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以毒攻毒有奇效”,滥用有毒中草药治疗疾病。“以毒攻毒”仍需中医辨证论治。
(8)害怕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讳医忌药。药物不良反应并非100%会发生,但需提高警惕。
(9)“进补强身”观念过分深入人心,不仅中药补,而且西药也补。缺什么补什么是中医“补法”的精髓,但西药无“补”可言。
(10)症状重时可多药联用,症状轻时少用药,甚至擅自停药。用药不可贪多,更不可随意减药、停药。
家庭用药6个误区
误区1:家庭储备药品越多越安全。
解误:很多人打开自己的家庭小药箱总是满满的一箱子药,无论用得着的,还是用不着的,总之,人们越来越习惯在家里储备一些药品,品种、数量多多益善。其实这样是不好的习惯,专家建议居民用药最好随用随买。
误区2:只要对症,用药不必因人而异。
解误:调查发现,很多父母会拿成人用的药品给孩子服用,以为只要对症就能治病。殊不知,有些抗生素对骨骼发育会产生抑制作用,成人可用,但孩子万万吃不得。专家提醒,家庭用药要遵医嘱,不可想当然用药。
误区3:药越贵越好,剂量越大病好得越快。
解误:很多人看病时开药都不会考虑价格,似乎觉得价格贵的都是好药,用的剂量越大越好,这样病才会好得快、才安全。而实际上,最昂贵的药不一定是最好的,只有安全、合理地用药才是最经济的。对此,专家提醒:能吃药的别打针,能打针的别输液,能用小剂量的不要用大剂量。
误区4:服用过期药品对健康损害不大,吃总比不吃好。
解误:据了解,很多不良反应报告案例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服用过期药品引起的。
误区5:互为禁忌的药品同时服用、随意增减服药剂量。
解误:得病后,不要盲目乱用药,一定要看清药品的禁忌说明。互为禁忌的药品不要同时服用。
误区6:随意用药严重。
解误:家庭用药切忌跟着广告走。广告药品也是药,吃药应听医生的,而不应听广告的或自我对症诊断,购来使用。用药时应遵医嘱或按照说明书服用,对于需要长期用药的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适时调换药物,以免产生对某一药物的耐药性。
清理家庭药箱存在的问题
很多家庭都有用药箱贮放药品的习惯,但是对那个小小的药箱你做到定时清理了吗?所有的药品你都是怎么存放的?……专家对大部分家庭用药箱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清理,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并归结为以下几点:
(1)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因为平时用的药并不是很多,每个品种准备三五天的量就够了。
(2)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因时,比如夏天了,你就应该备一点防止蚊虫叮咬的,到冬天了备一些止咳嗽的药;因地,根据所在的地区,像大城市周围有很多药店,我认为就没有必要去准备很大的药箱;因人而异是根据你家里的情况准备相应的药。
(3)是要注意整理自己的家庭小药箱。一般来说三到六个月就应该整理一次,甚至更勤一些,清除失效的药物,及时更换等等。
(4)药箱与环境的选择。放在纸盒子里或抽屉里都不大合适,放在纸盒里容易受潮,而抽屉的密闭性不好,很容易进灰尘,这样会造成药品污染。比较好的容器应该是比较密闭的,例如不锈钢,或者是塑料盒都可以。药箱放置的位置应该通风干燥,而且要避免阳光直射。还有一些特殊的药是需要冷藏的,此外,如果是散装药的话,最好存放在棕色的密闭瓶子里。更为重要的是,药箱摆放的位置应该在儿童能够接触到的范围之外。
(5)储存药品时不要拆包装和说明书。往往为了节省药箱的空间,很多人都是把药品的包装和说明书都扔掉,实际上,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不利于药品的安全使用。药品说明书对于患者服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它还带有一定的法律性质,因此,服药的时候一定以说明书为根据。尤其是对一些处方药,说明书做出了非常详细的用药说明。北京军区总医院的周书明医生说人们应该养成在用药时详细阅读说明书的习惯:“用药的时候也应该养成一个习惯,应该按说明书来吃药。我们大家都知道现在药有很多名字,经常有一个药有多种名字,如果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知道这个药里到底成分是什么,如果吃起来就会造成重用、误用。”
曾经有过这样的病例。有一个人因为牙疼,在一个小时内吃了四五种名称不同的药,却因为没有阅读说明书,不知道这些药的主要成分都是同一种镇痛药,结果这个病人就因为过量服用镇痛药而引起了急性的肾衰竭。
科学地掌握服药时间
科学地掌握服药时间,既能发挥药物的最大疗效,还能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否则,不但延误疾病的康复,还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现将常用的药物服用时间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空腹服(清晨)
多为滋补类药如人参、蜂乳等。早晨空腹服以利人体迅速吸收和充分利用。
半空腹服:多为驱虫药,如驱蛔灵等。可于两餐之间,或刚进早餐后服用,这样使药能迅速进入肠道保持较高浓度发挥作用,又不致刺激胃肠引起恶心呕吐,甚至因肠道吸收快而中毒。
饭前服(饭前30-60分钟)
多为健胃药、收敛药、止胃痛药、肠道消炎药,如多酶片、乳酶生、躁酸蛋白、胃舒平、三硅酸镁、阿托品、四环素等。这些药物依其各自的作用特点,饭前服用能达到最佳效果。此外,中成药丸剂,为使其较快通过胃进入肠道,不为食物所阻,亦宜饭前服。
饭时服
多为消化药,如稀盐酸、胃蛋白酶等,饭时服能及时发挥作用。
饭后服(饭后15-30分钟)
绝大部分药物都在饭后服。尤其是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阿斯匹林、水杨酸钠,保泰松、消炎痛、硫酸亚铁、黄连素等宜饭后服,以便为胃内食物稀释而减少其对胃粘膜的刺激作用。
睡前服(指睡前15-30分钟)
多为催眠药,如鲁米那、安定、朱砂安神丸等;泻药如双醋汾汀、酚酞、果导等,服后8-12小时见效,故在次日清晨可望排便。
定时服(间隔一定时间用药)
多为一些吸收快、排泄快的抗菌消炎药,如四环素、土霉素、红霉素等。因排泄或破坏较快,为维持有效浓度,须每隔一定时间服用一次。
必要时服
多为解痉止痛药,如颠茄、阿托品、普鲁本辛等在胃肠痉挛疼痛时服用;感冒发烧时服APC、阿苯片;头痛时服用去痛片;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化速效硝酸甘油片等等。
吃药要按时按量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常遇到这样一些病人,服药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服就服,或忘记了就一两天不服,想起来就加量多服;另有一种情况是恨病吃药,急病、重病也应按规定服药,但他却一次服10片、8片,这与事无补反而有害,是非常错误的。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虽不绝对正确,但绝大多数药都有一定毒性是千真万确的,尤其是急重病人的用药,用之不当,对健康无益,反而有害。
病人服药的次数、时间、用量,都是根据药物的作用、用途决定的。如抗菌消炎药,只有每次按要求服足量,按时连续一定时间,才能彻底消灭病菌,使疾病痊愈。倘若每次服不够量,或不能按时服药,不但消灭不了病菌,反而使病菌对这种药物产生了抵抗能力,也就是常说的耐药性,使这种药对病菌失去了作用。
总之,家庭用药不同于医院就诊时开处方,没有医生当面的嘱咐,只能根据药品说明书或包装盒上的规定按时按量服药,而且一定要严格执行。
用药不得赶时髦
为了对疾病进行有效治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不断开发研制新药,增加对付疾病的武器,因而近年来新药可谓层出不穷。研制出的新药大部分会比相应的老药的疗效高出许多倍,不良反应比老药少许多。但并非所有的新药都是如此。
对一些没有用药经验的医生或患者来说,若盲目使用新药,出现不良反应时可能不会意识到是不良反应,这种疏忽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如以往生产的一种治疗感冒的药物,含有PPA,早期出现不良反应没有被重视,因而应用非常广泛,但经过大量的观察发现可导致高血压、脑出血等,因而这种含有PPA的抗感冒药被停用。
而老药就不同了,有的经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使用,证实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如阿司匹林,使用了一百多年,尽管有不良反应,但在临床使用上却越来越红火。
事实上,一些老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新的用途,使这些老药更具魅力,如阿司匹林,最初用于解热镇痛、抗风湿,现在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再如用于治疗心绞痛的消心痛,现在还用于治疗顽固性呃逆、支气管哮喘、咯血、急性肺水肿、门脉高压等疾病。
由此可见,用药不能赶时髦,要听专家的意见,不要轻信夸大疗效的新药广告。
最好是诊断清楚了病情,才考虑药物的治疗方案。除非急诊,需要急诊大夫的经验和急诊团队的密切配合。
但应该提醒的是,随意的老药新用,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只有医药研究人员通过正规的审批途径,进行了老药新用的基础研究、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后,证明确实有新用效果和安全性可得到保证时,才能去用于新的治疗用途。
那些想当然地改变药物的适应症,想当然地去发挥所谓的新用途,就是随意拿人做试验,不尊重患者,也不尊重科学规律,更是违法行为。医生、患者都应该自觉抵制这种随意的老药新用方式。
中药制剂并非绝对安全
许多人只知道西药有毒副作用,使用自然也比较谨慎。而多数人包括一些临床医生认为中药安全,没有毒副作用,这也是造成滥用中药的一个主要根源。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据统计,目前我国常用的中药材大约有800余种,具有急性毒性的中药材占5%以上,具有慢性毒性的理应比此数更多。因此,盲目地认为中药无害而滥用对健康不利。
中药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可分为有毒和无毒两大类,常见有毒药如全蝎、附子、朱砂等。另外临床上极少用单味药,通常是多味药配合使用,当配合不合理时,本该无毒副作用的药物,相互作用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毒副作用。“十八反”、“十九畏”,就是中药使用时的配伍禁忌。如本身无毒的海藻和甘草合用产生毒副作用。
还有些中药常用量没有毒副作用,但用量过大,使用时间过长,则产生不良反应,如人参适量可补元气,但用得不对症,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就会发生不良反应。还有些中药致孕妇流产,致胎儿畸形。罂粟壳致成瘾等等。对那些本身有毒性的中药,一般都要经过特殊的加工处理降低其毒性,并在安全的用量范围内作用。
总之,中药和西药同样具有两重性,用之不当产生毒副作用是必然的,不要存在侥幸心理。看中医一定找正牌医生,用中药一定遵医嘱。
治病还是看病,看你如何用药
某些人过份依赖药物保健:病无大孝不问指征、病急乱服药、无病食补药;以为医者靠药,药必保身。此乃一大误会,甚至适得其反。殊不知药可治病救人,也可以伤身丧生。焉能不慎之又慎耶。
药补毋宁食补
药物中有不少所谓补药,按理增加供给,可以增强体质,防病于未患,实非尽然。首先,人体有非凡的自身调节能力,它能按体内需要从五花八门的食物中吸取,当体内并不需要或已满足了,额外地加多势必增加吸收与排泄的不必要负荷,徒劳无益,甚至招致自身代谢紊乱,一旦“额外收入”停止,又非再一次自身调整不可。更重要的是凡药必有缺点(副作用)的一面,例如,维生素C有很多好作用,但过多长期服食,可以诱发尿路草酸结石;维生素B(,1)是人所共知的营养药,也有发生反应甚至致命的报告;鱼肝油也如此,会导致高钙血症导致各种疾病;人参引起死亡并非奇闻。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结论还是发挥身体调节作用,从自然食物中去“按需分配”为好。
多种联合毋宁精简用药
技术发展,新药如雨后春笋,药物配伍日益复杂。联合用药使作用相互补充,效果相互益彰。然而随着配伍复杂化和联合药物的增多,适得其反的结果,已唤起人们的注意。据统计,联合应用五种药毒性副作用的发生率是4。2%,联合17种至20种药则急剧上升至40%。此外,忙中有错、花多眼乱,在众多配伍中很难防止相互增加副作用的药物配在一起使用,有人急于求愈,一天之内服几个医生之药,以为“取长补短”、“积少效而成大效”,其实这可能是危险的游戏。合理的应是:对病下药,宁简忽滥,可用可不用以不用为妙。
乱服药毋宁不服药
药可医病是常识。但在实际临床中多数常见小病有自限性(即身体自己局限以至消除疾病),当然恰当用药更快地促进其痊愈。但某些人道听途说,乱投药石,或家有贮备药箱,按肤浅常识性知识便自开处方。不错,大多数巧合痊愈了,殊不知少数却徒招横祸,后悔莫及。例如鱼胆清热(按中医讲法),但因食鱼胆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危及生命者决非罕见。贮备药箱保管不善,过期变质者有之,过期四环素就是有毒的,此外还有对疾病的鉴别能力、药物配伍、剂量等医学问题。因小失大决非良策。
小心这些药“吃”坏眼睛
药物或多或少的都有一点副作用,而副作用最常见的表现是在胃肠道,对于药物引起的眼部不良反应往往不为人所知,因此也极易被人们忽视。
在日常临床中有些眼科医生会误将有些药源性眼病当作原发性眼病治疗,其结果往往是收效甚微。那么,到底哪些药物可引发眼部不良反应呢?临床观察发现,解热镇痛药和抗生素是较多导致药源性眼病的两大类药物。易引起眼损害的常用药物有:
布洛芬:眼部不良反应主要有视力下降、色弱、中毒性弱视等。
保泰松:主要可以导致中毒性弱视、视网膜出血等。
青霉素:在眼部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幻视、一过性视力障碍等。
四环素:可引起暂时性近视、复视、眼球运动障碍、视乳头水肿。
链霉素:除发生急性中毒性弱视外,还可引起突发性球后神经炎或渐进性视神经萎缩等。
氯霉素:主要可引起视神经炎、共济失调、幻视,连续1个月使用可引起中毒性弱视、视神经萎缩等。过敏病人滴眼可导致过敏性结膜炎。
异烟肼:除引起急性中毒性表皮松懈症外,还可引起视神经炎及视神经萎缩等,但这种损害停药后可以恢复。
氯丙嗪:长期大量应用可引起中毒性视网膜病变,造成视力减退或视野缺损等。
磺胺类:是比较常用的一类抗生素。本品在眼部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结膜炎、视网膜炎、视神经炎等。
消炎痛:服用时可造成眼部不适,主要有中毒性弱视、角膜炎、角膜基质混浊、睑球粘连及玻璃体出血等。
多粘菌素B:本品可用于绿脓杆菌等引起的创面、眼、耳、气管等部位感染。但也可造成眼部不良反应,主要是复视、眼球震颤等。
扑热息痛:其主要副作用有中毒性弱视、幻视、皮质盲、眼球震颤、散瞳过敏性结膜炎、低眼压等。
注意药品变质发出的信号
一般的药品变质,表面都会有明显的变化。只要注意观察,就能发现它发出来的变质信号。这些药品绝对不能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