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孙中山全传
15491200000010

第10章 求学之路(3)

他边走边想,这些洋人到底嘲笑自己什么呢?他往周围看了看,终于明白了。洋人所穿的,是短捷挺刮的西装,系着领带,梳着分头,蹬着锃亮的皮鞋;而自己,穿的是长袍马褂,戴着瓜皮圆帽,脖子后还垂着根小辫子,走起路来晃晃荡荡的,确实与学校的整个环境氛围有些不协调。但是,他转念一想,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民族风俗与习惯,谁也不能说就一定比别国强。而嘲笑别人,只能是自己无知的一种表现,就像自己第一次看到轮船上的海葬那样,硬要以自己所习惯的土葬去否走别人的海葬,那不是显得很幼稚、很可笑吗?

这样一想,孙中山的气就平息了。他觉得不值得为这事生气。那些洋人要笑,就让他们笑去好了。

可是那些洋人都并不觉得嘲笑别人是什么幼稚无知,相反,他们把孙中山的宽宏大度当作软弱可欺,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嘲笑与凌辱泼向孙中山。

一天,孙中山坐在一棵大树下看书,正看得入神。突然,一阵巨疼从头部传遍全身,原来是一个顽皮的洋同学,紧紧攥住了他的辫子。孙中山连忙护住头发,以减轻疼痛。然后偏转身子,大喊道:“快放开!快放开!”可那顽皮蛋不仅没松手,反而绕着树干转来转去,开心得哇哇大叫。顿时,又围上来几个洋同学,他们像看把戏似的,看着孙中山被拖来拖去,用手捂住头顶的痛苦模样,反而一个个乐得哈哈大笑。那攥辫子的家伙开心够了,才松开手。孙中山怒火中烧,他握紧拳头,忽地冲上前去,猛地一拳,狠狠地落在那洋小子的脸上。那洋小子正在得意,突然被打得后退了几步,疼得哇哇喊叫起来。他一清醒过来,连忙摆出架势同孙中山扭打起来。但这洋小子万万没有想到,眼前这个文静瘦弱的中国学生,力气竟然那样大,他不仅占不了丝毫的便宜,反倒被孙中山推搡得晃来晃去,好几次差点摔倒。尤其是他的拳头一碰上孙中山的拳头,就像撞在坚硬的铁块上,骨头像是断了似的,他不免有些发怵了。

旁边的同学见事情闹大了,忙上来将他俩拉开。孙中山仍是怒气未消,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那洋小子自知理亏,又不是孙中山的对手,就借着同学们劝阻之机,顺势下了台阶,嘴里喃喃地走开了。

从此,那些洋同学再也不敢拿孙中山开玩笑,更不敢欺辱他了。那天,孙中山回到自己的宿舍,依然愤愤不平。但同时,他又感到脖后的小辫子确实别扭。他叹口气,握住自己的辫子,陷入了沉思。同室的同学看着孙中山那又气又闷的样子,就劝他,干脆把辫子剪掉算了。孙中山确实很想把辫子剪掉,但他并不图一时之快意,他想得很深很远。

过了一会儿,他才回答道:

“留辫子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的结果。我一个人剪掉辫子又有什么用,这耻辱还不是留在所有中国人的头上?等到大多数中国人都想将辫子剪去的时候,我也会毫不迟疑地剪去的。到那时,我们还应该把中国人所遭受的其他种种耻辱一同洗雪掉。”

孙中山说完,又陷入了沉思。光阴荏苒。孙中山已在意奥兰尼学习了两年。在这两年里,孙中山除了学习了很多西方的知识,也接触到了西方的《圣经》,并逐渐迷上了基督教。而这样一来,便引发了孙中山与他大哥的尖锐冲突。

《圣经》也是意奥兰尼学校的必修课程。为了使学校内的华侨寄宿生成为忠实的基督徒,校长韦礼士牧师费了不少心思,花了很大工夫。

韦礼士牧师单把几个中国学生集中起来,专门派了一位牧师去给他们讲授《圣经》。一开始,孙中山和他的同胞都很反感,根本不想听福音传教士的宗教宣传,他们甚至以罢课相威胁,弄得那位牧师毫无办法,只好抱着经文,愤愤离去。

这时,韦礼士校长来了。他对中国学生说,“你们如果不想听福音,那也可以,但必须离开意奥兰尼学校。”这就意味着,要在意奥兰尼呆下去,就必须研习经文。孙中山和同学们面面相觑,无可奈何,不敢再说什么,只好屈从了。

但先前的那位牧师却无论如何不肯再来。于是,韦礼士校长便亲自担当起给中国学生传教的任务。他讲课,严谨不苟,要求他的学生必须熟悉经文,不容有半点的偷懒与疏漏。同时又规定他们必须和学校所有的寄宿生一样,每天早晚两次在学校教堂祈祷,星期天则要到学校附近的圣安德勒教堂参加唱诗班,作礼拜。没有特殊情况,绝不允许缺席。

韦礼士牧师对学生要求很严,态度则显得温和亲切。他从不高声说话,但是在平和的话语中却给人一种无可辩驳的力量。他不时地与他的夫人一道,来到中国寄宿生中间,与他们同桌吃饭,一边吃,一边与孙中山等闲聊几句,并且常常讨论教义,又使得学生们愿意与他接近。

就这样,韦礼士校长用强制与诱导的两种手段,把孙中山等中国学生都吸引到基督教上去了。

于是孙中山对基督教的教义十分向往和推崇起来。他不仅专心攻读《圣经》,认真按照韦礼士校长的要求去做,而且热心参加各种各样的宗教活动,俨然成了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觉得这样做还不够,为了表现他的虔诚和对基督教的信念,他甚至萌发了要受洗入教的念头。

一次,孙眉来学校看望孙中山,孙中山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大哥。大哥一听,气得大发雷霆,咆哮道:

“谁让你信基督教的?竟然还想入教做基督徒。你趁早死了这份心!否则我就停你的学,叫你回老家去。听见没有?”

兄弟之间一向相处得很好,孙中山十分敬重他的大哥,很感激大哥带他走出落后的中国乡村,送他来这样的学校学习西方的知识。孙眉则非常关心、爱护他的阿弟,很喜欢阿弟的机灵、聪慧,喜欢阿弟的文静、有礼、肯干、好学。可是,今天的大哥,怎么发这么大的火?

孙眉的怒火其实早已孕育了。只不过到今天才一下子集中爆发出来。那是两个月之前,学校放暑假。孙中山回到孙眉的农场,他看到屋里烛光辉映,香烟缭绕,有病的工人,不找医生医治,却跑在关羽神像前,口中念念有词,虔诚地祈求夫帝保佑,驱除病魔。他对这种愚昧行为感到气恼,就劝导那些工人,说:“生了病,应该请医生治疗,关羽不过是三国时蜀国的大将。战败让孙权给杀了。他连自己都保不住,怎么可能降福人间,替后人消灾免病呢。”

接着,孙中山来到大哥的房里,悄悄地把大哥供奉的关羽画像扯碎扔掉了。

那时,旅居檀香山的粤籍华侨,都供奉关羽。因为,关羽忠肝义胆、患难与共的品格,正是他们所需要的一种精神寄托。他们希望关羽能带来好运,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可孙中山竟然把关羽的像撕碎了,这实在是大大触犯了众怒。对此,孙眉当然也很生气,但他那时以为是阿弟调皮,也就没多责怪他。

岂知他撕碎关羽像,原因竟然是信上了外国宗教!这真是忘本和大逆不道!

孙中山还从未见过大哥发这样的火。他惶惶然瞥了大哥一眼,心里不觉有些害怕。尽管他心里很是不服,他不明白入教有什么不好?也不明白入教妨碍了大哥什么,以至大哥要如此强烈地反对。但是,他不想把事情弄僵,既不想拂了大哥的面子,更不想失去求学的机会。于是他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用沉默来表示应允大哥的要求。

这时,韦礼士校长正好也在一旁,他见孙眉如此强烈地反对孙中山入教,便堆下笑来,一面劝孙眉不要生气,一面又劝孙中山,让他听大哥的话,暂时不要入教。

一场冲突就这样平息下来。但这只是表面上的暂时平静,孙中山与孙眉都是性格刚强的人。他们只要认定了某件事没做错,就不会轻易改变和放弃。

隔膜产生了,而兄弟俩相似的倔强个性正孕育着一场更大的冲突。

辍学回国

经过三年的系统学习,孙中山在意奥兰尼学校毕业了。这个刚入校连英文字母都不识的中国学生,不仅毕业了,而且成绩优异,获得了英语文法第二名。

1882年7月27日,意奥兰尼学校举行了一个隆重而盛大的毕业典礼。所有毕业生,像过节一样兴奋、激动。他们穿着新衣服,排着整齐的队伍,进入了学校的操场。操场上已临时搭起了一个主席台,装饰得隆重而华丽。突然,会场骚动起来,接着爆发了一阵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原来是夏威夷国王和王后来了。国王和王后不仅要参加他们的毕业典礼,而且要亲自为学习成绩优异的毕业生授奖。

孙中山的心情激动得无以夏加,他的勤奋终于有了回报。他没有辜负自己,也没有辜负他大哥,更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

毕业典礼开始了。首先由韦礼士校长作了个简短的讲话,他祝福所有的学生顺利毕业,祝福他们今后继续深造,获得更多的知识。

然后,就由国王和王后向获奖者颁奖。孙中山迈着自豪的步伐,在人们惊羡和赞叹的目光中,健步走向主席台,来到国王和王后的身前。国王拿起准备好的奖品--一本精致的讲述中国故事的书,放在孙中山伸出的手上。孙中山恭恭敬敬地行了礼,接过奖品,又在所有人的惊叹声中,喜气洋洋地回到原来的位子。左右前后的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要看那本由国王奖给的书。孙中山任由他们把书传来传去。因为让大家都来分享自己的欢乐,是最为高兴和惬意的事。毕业典礼结束了。孙中山准备回宿舍,突然,他听到韦礼士校长在喊他。孙中山连忙跑过去。“请把那本书给我。”孙中山吃了一惊,不解地看着校长。校长接着说:“我要把你获得的奖品,亲自送到你大哥的手里。”是这么回事,孙中山尚未平静的心,又激动和兴奋起来。

第二天,毕业离校的孙中山,与韦礼土校长一同来到了大哥的牧场。孙眉听说校长亲临牧场,连忙迎了出来。他们一同走进办公室。刚一坐定,韦礼士校长就向孙眉介绍了孙中山这几年的学习情况,称赞他是个勤奋好学、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以优异成绩毕业,并受到夏威夷国王的亲自颁奖。

他一边说,一边从提包里掏出那本作为奖品的书,然后站起身郑重其事地交到孙眉手上,说:

“我为你有这样出色的弟弟而感到自豪。”孙眉亦连忙站起,双手接过那本书,高兴得眉飞色舞。

这时,一些侨工在办公室的窗口探头朝里面张望,见是孙中山获奖,都一起欢呼起来。孙眉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兴奋,紧紧握住韦礼士校长的手,连声说:

“感谢校长,感谢学校的老师”。然后,他喊来管事,吩咐道:为庆祝阿弟毕业,祝贺阿弟获奖,牧场休假一天,并设宴招待韦礼士校长和牧场里所有的工人。孙眉向韦礼士校长提出邀请,校长欣然同意了。

整个牧场顿时像过年一样忙碌起来。工人们一个个喜笑颜开,扬眉吐气。

孙中山获奖,就是他们自己获奖。孙中山的荣誉,就是他们的荣誉,也就是夏威夷整个华人社会的荣誉。工人们兴奋不已,啧啧赞叹孙中山为他们带来荣光,许多人都主动为宴会忙碌,宴会自始至终充满了融洽、热烈的气氛。这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多年之后都不能忘怀。

而最高兴的人,是孙中山的大哥。他向韦礼士校长连连敬酒,喝得满脸泛红。乘着酒兴,喜气洋洋的孙眉当众宣布,他要把自己的部分财产划归到他阿弟的名下,作为对阿弟学业优异的奖励。

韦礼士校长听了,带头鼓起掌来,孙眉和牧场的工人也跟着一起鼓掌。作为主角的孙中山,那一整天都沉浸在兴奋之中。他的兴奋,只是出自对成功本身的喜悦,只是对大哥以及所有华工给予他的友好支持及鼓励的一种对等的反应。至于财产什么的,他根本无所谓。他甚至有些奇怪,大哥何必要这样做呢?可是孙眉却郑重其事。他学着西方人在财产问题上的处理方法,到律师所办理了相应的手续。毕业后的孙中山,自然还想继续求学。但所有的学校都放了假,再入学,那也是秋天的事。这期间,有近两个月的空闲。自小做惯活儿的孙中山,可不是个能闲得住的人。他向大哥主动提出,要去茄荷蕾店铺帮忙。

孙眉看了阿弟,以为是他的财产分割促使弟弟改变了主张,使他对从商有了兴趣,自然十分高兴。

孙中山来到茄荷蕾店铺。这时的他已不是三年前的那个小伙计了,他不仅长高长大了,更有了丰富的知识和不凡的辨别、鉴赏能力。

他以一种审慎的眼光,打量着店铺。还是过去的老样子,店铺里的货架,只是简单的一字排开,显得单调、呆板。各种货物码砖似地堆放在架上,架前是一排篓子,给人以零乱、拥挤的感觉。“应该变一变”,他想。于是,他与管事的一商量,就发动店员们一起动手,重新布置店铺。

首先是把店铺的主要构件货架,进行了不同的组合搭配。正面是四个大货架,几个小货架则对称地放在左右两边。里边的货物,根据不同的形状、色彩,重新堆放,摆成不同的姿势,既醒目又美观。装满水果的各种篓子,集中放在店堂的中央,形成一个长方形,四面留出走道,便于客人挑选购买。

然后买了一些花瓶、鲜花和小小的装饰品,安放在柜台上,或挂在空余的墙壁上。

孙中山一面指挥,一面亲自动手,弄得一身汗,一身灰。不一会儿,全部整理好了。

重新布置后的店堂焕然一新,整洁而美观,店员们都夸孙中山有眼力、会安排。孙中山擦擦头上的汗,看着自己创造的劳动成果,也满意地笑了。

干了一段时间,孙中山向大哥提出了继续求学的要求。对此,孙眉感到意外。在他看来,孙中山的学识,已足够在商业上应用了,何必再花费那许多功夫。可孙中山的志趣并不在商业上,他要继续深造,要求得人生更多更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孙眉只好同意。但他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孙中山必须断绝与基督徒的来往。孙中山自然不肯答应。但为了求学,他没有公开顶撞大哥,仍然以沉默来表示他的服从。孙眉这才为孙中山联系安排了一所中学。到了秋季开学时,孙中山又来到了火奴鲁鲁,重新跨入了学校大门。这次所进的是一所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设的高级中学,名叫奥阿厚书院。孙中山更勤奋了。他已经打开了知识宝库的大门,但他还须深入到宝库中去,去获得更多更好的宝藏。他已经尝过勤奋带来的喜悦和甘甜,他还须用勤奋来创造更大的喜悦和甜蜜的成果。他的生活,就只是上课,看书,看书,上课。从宿舍到教室,从教室到宿舍,两点一线,十分明确。节假日,他也不想回到大哥的牧场去,只是埋头于书本之中。

在苦读的同时,孙中山仍然对基督教一往情深。他坚持参加早晚的祈祷,按时去教堂做礼拜,而且与韦礼士校长保持紧密的联系,常常去意奥兰尼学校,向韦礼士牧师请教经文中的一些问题。

孙中山好久没回牧场,引起了孙眉的不满。一个星期天,见孙中山又没回去,孙眉便赶到奥阿厚书院,想看看他的弟弟究竟在干些什么。

孙眉来到奥阿厚,宿舍的门上挂着锁,教室里静悄悄的,不见一个人影,人上哪去了呢?问同学,都说不知道。最后有个同学告诉他,说孙中山可能去了意奥兰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