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教品德
15477100000014

第14章 修身敬业的品德(2)

这时,妈妈在旁边笑了起来,指着另一只小虫,对她说:“快点,快点,那里还有一只。”小女孩受到妈妈的鼓励,高兴地走上前去,又踩死了一只。女孩不甘心,踩完后,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

这位妈妈不仅不制止孩子,还教唆她的这种行为。也许人们不把这样的事情当成一回事,但是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儿,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孩子扭曲的心灵。

像清华大学某学生用硫酸泼熊事件、云南某男孩虐狗事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小事发展起来的。这些都是孩子缺失最基本的道德情感的表现。因此,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刻不容缓。

同情是人类一种美好的情感,也是人际交往中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一般有同情心的孩子,不会随意伤害小动物,能够理解别人,感受别人的困难和疾苦,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这种感受能让孩子更宽容,更理解别人的需要。相反,缺少同情心的孩子往往冷漠、孤僻、不合群,甚至挑剔,往往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不能感受别人的痛苦和需要,甚至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可见,缺乏同情心的孩子是非常可怜又可怕的。

其实,孩子天生具有一颗善良的心。只要父母加以保护,给予正面引导,孩子一定可以感受父母的辛劳,感受别人的需要,拥有一颗感同深受的心。

培养建议

建议一: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

和谐的家庭环境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遇到困难时,也能感受到父母真诚的理解和同情。一般在这样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比较有同情心,能够体谅父母的辛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从自身做起,多体谅对方,让家庭中少一些战争,多一份和睦。同时,当孩子犯错误或者考试成绩低时,父母也要多一份理解和关心,努力为他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

建议二:呵护孩子的怜悯之心

孩子的同情心是与生俱来的。他对一切事物,包括没有生命的事物都有感情。针对孩子所表现出的同情心,父母一定要予以肯定和尊重。

5岁的小雅和妈妈一起收拾房间,无意中发现一个破旧的布娃娃。小雅拿起布娃娃,略带悲伤地问:“妈妈,这个布娃娃怎么丢了一只眼睛,衣服也破了?”妈妈回答:“是被邻居的狗咬成这个样子的。”

小雅听了,皱了皱眉头,小声嘀咕着:“啊,那娃娃得多疼啊!”看着女儿伤心的表情,妈妈说:“要不,咱们一起给娃娃补上眼睛,做一身新衣服?”小雅听了,欢喜地跳了起来。说着,母女俩忙乎起来。

小雅对破旧的布娃娃流露出了怜悯之心,而妈妈的做法正是让她的怜悯心有一个发挥的机会,这种做法值得父母借鉴。在遇到这种类似的情况时,父母一定不能嘲笑孩子的幼稚,而是鼓励他的善心,呵护他的同情心。

即使孩子的好心有一些过激行为,比如,为了不让小狗乱跑,揪住他的尾巴,诸如此类的行为,父母也不能胡乱指责,而是要采取恰当的方式纠正他的行为,从而保护好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善良的情感。

建议三:让孩子做小动物的“爱心大使”

孩子天真善良,喜欢观察蚂蚁筑窝、蜘蛛织网。作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善良纯洁的天性,陪着孩子一起善待动物,鼓励他的善行。

10岁的李琳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一天,她怯生生地走到妈妈面前,说:“妈妈,我房间的玻璃坏了。”妈妈问道:“怎么搞的?”她低着头:“今天早上有两只蝴蝶飞进我房间,我赶来赶去,总有一只飞不出去。我想让它们结伴去玩儿,于是就把窗户打开了,可是没想到风太大,打碎了玻璃。”

妈妈看见女儿如此善良,也没有再批评她,而是摸了摸她的头,说“你救蝴蝶是好事,别内疚了!走,和妈妈找换玻璃的师傅去。”

当妈妈知道李琳因为救蝴蝶儿打碎了玻璃的时候,没有批评她,而是安慰了犯错误的她。妈妈的态度无疑肯定了她热爱小动物的行为,保护了她善良的天性。因此,当孩子救助小动物或者喂小动物食物的时候,父母一定要予以支持,鼓励他善待动物。

建议四:引导孩子同情其他小朋友

一群孩子玩闹时,当有一个小朋友摔倒了,其他孩子见状哈哈大笑。这个时候,父母不要责怪孩子没有同情心,因为他是被摔倒的小朋友突如其来的动作惹笑了。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感受他人的感受,进而让孩子关心他。

一群六七岁的孩子在巷子里玩儿,只见一个小孩踩在沙子上,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其他小朋友笑了起来。这时,光明的妈妈跑过去,拉着摔倒的小朋友动手,说:“哎呦,亚飞的手摔破了,都流血了。”小朋友们听了,顿时不笑了,纷纷跑过来,看他的手,有的还问他:“疼不疼?”妈妈继续说:“谁帮忙把他扶起来?”只见几个小朋友搀扶着他坐到了台阶上。

光明的妈妈通过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安慰、搀扶跌倒的孩子,以激起他们对小朋友的同情心。这种方式值得父母借鉴。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孩子富有同情心的表现和行为,父母要多表扬,多鼓励,使他日益增强的同情心越来越稳固。

建议五:鼓励孩子向弱者伸出援助之手

社会中总有一些弱势群体值得人们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和关心,比如,敬老院里的孤寡老人、残障人士、贫困地区的儿童等等。父母可以借助媒体,让孩子了解他们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引导孩子进行爱心捐赠活动,比如,鼓励孩子捐赠零花钱,为他们捐献书本、衣物和玩具,甚至送上祝福的话语等。

父母也可以鼓励孩子帮助路边上的乞丐,以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当然,父母要教孩子辨别乞丐的真伪,不要让那些“职业”乞丐利用了人们的爱心。

金玉良言

一般来说,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或溺爱都会导致孩子的性格比较冷漠,不懂得替别人着想。所以宽松和谐、管教有度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此外,父母要想让孩子体察别人的感受,父母先要以身作则,做一个热心肠的人,从关注孩子的需求开始,重视他心理健康的发展。

无私无我:给孩子一颗远离自私自利的心

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

——(中国)吕坤

大明无私照,至公无私亲。

——(中国)张蕴古

8岁的琪琪是家里的独生女,她非常小气,平时家里来了小朋友,她的玩具都不肯让别人玩,分给她的糖果饼干,即使她不爱吃也会自己放好,不肯送给别人。

有一次,琪琪的姨妈提了两盒糕点来琪琪家,一盒是送给琪琪妈妈的,另一盒是要送去给琪琪外婆的。从姨妈一进门,琪琪就开始“监控”那两盒糕点。当姨妈吃过饭,准备拿另一盒糕点去琪琪外婆家时,琪琪立即飞奔过来扯着糕点盒不肯松手。任父母怎么劝说,她都大哭大闹坚持不让姨妈拿走糕点。琪琪妈妈满脸尴尬地说:“唉!我怎么会生出这么一个自私小气的孩子!”

后来,琪琪放学回家后常常闷闷不乐。妈妈向老师去了解情况,老师说琪琪在学校和同学相处时,要求谁也不准动她的东西,否则不是去告老师就是和同学吵架。渐渐地,大家都不喜欢和琪琪一起玩,她渐渐地被同学们孤立了。

自私的孩子除了具有食物不肯给别人吃、玩具或学习用品不愿借给他人等明显的特点外,还具有占有欲强、极力保护自己的物品、时常抢夺不属于自己的物品、心胸狭窄、奉献精神差、斤斤计较、爱讲条件、孤僻多疑等特征。

孩子在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时,他的心理活动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在这个关键时期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很容易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特别是祖辈和父母的众星捧月的态度,容易使孩子形成说一不二的性格,这样会助长他的独占欲,也会强化他的自我中心意识。

宠爱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发展,会让他将自己局限于自我的狭小空间内,只知道享受和索取,变得情感冷漠、性格极端。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关注他人、爱护他人、为他人付出。这样才能让孩子在越来越注重合作精神的社会中立足,不至于被排斥和孤立。

培养建议

建议一:给孩子无条件的理智的爱

一个没有被父母无条件地爱过的孩子,是不会真正爱别人的,他往往自私而冷漠,不懂得顾及他人的感受。让孩子做到无私无我,父母首先要无条件地去理智地爱孩子,让他感受到爱的温暖,并自然而然地去爱他人、为他人付出。

让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并不是要无条件地包容孩子犯错,而是无论他有哪些缺点和不足,亦不管自己对他的期望有多高,还不管孩子的表现如何,都要对孩子给予并表示爱。不因他表现不佳而厌恶,也不因他总让自己失望而不耐烦。

9岁的琳琳学习很好,妈妈也很注重她的成绩,为了督促琳琳努力,妈妈常说:“琳琳要加油哦,要是考不进前五名,妈妈可就不爱你了。”

有一次,琳琳考了第七名,站在家门口不敢进门。爸爸下班看到站在门口的女儿问:“琳琳站在这里做什么?为什么不回家?”她沉吟半天突然“哇”得一声哭了,说:“我没考进前五名。妈妈很可能已经不想要我了。”

常常听到有父母对孩子说:“你要乖,不乖妈妈就不要你了!”“再考这么点分,我就没你这个儿子!”类似于这样的话,会让孩子觉得只有自己做到某种程度,父母才会继续爱自己。如果孩子不觉得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无条件的,他就不会有安全感,更不能舒展自己的心灵去坦然地爱别人。

所以,父母应该肯定孩子的价值,并让他懂得无论如何父母都会一直爱他。这样,他在长大后,也会无条件地去帮助和关爱他人。当然,这种无条件的爱是理智的爱,而不是溺爱。

建议二:教孩子学会奉献

有谚语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谁都有需要帮助的是时候,施人以援手对被帮助者是一种幸运,对助人者也是一件乐事。奉献,从来都不只是单方面的付出,当孩子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会温暖自己的心灵。

11岁的张纯从小生长在富裕的家庭中,但她从不乱花钱。爸爸为她在银行开了一个账户,并让她把每年的压岁钱存在里面,并常常半开玩笑地告诉她说:“这里面可是你以后上大学的钱。”

有一次,爸爸带她去参加捐资助学的慈善会,想不到张纯竟然把自己账户里的积攒多年的15000元钱都捐了出去。事后,爸爸问张纯:“你把钱都捐了,以后怎么上大学啊?”张纯以为自己真没有钱上大学了,但还是咬了咬唇说:“可是,山里的孩子已经连小学都念不了了。”爸爸笑着拍拍她的肩膀说:“女儿!你是好样的!”

有人说,一个心里只有自己的人是痛苦的,因为总会患得患失不易满足,而处处为他人着想、为他人奉献的人却是幸福,因为总会在别人的快乐中得到满足。所谓“得道者多助”,让孩子学会为他人付出,为他人做贡献,他才会得到更多人的赏识和帮助。得与失,不是简单的加减法,一个勇于放下自我、奉献自己的人,注定能比自私的人得到更多的幸福。

建议三:正确纠正孩子的自私行为

当父母发现孩子的自我意识较强,表现得过于自私时,要及时地帮他纠正。

首先,父母要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要合理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让他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家庭是成员是平等的,消除他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再者,还要引导孩子尊重和关心长辈,要学会在享受时先想到长辈。如吃饭时要引导孩子将好吃的菜先夹给长辈,舒适的位置要让长辈坐。

另外,父母还要在生活中让孩子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自己洗手帕、整理书包,给父母倒茶水。让孩子体验父母劳动的辛苦,能让他懂得体谅父母、感恩父母,并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在关注他人的过程中,孩子会了解到他人的需求,同时也会渐渐远离狭隘的自我中心,从而避免自私自利行为的产生。

建议四:孩子要“独生群养”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在家被长辈宠爱,所以自我意识较强,遇事往往先想到自己。由于缺乏和同龄人相处的机会,自然也会缺乏与人分享、协作的经验,但是一个自私狭隘、不会合作的人,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所以,父母要多给孩子与他人相处的机会。

8岁的甜甜和月月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周末她们在父母的带领下,来到同一小区9岁的冉冉家过周末。吃饭时,3个孩子分到了3种不同的糕点,他们经过商议,决定把盘子里的糕点切成小块,先给宝宝的爷爷、奶奶品尝,然后再互相交换着吃。看到3个孩子知道先孝敬老人,再主动与人分享,他们的父母都特别高兴。

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他们就能互帮互助、互相学习,遇事一起讨论,逐渐改掉独生子女自私的毛病。这种“独生群养”的教育方式,能够有效发挥集体的力量,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让他不过分关注自我,学会综合大家的意见。不过,一旦发现某个孩子身上有较严重的缺点或错误,父母也应该及时纠正,以防传染给其他孩子。

金玉良言

一个享受真爱、懂得爱别人的孩子是不会自私的,而自私的孩子经过父母的耐心引导也会慢慢摒弃以自我中心的坏毛病,从而学会关爱他人。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社会不需要自私的人,因为只有不自私的人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才能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

爱心满怀:把仁爱的种子播在孩子心里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中国)孟子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

——(英国)莎士比亚

赵清今年上初中1年级,是个热心肠的孩子。

一天放学回到家,赵清就兴奋地说:“妈妈,我今天做了一件好事,在公交车上,我看见一个小偷正把手伸向一位阿姨的挎包,我当时就在那位阿姨的侧面,看得一清二楚。于是,我拼命向那位阿姨使眼色,暗示那位阿姨。最终,那个阿姨明白了我的意思,一下用手把包捂住了。那个小偷瞬间把手缩了回去,最终没得逞。”说完,赵清露出得意的神情继续说:“妈妈,我是不是智勇双全?”

可是,妈妈不但没有表扬女儿,而是狠狠地说道:“还智勇双全呢?没准哪天就被小偷围攻了。以后这种闲事少管啊!”赵清辩驳道:“妈妈,我也不傻,我又没有大声嚷嚷有小偷,而是暗自里提醒了那个阿姨而已,放心,这种事情我有分寸的。”

妈妈更严肃了,说:“那也不行,你一个小姑娘,万一出事怎么办啊?再加上车上那么多人都不管,怎么就你这么热心啊?”

其实,生活中就是应该多一些像赵清这样有爱心的人,违法乱纪的人才不敢这么嚣张,社会也才能多一些安定与和谐。而赵清的见义勇为不仅没有得到妈妈的肯定,反而被妈妈批评了一顿,使得赵清不仅不理解妈妈的冷漠,更远离了妈妈的教育。

其实,妈妈完全可以先肯定赵清的爱心行为,然后告诉孩子保护自己的方法,这样才能鼓励孩子爱心助人的同时,又不会伤害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