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国的奥秘
1563900000029

第29章 大意失荆州(7)

刘封原本姓寇,刚猛善战,也颇有才气。刘备很喜欢,把他收为义子。为了这件事,关羽表示过不同的意见,弄得刘封耿耿于怀。后来关羽兵败麦城,叫廖化杀出重围,到上庸求取救兵。那时候刘封和孟达,正在上庸驻守。廖化报告军情紧急,蜀中援兵不能旦夕即至,望两位将军速起上庸之兵,援救关羽。孟达认为麦城弹丸之地,难敌东吴兵精将勇,何况曹操亲督大军,虎视眈眈。以上庸这么少的军力,哪里能敌两家强兵?他又说刘封以关羽为叔,关羽却未必以刘封为侄。听说刘备当上汉中王以后,要立世子。关羽以养子不可僭立,劝汉中王把刘封远置于上庸山城,以绝后患,弄得刘封十分气愤。所以这次虽经廖化苦苦哀求,仍然不愿出兵相助。

刘备得知此事,便要派人擒拿刘封。那时孟达已经降魏,并且力劝刘封也投降曹丕。刘封大怒,认为这是离间叔侄的感情,还要叛国。两人领军对抗,刘封大败,只剩下百余骑,奔回成都。刘备骂他辱子,有何面目相见?刘封辩称孟达谏阻,刘备命左右推出斩之。后来刘备听说刘封扯碎孟达劝降的来书,又斩来使以表决心,心中反而有些后悔,加上哀痛关羽,以致染病而按兵不动。

领养子和结拜异姓兄弟,同样要十分慎重。关羽有意见,何必那么公开?单独劝刘备,后遗症就不会这样严重。关羽和刘封摆在一起,当然关羽的分量要大得多。刘封听闻人家的闲言闲语,竟然那么冲动,结果还不是自作自受?一个人的定力,要靠自己培养,不能耳根软,随便听别人的话。

许多人看《三国演义》,看到关羽阵亡,便掩卷悲戚,再也看不下去。关羽虽然有很多缺失,但是他的大忠大义,活在大家的心中,随着时代的演变,给大众以不同的启示。我们可以这样说,尊敬关羽的人愈多,那一个时代的忠义精神愈旺盛。失荆州,缺乏政治智慧,并不致损害关羽的卓越品德。

1关羽单刀赴会:刚而自矜的成功

孙权为了索取荆州,连自己的妹妹都敢牺牲。张昭献计把诸葛瑾全家老小拿下,使诸葛瑾入川劝孔明交割荆州。孙权说:“诸葛瑾是诚实君子,怎么忍心拘其老小?”两相对照,似乎对亲人反而残酷无情。孙权心里想的应该是:外人都这么牺牲,自己人更要不顾一切。或者是:对外人至少要客套一番,自己人就免了。

诸葛瑾和诸葛亮是兄弟,会不会白天各为其主,夜晚则有如一家人?这只有他们两人知道。张昭这样建议,可能也有意测试一下,看看诸葛瑾如何回应。

孙权假装把诸葛瑾老小监禁起来,诸葛瑾带着孙权的书信来成都见刘备。孔明心知肚明,也很有默契,不把诸葛瑾接到自己家里,却把他安顿在宾馆里,以此表示公事公办,不涉及家人的感情。当诸葛瑾和刘备见面时,刘备这一次不哭了,换成愤怒。说正要大起川兵,杀下江南,竟然还想来索荆州?孔明则赶快哭拜于地,要求刘备看他的面子,将荆州还给东吴,以顾全兄弟之情。刘备再三不肯,孔明只是哭求。最后刘备才说:看在孔明份上,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还给东吴。孔明说要写成文书,请关羽交割。刘备还扔下一句话:要好好向关羽说明,他性如烈火。我自己还有点怕他,必须小心才好。

诸葛瑾来见关羽,果然遭到严厉拒绝,要不是关平劝阻,几乎要动刀子逐客。诸葛瑾回头再找刘备,哭诉关羽要杀他的过程。刘备劝他暂回,待把关羽调离荆州,再来交割。诸葛瑾不得已,返回东吴据实报告。

孙权大怒,找鲁肃算账。当初他是担保人,如今还有什么话说?鲁肃献策屯兵于陆口,使人请关羽赴会。如关羽肯来,以善言相劝。不听的话,可预先埋伏刀斧手杀之。如不肯来,出兵攻打便是。孙权要他赶快进行,即日和将领吕蒙、甘宁商议,设宴于陆口寨外临江亭上。

关羽接到鲁肃的请帖,随口答应明日便来赴会。关平再三劝阻,说镇守荆州的责任重大。马良也说鲁肃平日是好好先生,现今事急,恐怕也会发狠。关羽坚持要去,吩咐关平选快船十只,水军五百,在江上等候,但看红旗挥舞,便过江接应。他自己带着随从周仓和八九个关西大汉,单刀赴会。这使鲁肃惊疑不已,根本就不敢仰视,关羽则谈笑自若。鲁肃鼓起勇气,才说出先割三郡,关羽便变色而起。周仓到岸口挥动红旗,关平船如箭发。关羽把鲁肃当人质,用左手挽住,众人不敢乱动。一直到船边,关羽才松手放人。鲁肃如痴似呆,看着关羽登船乘风而去。一场单刀赴会,就此顺利完结。

站在私的立场,关羽要怎么做,我们都没有意见。反正一人做事一人当,他愿意如此处置,后果都由他自己承担。但是,站在公的立场,关平的看法值得商量。这样冒险,并不是身负重任的关羽应该做的事情。这一次的成功,实际上种下失荆州的祸根。要不是曹操刚好起三十万大军南下,孙权愤怒之极,必然倾全国之力,要强索荆州。鲁肃经过这一次的教训,势必采取更为强硬的态度。关羽的刚而自矜,由于这一次的成功,必然更为增强。这些不利于荆州的因素,着实令人担忧。

2关羽刮骨疗毒:不重视与孙权联盟种下祸因

关羽右臂中箭,被关平救回后拔出臂箭。但是庞德所射的箭有毒,已侵入骨。以致右臂青肿,不能运动。大家建议暂时回荆州调理,再作打算。关羽则说此次打樊城,是北伐的开始。怎么可以因小疮而误大事?大家只好到处遍访名医,刚好华佗闻知关羽中箭,特来医治。关平大喜,即与众将同引华佗入帐见关羽。当时关羽正和马良对弈,伸出右臂让华佗观看。华佗指出毒透入骨,如不早治,恐怕来不及了。关羽问他怎么治法?华佗说要用尖刀割开皮肉,以便刮去骨上箭毒,问关羽会不会恐惧?关羽回说死都不怕,还怕这等小事?

我们知道华佗备有麻沸汤,可以止痛。这里是不是为了满足关羽的好强心理,故意让关羽喝下而不说?我们不得而知。或者关羽有意在众人面前显现勇敢,执意不喝,以增强信心,鼓励士气,也很有可能。刮骨疗毒之后,关羽大笑而起,告诉大家: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先生真神医也!消息传到那边,曹操大为惊吓,急忙聚集文武,商议迁都以避关羽。司马懿表示关羽和孙权相处并不好,关羽胜,孙权不一定喜。不如请孙权攻打关羽,条件是割江南之地以封孙权。曹操才决定不迁,大叹反而不如庞德勇敢,害怕关羽到如此地步。关羽借着刮骨疗毒,向僚属宣示决心,要奋战到底,这是好事。但是,只想到北伐,而不重视与孙权联盟,使曹操有机可乘,诱使孙权来扯后脚。想想看,若是孙权不理会曹操,却出兵合肥,与关羽联合军事行动,共同对付曹操,那该有多好!

3大意失荆州:破“北拒曹魏,东和孙权”八字诀

三国时期,荆州不但辖区广大,包括现代的湖南、湖北两省,还有河南、贵州、广西、广东的部分地域,而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提出占据荆州,扎根益州的策略,可见其对荆州重视的程度。

赤壁大战之后,荆州成为孙、刘两家联合对抗曹操的枢纽,由谁来镇守,实在是至关紧要。

庞统和孔明齐名,都是水镜先生口中不可多得的奇才,但想不到庞统刚刚获得刘备的重用,便在落凤坡被乱箭射死。诸葛亮不得不离开荆州,到西川去助刘备一臂之力。于是把留守荆州的重责大任,交给关羽。

关羽果然够义气,满口答应下来:“军师放心,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这样的承诺,使孔明十分不以为然。慷慨牺牲的精神,固然值得敬佩,但凡事只想一死了之,实在令人很不放心。所以孔明提出几个问题,试试关羽的反应。关羽是“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的猛将,却不是“见贤若不及,从谏如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的帅才。孔明只好冒昧提出建议,要关羽牢记八字诀,那就是“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关羽当下深知责任重大,表示谨记在心。

在武艺方面,关羽应鲁肃的邀约,单刀赴会,完全可以对付东吴的威胁。但是在文略方面,关羽显然较差。孙权派遣诸葛瑾前来求亲,要娶关羽女儿为媳妇。关羽若是体会孔明和孙权的苦心,把它当做一桩政治姻缘,当然应该欣然同意。即使不愿意以女儿幸福做赌注,也应该婉言谢绝,或者托言早已另有婚约。怎么能够拍案而起,怒斥对方为一派胡言呢?说出“虎女岂肯嫁与犬子”的话,而且声明“若非看军师面子,定斩不饶”!惹得孙权勃然大怒,即刻便要起兵攻打荆州。

就算关羽文武双全,也不应该让他镇守荆州太久,以致孙吴把他的底细摸透。他刚担任重责时,已经年近半百。转瞬间十一个年头过去,关羽以花甲之年,始终独掌大权,并没有培养出任何接班人。刘备那边,忙于扩张领域,也不曾派遣年轻力壮的人,前来协助。

反观东吴那边,周瑜死后有鲁肃,紧接着吕蒙和陆逊,一个接一个,都是虎虎生风。双方一比较,关羽的劣势自然一目了然。偏偏关羽又不服老,对内看不起糜芳、傅士仁等同事;对外不知道陆逊的底细,将之视为无名小将。这些正好给陆逊制造了最好的机会,遂派遣使者下书送礼,使关羽更加骄矜自得。由此可见,大意失荆州不过是一句戏言,应该修改为“必然失荆州”才更加恰当。

回想当年,诸葛亮在预测曹操赤壁兵败,必然由华容道逃走,为了消灭关羽的傲气,特别立下军令状,要关羽把守这一个最重要的隘口,让关羽惜念旧情而放过曹操。然后定计智取南郡,使赵云立下头功,张飞又取得武陵,激发关羽收服老将军黄忠,为取得荆州添加一员猛将,自是功劳不小。

考虑镇守荆州的人选,除了张飞一向性急鲁莽,而且排行老三,暂不推荐之外,关羽和赵云都是首选的对象。但是关羽是刘备自家结拜兄弟,分量和关系,毕竟比赵云来得厚重。何况站在孔明的立场,留在身边听从呼唤的,当然以赵云较为方便。另,万一有什么闪失,关羽也比较担当得起。在种种考虑下,关羽自然责无旁贷。

问题是关羽兵败麦城,接着张飞遇害,逼得刘备无路可走。刘备原本对孔明言听计从,但这时候,为了桃园三结义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明知不应该如此,也不得不如此。于是,不顾孔明的再三谏阻、诸葛瑾的冒死力劝、赵云的直言劝阻,决定出兵攻吴。致使原本是众矢之的、两国共同目标的魏帝曹丕,反而能够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更严重的是,孔明的“北拒曹魏,东和孙权”八字诀既破,可想而知,天下的局势,已经倾向于曹魏。匡复汉室,一统天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们说蜀汉的根基因荆州而立,也因荆州而亡,实在并不为过。

从大意失荆州这件事情,我们可以获得下述三个重要的启示。兹分别说明如下,以供参考:

(1)领导者对成败要负起全部的责任,无可推卸。

荆州为吕蒙所偷袭,刘备应该负起最大的责任。以他对关羽和孔明的了解,不可能不知道,关羽武艺高强,却也难敌魏、吴两国的攻击。这一点孔明在指派关羽镇守荆州时,即已再三叮咛。关羽拒绝孙权的求亲,并且说出那么难听的话。刘备必须主动和孔明商议,不是调动守将,便是增派援军,否则必然出现这样的恶果。刘备之所以不顾一切,要为关羽报仇,应该是他的内心,对此事至感愧疚,有以致之。

(2)参谋人员在紧要关头,必须据理力争不放松。

孔明劝谏先伐魏再伐吴,所费的力气,远不如劝刘备就皇帝位那样费劲。两相比较,好像就皇帝位比较重要,以致刘备答应就皇帝位以后,孔明不好意思再加以坚持。如果刘备登上皇帝宝座,孔明立即恳辞丞相的职务,使刘备明白,只有先伐魏才能够增强就帝位的正当性。否则以私废公,把讨伐曹丕摆在一边,怎么能够号召天下呢?他只是叹息地说:“法正如果还在,一定能够制止东行。”可见当时他极度忧虑,却无计可施,令人怀疑刘备对他的意见,已经不如早期那么重视了。

(3)发觉有问题时,不能隐瞒事实,要及时反应上去。

关羽手臂受伤,又发觉和庞德交手时,已经十分吃力。这时,他心中如果有所警惕,应该赶快派人向刘备和孔明据实相告,以免延误时机。一般人的态度,是小问题不向上级报告,等到事态严重时,才报告上级,通常已经来不及了。关羽知道荆州的重要性,遇有任何风吹草动,都必须提高警觉。若是荆州和益州平日就建立互相通报的制度,相信以孔明的机警和刘备的细心,应该不致如此疏忽,造成无可弥补的悔恨!

当然,冥冥之中那一只看不见的手,使我们不能不承认,荆州的事件,与整个时代的气运有关。如果不是这样,就算刘备先伐吴后伐魏,也不致如此凄惨。

4吕蒙突破关羽心防:防备松懈,招致大祸

关羽当然知道知己知彼的重要性,但是他却忽略了,自己镇守荆州这么多年,曹、孙双方都以自己为分析、研究的主要对象,可以说了解得相当深入。反之,自己对东吴的动态,是不是掌握得很好?在知彼方面,自己可得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