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三国的奥秘Ⅱ
1563800000019

第19章 赵云:谦逊低调的协作之道(2)

有些事情,我们常常认为是为别人做的,其实都在为自己。人生说到底不过是自作自受的过程。你对邻居好,人家自然会照顾你的小孩;你对邻居不好,他们不敢对你怎么样,却会给你的小孩难堪。所以当你发现邻居对你的小孩不好,就要知道是你错了。如果对邻居能够礼让三分,和平相处,相信你们的关系会融洽很多。不争不抢,不计较眼前得失,说到底也是为了自己。

适度原则:凡事都有一个“度”

新野一役赵云抓到夏侯兰。夏侯兰是赵云的同学,他们又是很好的朋友。在打仗时,从曹军俘虏了自己的亲戚、朋友、同学应该怎么处理?直接放在自己一方一定不行,为了邀功杀了更是不对。赵云的办法是向刘备报告,自己抓到这么一个人,说明这个人是他同学,又是好朋友,现在交给主公,随便主公怎么处理他都没有意见。这个分寸拿捏得非常好。

其实人一辈子都在训练一个“度”,“度”掌握不好就全错了,“度”掌握得好就成功了。“度”用今天的话来讲也就是合理,安排得合理大家都没话说,安排得不合理就会惹来很多麻烦。比如夏侯兰这件事,如果赵云处理不好,就会惹出麻烦,又是私藏俘虏,又是暗中通敌,又是包庇亲友,肯定说什么的都有。

所以刘备觉得赵云这个人实在不错,处理事情方方面面都顾虑得很周到。人要通过实际行动来增加信用,人家自然会越来越相信你。很多人恃才傲物,完全不管别人的感受,自己认为对的事就做了,这是不可以的。人一定要将心比心,平衡点就是“度”,也就是现在人常说的合理点。我们其实不太关注事情合不合法,也很少问合不合情,最重视的是合不合理。

慢慢地赵云有了两个老板:一个是刘备,一个是诸葛亮。诸葛亮虽然来得晚,年纪轻,但因为表现好,刘备尊他为军师,地位就上升了,变成了二号老板。赵云在两位老板中吃了很大的亏,因为刘备跟诸葛亮的用人标准不一样:刘备喜欢用勇猛的将军,他喜欢的人如关羽、张飞、黄忠、魏延等;诸葛亮喜欢有些文绉绉的人,比如马谡。赵云跟武将比好像有些文绉绉的,两边都不讨好,所以一直没有得到特别重用。所以,一个人不要太圆满,太圆满也会变成累赘,没有缺点有时候反而成了最大的缺点。我不是鼓励大家有缺点,而是希望大家即便发现自己有小缺点的时候也不必太计较,不必太烦恼。

刘备跟诸葛亮的个性不一样,刘备是勇敢向前冲的类型,诸葛亮是万分谨慎的类型。但是他们配合得非常好,取长补短,互补性很强。用人要用同质性的人,还是要用异质性的人?我觉得是要有90%的同质性,10%的异质性,不能差太远,差太远水火不相容,没办法共事,能够互补很重要,要彼此尊重。

马谡是诸葛亮最器重的人,却是刘备最不放心的人。刘备临终特别交代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说得多做得少,没有真才实学,不可重用。结果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重用马谡,导致街亭大败,最后还是赵云去收拾的残局。

打仗的时候前进容易,后退难。因为后退的时候人心惶惶,兵败如山倒。赵云拼尽全力让全军安全撤退,但是那一役,不但伤了诸葛亮,伤了蜀国,也严重伤了赵云,失街亭第二年赵云就病死了。

当时诸葛亮不会考虑用魏延,赵云又太老了,只能用马谡。马谡没有作战经验,只会在沙盘上练兵。诸葛亮再三交代,生怕出事,结果马谡还是自作主张,犯下了大错。幸好有赵云来收拾残局,否则很可能会全军覆没。

过江东:介入老板家事导致劳而无功

赵云不但机智,而且沉着。很多勇猛过人的人根本不能沉着,又机智又沉着也不见得就是最好,还要加上“义气”,没有“义气”,这样的人很可能会为非作歹。只有聪明的人才会做坏事,不聪明的人想做坏事也不会做,“聪明反被聪明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每个人都要格外小心,自己的聪明不能误用。

刘备两个太太先后去世,东吴听说以后,派人过来做媒,要把孙权的妹妹嫁给他。于是刘备过江东去成亲,诸葛亮让赵云跟着他一起去,并且给了赵云几个锦囊,交代他不到万不得已不能打开,到紧要关头打开锦囊,保证能安全回来。

刘备去了江东以后,发现连个欢迎的人都没有。这时,赵云打开锦囊一看,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锦囊上说如果有人很热闹地来接你们,孙权就是真的要把妹妹嫁给主公,如果不热闹就是假意,一旦发现东吴是假意,先大张旗鼓地去找乔国老。

刘备不是傻瓜,一点就通,他买了很多礼物送给乔国老,告诉乔国老孙权要将妹妹嫁给他。刘备走后,乔国老马上就去找孙权的妈妈,孙权的妈妈一听就急了,于是打乱了孙权的计划。孙权的妈妈把刘备叫去甘露寺,结果,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欢,真把女儿嫁给刘备了。刘备成亲之后,东吴给他盖豪宅,给他最好的东西,把他变相软禁起来。

这可急死了赵云,刘备似乎根本不想回荆州了。赵云把锦囊拿出来,诸葛亮给的妙计是让他假冒荆州危急、曹操大兵压境之名,这样刘备肯定回荆州。果然这一招很有效,刘备马上起身回荆州,因为荆州是刘备唯一的根据地,没有了荆州等于他连家都没有了。赵云又千辛万苦把刘备送回荆州。这个任务让赵云受尽委屈,又没有功劳。刘备总不能在功劳簿上记一笔说,因为我乐不思荆州,幸亏有赵云带我回来。

赵云在刘备集团近三十年,始终无怨无悔。对他感觉最愧疚的人是诸葛亮,所以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不想让他知道。他很生气,自己赶来,诸葛亮很诚恳地跟他说,不是故意不用你,而是五虎将只剩下你了,实在不应该再去征战了。赵云坚持要去,而且要当先锋,诸葛亮不得已又把他带去了。

其实赵云也曾经劝过刘备不要去打孙权,而要先打曹丕,可是刘备连诸葛亮的话都听不进去,怎么会听赵云的话?所以他把赵云安置在重庆,让他守着重庆。刘备当上汉中王以后,整个观念都变了,他似乎认为自己很行,不必依赖任何人。这是最麻烦的,一个人职位越高越要虚心,越要听别人的意见,否则很容易偏执。刘备最后不但害了自己,连整个蜀国都葬送了。

刘备对诸葛亮是很尊敬的,但是对赵云并没有像对诸葛亮那么尊敬,这也没办法。把手伸出来,五根手指头还不一样长,对人的态度自然也不能完全一样,总是有亲疏远近的。

领导对每个人都应该不同,领导的困难就在于要了解每个人的个性,根据每个人的特性来领导。领导赵云很容易,只要告诉他要做什么事情、应该怎么做就可以了。领导关羽就不能用这一套。对赵云可以直接说,我请你去做什么,对关羽则常用激将法。这就是根据不同人的特性,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

拒绝赵范提亲:好员工不能因公废私

赵云的哥哥很早就去世了,这也耽误了他成家。追随刘备以后,他又一直忙着打仗,也没有提及这件事。赤壁之战以后,诸葛亮派他去打桂阳。桂阳太守赵范投降,赵范跟他结拜为兄弟,想跟他套交情,就把寡嫂请出来给赵云斟酒。赵范说:“我们是同宗,又是结拜兄弟。我哥哥去世得早,嫂嫂是有名的美人,眼界很高,没有像你这样的英雄是不会改嫁的,所以我想介绍你们两个成亲。”赵云当时就翻脸了说:“我们结拜为兄弟,你哥哥就是我哥哥,她也就是我嫂嫂,我怎么能娶她?”其实这件事诸葛亮跟刘备都不以为然:他们不过是结拜兄弟,又不是亲兄弟,娶了赵范的嫂嫂也没有什么不合适的。

什么事情都是见仁见智,每个人各有不同的想法。赵云后来解释说,自己不是坚决不娶她,只是怀疑赵范是假投降,想套交情,叫他上当。这件事情后来得到印证,其实我怀疑是不是因为赵范跟赵云翻了脸,恼羞成怒才反叛的。所以我提醒各位,只要不是当事人,不要太肯定事情一定是怎么样的。

赵范要把嫂嫂介绍给赵云,其实这里赵云也有点将计就计。如果他不乐意,私下说说就算了,不必大发脾气,他的脾气其实是发给不在场的诸葛亮和刘备看的,以此来表明他公私分明,不会因为私事影响了对公事的判断。

救阿斗:做事学会随机应变

一个人最好不要过分介入老板的家务事,这也是诸葛亮的主张,叫做疏不间亲。清官难断家务事,家里的是是非非外人不适合插手。可是刘备整天忙于公事,家务事总要有人照顾,一方面是刘备很可能会去找赵云,另一方面军师也会委派赵云做一些事,诸葛亮不敢指派关羽、张飞做这件事,就推给赵云做了。

人因为什么而兴就会因为什么而亡。赵云因为介入刘备的家事而增进与刘备的感情,但也因为介入刘备家事经常劳而无功。一个擅长玩刀的人,最后会死在刀上;一个勤于服务的人,最后死在服务里;一个很会讲管理的人,最后会死在管理中;有一利必有一弊,这合乎《易经》的阴阳之道。光想着好的自己都要,不好的都推给别人是不行的。得到好处的时候要知道,好处的背后可能会有很多麻烦事。当你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里以后,就要知道这些长处如果用得不合理就会变成短处。

诸葛亮把刘备的家务事委托给赵云的时候,赵云就应该提高警惕,这些家事总有一天会带来负面影响。当然我们不是在怪他没有警惕,我们也是事后之明,从一个旁观者角度作出的分析。

我在某公司工作的时候,老板跟老板娘的意见常常不同。老板说买一套沙发,要蓝色的,不要红色的,老板娘半路指定要我买红色的。幸好我懂得应变,我两边都说好,买了个蓝色的沙发,外面加了一个红色的套子。因为老板娘来公司次数比较少,平常不用套子,听说老板娘要来公司的时候,赶快套上套子,问题就解决了。跟他们商量是没用的,他们夫妻之间都商量不好,你一个外人能商量好吗?

人要学会应变,因为人一生中应用最多的是应变。应变也不能太离谱,这一点非常重要,应变得离谱就是乱变了。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有这个观念,一直在乱变。应变也是有原则的,不能偏袒哪个人,对每个人都很忠诚,对你们的不同意见,我没办法协调,只好用应变的方法做到不伤害任何人。如果我乱变,干脆买黄色的沙发好了,那样老板和老板娘都会骂我。两个人的话都听不对,都不听也不对,一定要学会应对这种情况。

赵云给大家印象最深的事是救阿斗。刘备太疼儿子,以前的武将打仗的时候,孩子到了差不多年龄都带在身边。阿斗却一直在安全的地方,很少跟刘备在一起上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