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在孩子玩完沙子后,妈妈要让他仔细洗手,并且要常常给喜欢玩沙的孩子剪指甲,注意不要让沙子残留在指甲或小脚趾之间。沙盘的沙子要尽量选用细沙,这样沙子的摩擦力小,就不会因沙质粗糙而造成擦伤。
3.有机会可以带孩子去海边。
妈妈如果有时间可以带孩子去海边,让他在沙水之间寻找乐趣。事实上,不仅是孩子,成人也乐意玩沙。在沙滩上,赤脚踩在柔软的沙上,就能毫无距离地亲近大自然。妈妈可以在海边和孩子一起戏水、玩沙子,享受海滩的乐趣。
要点四:喜欢剪、贴、涂,开始很自然地、有意识地使用一些工具
当孩子到了三四岁时,出于好奇和好动的本能,开始对于一些手工工具和材料感兴趣。他开始喜欢用剪刀剪纸张、玩贴画,并且为书上的图形涂抹上不同的颜色。这是孩子学习手工的开始,妈妈不要觉得孩子是在淘气,拿着剪刀乱剪、用彩笔乱画,更不要禁止孩子的剪贴和涂抹行为,而是应该鼓励孩子大胆动手去做,从而锻炼孩子的创作能力。
经典事例
事例1:
4岁的贤亭最近特别钟爱手工制作,每天回到家都拿来剪刀、彩笔、纸张,不停地剪剪画画。
这天,妈妈过生日,贤亭特意为妈妈制作了一张贺卡。一张厚厚的白纸对折后,上面画有红色的房子、绿色树,房子的前面还有一只黄色的小鸭子。当天的生日宴会上,贤亭亲手将贺卡送给了妈妈,妈妈非常高兴地说:“乖儿子,谢谢!瞧瞧,画得多好啊,还在上面贴了一只小鸭子。太漂亮了!”
自从受到妈妈的夸奖后,他更喜欢剪剪画画了。
事例2:
自从妈妈带5岁的诺诺看剪纸展览回来,诺诺就喜欢上的剪纸。回到家总是随手拿起张纸就折起来,然后拿着剪刀剪出各种不同的形状。
看到女儿如此爱好剪纸,妈妈就为她买了儿童专用的手工剪,并和诺诺一起学习剪纸。“看!妈妈,我剪了一双眼睛。”诺诺把剪出两个洞的纸贴在脸上,妈妈也把自己的剪纸贴在脸上对女儿做鬼脸。
“妈妈,怎样剪花边?”诺诺问。“要把纸的边缘剪成弧形啊,这样打开来就是花边了。”妈妈一边说,一边做给诺诺看。
“给剪纸画上花好不好?”诺诺拿起彩笔,“太好了,那剪纸就更漂亮了。”妈妈说道。诺诺拿起蜡笔在剪纸上涂起来,不一会儿一张白色的纸就被她画得花花绿绿了。
教育感悟
孩子在4岁左右时开始喜欢把生活中直接感知的东西通过手工表现出来,如剪纸、涂色、贴画等。在这个时期孩子能剪出较为整齐的形状,当他把纸片折叠起来剪出图形,打开纸后就能发现类似花瓣的形状。
除了剪纸,孩子还喜欢贴画、涂颜色、捏橡皮泥等多种手工游戏。在玩橡皮泥的过程中,孩子用橡皮泥捏、团、搓出一些水果、小动物等,并会使用到一些辅助工具。
当孩子五六岁时,其大脑功能会不断趋向成熟,小手的肌肉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育,所以他的剪、贴、涂等技能也会逐步提高,并开始喜欢玩一些难度较高的折纸游戏,如折千纸鹤、飞机、花篮等玩具。
面对喜欢做手工的孩子,妈妈可以为他多准备一些手工材料,如白纸、彩纸、剪刀、彩笔、橡皮泥等,让孩子尽情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妈妈妙招
1.欣赏孩子的手工作品。
在孩子刚开始学着用各种工具做手工的时候,也许他的剪纸并不很美丽,涂抹的颜色也不是十分协调,但妈妈要学着欣赏孩子的作品,要从作品中看到他的进步,并经常表扬他、鼓励他,让他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加专注地投入到手工制作中去。
妈妈要知道,孩子的作品是否真的美丽并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能在制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动手动脑,从而锻炼了手脑的配合能力和精细活动能力,促进大脑发育。所以妈妈要鼓励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并用手工把自己的想法充分表现出来。
2.和孩子一起玩剪、贴、涂的游戏。
妈妈要抽时间和孩子一起玩剪纸、贴画、涂颜色或者捏橡皮泥等手工游戏。在和孩子一起做手工的过程中,妈妈如果能对孩子的制作略加引导,就能迅速提高他的制作能力。
同时,妈妈也会发现手工制作不仅是孩子喜欢玩的游戏,成人玩起来也会觉得很有趣。当妈妈和孩子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时,母子的关系就变得会更加亲密。
3.为孩子准备安全的手工工具。
对于喜欢做手工的孩子,妈妈要为他准备安全的工具,以防他使用不当而伤到自己。例如剪纸用的剪刀,要选用儿童专用的剪刀,剪刀前端一定要是弧形的,不能有锋利的尖;橡皮泥要选用较好的,不能有刺鼻的气味,在玩过橡皮泥后一定要让孩子洗手;尽量不让孩子使用裁纸刀,因为裁纸刀太锋利,如果需要裁纸可以由妈妈帮忙把纸先裁好。
同时,妈妈还要教给孩子工具的具体使用方法,如剪刀拿反了很可能就剪不动了,而拿的姿势不正确,又容易伤到手。所以,让孩子做手工,妈妈也不要忘记安全第一的原则。
要点五:喜欢玩各种各样的好玩的游戏,如“你扔我捡”
动作敏感期的孩子总是十分活泼,不但喜欢各种各样的玩具,还非常喜欢和别人一起做游戏。孩子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可以使身体得到锻炼,使动作变得更加轻盈灵巧。孩子多做游戏,不但可以使肢体的大动作更加协调,还能促进精细动作的发展。所以,在孩子的动作敏感期内,妈妈不要禁止孩子玩一些益智的游戏,还应该和他一起玩。
经典事例
事例1:
3岁的平平十分活泼,妈妈发现他最近喜欢上了一种游戏,那就是爬到沙发上,然后把皮球、玩偶等小玩具,从高处扔下来,扔玩后还会乐呵呵地拍小手。
妈妈不明白平平为什么这么喜欢扔东西玩。通过咨询教育专家得知,原来这是孩子在动作敏感期的正常表现。于是,妈妈便高兴地和平平玩起了“你扔我捡”的游戏,每当平平把玩具丢出去,妈妈都会给他捡回来,并夸奖他说:“平平扔得可真远,太厉害了!”
事例2:
4岁的蜜蜜常常和妈妈玩一个游戏,那就是学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妈妈会唱歌儿歌说:“小猫小猫,喵喵叫。”这时,蜜蜜就会像小猫一样抹抹胡子,然后妈妈说:“小兔,小兔,蹦蹦跳。”蜜蜜又会像小兔一样蹦两下。“小孔雀会怎样呢?”妈妈问道。蜜蜜手舞足蹈地舞起来。“哦——原来小孔雀会跳起舞蹈。蜜蜜跳得太好看了,真像一只小孔雀啊!”妈妈夸赞道。听到妈妈这样说,蜜蜜跳得更起劲了。
事例3:
4岁的超超越来越好动,整天跑来跑去一刻也不肯闲着。看着活泼的儿子,妈妈说:“超超,我们一起拍皮球吧!”妈妈和超超约定好,要先用右手拍再用左手拍,左右交替看谁拍的多。开始,超超总是左手拍完,右手就拍不到;右手拍完左手又忘了。可是,多练习了一会儿,就越来越熟练了,左右手的配合开始协调起来。
教育感悟
孩子在1岁多时就已经会走路,当他会走路以后就开始变得非常活泼好动。一会儿跑到这,一会儿又跑到那,他开始喜欢上各种各样的游戏。此时,妈妈应该顺应孩子活泼的天性,和他一起做游戏。
各种各样的小游戏不但能让孩子的肢体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随着肢体运动的增加,他的动作也会越来越协调,这有助于左右脑的均衡开发。例如,喜欢学小猫、小狗、小兔子,喜欢玩皮球、滑滑梯等,这些都是孩子喜欢的游戏。
其实,游戏便是孩子早期探索世界的方式之一。有专家设想,孩子在早期很可能以为自己和外界是一体的,但是随着动作的增加,才逐渐明白自己和它物是分离的。这时,他就会喜欢用扔东西来体验物与物之间的分离,不断扔东西的同时也锻炼了肢体动作的发展。
妈妈妙招
1.和孩子一起玩“你扔我捡”的空间游戏。
妈妈会发现孩子在三四岁时也会喜欢扔东西,孩子为什么会喜欢把东西扔出去呢?这是因为他喜欢搞破坏吗?是否应该制止他?
其实,这是孩子对空间感知的一种方式,当他发现一个物体与另一物体是分离的,便喜欢把手中的物体扔出去,以此来体验“物体与物体分离”这一发现给他带来的乐趣。所以,在这一时期妈妈不妨经常与他一起玩“你扔我捡”的游戏。
当然,有些物品是不适合扔出去的,所以妈妈尽量把一些不容易摔碎的物品放在孩子的手边,如橡胶玩具、毛绒玩具、塑料制品等等,让他尽情去扔。当孩子稍大些时,妈妈还可以给他买一个弹力球,当他把球扔出去后,弹力球还会自己弹回来。对于孩子来说,这样好玩的玩具能使他更为强烈地体会到探索空间所带来的乐趣。
2.在玩游戏时要多鼓励孩子。
妈妈在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的时候,要经常鼓励孩子,这样不但能让孩子玩得更高兴,还能增加他的自信心。
如事例1中的妈妈,在平平把玩具丢出后,鼓励他“扔得真远”;事例2中的妈妈夸赞女儿跳的好看。当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妈妈可以不时地夸赞他一句:“你真是太棒了!”受到夸奖的孩子会因此变得更加积极。即使是孩子自己玩游戏的时候,妈妈也可以想办法鼓励他一下,让他更快乐地玩下去。
3.多与孩子玩运动型游戏。
妈妈要和处于动作敏感期的孩子多玩一些运动型游戏,如事例3中的妈妈和超超一起玩拍皮球,左右手交替的拍法不仅能锻炼手臂的肌肉,还能锻炼孩子的反应能力以及手脑配合的协调性,同时也能让孩子的左右脑得到均衡发展。
22.社会规范敏感期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妈妈会发现,这些“小大人”的大人气越来越浓了。他可能会模仿妈妈做饭的样子,要求和妈妈一样涂抹口红,和小朋友结婚……作为妈妈,要知道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也是他成长的标志。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不要盲目惊喜或沮丧,因为如果孩子的这些行为得不到尊重的话,他的这些社会活动和规则会转瞬即逝。因此,妈妈一定要读懂孩子的行为,顺利帮他度过这个敏感期。
要点一:有“藏、占有”的意识与行为,可能会从别人那里“偷”东西
占有欲是人成长阶段的一种正常心理。孩子到了3岁左右就会产生 “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往往是从“我”出发,认为很多东西都是他的,不允许别人碰他的东西。又由于好奇、独占等心理,孩子也会抢别人的吃的、“偷”别人的玩具。其实,孩子的这种心理和表现都很正常,这与自私自利有着本质的区别。当孩子抢别人的食物、私藏别人的玩具时,妈妈一定不要大惊小怪,而是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对待他的行为。
经典事例
事例1:
4岁的舟舟喜欢和邻居家的齐齐一起玩,但他每次看到齐齐漂亮的玩具,总忍不住占为己有,想办法“偷”回家。妈妈逐渐意识到了他的这种行为,曾多次教育他,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但却收效甚微。这天,妈妈发现舟舟的玩具箱里又多了一个洋娃娃,妈妈很担心,小小年纪就有这种坏习惯,长大了可怎么得了。
事例2:
一次,妈妈发现3岁半的晨晨的兜里多了两个塑料拼图。于是妈妈问:“这是哪来的?”晨晨支支吾吾地说:“老师送的。”妈妈看着他的样子,知道他在撒谎,故意说道:“这个和幼儿园的玩具好像啊?”晨晨兴奋地说:“就是幼儿园的拼图。”
妈妈这才知道他是偷拿了幼儿园的玩具。这时,妈妈蹲下身来,说:“你知道吗?幼儿园的东西是给所有小朋友一起玩儿的,不是你一个人的。”
接着,妈妈拿出家里的类似的拼图,说:“看见这个了吗?这个才是你的。”说着,指着另外两个拼图,说:“至于它们两个,它们的家在幼儿园。我们明天送它们回家,好不好?”晨晨点了点头,说:“好。”
第二天,妈妈带着晨晨将拼图还给了幼儿园老师,老师还表扬了他。
教育感悟
孩子的“占有欲”是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但像舟舟的妈妈一样,很多妈妈对孩子所谓“偷”的行为非常敏感。其实,对三四岁的孩子来说,他对你我他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在他的思维里,认为“只要我喜欢,就是我的”。
即使他模糊地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有时还是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总是希望拥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且想办法得到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教育的方式,孩子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会逐渐淡薄,“占有欲”也会逐渐减少和消失。
当然,像“掠夺”、“独占”的行为,妈妈还是要认真分析原因,寻找教育对策,以纠正他的行为。不能用苛责的语言责备他,以免伤害他的自尊心,同时也不能放任不管,以免他的这种行为演变成偷。像事例2中妈妈明确告诉孩子拿幼儿园的东西是不对的,又通过“送拼图回家”这样的行为,鼓励他将物品归还幼儿园的老师。这种做法就值得借鉴。
妈妈妙招
1.避免产生“审问”的局面。
当妈妈发现孩子有了新玩具或其他东西时,妈妈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产生“审问”的局面。因为这样只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甚至逼迫他说谎。妈妈也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孩子的玩具就是偷来的,还是要鼓励他把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才更利于解决问题。
2.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侵占。
在实际生活中,妈妈要给孩子灌输一种思想,别人的东西一定要经过主人的同意,才可以玩,才可以拿。如果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就“偷拿”了是不对的行为。妈妈也要试着让他感受别人因心爱的东西不见了时的伤心难过情绪。
此外,妈妈也可以有意识地培养他一些待人接物的方式,比如,告诉孩子要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要说“你的汽车能借我玩吗”、“你的飞机可以送给我吗”等等礼貌用语。
3.对孩子的“偷窃”行为,切忌严加管教。
当孩子“偷拿”了别人的东西后,妈妈不要用惩罚的方式教训他,因为强烈的管教方式反而会让“偷窃”成为他强烈的心理需求,从而使他变本加厉地“偷拿”别人的东西。
其实,在孩子的概念里,并没有“偷窃”的概念。因此,对于孩子所谓的“偷窃”行为,妈妈不可严加管教,也不要给他下一个“小偷”的定义,以免伤害他的自尊心。
4.鼓励孩子归还别人的东西。
当孩子偷拿了幼儿园或者其他小朋友的物品时,妈妈除了让他分清对错,具备是非观念外,这件事的处理结果也非常重要。妈妈应该鼓励孩子主动归还物品,当然。归还之前一定要让他明白道理,从而让他作出自愿归还的行为,不可强迫。当然,妈妈不可以代替他归还。
要点二:孩子喜欢支配物品,喜欢交换,很可能是“不等价交换”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萌发,他会逐渐发现,自己和别人的物品都是不可侵犯的,于是便萌发了交换的思想和行为。这种行为在3—5岁的孩子身上极为常见。如果有一天,孩子兴奋地和妈妈炫耀:“我用新的文具盒换来了××的美羊羊贴画。”这时,妈妈可不要用“傻”、“笨”、“没有经济头脑”等词汇责备孩子“不等价交换”的行为,也不要干预他的这种行为。
经典事例
事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