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3-6岁孩子家长必读)
15547600000024

第24章 3—6岁,好妈妈要帮孩子度过敏感期(1)

17.语言敏感期

当婴儿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三四岁时,还处于语言敏感期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内,他会模仿大人说话,会重复别人的话;也会诅咒,甚至是说脏话,因为他发现这些语言具有强大的力量;还会同父母说无声的悄悄话,感受语言的魅力;还特别喜欢接电话,把他知道的电话常用语连珠炮似的说完,因为他感受到了机器能说话的魔力……这些都是孩子在语言敏感期的正常表现。

要点一:对句子表达的意思感兴趣,并重复或模仿他人的话

善于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他会对成人口中说出的所有话语内容感兴趣,进而自己去模仿。比如,听见妈妈和别人聊天,他会在一旁重复他认为好玩的句子;陪妈妈外出,听到妈妈跟人打招呼,他也会很自然地模仿一下……尽管很多时候,他也许并不知道那些话的真正含义,但他自己依然说得颇具兴致。

经典事例

事例1:

妈妈带着3岁的腾腾去医院拿药,医生嘱咐妈妈说:“这药一天吃3次,每次吃3片。”结果腾腾立刻跟着也说:“一天吃3次,每次吃3片。”医生听后笑了笑,还夸奖他聪明。

可哪知道,之后医生每说一句话,腾腾都会跟着学一句,医生哭笑不得地问他:“你为什么总学我说话呀?”腾腾没回答,还是开心地重复了这句话……

事例2:

安琪4岁了,因为妈妈在平常生活中说话总是爱用成语,安琪便也学会了。

周末,全家要去游乐场玩。所以,吃早饭的时候,安琪吃得飞快,大口大口地吃,妈妈说:“慢点吃。”安琪却摇头:“妈妈,我在囫囵吞枣。”

全家坐在公交车上的时候,安琪又指着公交车旁边的一辆车说:“妈妈,它跟我们并驾齐驱呀!”

到了游乐场,看见很多人,安琪又冲着妈妈感慨:“唉,这里的人真是琳琅满目啊!”

而安琪饿了的时候,妈妈给了她一块小饼干,她又笑着对妈妈说:“这可真是美味佳肴呀!”

教育感悟

孩子最早的语言,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在他1岁左右的时候,他就会整天发出“啊”、“呀”的声音。而在不经意间孩子通过模仿发出的类似“MAMA”的发音,也会让许多妈妈欣喜若狂。所以,孩子对语言的模仿可以说颇具天赋。

也许最早的时候,孩子是重复妈妈说过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模仿得就会越来越多。而且,他的模仿经常不分场合,只要他感兴趣的话,他都会饶有兴致地重复说出来,还会表现得自得其乐。

这其实就是孩子的一个语言敏感期,在这个时候,妈妈不必要很介意。因为这与孩子的礼貌不礼貌没有关系,不去管他,他自己一转眼就会忘记。但若是妈妈总是向他强调不要这样,他反而可能会对那些话加重记忆。这样也许会对孩子的语言发展起到反效果。

妈妈妙招

1.不用强迫孩子,让他自由模仿。

在这个敏感的时期,孩子模仿的话语可谓是五花八门。无论是动听的话,还是不雅的骂人脏话,他都有可能会去重复,甚至会乐此不疲。文明、正常的话还好一些,妈妈也许会认为那就是孩子的顽皮模仿;可一旦妈妈无意间说出了一句不文明的话,善于重复模仿的孩子就会很快地学会,并也会很快地去运用。

这时候,妈妈可以放任一下,让孩子自己去说。因为在他的意识里,他只是认为那句话说出来很有意思,他只是当时对那句话很敏感。而且,孩子也只是单纯地在模仿,他模仿出来的话其实并不具有什么真实的意义。就因为感觉好玩,他才会去重复。所以,不论孩子模仿了什么,妈妈都不用很着急,也不用强迫孩子让他不要去说。这样不给他强调,一旦这个词或这句话的新鲜劲头过去了,他自然也就不会去说了。

2.用自己正确的语言习惯影响孩子。

鉴于孩子有超强的模仿能力,所以妈妈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语言习惯。妈妈自己若是有一个良好的语言习惯,无论是措辞还是用句都能简明准确,那么孩子模仿的也就是正确的语言逻辑。这对他未来的用词造句、表词达意也将会大有好处。

就如案例2中的安琪一样,妈妈平时说话多用成语,安琪的模仿也就会用很多成语。尽管她的使用可能会用词不太恰当,但是在妈妈的影响与教育下,相信她的语言运用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3.对孩子进行一些有目的的语言训练。

其实孩子善于模仿妈妈或其他成人说话也是一件好事,妈妈可以抓住这个时机,多对孩子进行一些有目的的语言训练,以帮助他建立正确的语言环境,帮助他学会对语言的使用。

在开始的时候,妈妈可以先说一些孩子已经会说的话,像“妈妈买菜”、“爸爸上班”、“宝宝去幼儿园”等。孩子在重复这些他熟悉的话语的时候,多会觉得很兴奋。这时候,妈妈可以再教孩子说一些新的句子,尤其是一些带有象声词的话,比如“小鸭子唱歌——嘎嘎嘎”、“爷爷打电话——喂喂喂”……这样的话语在孩子听来会觉得更有意思,模仿也就更快。当然在让孩子模仿过程中,妈妈也要有耐心。

妈妈对孩子的这些有目的的训练,能让孩子从最早的单纯模仿,慢慢过渡到他自己对语言的组织与创造,这也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思维能力。

要点二:发现“诅咒”具有一种力量,于是经常诅咒人

通过对妈妈话语的模仿,孩子有时候会发现,有些话说出来能让人产生很强烈的情绪变化。比如,他会模仿妈妈对别的孩子说“小屁孩”,然后看着别的孩子大哭着跑开,他会觉得很得意;或者他看见别的孩子有好吃的而自己没有,他就会“恶狠狠”地说:“那个真难吃!”……总之,当孩子发现诅咒的力量时,他对它的使用就会是随心所欲的。

经典事例

事例1:

3岁半的儿子很调皮,妈妈之前总说他“屁儿子”。结果一段时间之后,妈妈发现,只要自己做的事情不顺儿子的意思,儿子就会噘了小嘴,大声地嚷一句:“屁妈妈!”

妈妈每每听到这里,都会一皱眉。儿子见状,不但没有收敛,反而说得更多,什么“臭妈妈”、“坏妈妈”之类的话,就会接连不断。而且,妈妈表现得越生气,他说得越起劲。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儿子一直都如此。幼儿园的老师总是向妈妈告状,说儿子经常“诅咒”别的小朋友,妈妈一时间头疼不已。

事例2:

4岁的晓童最近一段时间总是表现得很是“暴力”。有一天,他在小区玩耍,看见别的小朋友手里拿着新玩具,于是就过去问:“我能玩你的玩具吗?”但那个小朋友却不给他。晓童又说:“那我们一起玩可以吗?”那个小朋友显然对自己的玩具爱不释手,依然使劲摇着头。

这时候,晓童的脸色开始起了变化,从最初的喜悦、羡慕,慢慢变得阴沉,最后他一扭头,用很不屑的口气对那个小朋友说:“哼,我才不要你的破玩具呢!我妈妈也给我买新玩具了,你那个,我才不稀罕呢!”

那个小朋友一听立刻不高兴了,晓童却越说越起劲,一会儿就把那个小朋友说哭了……

教育感悟

在三到四岁这个阶段,孩子会发现他的某些语言会与其他的人产生“共鸣”。也就是说,他说出来的某些话,会引起他人的强烈反应,他人这样的表现,在孩子看来是新奇的,也是很有意思的。所以他就有可能会一直重复这种行为,尤其是“诅咒”类的话语。

诅咒的力量,多是孩子不经意间发现的。当他用这种听来似乎很伤人的话去说别人的时候,对方往往会有强烈的情绪波动,妈妈也许会生气,要是其他孩子也许会大哭。但很明显,孩子很“乐于”看到这样的结果,因为他已经察觉到了语言的力量,他也发现使用这样的语言,会引起更多人对他的关注,他甚至很有自豪的感觉。

这个时候,妈妈也不要过于紧张,不用将孩子的“诅咒”看成是洪水猛兽。孩子的这类语言也不过是好奇感而已,他是不会理解那些话语所代表的真正意义的,他只不过是在体会这种语言所带来的威力。所以,几个月之后,孩子诅咒一类的语言就会自动消失。

妈妈妙招

1.要尽量“漠视”孩子的“诅咒”。

孩子总是运用诅咒,多是因为发现了诅咒所产生的威力。就如案例1中的儿子,因为他的诅咒式的话语,会让别人有很强烈的反映,孩子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而这个时候,妈妈不用很着急,也不用很避讳孩子的话。

妈妈要学会漠视,正因为有人去回应孩子的“诅咒”,所以他才会越发地变本加厉。而一旦无人回应他,对他的此类语言不作任何反应。孩子如果看不到他语言产生的作用,从中寻不到乐趣,他自然也就不再说了。

2.寻找孩子“诅咒”语言的源头。

孩子会用不雅脏话去诅咒别人,那么这些话绝对不会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一定会有一个模仿的源头。孩子也许是跟父母、电视节目,甚至是其他小朋友学到的这些脏话。

因此,妈妈可以尽量阻隔这些脏话的来源,依此减少孩子模仿的机会。妈妈首先自己就要不说不文明用语,而对于他人,妈妈也要提醒他们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不雅的用词。至于一些不适合孩子看的电视节目,妈妈也可以用陪孩子游戏等方式来引开他的注意力。

3.可以试着用良好的语言去回应孩子。

其实面对孩子的诅咒语言,妈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要与孩子太过计较。而且,除了用漠视的态度对待以外,也可以尝试用良好的语言去回应。比如,孩子不顺心的时候,会说“臭妈妈”,妈妈就可以回他一句:“不是臭妈妈,是香妈妈。就像你一样香。”孩子这时候就会转移他的注意力,他的模仿能力也许又会带他去重复新的、好的语句。

4.在孩子使用了优秀语言的时候,及时给予表扬。

当孩子能够正确使用一些美好词汇或语句的时候,妈妈一定要及时给予表扬。妈妈的赞扬,会让他有成就感,会让他更乐意使用好的语言,以获得更多的赞赏。由此,他也会增加学习优秀语言的兴趣,妈妈就可以利用他的兴趣来对他进行引导,加强他的语言学习。

要点三:喜欢说悄悄话,从而感受语言魅力

“悄悄话”是三四岁的孩子探索语言魅力的一种形式。他可能会突然神秘起来,趴在妈妈的耳边说一些小秘密,说完后,期待地问“听到了吗”。如果这个时候妈妈的回答是否定的,他则会继续刚才的动作,直到从妈妈口里得到肯定的回答。这时,妈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不妨配合他的行为,和他一起感受两个人私密空间的神秘感。

经典事例

事例1:

3岁的小伟在大人眼里是个淘气的孩子,人小鬼大,主意多。最近,他典型的一个“爱好”就是说耳语。他经常对妈妈说:“妈妈,你过来,我跟你说……”

妈妈走过去后,他便举起小手半捂着嘴靠近妈妈的耳朵,说起了什么,说完就问:“妈妈,听见了吗?”妈妈如果摇摇头,他便继续刚才的动作,直到妈妈说“听见了”。

有时,妈妈耐不住性子让他大声说。他便撅起嘴,涨红了脸,不愿意再说了。

事例2:

4岁的杨杨和妈妈在小区里散步,迎面一位漂亮的阿姨走过来。阿姨见他很可爱,和他打了个招呼“你好”。他则朝阿姨笑了笑,不好意思地钻进了妈妈的怀里。等阿姨走后,杨杨趴在妈妈耳朵边,说了些什么。

妈妈皱了皱眉,说:“妈妈没听见,再说一次。”杨杨则又说了一遍,妈妈这才发现儿子根本就没出声,只是动了动嘴。这时,妈妈趴在他的耳边,小声说:“你很喜欢刚才那个阿姨,对吗?”这时,杨杨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再次钻进了妈妈的怀里。

教育感悟

三四岁是孩子运用语言的敏感期。一般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基本掌握的语言的发音,他会慢慢发现语言有很多表达形式,可以是大声喊,也可是两个人之间的私密对话。其中,悄悄话就是孩子对语言探索的一种形式。

一般孩子说悄悄话时会很自豪,也很着迷。悄悄话对于他来说,具有一种不被别人知道的神秘感,更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如果这段期间妈妈不了解孩子在语言敏感期的表现,就像事例1提到的,妈妈耐不住性子,让他大声说,他便失去诉说的兴趣了,这样很容易成为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障碍。

因此,父母要了解孩子三四岁这段时期的心理特点,试着利用他喜欢的交流方式,提高他的语言能力。

妈妈妙招

1.耐心倾听孩子的悄悄话。

悄悄话是妈妈和孩子增进感情的一种交流方式,当他很神秘地趴在妈妈耳边嘀咕着什么的时候,妈妈一定要做出倾听的姿势和表情,适当地也可以表现出一种神秘感。

当孩子询问是否听见时,妈妈可以笑着点点头,表示听见了。如果没听见,妈妈可以让他稍微大一点声音,鼓励他再说一次。有时,孩子说悄悄话是只是嘴巴在动,并没有发出真正的声音,像事例2中的杨杨。这时,父母可以凭借情景揣测孩子的意思。

2.和孩子一起使用耳语交流。

研究表明:悄悄话可以刺激孩子大脑发育,还可以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耳语游戏”也可以发展孩子的表达、倾听和理解能力。因此,妈妈可以试着和孩子使用耳语交流。

比如,孩子在睡醒的时候,妈妈可以用亲切的语调和他讲一些“悄悄话”,如,“噢,牛牛睡醒了,刚才睡得好香啊!梦到妈妈了吗?”说这样的话时,妈妈要尽量把语速放慢,让信息有效地传达到孩子的耳朵里。

有时,孩子在公共场合闹情绪或者不听话时,妈妈也可以利用悄悄话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伸出食指,放在嘴边,发出“嘘”的声音,待他安静后,悄悄趴在他的耳边说“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在房间里藏了一个好东西,你去找找”等等。

3.不要让耳语成为孩子的惯用表达方式。

有些孩子说悄悄话处于一种防备心理,一般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而是寻找可以信任的人悄悄地说。这时,父母要予以足够的重视,找到孩子胆小的原因,反省自己是不是对孩子太凶了或者太严肃了,然后试着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氛围,努力让自己成为他可以信任的人。

在一些公共场合,父母尽量不让孩子使用耳语交流,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大胆说话。比如,在大人或者其他小朋友面前,孩子不敢介绍自己,这时,父母可以做示范,说:“大家好,我叫××,今年4岁了。”然后鼓励孩子重复一遍。当然,父母不能强迫孩子去说,还是要以引导为主,当他有一点点进步时,要予以肯定和鼓励。

要点四:喜欢接电话,一口气说完“请问你找谁?好的,再见!”

三四岁的孩子会对接电话产生浓厚的兴趣,通常表现在电话铃声一响,孩子飞奔到电话旁,拿起听筒:“喂,请问你找谁?好的,再见!”这个过程还没等对方开口,孩子已经挂断了电话。这个时候,妈妈千万不要认为孩子是在故意恶作剧,因为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这部机器发出的声音简直太奇妙了,这也是一次语言探索的经历。

经典事例

事例1:

妈妈在打电话,3岁的壮壮好奇地凑过来,要电话的听筒。这时,妈妈看出了壮壮的心思,拿听筒放在了他的耳朵旁。只见壮壮“喂”了一声,停顿了片刻,妈妈说:“快叫爸爸。”壮壮怎么也不肯叫。

几天后,壮壮开始了探索旅程,时不时地拿起电话,对着听筒嘀咕着什么。

事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