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3-6岁孩子家长必读)
15547600000030

第30章 3—6岁,好妈妈要帮孩子度过敏感期(7)

3岁的姗姗从幼儿园回家后,向妈妈炫耀道:“妈妈,快看,一朵小红花。”妈妈低头一看是一张小红花的贴画,漫不经心地问:“哪来的?”姗姗回答:“用水杯和小朋友换的。”妈妈听了,皱着眉说:“啊?傻孩子,那个小红花有什么好的?你知不知道一个水杯多贵啊?能买好几百张小红花了。”姗姗听了,撅着嘴,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脸上的表情很迷茫。

事例2:

一位妈妈看到4岁的女儿用水彩笔换了一块积木后,并没有责备她,而是温柔地问:“这块积木是不是那个小朋友最珍贵的东西啊?”女儿骄傲地点了点头,说:“是,那个水彩笔也是我最珍贵的东西。”

事例3:

5岁的星星用一个机器猫玩具和林林交换了1枚一块钱硬币。不一会儿,星星把硬币弄丢了,于是向林林要回机器猫。这时,妈妈走过来对星星说:“你的机器猫已经和林林的硬币交换了,如果要想要回机器猫,就必须用硬币来交换。”星星听了,不再争辩了。

教育感悟

交换是孩子之间的一种交往行为。最初的时候孩子会通过赠送零食赢得友情。渐渐地,他发现交换玩具、物品的方式所产生的友情更长久。于是,在他们之间就出现了交换的行为。

但孩子之间经常会出现“不等价交换”,比如,一个洋娃娃换一个螺丝钉,一个电子玩具车换一个破旧的图画书。由于物品的价值不同,有贵有便宜,一些妈妈对孩子的“不等价交换”的行为产生了质疑。

其实什么是“等价交换”?所谓的“等价”在大人看来是以金钱为标准的。但在孩子的眼里,没有金钱的概念,但他一样有自己的衡量标准。就像事例2中女孩的交换行为,他们的交换理由是对方最珍贵的物品,在他们看来这两种物品就是等值的,交换也是合理的。

因此,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妈妈不必太过紧张,也不必在意“吃亏”或者“占便宜”。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所产生的成就感会使他内心中的自我变得更强大。这种自我认识绝对不是一个水杯或者水彩笔能换来的。

妈妈妙招

1.不要以大人的成见看待孩子的交换行为。

交换是孩子赢得朋友的一种方式,妈妈不要以大人的成见看待孩子的这种行为。其实,在三四岁的孩子眼里没有“价值”的概念,他们更不懂得“等价交换”。在这种情况下,妈妈不要向孩子灌输“沾光”或“吃亏”的概念,像事例1中妈妈的行为就不可取,因为这样会导致孩子的自我意识不能得到自由发展。当然,当孩子“吃亏”了,妈妈也不要说孩子“笨”、“傻”之类的话,以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2.告诉孩子交换后不后悔。

一些孩子在交换玩具后后悔了,把玩具弄丢了或者玩坏了,然后希望要回原来的玩具,事例3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时候,妈妈一定要告诉孩子交换后的物品已经有了新主人,那个东西已经属于别人,不再是自己的了。

一个4岁的女孩在幼儿园答应送给班里的小朋友一个王冠,然后从他那得到一张兔子贴纸。可是回家一想觉得不合算,就对妈妈说:“我现在不想换了。”可是妈妈却郑重地对她说:“你说过的话要算数,答应别人的不能反悔的。”妈妈的做法不仅让女儿学会了交换后不能后悔,还让她学会了兑现承诺,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3.鼓励孩子交换和赠送。

交换是孩子人际关系敏感期的重要表现。妈妈不仅要理解孩子的行为,还要为他创造交换的条件,鼓励他用交换、赠送的方式赢得友谊。一位妈妈为了鼓励孩子和同龄朋友一起玩,和小区里其他妈妈商量,把周日定位孩子们的玩具交换日。这天,这个小区的同龄小朋友都会在一起分享玩具,互相赠送。这种方法值得妈妈学习。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不要干涉孩子的行为,也不要随意给他建议,而是让他随便交换。

要点三:喜欢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开始有性别概念

一个3岁的男孩悄悄地趴在妈妈耳边说:“妈妈,告诉你一个秘密,男孩有小鸡鸡,女孩没有小鸡鸡。”如果哪位妈妈听到孩子诸如此类的话,千万不要觉得意外。因为孩子在3—5岁这个年龄段,会慢慢发现男人的身体和女人的身体是不一样的,他会对身体特别是异性的身体表现出明显的兴趣。这就标志着孩子已经进入了性别的敏感期。

经典事例

事例1:

两个3岁左右的孩子在一起玩儿,一个女孩蹲下尿尿,男孩则在一旁观察。一会儿,男孩的妈妈走过来,男孩指着女孩,郑重地对妈妈说:“妈妈,她没有小鸡鸡,她还蹲着尿尿。”女孩则低着头,好像犯了天大的错误。

事例2:

3岁的顺顺和2岁的小表妹一起洗澡,两个人在水里快乐地扑腾着。不一会儿,顺顺不玩了,原因是小表妹比自己缺少了一样东西。洗完澡后,顺顺像以前一样,把问题一股脑儿地向妈妈道了出来:“为什么妹妹没有小鸡鸡?她蹲着尿尿,我却站着?”

妈妈则耐心地回答:“因为她是女孩,你是男孩。男孩有小鸡鸡,女孩没有。”接着顺顺又问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小宝宝在阿姨的肚子里?”“爸爸也会生小宝宝吗?”“为什么我没看见爸爸妈妈结婚呢?”……妈妈都耐心解答。

事例3:

4岁的同同最近总偷偷地看妈妈的乳房。妈妈觉得应该让他了解这些知识了。于是,妈妈找了个机会和他一起洗澡。

同同摸着妈妈的乳房,问:“妈妈,为什么你这里比爸爸的大呢?”

妈妈镇定地说:“因为这是乳房啊!”

同同又问:“乳房是干什么用的?”

妈妈笑了笑,说:“这里面以前有奶,你就是喝里面的奶长大的。”

同同说:“为什么以前要喝那个?”

妈妈说:“因为你小的时候没有牙齿,不能吃粮食,为了获得营养就要喝妈妈的奶。”

……

教育感悟

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孩子会慢慢发现男性和女性有很多区别,比如女性一般是长发,男性一般是短发;女性可以穿裙子,男性却不能……于是,他逐渐萌生了性别的概念。他也会慢慢发现男性和女性的某些身体部位和生活习惯也存在着差别,比如,男孩站着尿尿,女孩蹲着尿尿;男孩有小鸡鸡,女孩没有……

一般来说,对三四岁的孩子来说,当他发现这些不同后,会对自己和他人的私处特别感兴趣,最常见的就是观察别人的身体。其实,这是孩子好奇的表现,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如果这个时候,妈妈满足了他的心理需求,向他传授一些性别知识,他便会对此类问题逐渐失去了兴趣。但是如果妈妈避讳和孩子讨论这些问题,他探究的心理没有得到满足,甚至被压制,很可能导致孩子这方面的知识欠缺。所以,孩子性别知识这方面的教育越早越好。

妈妈妙招

1.教孩子认识身体器官。

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在一定时期都会对自己的身体部位产生好奇,比如,这个身体部位的名称是什么?有什么用途?等等。这时,妈妈一定要抓住机会,让他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一位妈妈在给孩子的洗澡的时候,帮他洗身体某一部位时,说:“这是你的眼睛,我们用它观察这个美好的世界;这是你的鼻子,我们用它闻花香;这是你的耳朵,我们用它听小鸟的叫声……这是你的小鸡鸡,这个是宝贝,我们要保护好他,不能随便让别人碰这里。”、妈妈的方法不仅能让孩子知道身体各个器官的名字、用途,还能让他保护好自己的私处。这样的教育方法值得妈妈学习。

2.毫不避讳地解答孩子的问题。

四五岁的孩子对自己和异性的身体感兴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当他有这方面的疑问时,妈妈要以坦然的态度解答给他听。如果孩子对妈妈身体某一部位产生兴趣时,妈妈也要毫不避讳地和他谈论这些问题。像事例3中,妈妈的做法就值得借鉴。在生活中,妈妈也可以选择一些贴近孩子心理的图画和动画片,让他从图像上了解这些知识。

3.加深孩子对自身角色的认同。

当被孩子问到关于性别的问题时,妈妈除了简单告诉孩子“这是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区别”等刻板的性别信息外,还要注意引导孩子对自身角色的认同,比如男孩子,妈妈要告诉他:“因为你有小鸡鸡,所以你是个男孩子,男孩子应该独立、勇敢、豁达。”如果是女孩子,妈妈要告诉她:“你长大后也会有乳房,要养育宝宝,女孩要温柔、贤惠、独立,爱护自己的身体。”以此来加强孩子对自我性别的认识。

4.理解孩子的某些现象。

当孩子处在性别敏感期时,他会对异性小朋友格外得好。这种表现在孩子交往过程中很明显。其实,这种表现很正常,妈妈不要嘲笑他的这种行为,也不要给他扣“小色狼”的帽子。这期间,如果孩子喜欢观察异性小朋友的身体部位,或者观察妈妈的身体,妈妈也不要盲目批判孩子的行为,而是正确引导他,通过讲解性别知识,满足他的好奇心。

要点四:对自己的出生感兴趣,老是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四五的孩子对自己的出生非常感兴趣,他会经常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妈妈也几乎都遭遇过孩子问这个问题时的尴尬,不知道如何回答。于是,很多妈妈对这个问题避而不答或“绕道而行”,有的说:“你是从妈妈肚脐眼里生出来的。”有的说:“你是妈妈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总之,妈妈在这个问题上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可是一些玩笑话却使孩子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经典事例

事例1:

一个4岁的女孩最近闷闷不乐的,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想事情。一天,妈妈走到她身边,问:“最近怎么不高兴了呢!”女孩看了看妈妈,低下了头。妈妈又说:“和妈妈说说,妈妈可以帮你。”

女孩犹豫了一下,委屈地说:“妈妈,你可不可以不扔掉我?我不想去垃圾堆。”妈妈很疑惑,突然想起前几天女儿问自己“我是从哪里来的”,为了敷衍她,自己说“她是垃圾堆里捡来的”。妈妈听了,后悔不已。

事例2:

一个5岁的男孩问:“妈妈,我是怎么来的?”妈妈说:“你是妈妈生出来的。”男孩问:“我是怎么生出来的呢?”妈妈想了想说:“你知道花在生长前要有种子吗?”男孩点了点头。妈妈继续说:“你在最初的时候就是一粒种子,但这粒种子只有爸爸才有。然后,爸爸把种子放在妈妈的肚子里,它在里面生根、发芽,然后慢慢地长出鼻子、眼睛、嘴巴、手、脚……10个月后,你就出来了。”……

事例3:

幼儿园里,老师问孩子们“你是从哪里来的”,孩子们的答案各种各样。其中一个孩子说:“你们的答案都不对,我看过电视了,我是爸爸妈妈生的,爸爸的种子游啊游,找到了妈妈的种子,两个种子包成了一个圆球。小球长啊长,慢慢地长出手和脚,还有脑袋,我就出来了。”说完,这个孩子的脸上露出了一副自豪的神情。

教育感悟

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过“我是怎么来的”的疑问。孩子在3—5岁这个年龄段,会经常问妈妈“我是怎么来的”。大多数妈妈觉得尴尬,因为自己不知道怎么回答这类问题。

于是一些妈妈绕道而行,各种各样的回答涌现出来,如“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从妈妈的肚脐眼里钻出来的”等等。这种哄骗不仅不会让孩子相信,还会让他有被骗的感觉,即使孩子相信了,也很可能会对他造成伤害。像事例1中,妈妈的一句“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的玩笑话,却成为了孩子的负担。可见,孩子的这类问题不容忽视,更不可轻视。

很多妈妈之所以对孩子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难以启齿,那是因为他们由生命起源联想到了性。的确,孩子年龄尚小的阶段不宜了解性知识。那么,在实际生活中,妈妈应该怎样回答这类问题,但又不欺骗孩子呢?

妈妈妙招

1.正视孩子关于出生的问题。

当孩子问妈妈“我是从哪来的”的时候,妈妈一定不能欺骗他,而是要采用一定的技巧向孩子阐述。像事例2中,妈妈类似于种子的解释就很妥当。平时,妈妈也可以给孩子播放关于这类问题的影碟,通过更形象的方式让他了解自己的来由。更为关键的是,妈妈要让孩子知道,他是爸爸妈妈相爱的结晶,与爸爸妈妈有着血缘的联系,这种关系会让他产生强烈的安全感。

2.善待孩子的刨根刨根问底。

一般来说,当孩子第一次问“我是哪来的”的问题,妈妈只要回答“是妈妈生出来的”就可以了。当孩子反复提出此类相同的问题时,妈妈就要具备耐心了,一一给孩子作出解释。如果孩子追问一些细节,比如,“我是怎么从妈妈肚子里跑出来的?”“爸爸是怎么把种子放进去的?”妈妈不要觉得尴尬,《儿童百科全书》上有专门讲解怀孕、分娩的细节知识的章节,而且图文并茂,妈妈可以通过让他阅读,再加上自己的讲解,相信孩子会更易理解。

3.借机让孩子了解真相。

当孩子反复提出“我是怎么来的”的问题时,妈妈可以从其他方面让孩子了解一下这类知识,比如,告诉他“你一天天长大,待了10个月后,妈妈的肚子再也装不下你了,于是,你就出来了。”还可以告诉他:“当生你的时候,妈妈被送到医院,得到医生和护士的帮助与照顾,你才能顺利地出生。”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求知欲,又让他知道人们之间需要互相帮助和关爱,从而培养他的爱心和感恩心。

要点五:对自我产生审美要求,并开始追求完美

在生活中,细心的妈妈会发现,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在三四岁或更早一些的时候,会对自我产生审美要求,甚至会刻意追求完美。具体表现为,不吃带“伤痕”的水果、拒绝不漂亮的衣服、不吃缺了一块的蛋糕……有时还总喜欢在镜子前摆弄头发、装扮自己。这时,妈妈可千万不要嫌他麻烦或者毛病多,因为当孩子出现以上这些行为时,说明他已经进入了一个特殊时期——追求完美的敏感期。

经典事例

事例1:

4岁的乐乐要吃糖葫芦,妈妈就给他买了一串。因为担心他吃不了,妈妈先吃了两口,乐乐见此大哭大闹起来,说什么也不再吃那串糖葫芦了。最后,妈妈不得已又买了一串“赔”给他。

事例2:

4岁的雯雯最近喜欢上了打扮,喜欢拿着妈妈的口红,照着镜子涂抹,有的时候口红抹到嘴唇外面了,她就拿起棉签擦拭。而且为了追求单纯的漂亮,她喜欢把卡子和头花戴得满头都是。不仅如此,趁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她还偷偷穿妈妈的高跟鞋,走路时发出“嗒嗒”的声音,很神气。

事例3:

一位妈妈反映说:“ 4岁的儿子最近就像变了一个人,对自己要求越来越高了。我和他一起叠纸飞机,他不小心把纸撕坏了一个小口,就要求重新叠。重新叠后,他又发现纸已经褶皱了,便大哭大闹:‘我总叠不好’。于是,我变换着招数安慰他。但他却仍然觉得我犯了一个大错误,没有办法,最后我给他换了一张新的纸。”

教育感悟

成人有成人的审美的情趣,孩子有孩子的审美标准。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当然也是孩子的天性。而且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孩子会产生自豪感,也会感到喜悦。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妈妈应该感到高兴,因为他的精神世界正在走向丰富和深入。

孩子审美敏感期的表现最初体验在食物上,比如,选择水果的时候,选择最大、最光亮、没有疤痕、没有斑点的那个。又如,妈妈把咬了一口或者掰了一半的馒头给孩子,他常常会拒绝。这些表现在0—2.5岁的孩子身上比较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