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一位盲人:“你什么都看不到,这么活着痛苦吗?”盲人回答:“我痛苦什么?和聋子相比,我能听见声音;和下肢瘫痪者相比,我能行走;和哑巴相比,我能说话。
如果拿自己的地位跟美国总统相比,拿自己的金钱跟比尔·盖茨相比,拿自己的容貌跟杨贵妃相比,这世界上99。99%的人不都痛不欲生吗?我之所以生活得比较愉快,是因为我学会了放大美好。”这话说得多么有哲理啊!放大了美好,自己就活得愉快;活得愉快,当然也就会生活在幸福的包围之中。这就是快乐的心理平衡术。
在所有健康长寿处方中,心理平衡是第一重要的。心理平衡的作用超过一切保健措施和一切保健品的总和。有了心理平衡,才能有生理平衡;有了生理平衡,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功能、各器官代偿功能才能处于最佳的协调状态,一切疾病都能减少。
因此,谁掌握了心理平衡,谁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钥匙,谁就掌握了生命的主动权。心理平衡并非心如古井,更不是麻木不仁。心理平衡是一种理性的平衡,是人格升华和心灵净化后的崇高境界,是宽宏、远见和睿智的结晶。
中庸乃幸福的第一秘诀
大约40岁以上的人都记得,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庸之道曾被人错误地诠释。
其实,中庸是“和谐”、“适度”的一种境界。时隔三十几年后的今天,面对社会上复杂的形形色色的,家庭的,朋友的,来自心理、生理、人际关系、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的种种矛盾和许多烦恼和痛苦,若能采用中庸之道处之,就能逐渐地离开烦恼。多离开一分烦恼,便多一分解脱和自在,自在的程度愈深,烦恼也就愈轻,那就是幸福。
在生活中,运用中庸之道,凡事要糊涂一点,潇洒一点,度量大一点,风格高一点,不要整天计较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笑,镜子里的你也笑;你哭,镜子里的你也哭。一个人的心境好,就会感到阳光格外明媚,天空更蓝,空气更清新,看见谁都高兴;而情绪不好,山清水秀也视而不见,如果总看到生活中坏的一面,心情总是沉重。
憨山大师醒世歌中写道: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事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
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心态平和是一种理性的平和,它的作用超过了一切保健措施和保健品,有了心态平和才能有生理平衡,人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各个器官代谢功能才能进入最佳的和畅协调状态,一切疾病才能减轻、减少。因此,谁的心态平和:,谁采用了中庸的方法生活,谁就掌握了健康的钥匙。
心态平和是一种理性的平和,是人格升华和心灵净化后的境界,是远见、宽容和睿智的结晶。
在生活中人要有充分的适应能力,充分了解自己一个恰当的估计,生活目标戛切。台实际。
在此基础上要多与现实环境接解,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多做有益他人的事,应该认识到,多交朋友,使别人感到快乐,才能有利于彼此的往来;在生活中要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不侵犯他人,才能使得他人乐意与你交流;不辜负他人,多给他人方便,与人方便就是与自己方便。
不难发现,健康老人都有共同的特质,他们必定是心胸开阔、性格随和、心地善良、人际和谐的人,必定是个长寿的人,一个外貌慈祥的人,一个尊贵的人,一个聪明的人。
莫做无谓的“攀比”才会平衡
七旬老人吉茂英写过一篇《我的<陋室铭>》,读来很有一番启发:
“位不在高,身正则人;名不在显,气正则神。室不在大,有书则雅;钱不在多,饱暖则佳。吾室虽陋,然上不漏雨,下不堵泥,四时可挡风尘。翻身不致碰头,点灯不再用油;水火衣食足够,锅碗床桌全有。冬来暖气,夏开空调,四时无世态炎凉之烦恼。可以读诗书,著文章,调素琴,会亲友,喜笑怒骂皆自由。西邻汾河水,东近龙潭池;春游芳草地,夏观河塘鱼,秋饮黄花菊,冬诵白雪诗。出门看闹市,回家卧静室;外长长青树,内养老不死。足不出户,有‘千里眼’可观世界风云、天下美景;面不能见,有‘顺风耳’可闻亲友声音。互通信息;身不能行,心可与国家民众休戚与共。进不为己,退亦坦然无悔;权不谋私,心于人民无愧;生不贪赃,死不怕万年遗臭;腰包不鼓,可以不防小偷。凭四十七年一份‘原始股’,开一个‘经济有限公司’,既不赔本,也不盈利。不求暴富,便无风险,也不会倒闭;不达小康,只要健康,也不至于吃糠。近君子,远小人,与平民安居乐业。无提心吊胆之劳,无万人指戳之恨,无东躲西藏之苦,无坐牢杀头之忧。吾自云:何陋之有?”
人的一生是在不断比拼中走过来的:青年时比学习、比工作,中年时比成就、比荣誉:到了老年,职位、待遇又进入了比的项目……当然,比也有比的好处:比可以催人奋进,比可以激励斗志,比可以扬长避短,比可以奋发向上。回首那些令人神往的荣耀,无一不与“比”有缘,比可以创造出无数奇迹!
不过,人到老年,比的心气不同以往,比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因为不在职在位了,所以不再比工作,比成就,而是比资历,比待遇。有些比背离正常范畴,变成了“盲目攀比”:比高不比低,比上不比下,比多不比少,比好不比差。这么比,“人比人,比死人”,越比越失衡,越比越失落,越比越失态,越比越憋气。按老朋友所说,盲目攀比,就是自找不快,自己给自己添病,所以他信奉“莫攀比”。
莫攀比,可以保持心静。退下来的老年人,都希望图个清静,静心读书看报,静心养鱼莳花,静心公园散步,静心吃饭睡觉,所以人们说“心静是福”。放着心静的日子不好好过,这不是自讨苦吃吗!
莫攀比,可以免受污染。人老之后保持健康的心态,完全能够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让往日的光环依然耀眼。
莫攀比,可以知足常乐。从旧社会过来的老年人,对今天的幸福生活很容易满足。然而,一旦盲目攀比起来,眼睛向上,欲望膨胀,就没有满足的时候。
当然,生活在人群之中,比是自然的,但一定不要去“攀”,不要有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非分之想。
老周“扛过枪,过过江”,转业后一直在办公室当机要秘书,一干就是几十年。他那“老秘”的绰号,从同辈叫到晚辈,又从晚辈叫到刚进厂的小年轻。他的战友、同事们一个个都带上了“长”,徒弟们也“一杠三花”了,但他临到退休时,仍然是一个“副科级老秘”。朋友们为他抱不平,他却笑呵呵地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才的事自古就很多,何况我一个凡夫俗子!”“和牺牲的战友们比我是幸存者,和吃低保的下岗工人比我是富有者,和残疾人比我是健康者。和过去短缺年代比,现在丰衣足食,对我而言可以说是神仙过的日子了……”
这是一种聪明的“比”,比出了一种精神、信念以及境界。
可惜不少人不会“比”。他们总喜欢用别人的砝码来称量自己,以金钱、名誉、地位来界定自己。这样比来比去,不是自轻自贱、自我否定,就是一肚子牢骚,心生嫉妒,比出一身病来,最终丢失的却是千金难买的阳寿。
“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甘于粗茶淡饭,知足常乐。我国著名文学家,号称补白大王的郑逸梅就是这样的明智者,他有“三比”:
“不比为贵”。他说:“不与富交,我不贫;不与贵交,我不贱;自感不贫不贱,就能常处乐境。”
“比低不比高”。他说:“同是退休者,有的人无所事事,感到无聊,我却笔耕不止;登长城未及顶,但却有年龄比我小身体比我好的人,不如我精神……这样一比就比出了士气,比出了信心。”
“退一步比”。他说:“我虽不富不贵,但退一步想,比起几个不幸患癌症、英年早逝的同学来说,我还是一个健康幸福的人呢。”
郑逸梅一生著述甚丰,年过九旬,可以说是得益于这明智的“三比”。
多想对方好,忘记对方错才会平衡
老王是退休工人,夫妻结婚30多年,从没红过脸、拌过嘴、打过架。
一天,邻居向老王取经,他乐了,轻描淡写地说:“没啥,夫妻之间感情再好,也有牙齿咬舌头闹矛盾的时候,关键是要学会忍耐……忍耐可是一门大学问呢!”说着,他从屋里拿出一个笔日记本。
邻居好奇地翻了一下,一切都明白了。当夫妻相处不愉快的时候,当妻子因生活的艰辛抱怨或发牢骚的时候,老王有个绝招,那就是躲进屋子里,趴桌上一声不吭地写字儿。默写着妻子曾经对自己和对家庭的种种好、种种爱。一件一件地写,翻来覆去地写。用甜蜜的回味来驱散心中的怨恨和怒火。
这一招,老王坚持不懈用了近30年,柜子里笔记本堆了一摞子,从而创造了夫妻相处30年没拌嘴打架的神话。
这些笔记本,邻居每本都翻了一下,发现上面所记毫无章法,内容也不连贯,看得出这是一个人在极其烦躁中写下的东西。这些笔记正是一部真爱的“史记”。
邻居问老王:“你妻子看过这些没有?”他说:“这是男人的秘密。如果有一天生命的大限来到时,我会把这些交给妻子的。让她在我不在的日子里回味,在甜蜜的回味中快乐地活下去。”
爱其实很简单:记住对方的好,忘记对方的错。这其实也是一种快乐的平衡术,当生气的时候,即使是别人的错,可这时候你多想一想别人的好,不要总想着别人的错,那你还会生气吗?况且,不是有一句地球人都知道的名言吗: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何苦呢?
在京城,有位老太太还说过著名的“人生幸福三诀”:“第一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第二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第三是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有这么三条。人生就不会太累了……”
这位老太太名叫张允和。她可是一位有来历的知识女性!她的夫君是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有人说:“周有光的平和宁静与广阔深邃,会让你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她的妹夫是由她玉成美满婚姻的大文豪沈从文。对于沈从文,我们上文已经谈到,史家更有斩钉截铁的定评:“无瑕人品清于玉,不俗文章胜似仙!”而张允和本人,也曾颠沛流离,也曾死里逃生,是人生的苦难与艰辛使她大彻大悟道出了“幸福三诀”。
人来世上一遭,不是让我们把宝贵的生命浪费在对别人的埋怨和痛恨里,人与人的观念不同,学识修养不同,那么就会产生不同的处世方法和生活方式,我们有这个埋怨的时间,为什么不好好经营自己的生活呢?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他们,那么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认识,甚至可以对这些影响我们心情的事情和人熟视无睹。
多想幸福,少想不幸才会平衡
在人们眼中,老许并没有多少值得幸福的理由:他因单位转制被迫提前退休,每月只有不足600元的养老金;老伴所在企业买断下岗,本来就不多的“活钱”变成少得可怜的“死钱”;家居仍然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福利分房时那62平方米的单元房,一家6口挤住在一起;上有老下有小,全家人的吃喝拉撒全由他一个人操持。和大多数老年人相比,老许身上有太大的压力,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幸。然而,每次老友聚会,他最活跃、最乐呵,在人们面前总是满面春风,无比幸福。人们问他幸福的诀窍,他说:“幸福就在身边,看你会找不会找。”
是的,老许很会找幸福。在诸多不幸之中,他能找到“万幸”:从提前退休的“不幸”中,他能找到自己身体好、还能谋到第二职业的幸福;从老伴买断下岗的“不幸”中,他能找到“少年夫妻老来伴”,从此夫妻可以常相厮守的幸福;从收入不多的“不幸”中,他能找到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幸福;从住房憋屈的“不幸”中,他能找到一家老小和睦相处儿孙绕膝的幸福;从生活重压的“不幸”中,他能找到许多人生活还不如自己的幸福……
我们中不少人遇到老许那样的情况往往一筹莫展,不知不觉就远离了幸福和快乐,原因就是不能像老许那样多想一想那些幸福的,如此,即使是看似不幸的,也能成为幸福。
清代某笔记小说中有一首《行路歌》: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总不如,回头再一看,还有挑脚汉。这首歌谣虽浅显,但可以作为养心的借鉴。哲人说,人生就是一块多棱镜,从不同角度去比较,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利导思维和弊导思维对人的心境的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日本学者春山茂雄在《脑内革命》一书中曾这样说:想好事,好事降临,想坏事,坏事敲门。
在《人的思想》意义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一个人会发现,当他改变对事物和其他人的看法时,事物和其他人对他来说就会发生改变——要是一个人把他的思想朝向光明,他就会很吃惊地发现,他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能变化气质的神性就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心里,也就是我们自己。一个人所能得到的,正是他们自己思想的直接结果……有了奋发向上的思想之后,一个人才能兴起、征服,并有所成就。如果他不能奋起他的思想,他就永远只能衰弱而愁苦。
已故美国总统肯尼迪曾说“世界上只有三样东西是真的,上帝、人类的愚蠢和笑声。前两项是我们无法了解的,所以,必须对第三项下点功夫”。魏书生说过这样的话:生活中的阴暗面,如果我们没有能力抑制消灭它的时候,我们还是不想为好,为什么要让这些苍蝇臭虫弄的自己恶心呢?
现实中没有“通往快乐的道路”,因为快乐不是我们向外寻找来的,快乐的动力来自我们内心深处,正如先哲所言:“境由心生。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期望而保持年轻快乐”。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得好: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快乐无需循路,因为,快乐本身就是美好生活的“道路”,一条用心和习惯筑就的“道路”。
人生几十年,总有坎坎坷坷、风风雨雨、苦辣酸甜相伴左右,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阳光灿烂、万事如意。面对一时的不幸和痛苦,最要紧的是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善于将不幸之转换成万幸,不让幸福从自己身边悄然遛走。这样,远离痛苦,让幸福相伴终身,才算是最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