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菩萨有十个修行大愿,其中一个叫“随喜功德”。
什么是随喜?别人出钱作公益,我多少帮一点忙;别人作了好事,我乐见其成;别人有成就,不起嫉妒的心,随口说些赞赏的好话;别人失意,不幸灾乐祸,随口说些鼓励的话。随口说些好话,随手做些好事,随心帮助他人,都是随喜。
一个人靠化妆、洒香水得来的香气,仅是短暂的、局限的。我们经常养成随喜他人,所散发出来芬芳气质,就会充塞所处的空间,让你周遭的人都能闻到,亦如你赞美别人地赞美你、欢喜你。
愿意赞美别人、随喜别人,喜欢显扬他人的善美,你的人格道德就会像光亮的火炬。肯随喜他人者,不障碍不为难他人的成就,不讽刺不打击他人的努力,这样的人格是世间的榜样,就如同太阳的光亮普照世间。
随喜他人,就像打回力球,你随喜他人多少功德,就有多少人回头来赞美你、随喜你的功德。就如同我们在山谷中大喊“你好”,四面八方都回声对你喊“你好”。因此,愿意随喜他人功德者,所获得的善性循环,就如同种一而收百。
随喜是看到别人行善积德,从内心中感到欢喜,跟随着欢喜,体现一种物我无间的情怀。随喜最能对治嫉妒心。开始随喜可能只是口头上的,内心不以为然,慢慢就会真的产生一种欢喜。
平常我们也应该这样,假如看见某人已经发财了、获得地位了、今天赚大钱了,当他获得这些世间福报时,应毫无嫉妒地对他随喜。
世间上有一些求福报的人,其实求福报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他们通过积累资粮,发愿将来成为富裕的人,或获得四大天王、梵天、帝释的果位,当他们为此而造各种善业时,我们的随喜就是因随喜;如果他们真正获得了这些地位或果位,那时的随喜就是果随喜。
然而,有些人看到别人坐豪华轿车,或者买了新房子搬到里面去,虽然表面上说随喜、随喜,但心里马上想他的车很高级啊,要是我的就好了、他的房子真阔气,我为什么住得那么差。凡夫人就有这种毛病,一看到别人有福报,就希望自己也能获得,这是非常不好的!
以随喜的态度度晚年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有这么一句:“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采。”这里鲁迅先生显示了他随喜的心情,一种在别人快乐包围下的快乐。也头一回在他的文字里,有点尴尬的冷嘲,不再是以往的犀利。
李叔同出家之后,一切随喜,大有“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的意思。即便是吃饭,淡了、咸了、苦了,也总是说:“咸有咸的乐,苦有苦的乐”,这种随喜,好似一种随遇的快乐,境在心。
记得有人说过:“做人不必太认真和计较,游戏人间便是。”
但我们在莽莽红尘中往往为情所困,为生活所磨,为微不足道的种种小爱小恨弄得步步为营,心都被磨为一堆废铁、一块顽石了,哪还能游戏自在呢?
我们终日在红尘深处,在人事纠缠中营役碰撞,如何才可穿过这些曲折和煎熬,走出这生命的迷宫,享受清凉自在?享受生命海阔天空的大格局?
相传乾隆皇游江南时,驻金山寺,见浩浩长江,风帆如鲫,便问寺僧,僧人对云:“老僧只见两艘船,一艘是争名,一艘是争利。”原来在这老僧眼中的芸芸众生,不过是人世间名缰利锁下随波逐流的可怜囚徒而已。
生老病死是苦,名缰利锁都是苦,只是前者是自然的,而后者是自招的。我们如何能在这些苦中寻得生命的清安自在呢?如何能以优雅的姿态将生命中的苦从我们身上轻轻拨落而得游戏自在?
答案往往就在我们心念的一转。
明代憨山德清禅师的“山居诗”:
世界光如水月,
身心皎若琉璃,
但见冰消涧底,
不知春上花枝。
美丽宁谧的冬日即将消逝时,我们会感到一种无奈的伤感,愈发留恋那洁净无瑕的雪,那似是天上人间的琉璃世界,而这美好的冬日却迅即随着冰消雪融而消失于我们的眼底,我们对四季的消逝流转是如此的无能为力。我们惋惜、喟叹,却不知道可爱的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人间,来到花枝春满的树上。
我们只顾低头惋惜无可挽回的冰消涧底,而忘却了抬头欣赏那鲜活自在的春上花枝。
生命的喟叹或满足就往往只在我们如何看待生命的冬尽春来、日换星移及生老病死。“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看得透,放得下,以恭敬欢喜的心情去看四季流转的美,得失散聚之常,过去如是,现在如是,将来也如是。
世界自始至终都是那个森罗万象的娑婆世界,里面有狂风暴雨,也有风和日丽;有叱咤风云,也有风流云散;有鸟飞鱼跃,也有风静沙平,都是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的。
我们如何走过生命中种种的美丽与残缺、欢喜与哀伤?又如何能来去自在于其间?都在于我们是否还记得抬头去看看那春上花枝。
人生,总会遇上种种大大小小的劫,无论如何万劫不复,就当是大死一回罢,要“大死一番,却活始得”,要有思想上的大死一回,才能得心灵上的绝处逢生。要死的是我们对世情的执着,对事物的留恋,对一切是非得失盘根错节的成见,种种在我们心中纠结成茧的无明……
当这一切在我们心中积结了多年、多世的僻执与习见的渣滓能清除时,我们会觉得多么的轻松和多么的自在!从前使我们悲伤落泪的红尘,现在显得多么的亲切可爱!
现在我们反希望倒过来,以游戏自在的姿态去安慰那些脚步沉重、垂头丧气的人。我们之能情韵洒然地游戏人间,都因为我们曾经大死一回,曾将僻执的心念扭转。我们游戏自在的背后却曾因走过死亡而变得挺立庄严和充实饱满。因为我们的生命已从人间的小事小情的小格局中挣脱出来,得着生命大安心和大快乐的大格局,才能来也如是,去也如是,才能来去自在,游戏人间。
随喜要有潇洒的心境
时下,“潇洒”二字使用的频率很高。不过,一些老年人觉得,上了年纪,就是想潇洒也潇洒不起来了。其实,潇洒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孔夫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由此可见,人到老年更应该潇洒,更有资格追求潇洒。
潇洒不单是指人的神情、行为举止和风貌,主要指人内在的气质。唐代诗人李白有诗曰:“右军本清真,涌洒在风尘。”就是赞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气质高洁质朴。老年人经过生活的磨练,对社会、人生有了深刻的体验和认识,能做到淡泊明志,视名利为身外之物,不为追求名利所累,清高脱俗。若能如此,能说不潇洒吗?
潇洒也不是对人对己不负责任、无所顾及。实际上,潇洒是一种修养,是成熟的表现。诗人白居易有诗曰:“行止辄自由,甚觉身潇洒。”丰富的社会履历和实践经验,使人变得成熟老练,能做到理智行事,“行止辄自由”。您说,老年人不潇洒,谁潇洒呢?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羡慕的口吻说:“某某人活得真潇洒。”潇洒并不是说万事如意,没有任何麻烦,而是指一种心境、胸怀。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难事,如果能做到胸襟坦荡,拿得起、放得下,永远保持平静、轻松、豁达的心境,能不潇洒吗?
有人间一位饱经风霜、坎坷人生的老大大:“你的英雄事迹是什么?”老大大骄傲地回答:“我的英雄事迹就是我能坚持活到今天,而且还要继续活下去!”只有走过风风雨雨,尝过酸甜苦辣,才有这样对人生的顿悟。
有一段禅语说,人生有三种境界。
即:人之初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纯真境界;到成年进入社会,在红尘滚滚、物欲横流中,折射到眼里的却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是人生的第二境界;第三种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理性回归。可惜不少人回不到这第三种境界,他们围绕功名利禄打转,在酒色财气中徘徊。追求一生,劳碌一生,最后在第二境界中终其一生。但也有不少智者,悟透了人生,最后返璞归真,到达了第三境界,也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前面讲的那位老太太就是这样的智者。
有一位老厂长,由于退休早,养老金低,生活处在社会财富“金宇塔”的底层,但却活得很潇洒。请听听他对“潇洒”的诠释:
买不起车在高速路上兜风,却骑得起单车在小道上赏景;别人在闲暇时弹弹钢琴,自己可以自由地听听鸟鸣;与其钦羡他人收入高,不如欣赏自己幽默多;莫去眼红别人大权在握,悄悄得意自己无官一身轻;他人有财大气粗的显赫,自己也有身体健康的优势……
这就是潇洒人生!
总之,古今中外,凡是有作为又能颐养天年的人,都能把顺其自然作为抗衰延年的主旨。都是心胸豁达,看得空,想得开的人,就像上面所说的老太太与老厂长的人,不为欲望所累,只以过得潇洒自在为满足。在这空灵愉悦的境界中,身与心融,境与意会,更易体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志趣。
一个人如果每天只盼望长寿,如大旱望云霓,强迫自己的意志去循养生戒律,倒不如顺其自然好。把短暂人生、繁杂的世事及功名利禄看得淡些,顺着个性而生活,随着爱恶而取舍,对于摆脱烦恼,求得长寿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