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孙中山全传
15491200000032

第32章 革命征程(15)

黎元洪,字宋卿,湖北黄陂人,早年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曾在海军供职。甲午战争之后,得到张之洞的赏识,任用他到湖北训练新军。八年间,由马队管带升至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这个人治军严格,但对士兵比较宽厚。保路运动在湖北兴起时,他曾表示过同情,因此,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一向对他颇有好感。可是,像这样一个清廷军官,对革命是坚决反对的。

兴奋而又缺乏经验的革命党人此时犯了一个历史性的错误:让黎元洪当了都督。黎元洪开始坚决不肯应承,后来被迫答应。原谘议局议长汤化龙则做了军政府的民政总长。这样,武昌起义的一部分领导权,便落到了一批封建官僚、政客的手里。新政府里塞满了一大批旧人物。

非常滑稽的是,革命军拿出写好的安民布告,要黎元洪签字时,黎元洪舌头打着颤,含糊不清地说:“莫害我,莫害我。”最后还是无可奈何地签了字。

于是,这个布告便在全城张帖了:

中华民国政府鄂都督黎布告:今奉军政府令,告我国民知之。凡我义师到处,尔等勿用猜疑,我为救民而起,并非贪功自私。拔尔等于水火,补尔等之疮痍。尔等前此受虐,甚于苦海沉迷。只因异族专制,故此弃尔如遗。须知今满政府,并非吾汉家儿。纵有冲天义愤,报复竟无所施。我今为此不忍,赫然首举义旗。第一为民除害,与民努力驰驱。所有汉奸民贼,不许残孽久支。贼昔食我之肉,我今寝贼之皮。有人激于大义,宜速执鞭来归,共图光复事业,汉家中兴立期。建立中华民国,同胞其勿差池,士农工商尔众,定必同逐胡儿。军行素有纪律,公平相持不欺。愿我亲爱同胞,一一敬听我词。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八月二十日。

这是中华民国开国第一次发布的文告,很有历史意义。由于当时人们普遍渴望汉族光复,建立民国,因此,当布告贴出后,观看的人不计其数,都以先睹为快。布告署名是黎元洪,一些人惊异地说:“没想到黎协统也是革命党。”当时,这也可以起到一些安定人心的作用吧。

“革命党举义成功”的消息,立即飞传中国大地,震撼了大江南北,分散在各地的革命党人以及和同盟会有联系的革命团体,很快便在各省领导或积极发动新军、会党起义,促使革命形势在全国范围内飞速发展。首先响应的是湖南、陕西两省,继而江西、山西军政府也宣告成立。到11月下旬,全国二十四个省市中,已有十四个省脱离清廷独立,其他各省的反清斗争也风起云涌,清政府的反动统治,顿时陷入士崩瓦解的局面之中。

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美国的北部科罗拉多州进行宣传募款活动。10月12日,他从美国的一家地方报纸上看到了一条“武昌为革命党占领”的电讯,心情兴奋极了。多少年来,他为之奋斗,翘首盼望的起义胜利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夜晚,孙中山靠在床上,床头灯发出柔和的灯光,照着他激动得有些发红的面颊。他将这条消息又看了一遍,其实,原文已经能背出来了。他一边看,一边想,无尽的思绪在脑海里翻腾着,往事一幕幕呈现在眼前。

从1906年冬天到1911年的春天,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先后发动和领导了十次武装起义。但是,十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特别是在黄花岗之役中,革命力量损失惨重,真是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革命党同志中间,包括一些重要的骨干分子,产生了悲观的情绪。

失败怕什么?失败是成功之母。令孙中山更为担忧的是,在武装起义失败的同时,革命队伍内部发生严重的分裂。这是孙中山最不愿意看到的事。

同盟会中有一些领导人对孙中山大加攻击,一时纷纷嚷嚷,不可开交。过去和孙中山有些隔阂的章太炎,联络了一些人,声言要开大会撤销孙中山的总理职务。刘师培、张继等人创办了《天义报》,宣传无政府主义,还大肆攻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910年,章太炎、陶成章等人在东京重新成立了光复会,谩骂孙中山,造成了许多地方同盟会组织的大分裂。

一个革命家,在他最需要人帮助扶持的时候,还有什么比朋友、同志的背离更使他伤心呢?孙中山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仍然忍辱负重,毫不气馁地为革命奔走呼号。他坚信自己所奋斗的事业是正义的,同盟会中的多数人是理解并拥护自己的。为了进一步集聚力量,他一面到南洋、欧美等地鼓吹革命,试图东山再起,一面往各地筹集资金,抚恤死难烈士家属,为再次起义准备军饷。

在美国,旧金山是一个华侨集聚之地,孙中山曾经多次来到这里活动。为了加强对美洲华侨革命力量的统一领导,1910年3月,孙中山在旧金山主持成立了“美洲同盟总会”,将美国几十个城市的同盟会分会联合在一起。为了打开局面,不断扩大力量,1911年6月孙中山再次到达旧金山,经过努力,促使美洲同盟总会和洪门致公堂这两大组织,消除门户之见,尽释前嫌,不再听信清政府旧金山领事的挑拨。美洲同盟总会会长李是男与致公堂首领黄三德都十分信赖孙中山,经会商后达成协议,于6月18日分别刊登布告,通知美洲各埠所属的同盟会和致公堂实行联合,同盟会员一律加入洪门。在旧金山,孙中山兴致勃勃地担任了同盟会员加入洪门的介绍人。在这个基础上,孙中山在旧金山发起成立了“中华革命军筹饷局”,对外则称“国民救济局”,首先在旧金山及其附近地区宣传募款,号召广大华侨踊跃捐资,以助革命大业。

为了扩大革命影响和捐款渠道,孙中山建议选派四个同志,分成南北两路,从旧金山出发,到纽约集中后再分道返回旧金山,向全美华侨集居的大小埠头解释革命宗旨,扩大革命组织。孙中山第一个自告奋勇担任演说员,和同志黄三德一道于9月2日沿北线出发宣传。沿途的华侨亲切地称他为“孙文大哥”。

孙中山的革命宣传和筹款工作,并不总是顺利的,也有不少华侨态度冷淡,有的甚至还予以嘲笑和攻击。每到一处,除了发表演说,孙中山一有空有就登门访问一些有影响的当地华侨。有些资本家老远看见孙中山来了,马上关起店门,给他一个闭门羹。

一天上午,孙中山走到一家华侨洗衣馆门口,正准备进门访问。突然从屋里走出一个中国人,手里拿着熨斗,气势汹汹地指着孙中山的鼻子说:“你不准进来,我不听你的‘大炮’!你要敢进来,我就用这个熨斗掷你!”

孙中山没有生气,反而对那个华侨很诚恳地笑着点点头,走向隔壁的一家华侨商店去了。

随行的同志十分气愤地说:“这个侨胞的态度,真叫人受不了!”孙中山宽宏大量地笑着说:“这些遭遇是我早已预料到的,没有什么关系。人家不了解革命道路,责备两句是不足怪的。在南洋,在欧洲,我都碰到过这样的人。有些人时间长了,接受了革命的思想,就与我交了朋友。”

虽然碰了不少钉子,但在孙中山所到之处,绝大多数华侨是爱国的。孙中山的演说极富感染力,有的连老农民、老园工也停下活来听他宣传革命道理。许多侨胞听了孙中山的宣传,纷纷解囊捐款,特别是工人更为踊跃。有的失业工人,生活已很艰难,还借钱捐款。有一天,一个中年洗衣工拎着一袋钞票,来到孙中山下榻的旅馆,把二十多年的积蓄往桌上一放,未等孙中山开口问他姓名,便匆匆告辞走了。华侨的爱国主义精神,一次又一次使孙中山感动万分,一路的辛劳、委屈,也顿时化为乌有。孙中山在海外募集的革命捐款,一批又一批地汇到同盟会的起义指挥机关,而他自己却经常囊空如洗,生活十分清苦。他不计较这些个人的荣辱得失,也没有闲暇考虑安排自己的家庭和生活。颠沛流离,云游海外,为的是早日实现自己的夙愿--推翻清廷,建立民国。

如今,随着武昌起义的成功,自己的理想就要实现了。孙中山想到这些,激动得久久不能入睡。他索性穿衣下了床,在房间里踱着方步,有时直愣愣地盯着窗外出神,静静地思考着。

下一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回国直接指挥这场革命战争?孙中山踌躇良久。如果这时即从太平洋秘密回国,那么,二十多天后就可以到达上海,亲自参加摧毁清王朝的战斗,以慰平生之愿。经过再三考虑,孙中山预计新成立的革命政府将会碰到很多外交、财政等方面的困难,尤其担心某些帝国主义列强支持清政府,还可能趁机直接干涉中国革命。所以,当务之急应该是办理外交和财政借款,用釜底抽薪的办法来断绝清政府的后援。于是,他决定立即中止在美国的演说筹款计划,绕道欧洲回国。

一个星期以后,孙中山经芝加哥来到纽约,到纽约后,他立即向美国一些政界和财界人士介绍中国革命宗旨,争取他们的同情和帮助。他还派人转告日本驻美代理大使植原,希望日本政府不要支持行将崩溃的清政府。在纽约期间,孙中山获悉胡汉民、朱执信等同盟会的骨干正在相机争取广东反正,便致电两广总督张鸣岐,劝其归降。

在纽约呆了十余天,孙中山又一次横渡大西洋。于11月10日来到伦敦。十五年前,他作为一个政治流亡者,在这里被清使馆秘密绑架,从九死一生的危境中幸而脱险。现在,他以中国革命党领袖的身份在这里积极进行了一系列外交活动。

孙中山首先通过美国朋友咸马里的介绍,与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主任会谈,磋商停止给清政府贷款的问题。银行团代表答覆说:“这件事,只有外务大臣才能决定,我们作不了主。”孙中山又委托维加炮厂经理道森,就此问题向英国外务大臣交涉。孙中山提出了三条要求:停止对清政府的一切借款,制止日本政府援助清政府,取消英属各地放逐令以便取道回国。

英国政府对孙中山的要求,虽然表面上表示同意,实际上是在应付。孙中山还以革命政府的名义,分别与四国银行财团和汇丰银行代表商洽贷款,答覆是:“银行财团借款给中国,只能与新政府交涉,但必须等你回国后成立了正式政府才能具体洽商。”看来,这是以一种委婉的方式拒绝孙中山的要求。

孙中山离开伦敦,于11月21日又来到了巴黎这个美丽著名的城市,会见了法国外交部长比恭,要求法国政府承认中国革命的新政府,没有得到官方的正面回答,只有少数人士表示同情。他与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总裁西蒙会晤,要求给中国新政府贷款,遭到拒绝。他还谋求与当时正在巴黎访问的俄国外交部长萨佐苏诺夫会见,也被置之不理。

孙中山满怀希望地到处奔波,到处求援,却到处碰壁!跑了一个多月,他遇到的不是冷眼讥讽,就是蛮横拒绝,几乎没有什么值得自慰的成果。事实上,从中国共和政府的成立,到以后反对军阀的斗争,乃至一直到孙中山逝世,他都没有得到英、美、法、日等列强的支援。相反,他们支持的是他的敌人袁世凯、冯国璋、段祺瑞、吴佩孚之流。孙中山到了晚年才认识到“反革命之恶势力所以存在,实由帝国主义卵翼之使然。”

在这段时间里,孙中山不断接到国内黄兴等人一再催促他尽快回国的电报,便匆匆离开法国,从马赛港搭船回国。

12月21日,船到香港,广东军政府都督胡汉民、财政部副部长廖仲恺专程从广州到香港迎接孙中山。老战友重逢,无比亲切。胡汉民告诉孙中山:

“目前革命确实取得了很大胜利,但是袁世凯在北方手握重兵,居心叵测。先生如去上海,各省必定推举您为总统。但先生手下无一兵一卒。怎能成大事?先生不如留在广州,训练精兵数万,然后肃清强敌,使国家真正统一,建立共和政府。”

孙中山听了,思忖了一会,毅然地说:“你的话不无道理。但今日中国,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统一的革命政府。如能创建政府,则满清政府必然倾覆,袁世凯也未必能支撑长久。况且,目前上海、南京正处在前方,如果我不去首当其冲,就是避难就易,有负于四方同志的期望。”

他打住话头,停了片刻,继续以坚决的口吻说:“对内对外的大政方针,决非他人所能胜任。”

孙中山还说服了胡汉民、廖仲恺、朱执信等人,与他一起北上,共同担起建立共和国政府的重任。

12月25日晨,一艘由香港开往上海的海轮,徐徐驶进了黄浦江。孙中山万分激动,站到船舷旁,兴奋地眺望着黄浦江两岸的景色。自广州密谋起义失败后,他亡命海外已经整整十六个年头。多少艰难,多少曲折,多少亲密的战友和同志为国捐躯!现在,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轮船慢慢地靠上了三马路外滩的海关码头。码头上早已聚集了一行欢迎的人群,有同盟会员、新闻记者、外国领事、地方官员、富商绅士,还有很多市民、工人、学生。

欢迎的人群看到孙中山站在甲板上,顿时人头攒动,声浪喧哗:

“欢迎孙先生海外归来!”

“孙中山!孙中山!”孙中山此时身穿黑色西服,神采奕奕,举帽挥手向欢迎人群致意。他和胡汉民步上码头石阶,和前来欢迎的黄兴、宋教仁、陈其美等同盟会领导人紧紧握手,互相问候。

十余名记者将孙中山团团围起来,个个都手提快镜头摄影机,争相拍照,不断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

“请问孙先生,听说你这次从海外带回了大笔巨款和军舰,有这回事吗?”一个带眼镜的外国记者向孙中山发问,因为社会上对此早有传闻。

“我这次回国,分文未带”,孙中山微笑着回答,“所带回的,革命精神而已!”

一个记者拥到孙中山面前,有礼貌地问:“孙先生,现在南方的革命军正和清政府的代表在上海会谈,请问先生对此有何意见?”

孙中山已经知道,一个星期以前,在帝国主义分子、袁世凯和立宪派共同策划之下的南北议和,已在上海英租界正式开始。帝国主义千方百计地迫使南方的革命势力与袁世凯妥协。他一听记者问对待此事的态度,立刻斩钉截铁地回答:“革命目的不达,决无议和可言!如果要议,那只能商议推翻清王朝,尽快实现全国的统一和民主共和!”

孙中山回到上海,使革命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革命党人精神为之大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共和国政府,就在孙中山来到上海以后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