为自己的“政绩”抹上一缕亮色的那一部分“领导”,看到自己的孩子也在如法炮制追新逐艳的时候,你会不会感觉应该对教育说声“抱歉”?

上海教育局的老局长、教育大家吕型伟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我不知道那些根本不懂得教育的人,在指挥教育工作的时候是否会想到这个层面,更不敢想象那部分根本没有爱心的官员即便考虑到这个层面,会不会按照科学规律去思考问题并放弃自己所谓的“绩效”。但是,我至少可以这么想,他们的上级无论如何应该人文素养是过得去的,不会让他们在涉及子孙涉及国家与民族未来的问题上为所欲为,不让他们将自己的个人好恶带入他们的权力所及之处。否则,对于那些没有什么爱心的人,无论对孩子们如何负责的事情,只要不符合他们的想法甚至面子的需要,他们都会毫不留情地运用国家和人民给予的权力,把科学与民主扼杀在他们的“摇篮”里。

秩序就是效率

记得一个学生告诉我,他的爸爸对他的无秩序状态曾经痛心疾首:看看你的屋子,给你一个篮球场你能摆满一个篮球场,给你一个足球场你能摆满一个足球场!当然,这是他大学毕业多年以后见到我,言及他童年惹爸爸生气时候他爸爸说的话。

“给一个篮球场摆满一个篮球场,给一个足球场摆满一个足球场”——话是夸张了点儿,但说的却是事实。时下孩子们的“秩序化”生活能力的确是每况愈下了。在许多家庭,儿女们不仅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且不说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不给家长增加“额外”负担的就是好孩子了。在家里打扫卫生、收拾房间、洗刷锅碗瓢勺等等整理内务的事情,一般都是由家长“代劳”的。如果有几天家长没有顾上替他们收拾房间,那里就能顶得上杂沓纷乱的集贸市场——而且他们居然能够视而不见地进进出出,一点都没有不舒服的感觉。

生活上的无秩序必然带来学习上的无条理,不少孩子整日价忙忙碌碌,看起来挺像那么回事儿,但是学校一测试一个不及格,一检查一堆大红“叉”。个中缘由虽然很多,但仅从他们整天在乱七八糟的屋子里扒拉、找寻作业本与参考书的行为来看,结果也是必然的。

不错,儿童时期贪玩儿应是天性,玩儿中长知识出智慧的情况也很多见。但是,玩儿来玩儿去,“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作业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在这样的状态下“等待长大”的孩子,长大以后的情况可想而知,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吃苦头当是早早晚晚的事情。

此类现象不仅城市家庭常见,农村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在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时候,曾到一所寄宿制的乡村中学检查,无意间走进了学生宿舍,尚未进门,脚臭与汗臭、脑油气息早已扑面而来。进去之后,看见一个由三间教室改造而成的学生宿舍里,摆放着20多张上下铺双人床。床上被子整齐的没有几处,多数是胡乱在床上扔着。那些被子头上的陈年老垢与已经几乎看不清花纹而又皱皱巴巴的床单虽然相对“和谐”,但是实在令人难以忍受!我当时就给随同的校长说,学校有水管,学生有休息日,学校难道不能组织学生在休息日把床单给洗洗,把房间给整整?结果校长默然良久,除了略带歉意的表情之外竟什么也没有说——那种司空见惯的积习制约的已不仅是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连学生们的生存方式都在逐渐被“污染”!与其说是经济发展滞后,不如说是生活积习的顽固!这样的情况与其说应归咎于家长,倒不如直接归咎于无意识或者有意识但不作为的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