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于孙中山来说,是多么巨大的荣誉。
行医受挫
二十六岁的孙中山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了。但是,这个高才生,却不能在香港行医。
原来,在香港医学局看来,西医书院的课程并没有完全按照英国的标准设置,因此,它的毕业文凭就不能承认,它的毕业生也就没有行医香港的权利。
对此,孙中山愤愤不平,可是又没办法去改变现实。无可奈何之下,就打算在香港开设一家药房,于是让陈少白代他草拟一份招股章程。
康德黎博士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孙中山这样做很不妥,因为在英国,医生的地位很高,是社会的“上等人”,做买卖的自然不能入流,于是,就亲自赶到孙中山那里,劝他不要这佯做。博士带点生气的口吻说:
“用你的名字开药房?你怎么能做这样的事!要知道.你是西医书院第一届第一名的学生,应该自爱才是。”
孙中山无话可说,他理解老师的一片苦心,最后他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计划。
然而,康德黎对自己的得意门生也并不足劝劝就了事,他非常关心孙中山以及另一名高才生江英华的前途,他利用自己的影响与地位,为他们四处奔走。最后请香港总督罗便臣驰书英国驻北京公使,托英国公使向北洋大臣李鸿章陈述孙中山、江英华两人“识优学良,能耐劳苦”,“请予任用”。
李鸿章给了英国公使一个面子,即覆函表示同意,说:二人可来京候缺,每人暂给月俸五十元,授予“钦命五品军牌”。
孙中山非常感谢康德黎博士的大力举荐。京城人多,各色人物都有,在那里一定可以结交更多的有识之士,使他们与自己一样,向往并从事“医国事业”。
于是,孙中山改变了原来在香港、广州活动的打算,同意与江英华一道上京赴任。
康德黎博士见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心里十分高兴,就亲自带领两位得意弟子直奔广州。
到达广州之后,他们住了下来。因为是北上赴任,必须向李鸿章的哥哥两广督李翰章领取军牌。这本是件小事,很快就能办好的。但他们上总督府求见,却被门吏挡住了,要他们三天后再来。他们只好等着,白白等了三天。憋得孙中山一肚子气没处发泄。
三天后,总算见到了李翰章。李翰章阴阳怪气,打了几句官腔,又对孙中山、江英华教训几句,然后让他们去办理有关手续。
手续十分繁琐,跑这跑那,跑得孙中山身上直冒汗。最后,衙吏还要他们填写一张表格。孙中山拿起表格一看,表格要求填出一家三代明细履历。
“这不是侮辱人格么?”领取军牌的是我,为什么还要填上祖父与父亲的情况?
孙中山原本就因为等啊、跑啊憋了一肚子气一肚子火,这下一齐爆发出来。他把表格掷还给衙吏,掉头就走了。
于是,孙中山想到了澳门。还是在西医书院读书时,有一年假期回家经过澳门,曾经为当地绅士、镜湖医院董事曹子基、何穗田的家人治过病,那是久治不愈的一种病。孙中山经过详细诊断,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很快使病情有了起色。等开学返校再路过澳门时,孙中山又根据病情对用药作了调整,终于使病人迅速恢复了健康。大家对孙中山的医术赞叹不已,赞他“妙手回春,华佗再世”,并热情地发出邀请,希望他毕业后来镜湖医院就职。
如今,香港难留,北上又不成,孙中山使决定去澳门碰碰运气。孙中山到了澳门,来到镜湖医院。由于他在镜湖医院留下了好印象,立即被聘任为这个医院的主治医生。镜湖医院是一家慈善医院,专用中医中药给病人治病。孙中山的受聘,使他成为这家医院的第一个西医医生,因此,医院打破了专用中医中药的惯例,开创了中西医兼用的薪的格局。
但是,受聘于镜湖医院,并不能使孙中山满足。他想自己开一家医院,单独行医。而这个愿望,在孙中山到达澳门之后不久,就实现了。
1892年12月18日,澳门大街出现了一家中西药店。它是孙中山开办的。为了开办这家药店、实现自己单独行医的愿望,孙中山四处奔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最后通过老朋友杨鹤龄,终于说通澳门豪富、杨鹤龄的七妹夫吴节薇同意作担保还银人,向镜湖医院贷款本银二千元。才解决了开办药店的最根本的资金问题。
中西药店的出现,结束了中国籍西医从未在澳门开业的历史、孙中山成为中国籍西医在澳门开业的第一人。
中西药店是办起来了,但是它的前途如何,却令孙中山十分担忧。他的一些朋友也对孙中山能办好药店、收回投资持怀疑态度。一家颇有影响的医学杂志《中华基督教医学报》曾刊文指出,说行医治病,“在香港或者上海这样的地方机会尚且有限,何况别处?”
机会有限,并不是说中国人很少生病,而是由于迷信、愚昧和偏见在作祟,使得很多生病的中国人,常常不是是求医而求神明,或者只相信中医而忌讳西医,甚至心甘情愿地投向巫婆和江湖骗子的圈套中。
孙中山决心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精湛医术来改变人们的观念,纠正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在这方面,他有过一次亲身实践。
1892年春天,在孙中山即将从西医书院毕业的时候,孙眉从檀香山汇来一大笔钱,要给家里盖座新楼。为此,孙中山特地赶回翠亨,亲自设计建筑图样,将1885年孙眉所建的一所房宅加以扩建,建成一幢中西式结合的两层楼房。新居落成,孙中山亲笔写了一副四字对联,张贴在大门两旁,对联云:
“一椽得所,五桂安居”,表达了孙中山新居落成后的欣喜之情。这幢楼房,就是今天供人参观的“孙中山故居”。
这里要说的,是楼房即将竣工时发生的一件事。建筑的最后一道工序,是为楼房砌一道围墙。几个被孙中山请来的工人,在工地上已连续干了一个多月。其中一位工人上长了一个久治不愈的大疮,虽然疼痛,但他仍然坚持出工做活。
一天,庭院外传来了“咚、咚、咚”的竹筒敲击声,工人们一听都知道是来了江湖医生,都催促那位生疮的工人去找江湖郎中治一治。
生疮的工人已备受折磨,听说来了江湖医生,就像盼到了救星一般,连忙跑出去喊住那江湖郎中。其他几个工人也都放下手中的活,一起出来看热闹,看看江湖医生是如何治病的。
江湖医生摸摸那工人的腿,又看看他的神色,知道那工人的心情很焦急,就说:
“这个大疮有奇毒,再拖下去就麻烦了。我包你治好,但得付五两银子。”工人们一听都一起嘘起来,“啊呀,这么贵呀!除个小疮就要花这么一大笔钱!你该不是敲竹杠吧?”生疮的工人面有难色,再三恳求说:“医生你就行行好,便宜一点吧。”
“不行不行,没有这么多钱,我是不会替你治的。”那江湖医生丝毫不肯让步。
工人们便一边嚷,一边帮着说,声音越来越杂,越来越响。惊动了正在屋里看书的孙中山,他便走出院子来,想看个究竟。当问明白是这么回事之后,就对那工人说:
“我是个医生,你有病为什么不叫我来替你治?”那工人见东家这样说,倒显得不好意思,不知如何回答。
一旁的江湖医生却被激怒了,立即大声嚷道:”你小子竟敢与我抢生意,难道你以为我治不好他的病?老实告诉你”他顿了顿,从袋中取出飞砣,恶狼狠地接着说:
“我一飞砣打断你的脚,也能替你治好。”话音刚落,他便把手中的飞砣晃了几晃,眼睛紧紧盯住孙中山。
那飞陀是个酒杯大的园锥状铁球,连着铁索,是打人的一种凶器。工人们都惊呆了,一起注视着孙中山,看他如何应付这种场面。
却见孙中山转回身去,三步并作两步,飞快地跑进正厅,一转眼工夫又噔噔地跑了出来。大家都在纳闷,只见孙中山用左手的长抽遮住右手,比画成一副开枪射击的架势,又听见他大声说道:
“你那一点雕虫小技算什么。我一支‘对面笑’(手枪)打死你,也能叫你起死回生。”
工人们实在没想到孙中山还有这一手,真是出乎意料之外,又一起把目光投向江湖医生,只见那江湖医生吓得脸色苍白,手足无措,木鸡似的站着。
孙中山的母亲、姐姐这时也都出来了,她们怕闯出什么祸事来,连忙上前劝阻。那江湖医生见自己占不到什么便宜,便趁势溜走了。孙中山的姐姐孙妙茜看江湖医生走了,才好奇地问道:“阿弟,你从哪里弄来的手枪?孙中山哈哈一笑,露出手指,把刚才那姿势又做了一遍,说,“姐姐,你看,这不是手枪吗?”大家都一起开心大笑起来。
孙中山立即为那工人治疮,并说:“我一分钱也不收你的。保证把你的毒疮治好。”
果然,那工人的毒疮不久就治好了。回想起这一段经历,孙中山既获得了勇气;又获得了启迪。他深深懂得,面对人们的迷信、愚昧,只有用无畏的精神、高尚的医德和优良的医术才能打开局面。
孙中山采取的第一个措施,是自愿充当镜湖医院的义务医生,不收取任何报酬。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人们对医生的好感和信任。
而对于自己开设的中西药店,孙中山更是“德”字当先,以优质、真诚的服务赢得病人的心。他始终以一种友好而善良的态度为病人治病。收取费用十分合理公道,对一些贫穷者甚至赠医送药,分文不取。
不久,中西药店的名声就传了出去。人们都知道中西药店有位姓孙的医生、医德既高,医术又好,有了病,都乐意来中西药店找孙中山医治。
孙中山的医术很高,尤其擅长外科手术。有一次在镜湖医院,他为一个病人开刀,取出一块大如鸡蛋、重一两七钱多的肾石,这在当时,手到病除是极其罕见的。
而且,每逢有什么犬手术,孙中山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总是请康德黎博士来帮忙。而康德黎总是有请必到,他乐于帮自己的学生。因为孙中山有一种“易于使人们注意他”的天性,“一种吸引人们亲近他的磁性”。
由于有老师的帮忙,孙中山的手术做得干净利落,从未失过手。按当时的习惯,医生做手术时,允许人们坐在一旁观看。这就使得人们能亲眼目睹孙中山动手术时的风采,尤其是当人们亲眼看到孙中山从病人肚腹中取出肾石时,都惊讶而且佩服得五体投地。
于是,孙中山行医不到两三个月,就声名鹊起,被人们誉为“国手”、“神医”。孙中山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无人不知,上门求医的人数极多,达到了“户限为穿”,也就是踏破门槛的地步。
孙中山的声音越来越高,引起了澳门岛上葡萄牙籍医生的妒嫉。他们以孙中山没有葡萄牙政府准予开业的证书为借口,开始是阻拦、禁止孙中山为葡籍人治病;接着又明确告知各个药房,除了葡籍医生外,不准为他国医生开的药方配药。
这样一来,孙中山的行医便遇到了严重的阻碍,他开出的药方,在澳门竟拿不到药。他愤慨,他多方奔走,极力为自己争取应有的行医的权利,但是最终却没有丝毫的结果。“刚刚打开局面的孙中山猝然遭受挫折,面对无可挽回的现实,他不得不摘下中西药店的牌子,关闭了店门,迁往广州,另谋生路。
借医“医圆”
澳门行医处处掣时、备受窝囊气的孙中山,于1893年春天,将他的事业转到了广州。
在挫折面前,孙中山并不灰心,更不气馁,他有的只是愤慨,有的只是不平,有的只是一定要把事情做好、做到底的决心。
当然,心挣之余,孙中山也有一种深深的悲哀与惋惜。他给那么多人看过病,解除过他们的痛苦,可是当他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却没有人敢站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更不要说为他伸张正义。孙中山知道他们都是些好人,一些善良的人,他们只能把不平与同情埋在心底,却不敢大声疾呼地表达和发泄出来。
孙中山不禁感到孤独,感到一种被抛弃的悲哀。由此,他便体会到,医术救人只能医体,不能治心,医术所济的范围、功效实在有限。在这困难的时候,他更怀念他的好朋友郑士良,他心想,要是澳门有像郑士良那样热心干救国、忠诚于事业的人该多好啊!
可是,这佯的人在澳门一个也找不到。行医既已受挫,又找不到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对这样的地方,孙中山还有什么可留恋的!
孙中山到了广州之后,在西关基洗创办了东西药局。为了扩大影响和便于城内患者治病。又在双门底(即今北京路北段一带)的圣教书内设了一个医务分所。与此同时,他还在香山县石歧镇与人合资开设了东西药局支店。
谁也没有料到,受挫后的孙中山,在广州的事业比在澳门时更为发达了。开业之后,上门求医的人很多。尤其是孙中山医术精湛、服务态度又好,自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病人。孙中山治病时,对病人十分亲切,态度也很认真。对于病人的要求,他总是想方设法,尽可能给予满足,对那些生活贫困的病人则特别优待。见到这样的病人上门求诊,孙中山往往先冲上一杯牛奶,让病人喝了,歇口气,神气略定,然后才开始诊断。到最后,不仅免收诊金,而且赠送药品。病人接受了这般优良的服务,自是千恩万谢,感激不尽。
在广州行医,孙中山由于三天两头来回奔跑,一会儿到西关,一会去双门,一会儿又去石岐,实在是十分疲累。但孙中山并不因此懈怠,而是尽心尽意地对待每一个病人。一旦遇上什么特殊情况,他都及时地予以主动而热情的处理,尽到一个做医生的责任和义务。
一一次,孙中山从广州赶往石岐。将到石岐时,他远远地听到一个女人凄惨的哭声。走近一看,在嚎陶大哭的女人的身边,直挺挺地躺着一个男人,一动也不动。孙中山连忙询问是怎么回事,一边对躺着的男人作了一番观察。那女人痛不欲生地说:“我与我男人一早来地里干活,没想到他就突然这样死了。丢下我们孤儿寡母,叫我们今后可怎么活啊!”孙中山经过一番仔细观察,忙和声细语地安慰那妇女,说:
“别伤心,你丈夫并没有死。我是个医生,他的病我大概可以治好。”
“真的?”那妇女止住哭声,既惊又疑地问道。
“是真的。你去村里喊几个人,把你丈夫抬到我的诊所去。要快一点。”那妇女答应一声,踉踉跄跄地向村里跑去。不一会喊来几个村邻,大家七手八脚把昏迷过去的男人抬到了镇上。、孙中山来不及喘口气;急忙拿起针筒、注上药液,给那男人打了一针。、不一会儿,那“死”去多时的男人开始有了动静。只见他颤动了一下,发出一声长长而微弱的叹息,然后慢慢睁齐了踉睛。像作了一场梦似的、惊奇地望着房间,望着面前的孙中山和泪痕满面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