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袁世凯全传
15491700000017

第17章 出卖换官运,媚外好为君(6)

袁世凯初创巡警时奏称,“警兵所以清内匪”,也就是用以防范人民。正因如此,他的首创被清廷当做经验推广到全国,使警察制度成为国家机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勿庸讳言,警察制度在维持社会治安和消防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功能。

(三)整饬吏治

清末的吏治之坏尽人皆知,卖官鬻爵,贿赂公行,贪污成风,走后门向上钻营,拉关系互相利用,都成了当官的日常要务。平民百姓把他们恨得咬牙切齿,视如蠹虫公敌。正如一家报纸所指出的:“你瞧现在无论什么报纸上,只要一讽刺作官的,看报的人就没有不拍手喝彩的。不怕有三五个人交谈,但是一提到官场一层,你就去听吧,没有说好话的。这种现象大概得属我们中国为尊了。现在小民视官长如仇敌,……中国作官的确是国民的公敌。”

袁世凯知道这种情况太普遍,既瞒不住,也无需瞒,干脆承认。他认为,吏治最大的问题“莫如收受陋规一事”。所谓“陋规”,也叫“规礼”或“常例”,就是官吏凭借权力按时、按节、按事,向所属机关和人员索取的金钱和礼物。袁世凯说,因为官员俸禄微薄,而办公用度浩繁,乃不得不取自于属吏。“平时既受陋规,即遇事不无瞻顾”。因此,他首先提出,应以“整饬官方为当务之急”。办法就是令道、府、州、县各将每年应得属员规费据实开报,按其向来所得之多寡,明定等级,酌给公费,多者月给一千两,少者一百两、五十两,任何人不得私相授受。倘再借端敛派或有馈献,严参治罪。如此,便可养官之廉,止官之贪,“长官不必有额外之需索,自可洁己以奉人;下僚不敢作非分之钻营,相与奉公而勤职。庶几大法小廉,而吏治可期蒸蒸日上。”然而,“章程虽然拟定,而后来未能实行”。道理很简单:官僚为饱私囊,取之多多益善,谁不想额外多弄一些钱?属员为了保住禄位,调剂肥缺,步步高升,不给上司馈献,不进行非分钻营,何能办到?所以命令等于一纸空文。

袁世凯提陋规、改公费,是为了解决“长官不能正己以率属,斯下僚益务媚上而剥民,求其弊绝风清,必不可得”的问题,主观愿望不能说不好。但他自己就是个夤缘权贵、大量行贿的行家里手,他带头作俑,如何表率群僚?群僚以他为效法的榜样,还能不“益务媚上而剥民”吗?其结果自然是“求其弊绝风清,必不可得”了。1904年,他又实行津贴办法,每年补贴本省三十四个瘠苦州县银五万两,“然不过苟且补苴,而肥者自肥,瘠者仍瘠”,并没有解决问题。

第二个措施是设立官吏考验处。袁世凯感到过去对初次到省和新选新补人员的甄别徒然具文,有切实改革的必要,特设考验处,除道、府大员由他亲自考问外,其馀概归该处考验,然后委任差缺。考验科目计分五项:一、阅历,如曾办何事,有无成绩之类;二、批判,如公牍文字,以看其学识;三、律例,如新旧法律,各国宪法等类;四、行止,如举动静躁,是否吸食鸦片等类;五、口才,考其对答是否详明,有无条理。由考验处大员会同进行。

第三个措施是设立调查处。调查分为平时与临时两种,前者主要是比较官吏政绩,采访舆论;后者包括朝廷特委总督查办的奏参要案,总督指交事件,各官互相禀讦事件,绅民控告官吏事件。对象仅限道、府以下人员,供袁世凯考察举劾属员时参考。

第四个措施是“开官智”,培养新政人才。为使地方官员具有新政知识,首先设立课吏馆,不久改为直隶法政学堂,专招候补人员学习,其附设之幕僚学堂,专教幕僚。法政学堂每年招收一百二十人(后增收山东等五省举贡一百人),分预科(半年)、正科(一年半),两年毕业。正科讲义,绝大部分由日本教员讲授。课程有:大清律例、大清会典、交涉约章、政治学、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国际公约、国际私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裁判所构成法、应用经济、财政学、警察学、监狱学、统计学、中外通商史、日语、演习裁判。毕业后分优劣委派差缺。其次,命未赴任的州县实缺官员先赴日本游历三个月,参观行政、司法、各官属及学校、实业,回省后再赴新任。再次,委派归国留学生到新政机构中工作。

以上四项措施,前三者做的大都是表面文章,只有最后一项尚有一些实际内容,开办政法学堂能够增加官员的一点新政知识,任用外国留学生更能在新政中发挥一些作用。可是,在整个封建政治制度和官僚体制存在的情况下,在官员结构不根本改变和贿赂公行成风、难以遏止的情况下,任何新机构新措施都不可能使吏治大有起色。

事实确实如此。有一个即用知县周子荫感慨良深地说:在外省未做官时,“常闻北洋用人行政之善”;及分发直隶之后,“默察官界之芜杂,吏治之苟且,人员之壅塞,风气之颓衰,迥非意计之所及。设官为民,至此可为寒心”!“近年举行新政,直隶负全国模范之名,不意外州县腐败敷衍或较他省为甚者”。官吏“流品之庞杂日甚,亦运动之术日工。查直隶自道、府以至末秩,数逾虎贲(按:三千),盖候补而外,候选者数百,投效咨调者数百,并无官职而冒充职衔及未经分发者又数百,故有谓北洋为当时官界逋逃薮者”。“他省兼差一二以为罕,直隶兼差四五以为常;他省有兼差而不兼薪,直隶有兼薪而不到差。”往往一局之中办事而负责任者不是官长,而是司事、书记。复有专门安置私人之冗差,结果造成“五羊十牧”。还有无以名之者日候差,无所事事。“此皆北洋之特色,为各省所罕见。”另一个叫彭赓良的道员亦指出:“北洋自庚子以降,人员拥挤,候补候选悉萃集于此间,运动是恃,限制全无。自开用人破格之端,遂成藏垢纳污之所。故论官场之现相冗杂,甚于南洋。”官吏借亲族之力,以候选谬充上差;在京食优薪,在津兼数局,行同市侩;薪俸之外,公然索取平馀、差徭、规费,搜刮无已;调验后继续吸食鸦片;携妓冶游;诸如此类,有增无减。甚且“官场竟作赌场,卜昼又兼卜夜,一赌数十百元或数千百元。今日此署,明日彼署;今日甲宅,明日乙宅。膺要差者,公事有无,不暇与闻;居现任者,属吏谒见,难谋一面。”上述事实证明,吏治依然腐败透顶。

(四)提倡实业

20世纪初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的加速和本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呼喊,清政府的当权人物开始感到兴办实业的重要,把它作为新政中的重要一项,令各省推行。袁世凯既迭奉谕旨,即督饬各属劝谕地方绅民考究工业、农艺。他标榜的提倡实业的指导思想有三:一、认为直隶地瘠民贫,非于农工诸务切实讲求,不足以辟利源而资生计。二、利源开辟,财政收入增多,可使国家富强。三、兴办实业可以抵制洋货进口,堵塞银钱外流。

袁世凯兴办的实业,有如下几大端:

1、开办银元局、官银号等金融事业。庚子年八国联军入侵,北洋机器局造币厂毁于战火,因此天津银根吃紧,物价波动,商民交困。1902年,袁世凯委任周学熙创办银元局,鼓铸银元、铜元,拟以铜元代替纸钱,银元代替银两,实行币制改革。其后又开办天津官银号(后改为直隶省银行),发行银两票、银元票、铜钱票。这些措施对于天津市场的资金周转,金融混乱的整顿,都有积极作用,商民称便。但后来滥铸货币,则给工商业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2、倡办工业。1903年10月,袁世凯委任周学熙在天津创设直隶工艺总局,作为领导管理实业的官方机关。该局章程申明,它以提倡维持全省工艺为宗旨,以诱掖奖劝全省绅民勃兴工业思想为应尽之义务,以全省工业普兴、人人有自立之技能为目的。章程立意不为不善,可是过于浮夸。不过也确实办了一些事情。

工艺总局直接创办了高等工业学堂(初名工艺学堂)、劝工陈列所(原名考工厂)、教育品制造所、实习工场、劝业铁工厂、种植园、官纸厂、劝业会场、北京第一、第二小学堂工场,附设有夜课补习所、仪器讲演会、工商研究所、工商演说会。工业学堂培养工业人才,设化学、机器、化学制造、图绘等科,由英、日教员授课。劝工陈列所主旨为启发工商业知识,激发工商业家之观感。主要从事搜采本省、外省和外国产品,分类陈列,以供观览;令本地工业家将其产品同外国同类产品比较得失,访察本地可兴之利、所出之产,研究工艺、成本、销路、运费、包装问题,并随时演说、实验,阐明道理及方法,进行开导;化验化学物品及矿产,以便制造;搜罗有关工业的书籍、标本、报告、新闻、商品目录等,供工商业家考究。教育品制造所陈列中外各种教育书籍、仪器、标本、模型、图表,以备各校考览咨询,仿制应用。实习工场为工业学堂学生实习之处,兼培养技术工人。

直隶工艺总局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劝导、奖励、推动工商业的振兴。它专门发布劝兴工艺文,号召各界人士“同心努力,急起直追,或独出资财创办工场,或纠合同志设立公司”,“推广工业,大辟利源”。表示:“一切开办之法,保护之方,莫不代为筹画,总以扶助成立为主义。”派出工业学堂教员及工商业家到街头马路演说、宣传,派遣劝工委员分赴各地劝导官绅合办工厂;调查各州县出产及工业情况;举办展览会;试办工业售品所,出售所属工厂产品,办理本省寄售业务,但不代售洋货,用以扶植国货,打开销路;考核鉴定厂矿企业,好者给以奖励,1905年定模范工厂二十七家,1906年五十八家,并颁发金奖牌三十八枚、银奖牌四十七枚;派人带领工徒前往湖北制麻局学习织造麻织品,赴江西景德镇学习制瓷,到日本考察造纸、织布方法,调查工厂、商品陈列各事;呈请农工商部批准给予发明折叠桌、轧豆榨油机、机器轮磨、黑胰者以专利权。

“津郡工商多守旧,语以东西洋工艺,实耳目所未经闻见”,近代工业的落后状况可想而知。袁世凯通过直隶工艺总局多方面的提倡和活动,对天津和直隶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首先,提高了士民绅商对兴办工商业的认识,使“人人各印人实业二字于脑筋中,而如响斯应,于是学界中人有工业教育之想,商工界人有工艺创造之思”。1906年实习工场举办的一次为期五天的纵览会,参观者达五万多人,“巨绅入览之馀,尤为歆动,有拟即行开办工厂以通风气而兴实业者数家。……其影响于阖邑绅商工业之思想甚非浅鲜”。其次,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为本省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三,兴建了一批企业。仅工艺总局出资助办的就有初等工业学堂、织染缝纫公司、造胰公司、牙粉公司和玻璃厂等企业。天津市区在1904至1909年期间开办的工厂有三十三家。1903至1907年五年间,直隶一百五十多个府、厅、州、县中,开办工艺局、所、厂的即达八十五处,资本总额库平银四十二万馀两。较大的企业,有机器造纸有限公司、万益有限公司(织造毡呢等物)、电灯有限公司、济安自来水有限公司、北洋劝业铁工厂、实业工艺厂、北洋烟草公司和最著名的唐山启新洋灰公司。启新洋灰公司资本一百万元,年产水泥二十馀万桶,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建材工业。其他较小的工厂和专收女工的工厂也开始创办。就全省来说,工业的发展并不十分迅速,也不平衡,但与过去比较,直隶确已迈入一个有了近代工业的新的发展阶段。

矿产方面,则有滦州煤矿有限公司的设立。此煤矿由周学熙主持的天津官银号呈请开办,主要为振兴商务和接济北洋官用煤。

在收回开平和临城矿权问题上,袁世凯做了不少努力。开平煤矿系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委派唐廷枢开办,唐廷枢死后由张翼接任矿局督办。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张翼图谋私利,同德人德璀琳和英商墨林等人勾结,签订契约,将该矿改名为开平矿务有限公司,实行中外合办,在英国注册,欺蒙朝廷奏准立案,实则为洋人骗占矿权。1902年袁世凯发现该矿及其所拥有之河道、口岸、土地等落人英国之手,即同英国驻华公使萨道义进行辩论,并再三诘责张翼和德璀琳,张翼称并未卖与英国公司,已派律师赴英国控诉,一味拖延。袁世凯见问题不得解决,1903年3月上奏清廷,请饬下外务部向英国公使切实声明,断不承认所签私约,开平矿权不属英国,尤不能把口岸、河道、土地移交英国公司管理。如英人必欲合办,必须另订章程,以使“我之产地、利权不至凭空断送于外人之手”。清廷勒限张翼两个月收回。经过半年仍无眉目,袁世凯又几次奏参张翼盗卖矿权,要求收回,但都未有结果,矿权仍被英国霸占。

临城煤矿亦系李鸿章时试办,后来钮秉臣、龚照玙擅自与比利时人沙多私立草约,将该矿产业、房地统交沙多管理,名为合办,实同盗卖。袁世凯于1905年3月奏请将原合同作废,派唐绍仪、梁敦彦先后与沙多重新订立中外合办章程,最后议定借款三百万法郎(合银九十二万馀两)合办,把矿产主权收回。袁世凯收回矿权的真正目的是为北洋军开辟财源,但像临城煤矿的收回,在客观上产生了维护国家主权的效果。

3、督修京张铁路。京张铁路是由中国自筹资金,自行设计,独立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清政府决定官办,由袁世凯督修。袁世凯接受任务后即设立路局,筹措资金,委任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兼会办路务,奏准所用钢轨、枕木、机器、车辆等材料免纳厘税,降低成本。京张铁路1905年6月动工,1906年2月丰台至南口段通车,1909年10月全线通车。路长虽仅一百七十馀公里,但中经居庸关、八达岭,层峦叠嶂,地形复杂,工程浩大艰巨。洋人曾经轻蔑地断言,中国修筑这样铁路的工程师尚未出世。但事实粉碎了他们的呓语。京张铁路的修成对于抵制侵略,维护权益,振奋民族精神,均有裨益。其中袁世凯的早期督修不无微劳。

4、发展农业。袁世凯从“非讲求地利,振兴农务,不足资生计而裕度支”的观点出发,1902年在保定创立农务局和农事试作场,购买农业机器,聘请日本人楠原正三指导种植。其附设之农业学堂,主要教授蚕桑种植和糖、酒制造。保定郊区二百馀万株桑秧和小站四百馀顷稻田亦归该局经营。此外,该局曾开展了农产品评会、试办农会、劝导种树等活动。各州县对植树造林一般都比较重视,其他方面则收效不大。

(五)广兴教育

袁世凯对教育也进行了改革,而且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