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国花是樱花。日本人认为樱花是生命最重要的象征——“宁愿短暂,只要灿烂”,与其大和民族的武士道精神如出一辙。樱花花期短暂,瞬间开放,瞬间凋谢,就如同武士的视死如归。在日本人心目中,死亡是美的化身,它和肉体与灵魂和谐地融于一体,犹如樱花殒落时的璀璨悲观的景象,令人神驰。一位西方评论家曾经这样形容日本人的性格:日本人好比一群小鱼,它们有秩序地沿着一个方向游着。一块石头投入水中,打乱了队形,使它们突然掉头,朝相反的方向游去,然而队伍依然是井然有序的。我想这个形容很贴切,体现了日本的团队精神。若是中国人,各个都是诸葛亮,恐怕队伍早就四分五裂了。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人对日本人历来好感不多。日本这个民族由于岛国的局限,很多方面显得小家子气,如历史教科书问题,日本就不如德国人那么大度和诚恳。对于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中国来说,“小日本”也恰恰缺乏的是那种大气和宽容。日本民族中那些岛国的先天弱点和缺陷,是我们必须引以为戒的。但短短几天时间所感受到的日本民族中的那些积极向上的东西,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如:礼貌、守秩序、节俭,爱干净、绿色环保,工作上的团队意识、认真专注等等方面。印象深刻的是日本人的公共道德意识,在公共场合大家相互礼让,没有人大声喧哗;买东西后找零钱,服务员都会用双手捧过来;人们见面不厌其烦地相互鞠躬,只要两个人以上就会自觉地排队。这些都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
日本毕竟是中国的近邻。中国强大了,有没有日本这样的邻居,对于强大的中国来说无所谓;但对于毫无资源的岛国日本来说,则是巨大的威胁。关系好什么都好说,要是闹别扭,肯定没有日本的好果子吃。近几年去日本旅游的中国人日益增加,每个旅游景点里,都能够见到国人的身影。设想一下,如果再过几年,恐怕日本人也会像现在的香港人一样,以普通话和我们交流了。
七、高物价
到一个地方旅游难免要购物。日本大部分东西可真不便宜。看着标着几千、几万日元的商品,心里赶紧默默地换算成人民币,不禁感叹日本的高物价。一般的食品要比国内贵好几倍。自动售卖机上的饮料要十几元人民币,餐馆里一杯啤酒约合四、五十人民币,一顿快餐约合七、八十人民币。在日本几天,唯一发现比国内便宜的食品是“哈根达斯”冰激凌,合人民币才十多元,比国内二十几元的价钱要便宜不少。但日本的一些高档物品,如化妆品、保健品等,由于关税的原因,折合成人民币,也比国内要便宜。
日本的高物价有其高收入作支撑。在日本只要有工作,都能有一份可观的收入,而且比较稳定。日本的社会保障健全,老百姓基本不存钱,每年都要出国度假,所以日本游客一直是许多国家最主要的客源。当然,目前这一状况正被中国游客所取代。在日本购物都是明码标价,一般不讨价还价。日本人不管对谁只讲日语,英语马马虎虎,中文更是一窍不通。因此在日本旅游,如果不会日语,交流起来会有麻烦。好在日本的文字里有一些中文繁体字,发音不同,但意思差不多,凑合着能够一知半解。
八、 日本的文化
对中国人来说,日本是一个“近而远的国家”,一衣带水,交往千年,彼此间却并不熟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只有深刻了解对方,才能深刻认识自己。了解日本,实际上也可以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下面仅以四种文化现象为例,可以看出中日两国文化之间的异同:
一是汉字。日本奈良时代(大约7-8世纪),日本完全使用中文汉字。之后,日本依汉字偏旁编纂日文假名,但仍使用部分汉字,而且创造了一些中国没有的汉字,如“峠”,意为山顶、“辻”意为十字路口、“丼”意为海碗、“凧”意为风筝,等等。这些新创的文字继承了汉字“象形文字”的特征,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另一方面,有些汉字在中国已不多见,而日本仍在广泛使用,如“曜”字,表示星期几,一周七天均有“曜”字。还有一些鱼类的称呼。因为日本是个岛国,食用鱼很多,中国不再使用的鱼类名称,日本却经常使用,如“鲔”指金枪鱼,这些字在一般中文字典中已难以找到。明治维新后,日本用汉字创造了不少新词,如干部、哲学、主义、社会等,后传入中国,被广泛应用。众所周知,往昔朝鲜半岛、越南均使用过汉字,形成东亚汉字文化圈,但现今仅剩下日本一国。作为汉字母国,我们应该感谢日本挖掘并发展了这一语言文化。
二是道文化。在日本有茶道、花道、香道、歌道、弓道、剑道等十来个,已构成极富特点的道文化。而这些道文化多与中国有一定渊源,并可见到长于我国之处。茶的原产地在中国云南。七八世纪,饮茶习俗与佛教一起,由遣隋、遣唐使从中国传入日本。到了15、16世纪,饮茶发展成日本的茶道。现在,日本的茶道流派多达三千余家,从业人口高达五百多万。茶道俨然已成为日本修身养性的综合性艺术,是日本文化的结晶。“茶道”一词最初起源于唐朝,以沏茶、品茶为手段,以期达到联络感情、陶冶性格,彻悟人生之目的。但现在中国精于茶道的并不多,无怪乎有学者曾说:“茶道始于中国,发展却在日本。”有意思的是,当前在中国的许多大城市,“茶道”正在兴起,不少茶室还邀请了较大茶道流派的茶人,经常进行表演。这也算是通过“了解日本,也认识了中国文化”的最好阐释吧。
三是工艺文化。陶瓷、漆器、刀具、文房四宝等,含工艺色彩浓重的文化,多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可是,在不同程度,日本某些工艺已超越了中国。以陶瓷为例,中国是陶瓷的鼻祖,远古日本人只会制造土陶器。大约在七世纪末,制造陶瓷的技术从中国传入日本后,日本人才知道往土陶器上涂抹瓷釉。如今,日本在全国43 个都、道、府、县中,有35个陶瓷生产企业,颜料多达350余种,已成了世界公认的陶瓷强国。尤其在新型陶瓷材料的产业方面,日本在世界上更是占有绝对领先的地位。因此,作为陶瓷始祖的中国,与比邻的陶瓷强国日本相互切磋,不失为一种自我提高的好方法。
四是寿司。据中日多种典籍记载,汉字有“鮨”、“鲊”等词,指类似于当前寿司一样的米饭、鱼、盐等发酵食品。早在公元2世纪时,这种食品就已经是在长江一带享誉盛名之美食。唐代王维在《赠吴官》诗中,也曾写到过寿司。宋代为中国人食用寿司的鼎盛时期,进入明代骤然衰退,待到清朝中期则销声匿迹。中国寿司大约在公元1世纪传入日本,由于日本有得天独厚的海鲜和香甜可口的大米,寿司食品发展得非常迅速,现在已有200余种。近现代以来,寿司作为日本料理的代表,又传回始祖中国。这又证明了日本保存并发展了中国文化。而今天的中国人,如果想多了解一些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去日本考察恐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日本保存并发展的中国文化,远不至上述的四种。如果去日本的博物馆、民俗馆参观,我们会经常发现中国失传之物,或是在中国文化基础之上,在日本得到充分发展的东西。没有人否认,中国是日本的文化母国。但现在的人们却常常忽视,当越来越多中国人感叹传统文化丧失的时候,我们却可以在日本找到许多中国文化的影子。这从整个人类文明史来看,无疑是一种幸运。而对我们而言,充分了解日本文化,显然也是一种认识中国自己的有效方式。不言而喻,日本了解中国,当然也有益于它认识自己。
九、能忽悠的导游
在日本的六天,我们的地陪导游是个29岁的东北人,来日本八年了,可真能忽悠,忽悠的全团人义无反顾地将随身带的、还有信用卡里的钱,全都贡献给了日本,大包小包满载而归,真正为日本人民做贡献了。
这个来自吉林市的导游叫李锐,肚子里还真有点东西,讲起来头头是道。也难怪,人家是学日本政治和历史的,可推销起商品来也不含糊,忽悠得你恨不得立马掏钱。导游这行当也不好干,辛苦不说,还得掌握一些心理学,得捡人家爱听的说。推销商品也有学问,得水到渠成,太急了不成。先取得大家的信任,再慢慢忽悠。这位东北大忽悠的功夫没白费,离开日本时,高档化妆品、保健品、防辐射贴、负离子水妖精、数码相机、摄像机、电饭锅等各种日本商品,都成了大家的囊中之物。全体团员兴高采烈,心甘情愿被忽悠,雄赳赳气昂昂地携带大包小包返回祖国。李导的一句口头禅:“我还别不告诉你”,成了团员们调侃的笑料。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日本东西是不错,可价钱也真不便宜啊。在北京赛特、燕莎让你花几千元买这些东西,恐怕你也得掂量掂量。不过出门就是图个高兴,甘愿被忽悠。有时,被忽悠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十、我们离日本有多远?
六天的走马观花,对日本最深切的感受主要有:一是干净,每一处所到的地方都是一尘不染的,细致到在街头上连一个烟头都看不到,到处是绿地;二是有序,无论是停车场上所停泊的车,还是过路的行人,都是很遵守秩序的;三是先进,从日本的工厂到民用的电器设备等,都是先进而且人性化的。现代化的交通系统,地面上人很少,地下的交通四通八达;四是敬业和专业,日本人在工作时是很敬业专业的。工作时所有的目光和身心都是全方位投入的;五是本土化,在日本,洋快餐店不多,肯德基、麦当劳之类的被挤到犄角嘎栏,铺面都很小。外国进口的车也很少,美国车几乎看不到;六是精致,日本是个很精致的国家,无论建筑、园林,还是料理、汽车,都让人感觉特别精致。
在许多人眼里,日本似乎是一个野蛮的国家,一个从不知道认错的国家,一个生活压力大、国民不幸福的国家,一个甚至是无法理喻的国家。可是,从一个个统计数据的比较,我们却发现,日本是个经济先进、百姓富足、社会公平、吏治良好、教育优秀、家庭稳定、环境优美、预期寿命高,富于远见,并且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国家。中国要达到日本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在许多方面可能还需要几十年的努力,有些方面甚至可能需要上百年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