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的旅途奔波,先生早已口渴难耐,几个小时前就交待要准备好开水。焦作这边也按先生的要求,提前烧好了开水。没成想先生全国各地跑,却无法适应全国各地咸淡苦涩的水味儿,只喝烧开了的纯净水。一见只是电热壶里烧的开水,脸便沉了下来。
大家毕竟是大家,有脾气也只当牢骚发――我没有别的要求哇,只要喝口纯净水都做不到吗?
4点多钟先生还没能睡上觉,接待人员本来就诚惶诚恐。先生这样一说,他们就更是手足无措了。急急忙忙叫醒服务员,急急忙忙送来纯净水,再急急忙忙插上电烧着,心急如焚地等待烧开给先生倒上,这才无限歉疚地带上门出来。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越是惶恐越容易出差错。临离开时魏书生交待,因为晚了,想多休息一会儿,明天早上7点钟把早餐送到房间来。结果第二天服务员6:40就把早餐送了过去,敲了几次门没有开,还以为房间无人就下去了。已经7:20了,魏先生还没有下来,我们在下边焦急等待。魏先生一向守时,8点钟准时开讲,这是他的惯例。从酒店到体育馆,至少得15分钟时间。怎么办?周所长慌忙上去探看情况,才知道又弄岔了,赶忙陪魏先生下来,两人简单吃了点早餐,然后直接登车。8点钟,座无虚席的体育馆大厅,人们看到矫健的魏书生一溜小跑准时走上演讲席。
一天多的时间里,周所长他们一直谨小慎微地服务着。事后才给我们讲,其实魏书生很是和善,吃饭也极简单,不喝酒,不吃肉,最喜欢吃清炒胡萝卜和小煎饼。因为要赶傍晚的飞机――这一次不能再耽搁了――下午1:30开始3点必须结束。魏书生不忍让数千名教师大老远跑来草草回去,一直坚持讲到3:30。
把魏书生送到新郑机场,周所长还一直向先生表示歉意。魏书生一边给我们签名一边说,你们的服务很好,真的服务很好!
给魏书生讲课费,魏书生坚持分文不取。最后不得已,我们把他从新郑飞往北京的机票钱强塞给了他。
与魏书生一前一后到焦作讲学的,还有一位百家讲坛当红的人物,只讲了不足两个小时,就从焦作拿走了三万元。而且,在市委政府领导陪同就餐的席间,她还频频表示不悦的神情――不是不愿与官方一起就餐,而是焦作出的讲课费没有另一些地方高,而且还说镁光灯照得她吃不成饭。
难怪有人说,到处演讲的大师级人物,有心口一致的,比如魏书生,那是个有脾气的圣人;有的人说到做不到,嘴上是圣人心中却是小人。与魏书生相比,那种人,与走穴的歌星没什么两样。
想给王开东老师做学生
提到王开东,得先说铁皮鼓。
早就在“教育在线论坛”费晓东的帖子里看到他读铁皮鼓《语文课》的随笔,很感兴趣。今年7月份到运城参加新教育实验的年会,又与貌似忠厚思维却异常凌厉的铁皮鼓见了个面,回来便到教师书店寻找铁皮鼓的《语文课》。赶巧儿,在《语文课》的旁边就是王开东的《非常语文课堂》,都是“深度语文”的尝试性课堂实录,就一并买了回来。其实在此之前,我对王开东一无所知。
回来之后,先读的当然是铁皮鼓,一是在“教育在线论坛”上印象很深,再者运城会议上也领略了他的风采。展读之际,感觉铁皮鼓的语文课与其说是“深度语文”,倒不如说是“真正语文”,课讲得行云流水,课堂实录也做得行云流水,有清水芙蓉之致,无“匠心独运”之嫌。有时候课堂导入就占去相当的课堂时间,看似头重脚轻,教学主体材料千呼万唤始出来,却又深得语文教学的本真――教材本身只是个教学材料而已,只要能够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思维与表达能力,何者不是教材?特别是铁皮鼓“任意篡改”原作名句,既让学生消除了经典、大师神圣不可动摇的印象,又在诙谐与幽默之中让学生领悟到大师就是大师,独到就是独到,字句的锤炼若非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工夫,也不可能成就一个个旷代大师。读过之后,掩卷长思,感受一如他的学生所言,铁皮鼓与李镇西的区别,一个是教人道德,一个是教人智慧。教人智慧的铁皮鼓除了满腹诗书,更多的是训练学生们师古而不泥古,信从而不盲从的精神。今天的课堂就是未来的社会,这种独立思维与独立人格的训练,较之“学习语文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一般意义语文教学要求,应是重要得多。说“深度语文”,其“深度”或许就在这里吧。
放下《语文课》,拿起《非常语文课堂》的时候,满脑子还是铁皮鼓上语文课的样子。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我深深地为王开东开拓的那片灿烂的天地所感动――那是怎样的一片天地啊!
中小学上了9年,师专读了3年,教书8年,做教育行政15年,当校长又是两年,37年的就学与从教历程,我接触到的语文老师可谓异态新姿,形形色色,个中功底与能力的问题暂且存而不论,单就课堂教学来说,似乎没有几个语文老师不爱表现自己的:或表现口才,或表演技法,或兜售学问,或展示风度,总而言之,都是要把自己最好最强的一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由听讲到听信,由听信到信服,由信服到服从,由服从到从属。当然,用这样的办法征服学生,也还是可以理解的。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压根儿对老师不服气,老师讲出来的东西,在学生们中间是要大打折扣的。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老师用于表演的时间越长,给学生真正用于学习、消化、吸收、应用的时间就越少。当我们那些“可爱的”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口吐莲花天花乱坠沉浸于自己成功的“讲解”的时候,可否感到学生们看似如沐春风其实却如堕五里云雾的那种迷惑?是否觉察到学生眼中那“欣赏”的目光中已经暗淡了思想的光辉与创造的渴望?能不能想一想学生们在校一天中真正用于语文学习的时间才有多少,自己却如此“慷慨”地占用是多么不合时宜?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们能够考虑到这个层面,恐怕就不会用这样的方法来“赢得”学生了。我在县里教书的时候曾接触过一个这样的语文老师,学识与风度都令人钦佩,且谁听他的课都说好,然而,每次高考成绩下来,他所教的学生语文成绩都不能如人所愿。多年以后,我们在谈论起这位老师的时候,大家几乎一致的看法是,他这个人不太适合做老师――他太爱自己了,忘记了他的身份!
王开东则不是这样。
展读《非常语文课堂》,最令人惊讶的是王开东的学生特别优秀。在他的每一节课中,学生们都有着充分而上乘的表现,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无论是语言还是思想,无论是剖析文本还是抒发胸臆,无论是口语表达还是写作展示,可以说是争先恐后,异彩纷呈。甚至我身边的语文老师看完了《非常语文课堂》之后竟对我说,好学生怎么都让王开东给摊上了?太精彩了,我们甚至怀疑这中间的真实性。我倒没有往这方面想,因为我知道,从课堂授课到课堂实录,虽然要有个整理的过程,但整理只能是规范表达,不会是粉饰拔高――那样的话就没有意思了。我相信学生们的创造力――只要老师能够放手大胆地锻炼学生,他们都会有出色的表现――更相信一个以事业为生命的老师鼓励与培养下的学生,必然会迸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创造力。特别是读到最后王开东老师写的代后记《斜风细雨不须归》,感受他从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到“无为教坛新星”,再到一名教育漂泊者的历程,让我更加坚信王开东教学的独特魅力。试想一个能够想学生之所想,知学生之所知,明白什么样的话题学生喜欢,清楚什么时候学生最需要什么样的引导,他的学生怎么会不竭诚尽智,燃烧自己的智慧,激活自己的思维,发挥自己的长项,展示自己的才华呢?
从《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看到的才华横溢的王开东,在课堂中的表现甚至还不如自己的学生,这不应该是他表现不出来,只能是他有意识的韬晦之作。因为他知道,学生们的情绪只有在老师有意识的抛砖引玉之时才会极度张扬,如果老师抛出来的就是美玉,学生们感到无论如何也比不过老师,在老师面前自己只能够灰溜溜甘拜下风,那他们的情绪什么时候才能被激发起来,昂扬的斗志又如何能够磨砺得出来呢?
读完《非常语文课堂》,我用了一天的时间,把王开东的13000多字的后记打了出来,推荐给我们学校的所有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卓越教师的成才之路,希望老师们能够从王开东的成功之中寻找到自己专业成长的蹊径或者通衢。
合上《非常语文课堂》,反思曾经做过的语文教师,自觉不能免于俗――多数时候也还是在做演员。心想如果自己上学期间能够遇到王开东这样的老师,那该多好!真想回到学生时代,给王开东老师做学生。
莫将“暗示”误夕阳
我常常纳闷于大家们的养生之道。一辈子做学问,呕心沥血自不待言;前半生又遭逢乱世,既颠沛流离于异族入侵同类相残,又蒙冤含羞于高帽示众牛棚劳改,晚景欣遇治世,做了晚成的大器,于是奋不顾身投身事业,碌碌有为不知老之已至,有的甚至耄耋之年还在课业授徒。季羡林、杨宪益、钱三强、王大珩,等等等等,一个个从心所欲又不逾规矩,夕阳无限好,青山夕照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大家》栏目之中,哪一期介绍的不是寿星老儿!
然而,在中小学,却发现不少老师们远没有大家们那么幸运。男教师55-60岁,女教师50-55岁,往往从身体到精神都颓然日下,纷纷要求从一线上退下来。如果真是退不下来,能减一些工作量的就减一些工作量。或者干脆放弃多年从事的学科教学,宁可去教一些自己认为“不那么重要”的“考查学科”——反正没几年光景了,支乎到退休算啦!可是,往往越是这样想,越是躲不过。如同过去描写“旧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际遇的惯用语言:屋漏偏遭连阴雨,船破恰遇顶头风,黄鼠狼总找有病的鸡。结果或者身心健康每况愈下,或者生存烦恼挥之不去,甚至不到退休便已疾病缠身,从此便与医院结下不解之缘。本来该享的福份无法安享,后半生生命的质量就无从谈起了。
一方面是饱经忧患满身重负绩勋卓著却又十分健康的群体,另一方面是马马虎虎大半辈子虽有苦劳却没有多大建树结果还弄得病殃殃的群体,如此鲜明的对比,不能不让人往深处去想。在众多因素排查之后发现,不能说没有其他原因,但负面心理暗示无疑是致病的罪魁祸首。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出于锻炼。这种规律既适合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器质性的身体方面,也同样适合于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的精神性的感觉方面。一般说来,中国的退休制度是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要退下来的。虽然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工种退休年龄规定得不一样,但只要他从事的是某种工作,对自己到什么年龄退休,都会十分清楚。“退休”二字什么意思?退下来休息呗!言外之意就是“不中用了”。辛勤耕耘了几十年,不中用的一般不会是技能与学问,那就只能是身体了。因此,“退休”二字隐含的其实就是“身体不支精力不济”,这种心理暗示一般来说自退休前五年就开始起作用了。心理暗示会产生生理作用,精神有些时候就会变成物质。心想着自己不行了,就会时刻想到自己身体某个部位不舒服,想时间长了就可能真的不舒服起来了。这种不舒服如果再作用于心理,就会产生更大的负面心理暗示,于是,真的麻烦可能就“真的”来了。
按照我国现行的用人制度,成就高与职位高的人退休年龄也相应的要往后延伸,特别是高校或科研部门,凡有突出成就又有正高职称的教授、研究员们,几乎是可以不考虑退休年龄的。只要身体允许,国家是不舍得让这些人过早休息的。记住,“只要身体允许就可以一直工作”,这可是一个非常不得了的正面心理暗示。因为它至少在暗示着这么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你的成就很高,党和人民需要你,很倚重你;二是你不用担心国家会冷落你,只要有一分热就可以发一分光;三是重任在肩,你是病不起的,你如果病了不仅家庭和自己难受,党和国家都要蒙受损失;四是紧绷的弦是松不下来的,你根本不需要考虑退休的问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大丈夫当如此也;……凡此种种,都在要求着这么一部分大师们不能过多考虑自己的身体与健康,他们头脑早已被事业与追求占满,时间早已被工作与思想占满,“没有工夫叹息”,哪里还会有心思无病呻吟?
我曾经想过,如果国家的退休制度向后推移五年,那么,很有可能我们目前的中小学教师那种“男55女50心态”也会向后顺延五年,他(她)们的疾病与烦恼也会相应的往后顺延五年。反之,如果把退休的时间往前提五年,他(她)们的疾病与烦恼也一定会随着这种心理暗示而提前。君不见许多地方行政官员特别是县局里边的局长副局长们,甚至干不到50岁就得给新上来的让路——提拔了那么多的干部,不切掉一批怎么安置下一批?有调查显示,只要没有找着新的而且可以长期做的事情的那一部分被切掉的干部,没几年光景,身体与精神状态全都衰落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