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人生三段论
15476200000068

第68章 说说张居正(2)

民间和野史流传张居正与李太后之间关系暧昧。他们之间到底是情人,还是纯洁的革命感情,历来众说纷纭。依我看,刨根问底非要弄个水落石出实在是没什么意思。从各种史书分析,有一点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李太后确实对张居正有一种仰慕或者依恋之情,这在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之中,梅婷饰演的李太后也是这样表现的。至于俩人是否真有一腿儿,那纯粹是捕风捉影,没影儿的事。你想想啊,太后整天关在紫禁城,皇宫戒备森严,俩人到哪儿约会去,更别提卿卿我我、耳鬓厮磨了。

为什么讲李太后确实对张居正有一种仰慕或者依恋之情?除了前面讲到的,这一对孤儿寡母在内阁里要找一个靠山这一原因外,还有就是张居正本人的魅力。《明史》记载:“居正为人颀(读qi)面秀眉目,须长至腹,勇敢任事,豪杰自许。”中国古代男人以美髯为至美,照现在的话讲,张居正是身材高大,卧蚕眉、丹凤眼,一缕长髯至腹,整个一个大帅哥,虽然已经四十多岁了,但宝刀不老,曾经沧海,有貌又有才,从里到外透着一种成熟的美。对于深藏闺中,只知道伺候一个隆庆皇帝的小寡妇来讲,那是有莫大的吸引力。因此李太后对张居正是有一种难以启齿的情感,但只能烂在肚子里。要换成现在,肯定冲上去了,估计俩人早在酒店开房了。

至于张居正对李太后,正好投桃报李,一上台就将李太后的称号问题解决了,然后又共同担负起教育小皇帝万历的重任。张居正与小万历之间既是师生关系,又情同父子,管教不但非常严格,而且严厉。这一点与望子成龙的李太后不谋而合。李太后虽然是村姑儿出身,但进宫多年,耳濡目染,轻车熟路,遇事多有主见,肚子里也有点墨水儿,身上带有一种寡妇的独特气质。另外,张居正与李太后还有一个共同的业余爱好——禅学,张居正号称“太和居士”,对华严经颇有研究。而李太后是个虔诚的香客,经常念经磕头。两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然难免彼此产生好感。一个是老帅哥、成功人士,一个是美女加才女,他们之间有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严师没有出高徒,万历亲政后就开始了对他们的反攻倒算。

有一个太后级的“相好”,对自己的改革事业倍加支持和关注,张居正的改革热情更加高涨,革命干劲更加旺盛,“万历新政”的成果自然也应有李太后的份儿。

六、忘恩负义的学生

张居正实行一系列改革,最终都要得到一个人的批准,那就是尚未成年的小皇帝万历,尽管有时这只是一种形式。

张居正与万历之间,有着一种师生与父子一样的复杂关系。作为老师,万历是他倾注巨大心血的一个特殊学生。对于万历的教育,张居正可以说是呕心沥血,煞费苦心,严格要求,甚至近乎严厉。另一方面,张居正又像父亲一样,给予了万历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怀。按理说,这种扎实的关系,人们怎么能够相信,张居正死后不久,恰恰是这个学生皇帝来了个大变脸,恶毒地开展了对老师的清算。

我在读明史时,对万历这种内心的巨大转变颇有兴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转变?后来一句革命年代的口号令我恍然大悟:哪里有剥削、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万历十岁当了小皇帝后,孩提时代的好日子就一去不复返了。三个对其寄予了极大希望的人,开始目不转睛地盯死了他。第一个是当朝首辅、皇帝的老师张居正,由于自身学问大、能力强,所以对皇帝的要求不但严格,而且严厉,时时刻刻都用圣贤和帝王的风范来衡量刚刚十来岁的小皇帝,稍有疏漏和过错,就严厉批评,不依不饶,一点也不给小皇帝面子。第二个人是万历的母亲李太后,望子成龙的母爱,使她对小皇帝管教非常严格,毫不留情。有一次小皇帝喝醉酒出了丑,李太后差点把万历的皇帝乌纱帽给撸了。在管教小皇帝这一点上,她与张居正是志同道合;第三个人就是太监冯保,时时刻刻监视小皇帝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并经常向首辅和太后打皇帝的小报告。小万历幼小的心灵里,对这三人既尊敬又畏惧,说白了就一个字:怕!

身为皇帝,朝政大事万历也做不了主,张居正一手遮天,工作作风强硬,说一不二,也根本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有些事顶多和李太后通通气。李太后孤儿寡母的,本身对张居正又有仰慕之情,所以言听计从,鼎力相助。万历生活在张居正的耀眼光环下,自惭形秽,备受压抑,这造成了他暗藏心底的反叛意识日积月累,只差一个契机就会爆发。

万历十年,机会来了,张居正病逝。已经二十岁的万历皇帝摩拳擦掌、准备抡圆了膀子自己大干一番。但不久他就发现,张居正虽然死了,但其影响力仍然弥漫在朝廷上下,到处是其提拔栽培的官员,皇帝仍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朝政。同时皇帝也发现,自己的这位老师对人对己的标准大相径庭,说一套做一套,吃喝嫖赌、贪污受贿的事儿都和他沾上边儿,张居正在皇帝心中的神圣光环瞬间陨落了。万历要掌权,必须先摆脱张居正的阴影,消灭他在朝中的影响力。于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反攻倒算开始了。

弹簧压得越紧,弹的就越高。万历被压抑了十年,这口闷气一旦喷出,就一发不可收拾。张居正遭到了清算,生前获得的光荣称号一概撤销,张家被抄,十几个人被关在屋里活活饿死,儿子自杀,其他家人被发配边疆;冯保虽保住了性命,但被发配到南京去看祖坟;李太后被停止垂帘听政,从此一心拜佛,不问政事。万历大权在握,在皇帝位子上一坐就是48年,成为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清算了张居正,自己能为国家和百姓做点儿事情,也算对得起皇帝这顶乌纱帽。张居正家破人亡,还只是他个人的悲剧,而他一手策划的改革被废止,才是整个国家悲剧的开始。万历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在于他掌权后,将张居正时代行之有效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全部抹杀。自己大权独揽,却又怠于政事,几十年不上朝,醉生梦死,贪图钱财,生活糜烂,实际上宣告了明王朝的衰亡。今天,北京昌平十三陵中的定陵就是埋葬万历皇帝的陵墓。1958年被发掘,尸骨复原的结论是:生前体型上部为驼背,身高1.64米。文革中万历的尸骨被红卫兵小将砸烂、焚烧,这位统治中国48年的驼背皇帝,终于化作一缕青烟远去。

张居正生前对自己的学生小万历寄予了厚望,但是事与愿违,却培养出了一个忘恩负义的学生,并将大明王朝引向了深渊,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七、称职的首辅

张居正担任万历朝的内阁首辅十年,大力推行改革,应该说“万历新政”这十年,是中国封建历史中少有的辉煌的十年。

张居正的改革主要抓了这么几项:实施“考成法”,整顿官吏;推行“一条鞭法”,改革税制,清丈田亩;兴修水利,治理水患;巩固国防,清除边患。这些措施的实施,使万历新政时的国力显著增强。看看史书记载的一些数字:万历新政前,国家财政每年巨亏300万两白银,可万历新政施行两年之后,国库每年财政盈余就达到300万两。到张居正病逝时的1582年,仅中央库存白银就达到了创纪录的1250万两,仓库储存的粮食足够支撑10年。当时明王朝的GDP总量全世界第一,远胜于当时的欧洲列强。张居正的万历新政能够在短短的十年间,就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社会史上的一个奇迹。张居正去世前的大明王朝,可以算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清人蔡岷瞻评价说:“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明朝276年的历史,前后共有167位阁臣,只有张居正算得上有本事、有成就的宰相。张居正的万历新政,为明王朝留下了一份丰厚的家底,只可惜,这些成果没有几年就被他精心培养的接班人万历皇帝挥霍殆尽。大明王朝也在万历死后24年荡然无存。

尽管对于张居正的人品和操行有着这样那样的评价,但是对于张居正万历新政的成果那是有目共睹的。张居正不愧是一个称职的内阁首辅。

八、不称职的老师

张居正的一生,主要有两件大事让他付出了全部心血:一是担任内阁首辅,完成了一场成功的改革,使当时中国的国力大大增强,从而也奠定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另一件事就是作为万历皇帝的老师,力图培养一个改革事业的接班人。做为首辅,张居正是非常称职的,而做为老师,他却是不称职的,也可以说是极为失败的,因为它培养出了一个改革事业的掘墓人、一个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

以史为鉴,我们应该好好总结一下,张居正作为万历皇帝的老师,失败在什么地方?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有哪些启示?

张居正对万历教育之所以失败,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家长式的强制教育,根本不管学生能否接受,一厢情愿地进行灌输。学什么、怎么学完全张居正说了算,这种说一不二的作风,日积月累地伤害了小皇帝的自尊心;

二是要求过于严厉,使万历从一开始就十分惧怕。万历18岁时,有一次醉酒出丑,张居正和李太后十分气愤,不依不饶,李太后甚至动了更换皇帝的念头。最后万历痛哭流涕、表示要痛改前非,张居正逼着皇帝向全国百姓发布了一篇《罪已诏》算是了结了这件事,但是让已经成年的万历皇帝丢尽了面子。此后万历开始消极怠工,而这时他终生宠爱的郑贵妃也开始替代李太后和张居正,成为他的情感支柱;

三是根本不考虑万历的兴趣爱好。万历喜爱书法,字也写得不错,张居正为防止玩物丧志,重蹈南宋宋徽宗的覆辙,强行取消了每天的书法课;

四是张居正没有以身作则,对人严、对己宽,说一套做一套,特别是万历新政后期,张居正如日中天,大权独揽,贪图享受,飞扬跋扈,这边唱高调,那边搞腐败,严重影响了其在小皇帝心目中的形象。

张居正对万历皇帝采取的教育方式,是中国家长式教育的悲哀写照。我们现在许多老师和家长,仍然在采取张居正式的教育方式,这不得不引以深思。一个人的成长自有其一定的规律。每个人的天赋、生长的环境都是不一样的,然而我们的众多老师和家长,都用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来苛求孩子,希望他们人人考入名牌大学,个个出人头地,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引起孩子们的强烈逆反,甚至会做出一些激烈的、不理性的事情来。

张居正这个不称职的老师,培养出了万历这个揽权贪财的昏君,将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改革成果挥霍殆尽,确实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悲剧。

九、永远的张居正

和张居正同时代的名臣海瑞曾评价张居正是“工于谋国,拙于谋身”,意思是说张居正擅长于治理国家,而对自己身后的安危却疏于考量。历来很多文人包括一些专家学者,都颇为赞同海瑞的这个评价,我却不敢苟同。我认为海瑞只说对了一半,即张居正“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却并非如此。

张居正是我最为崇敬的中国古代政治人物。他身上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但我佩服他勇于改革、勇往直前的魄力与勇气。张居正从来就是一个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人们对他诟病颇多,然而他却并不理会这些,他知道推行改革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有坚韧不拔胆识与魄力,因此,他选择了不恤人言,他抱着“苟利社稷,生死以之”的态度和决心,大刀阔斧的推行着他的改革,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为了国家,为了社稷,他可以不顾个人的生死与荣辱。“念己既忘家殉国,惶恤其他,虽机阱满前、众镞攒体,孤不畏也”。 ?

以张居正的睿智,他并非不知道自己身后悲惨的下场,只不过为了国家、为了所谓的大明江山,为了天下苍生,他放弃了谋身,选择了谋国。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自己是张居正,有几个人能够为了国家而不顾身家性命,不顾及自己的后世。至少我不能,我无法做到这点,所以每当我想到张居正时,我都非常钦佩,他的勇气,他的魄力,还有他那义无反顾的担当精神。所以张居正并非工于谋国,拙于谋身,而是工于谋国,难于谋身!因为从本质上讲,谋国与谋身是一个矛盾体!张居正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王朝的悲剧,更是一种制度和文化的悲剧!

张居正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以一介草民闯荡二十余年,终成大器。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也有缺点,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一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一句话,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良心的人。

张居正,永远的张居正!

2010年4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