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教品德
15477100000013

第13章 修身敬业的品德(1)

修身,是古圣先贤所提倡的。在今天,修身也是一个普世真理。一个人只有“修好身”,才能“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即使一个人有再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但如果自身不具备良好的德行,那“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也只是个美丽的泡影而已。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具备修身敬业的品德,只有让孩子“扫一屋”,他才能“扫天下”。

勤劳肯干:开启孩子幸福一生的大门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中国)韩愈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意大利)达·芬奇

9岁的苏明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就是不喜欢做家务,平时连被子也不叠。妈妈说让他自己叠被子,他反驳道:“早上叠了晚上还是要散开,干吗费这劲呢?”

妈妈很无奈,经过反思后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当才让苏明养成了懒惰的毛病。苏明还没上学的时候,有一次想要帮忙拿碗筷,她当时就喝止了:“你别拿,会摔碎的。”不光是拿碗筷,当苏明想干别的事情时,她也是怕苏明做不好给自己添麻烦,不让他做。

从那时起,苏明就过着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如此懒惰也就不足为奇了。

妈妈决定要帮苏明改掉懒惰的坏习惯。一次,妈妈一副很累的样子坐在床上对苏明说:“明明,妈妈今天太累了,帮妈妈把碗刷了吧!”苏明看到妈妈很累,于是就去刷碗了。让妈妈吃惊的是,他不但刷得很干净,摆放得也十分整齐。妈妈发现,儿子并不是不会干活,只是没有机会干。她表扬苏明说:“干得不错,你真的长大了,能帮到妈妈了。”看到苏明很开心,她接着说道:“爸爸妈妈工作很累,以后你就帮爸爸妈妈分担一些家务吧!”

于是妈妈订立了家庭值日表,3个人轮流做家务。为了鼓励苏明,每次做完家务妈妈都会微笑着表扬他做得很好,而且还会在家庭值日表上为他挂上一朵小红花。

苏明做家务越来越细致,不但自己开始叠被子、洗衣服、刷碗筷,而且养成了勤快的好习惯,爸爸有时把衣服扔在沙发上时他也会主动收起来,看到灶台上有油污也会主动去清洗。妈妈赞叹道,孩子真的变了。

孩子很懒惰,做事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这是每一位父母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在教育孩子要勤劳时,父母往往不得要领,只是斥责孩子懒惰,或者告诉孩子必须做家务。这样的教育方式非但不能培养孩子勤劳肯干的品德,还会引发孩子的叛逆心理,适得其反。

案例中苏明的妈妈做得非常好,用一种很巧妙的方式引导孩子做家务,避免了直接说教的弊端。鼓励孩子,支持孩子,往好的方面引导孩子,让孩子渐渐地远离不良习惯,这是每位父母都应该做的。相比责骂,支持和引导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父母照顾孩子时总是尽量想得周全,无微不至。帮孩子收拾书包、洗衣服、叠被子……可也就是在这种照料中,孩子逐渐失去了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变得懒惰,习惯等待和拖延。一旦遇到困难,他不但不能主动克服困难,反而会退缩,并且找一大堆借口,推卸自己的责任,最终很可能一事无成。那么,父母如何做才能培养出孩子勤劳肯干的品德呢?

培养建议

建议一:让孩子自己整理房间

培养孩子勤劳的品质一定要从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地进行渗透。孩子一般都有自己的房间,但是往往到孩子十三四岁时,他的房间还是乱成一团,需要父母帮忙整理。

父母习惯给孩子整理房间,一边整理一边说着:“瞧你,把房间弄得跟个猪窝似的。” “哎呀,怎么这么乱糟糟啊”“你就不能自己整理下”等等。但是说归说,下次父母还是会帮他整理。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把父母的话当成了玩笑,一听而过,房间依旧是乱糟糟的一团。

父母要让他学会自己动手,不要因为孩子不做就替他做。可以在家中设立卫生评比机制,定时检查卫生,如果孩子做得好就表扬他,做得不好也不要斥责,而是在限定的时间内让他把该做的做完。这样持之以恒,让孩子逐渐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变得勤劳起来。

建议二:父母要给孩子做勤劳肯干的示范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榜样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如果父母勤劳肯干,把家庭环境整理得井井有条,孩子自然也会认为勤劳是理所当然的,自己也会在生活中这样去做;反之,如果父母本身懒惰邋遢,家里弄得乱糟糟,孩子在这种环境中很难培养出勤劳肯干的品德。

苏童是小学老师,班上有的孩子很邋遢,做作业也是马马虎虎,而有的孩子则衣着干净整齐,作业做得认真工整。她试着叫那些邋遢的孩子向那些干净整洁的孩子学习,可是效果不大。

直到开家长会时,她才找到原因:那些孩子都是很父母高度一致的。邋遢孩子的父母往往也比较邋遢,而那些衣着干净整齐的孩子的父母也是十分勤快干练的人。

所以,教育孩子勤劳要从父母自身做起,身教胜过言传。父母营造出勤劳的家庭氛围,创造一个整洁的家庭环境,孩子不可能不受到影响。父母同时要记住,在整理家庭环境时最好让孩子参与,不然他会一直认为那是别人的事情,自己还是什么也学不会。

建议三:带孩子去社会中体验劳动的价值

在农村,孩子们有很多机会体验劳动的辛苦。农忙的时候孩子不但要和父母一起干农活,还要在家里做饭。而在城市里,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机会就少得多。激烈的升学竞争让父母甚至不敢给孩子分配家务,更别提让孩子去体验劳动了。孩子每天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用做,甚至书包都是父母整理的,这样孩子怎么能学会勤劳呢?

在督促孩子学习的同时,父母不妨抽出一段时间带孩子去参与社会中的劳动。可以带孩子去果园帮忙采摘水果,去农村的亲戚家帮忙做一些农活,也可以让孩子去附近的敬老院帮老人打扫卫生、整理房间……孩子在付出努力的同时会看到自己的成果,同时在与外界交流接触中也了解了劳动的价值。

建议四:不要打击孩子劳动的积极性

就像案例中的苏明一样,很多孩子不是不喜欢做家务,而是被父母拒绝了。孩子做家务肯定不会像父母做得那样好,甚至有时父母让孩子帮忙会越帮越忙。这时,父母往往为了追求效率而说出这样的话:“你不要做了,我来做吧。”“你做不好”“把碗摔了怎么办”……

朱蕊7岁了,一次她看见家里的地脏了,于是拿起拖布沾了水去拖地。刚拖了两下,妈妈回来了,看到朱蕊在拖地,赶忙把拖把抢过来说道:“你拖地干嘛?让妈妈来做就可以了, 你去写作业去。”

朱蕊说道:“妈妈我来拖吧。”妈妈坚持地说:“你拖不干净的,回头我还得再拖一遍,有那时间你还不如写作业去。”朱蕊悻悻地离开了。

孩子很多时候是根据父母的反应来判断自己做得对不对。妈妈的反应无疑打击了朱蕊的劳动积极性。下次朱蕊再想要劳动时,可能会担心妈妈的态度而产生退缩的心理。其实,孩子不会做或者做不好都不要紧,父母要给他一个学习的机会,指导他,让他逐渐学会如何做家务。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需要注意,不要指责孩子做得不好,可以试着用微笑和拥抱去鼓励他,让他对劳动产生愉快的感觉,进而越来越乐于劳动。

建议五:不要用做家务惩罚孩子

学生犯了错误,有的老师会罚他做值日,用劳动来惩罚他。而有些父母也把做家务当做惩罚孩子的一种手段。这样做是相当不好的。因为把劳动和惩罚联系在一起时,孩子劳动时会产生厌烦、倦怠的心理,很难在劳动中体验到价值和成就感。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劳动是又脏又累的差事,只有犯错的人才会去做,从而厌倦劳动。

要培养孩子勤劳肯干的品德,就要让他热爱劳动,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劳动的价值,给孩子一种“劳动光荣”的心理暗示,千万不能用劳动来惩罚孩子。

金玉良言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生中的成就和幸福都是要靠勤劳的双手获得的,培养孩子勤劳肯干的品质会让孩子终生受益。在这个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我们更要注意培养孩子勤劳的品德,让孩子在面对享受和诱惑时不至于迷失,懂得用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美好的未来。

为人正直:孩子得到更多助力的法宝

什么是一块砖头的名誉感呢?那就是一块实实在在、名副其实的板材。什么是人的名誉感呢?这就是做一个正直的人。

——(美国)弗兰克·赖特

青年人应当不伤人,应当把个人所得的给与各人,应当避免虚伪与欺骗,应当显得恳挚悦人,这样学着去行正直。

——(捷克)夸美纽斯

雷行是一名大学生,出生于一个干部家庭,但是完全没有官宦子女的优越感和骄傲感。小时候,他曾经在一个干部子女很集中的小学读书。3年级的时候,父亲把他转到了一个普通小学。目的是不让他因为父亲是机关干部而有优越感,希望他同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没有特权,也不谋求特权。

中考的时候,他的成绩与重点一中只差了两分,但他毫不担心,因为他知道通过父亲广博的人脉,自己可以上一中。可是父亲的态度完全出乎他的意料,父亲不仅没有帮他进入一中,而且还明确告诉他:“要么就复读,要么就上普通中学。”

这虽然让雷行很失望,但他打心眼里尊重父亲。他也明白了做任何事情就必须凭借自己的实力。虽然当时没能上重点中学,但通过3年的努力学习,他最终考上了重点大学。

父母正直的行为为雷行作出了表率,让他明白了上学没有特权,要想上好学校,就要靠自己拼搏努力。父母正直的品行在雷行的心理扎根,为他以后的学习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直是一种明确的人生态度,即用良知指导行为,指导人生。这样的人拒绝邪恶和伪善,不随波逐流、随声附和,有勇气坚持自己的信念,包括有能力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待人接物过程中,也能够以一颗真诚平等的心对待一切人和事。

俗话说:“人间正道是沧桑。”光明正大的道路虽艰难,但是长远。可是,有些父母担心孩子太正直了,可能会愤世嫉俗,不顾别人的感受。其实,这是对正直理解上的偏差。正直不是迂腐、傻,而是当面对外界的诱惑或不正之风时,不迷失自己,会变通。

道德是做人之本,而正直恰恰就是道德之本。如果父母真想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要给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正直的品质。

培养建议

建议一:父母要做一个正直的人

《论语》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孩子不在说多少话,而是要用正确的行为感染孩子。这样不仅利于孩子成为一个正直的人,也利于维护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严。

父母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言而有信,在亲人、朋友面前不撒谎、不做假,对孩子也要信守诺言,不要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随意对孩子许下诺言;第二,不把公物带回家,不贪占小便宜;第三,敢于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第四,不在孩子面前谈论别人的是非,当孩子犯了错误,也不袒护、不包庇等。如果父母能做到这些,相信无形中正直已经植入孩子的心田了。

建议二:不让孩子投机取巧

一些父母为了孩子能在绘画、书法等比赛中崭露头角,取得暂时的“成绩”,不惜亲自参与甚至代劳;还有一些父母在孩子选举班干部、考学等方面,走后门,巴结老师,使得孩子“脱颖而出”……

事实上,这种“走捷径”的方式可能暂时能给孩子带来“实惠”,但是从长远角度来考虑,不仅会使他好逸恶劳,丧失拼搏的精神,更不不利于他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莉莉上小学5年级,最近学校组织“看看谁更巧”的手工展览活动,要求每人做一件手工作品。莉莉非常兴奋,准备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大展拳脚。

回家后,她请擅长刺绣的妈妈帮忙做一件。妈妈不仅拒绝了她,而且严肃地说:“这次活动是考验你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我帮你做的话,即使你得了第一名,也不属于你,而且你还欺骗了老师和同学。”

听了妈妈的话,莉莉低下了头。接着,妈妈继续说:“我相信你凭借想象力,也能完成一件好作品。”最后,在妈妈的鼓励下,莉莉独立完成了一件刺绣作品。

父母要告诉孩子,任何事情不能靠别人,也不能耍小聪明,投机取巧最后只会一无所得。相反,勤奋是通往成功的道路,只要有恒心,凭借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收获果实。

建议三:重视孩子成绩的真实性,而非高分

一些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存在一定的误区,盲目追求高分,却忽略了其成绩的真实性。这无疑不利于孩子养成诚实的品德。因此,父母应该主动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将注意力转移到其成绩的真实性上。

一个大学生曾回忆:“上小学的时候,一次期末考试,我因抄袭其他同学的试卷考了高分。爸爸妈妈见了高分,特别高兴,逢人便和亲戚朋友炫耀我的成绩。以后再考试时,为了不让爸爸妈妈失望,我都抄袭别人的。

“从此,我便生活在内疚里。每次听到爸爸妈妈的表扬,我都觉得是一种侮辱。直到上了初中,入学考试偶然考了班里第三名,我才发现,其实我自身也具备考高分的实力。”

这个学生比较有耻辱意识,他知道抄袭是不对的,但是已经被父母、亲戚朋友加入到好学生的行列,下不来了,所以一直处于内疚状态。可见,父母过高的期望可能成为孩子抄袭、作弊的诱因。因此,父母要调整心态,多关注孩子成绩的真实性,同时也要告诉他“高分固然重要,但是诚信的品质更重要”。

建议四:抓住教育时机,培养孩子的正义感

社会上有时会存在一些不诚实的行为,这对天性率真的孩子来说,绝对是一个冲击。这个时候,父母要告诉孩子,那种不正直的行为是不对的,也要平复孩子愤恨的心理,让他审视自己是不是也存在这种不良行为。

孩子天性率真,面对不齿的行为很容易愤世嫉俗。父母千万不要盲目打压,这种态度只会让孩子更加愤愤不平。家长可以鼓励他以帮助别人为出发点,善意地指正别人的错误。父母也要告诉孩子,对待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批评和帮助时要做到尊重别人。

金玉良言

父母要肯定孩子见义勇为的行为,告诉他坚持对的事情,不随波浊流,也不人云亦云。但是,一些孩子在正义感的驱使下帮助他人,不仅没能救助别人,还伤害了自己。所以,父母要告诉孩子见义勇为要有度,在能力不及的情况下,要向大人求助,不能鲁莽行事。

有同情心:让孩子有一颗感同身受的心

你不同情那跌倒人的痛苦,在你遇到困难时也将没有朋友帮忙。

——(伊朗)萨迪

一个对社会富有同情的人,虽然非亲非故,却远胜一千个姻亲世戚。

——(古希腊)欧里庇得斯

一位妈妈带着一个6岁的女儿逛公园,旁边一位一个十几岁的男孩手里拿着一根小棍,拨弄着一只小虫子。一会儿,小虫终于逃脱了那个男孩的手掌心,爬到了小女孩的脚下。女孩走上前去,毫不犹豫,用脚把虫子踩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