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55位名作家的成长历程(二)
15610100000007

第7章 杜鹏程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1921年—1991年)

小传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陕西韩城县人,1938年到延安参加革命,主要在基层工作。

1947年任新华社随军记者,1949任西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新华社野战分社主编,1951年起,任新华社记者、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

1954年起到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从事专业创作,曾兼任工程处党委书记、铁路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长期生活在铁路建设工地和其他建设工地。

1954年他创作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是反映我军革命战争的一部力作,受到广泛的好评,他主要的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大沙漠》、《年轻的朋友》等。

代表作品

《保卫延安》(长篇小说)

《夜走灵官峡》(短篇小说)

《年轻的朋友》(短篇小说集)

《在和平的日子里》(中篇小说)

《速写集》(散文集)

“童年”

向上帝祈祷的孩子

杜鹏程出生在陕西省韩城县苏村,这里曾是我国伟大史学家司马迁的故乡,司马迁庙距离苏村不远,建筑庄严而清雅,每年旧历4月那里逢会,人们争相朝拜。

杜鹏程的家很穷,他3岁失去了父亲,母亲杜赵氏挑起了抚养孩子的重担。母亲是个坚强的人,她虽不识字,但求生能力很强。几年间,伯伯、叔叔都相继去世了,母亲一人料理他们的后事,还收留抚养了三个堂姐妹,并千方百计送小鹏程上私塾。这样,家里几间破屋和两三亩地都变卖光了。

1929年,陕西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旱,饿殍遍地,母亲忍痛把三个堂姐妹卖给人家当童养媳,把小鹏程送进了基督教的孤儿院。

小鹏程在这里要替牧师扫地挑水,干杂活,由于他背圣经快,后来就被送进教会学校念书。他开始向往不知在什么地方的“耶路撒冷”,虔诚地跪在地上祷告,流着眼泪向上帝忏悔自己在人间犯的“罪恶”。有一次,他回到家里,母亲病了,缸里又没有一粒粮食,他就跪在地上,一遍又一遍地祷告,祈求上帝让他母亲康复、让他家缸里有粮食,但却始终没有这种奇迹出现。从此,他再也不相信那些牧师的话了。

“创作准备”

随军记者体会生活

杜鹏程12岁开始了学徒生涯,店铺对面,有一家书店,他一有空就跑到那里站着看各种书,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以及各种民间小说。尽管有些地方他还看不懂,但书就像一块磁铁牢牢地把他吸引住,他开始思考人生的种种问题,于是问老板当完学徒能干什么,老板回答说可以当店员,如果干得好,还可以当老板。小鹏程对此没有一点兴趣,后来他就离开了。

他又来到一所离家二三十里地的乡村学校半工半读,这里除了供吃饭,还有一元五角的工资,母亲可以不用挨饿了。在这里,他接触到一些进步的教师,有的还是地下党员,他们给学生讲述中国近代受屈辱的历史,介绍新文学,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小鹏程眼界开阔了,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起“左联”作家的作品,像巴金的《家》、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哭诉》等,这些作品燃起了他心中的火焰,促使他更快地觉醒。

16岁时,他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他们到处搞抗日救亡活动,还当了一名队长。韩城成立了一家宣传抗日和马列主义思想的少年书报社,杜鹏程自愿给他们当送报工,尽管没有工资,但是这里的氛围使他感到满足。在这里,他读到了更多的进步书报,如《共产党宣言》、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新哲学大纲》等,初步懂得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1938年,杜鹏程个人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他到了延安。开始,他在八路军随军学校念书,后来,组织上让他到陕甘宁边区农村工作,主要是向农民宣传抗日,学了一些做群众工作的方法,也扩大了生活面。

此后,他还一度把兴趣集中在政治经济学、哲学、历史等社会科学方面,读了不少这方面的著作,这对他思想的深化、马列主义修养的提高,都有着莫大的好处,对他日后文学创作自然也是不可或缺的。

1947年以后,杜鹏程开始当新华社随军记者,这一年3月,胡宗南进犯陕甘宁边区,伟大的延安保卫战正式开始了。他随部队没日没夜地后撤,一路上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在与广大指战员的接触中,使他的思想和心灵都得到了很大的洗涤和震动。

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彭德怀司令员创造性地运用了毛主席的战略思想,指挥全军,以两万多人的兵力,打击了十倍于我的敌人,使我军开始了战略反攻。其间,无数英雄人物给了杜鹏程极大的感染和教育,使他深切地体会到人民战争的伟大。

但是这些实际感受,如不升华到理性阶段,那么它的真正内涵就难以发挥出来。为此,他不管在怎样的艰苦条件下,也不间断学习。没有书,他就到敌人放弃的城市中去找,然后背在身上,一边走一边看,看一页撕一页,以减轻重量负担,他还坚持长期搜集战士的先进事迹,光日记就写了一二百万字之多,这些材料,为日后的创作作了必要的准备。

“成名作的诞生”

讴歌人民战争的伟大

1949年,杜鹏程随军到了新疆,驻扎在喀什噶尔城,这时虽然部队仍在剿匪,但大规模紧张的战斗已基本结束,生活也比较安定。但杜鹏程的内心却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一想到延安保卫战的日日夜夜,想起这几年的不平凡的生活,热血就往上涌,他想写一部反映延安保卫战的长篇小说,来歌颂人民战争的光辉胜利,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千万革命战士的丰功伟绩。

但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新中国的文学,有写农村土改的,有写民兵、游击队斗争的,而以人民解放军战斗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几乎没有,加上作者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怎么办?他只好又边干边学,先是找可供借鉴的外国文学作品,特别是沙俄及前苏联时期的作品,如《战争与和平》、《铁流》、《毁灭》、《夏伯阳》、《恐惧与无畏》、《日日夜夜》等来读,然后,在党组织的支持下,专程来到北京,修改已经写好的初稿。经过无数个繁忙的白天与不眠之夜,九易其稿,于1954年终于完成了《保卫延安》的全部创作任务。

“巅峰之作”

成名作《保卫延安》的梗概

杜鹏程同志是一位创作态度十分严肃认真的作家,他一生创作数量虽不很多,但大多有很高的质量,除他的最著名的代表作《保卫延安》外,他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还创作了几十个有分量的短篇小说,如《难忘的摩天岭》、《飞跃》、《严峻而光辉的里程》、《一个平常的女人》、《延安人》、《记一个年轻的朋友》、《夜走灵官峡》……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人民建设自己国家的豪迈气概和崭新的精神风貌。那篇发表于1958年的著名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更是一首和平建设年代的英雄赞美诗,令人耳目一新。

但我们还是认为,无论就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还是作品的社会地位和影响,《保卫延安》是最能代表杜鹏程创作成就的作品。

下面就让我们具体研究一下这部作品。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对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在西线,蒋介石命令胡宗南以十倍于我的兵力,扑向延安,妄图一举消灭我党中央的首脑机关和西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

我陕北军民在党中央、毛主席的指挥下,采用“运动战”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和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小说以我军主力纵队的一个英雄连队,参加青化砭、蟠龙镇、榆林、沙家店等战役为主线,以连长周大勇为中心,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展现了延安保卫战的全过程。

全书自始至终洋溢着深厚的诗情、扣人心弦的感情力量和高亢的英雄赞美诗,书中不少地方出现的作者的议论,就像火光一样,把整个思想点燃起来,加强了作品的激情力量。

在人物刻画方面,作者总是把他们放在矛盾最激烈、最尖锐的时候,让他们展示性格,发展性格,如对周大勇就是这样。

此外,塑造得成功的人物,还有政治工作者李诚、卫毅,传奇式的战斗英雄王老虎,顽强淳朴的炊事员孙全厚等,尤其对彭德怀司令员的刻画,生动、真实,是我国当代小说塑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作品发表后,得到广泛的认可。

另外,据不完全统计,小说发行总量达百万册以上,为新中国最畅销的长篇小说之一。

《保卫延安》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趣闻轶事”

杜鹏程致林迪生的信

林老师:

我在北京接到你从医院发的信。你住了医院,什么病?叫人不安。

我到北京,是因为中国作家协会周扬、丁玲同志传达苏联第二次作家代表大会情况,我和同志们来听报告。

你要我去兰州,可是我接到信时,已是2月10日(西北作家协会把信转到此处已是半月后),学校大概已经上课了。

只要有机会,我总想去兰州看你。

敬请你向兰大那些在新疆帮我抄过稿子的同学问好——对帮助过我的人,我常以感激的心情想起他们。

林老师,孙炳先是鲁师第一班的同学,他在兰州军区干部管理部做组织科长。他写信给我,常说到你,你可以给他去个电话,要他去看你。

当你秉承党的意志教导我们的时候,我们都是小孩子,如今,我们都30多岁了,但是我们像你当年所期望的一样,努力工作,努力学习,让生命多发挥出一些力量。

right你的学生鹏程

right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