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德经活学活用
15694300000033

第33章 做人不要太执著于自己的认识

■原文

道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之,知之可以不殆。

譬道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译文

“道”是永恒的存在,但它又是浑朴而无状可名的,使人见不到它的真正面貌。

“道”虽是微小而不可见,但天下没有什么东西能征服它。

侯王如能坚守住它,万物就会自然地归从。

比如天地间阴阳会合,就会降下滋润万物的甘露,人们无须命令它,它自然会下得很均匀。

人为而治就有了名位,但既然有了名位,就要知道它的界限,知道了界限,就不会有什么危殆。就好比“道”放之于天下,就好像百川归于大海。

■活学活用:做人不要太执著于自己的认识

老子在痛斥了战争和战争武器造成的恶果之后,在本章继续阐述了自然之道的伟大功能。老子提出了大道的存在特征,他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大道永远没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处于质朴的状态,它虽并不显赫,但天下万物不能使它臣服。

由此联系到侯王治理国家,只要侯王能守住“道”的这种状态,那么天地万物就会自然臣服了。不仅如此,就连那天地也会阴阳会合,降下滋润万物的甘露,而那人民,侯王则不需要下什么命令,也就自然平均和睦、无争无夺了。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要去守住这种状态,老子告诉我们一定要注意一个“名”的问题。“名”就是我们认识“道”所设立的概念和名相,是有极大局限的,是产生对立的源头。但要认识“道”又必须借助“名”,所以,老子的意思是说,既然有了概念和名相,那就不要太分别、太执著于我们的认识。要知道我们的认识是有局限的,所以要适可而止。

对于此点,有人讲过一个小故事,听一听也许对我们的理解会大有裨益。

天热了,学校离海不远,校长把学生带到海边去玩。他自己站在水深处,规定学生以他为界,只准在水浅处玩。

小孩都乐疯了,连极胆小的也下了水,终于,大家都玩得尽兴了,学生纷纷上岸。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把校长吓得目瞪口呆。

原来,那些一二年级的小女孩上得岸来,觉得衣服湿了不舒服,便当众把衣裤脱了,在那里拧起水来。光天化日之下,她们竟然造成了一小圈裸体营。

校长第一个冲动便是想冲上前去喝止——但,好在,凭着一个教育家的直觉,他等了几秒钟。这一等,太好了,于是,他发现四下里其实并没有任何人在大惊小怪。高年级的同学也没有人投来异样的眼光,傻傻的小男生更不知道他们的女同学不够淑女,海滩上一片天真欢乐。小女孩做的事不曾骚扰任何人,她们很快拧干了衣服,重新穿上——像船过水无痕,什么麻烦都没有留下。

不能想象,如果当时校长一声吼骂,会给那个快乐的海滩之旅带来多么尴尬的阴影。那些小女孩会永远记得自己当众丢了丑,而大孩子便学会了鄙视别人的“无行”,并为自己的“有行”而沾沾自喜。

他们是不必拭擦尘埃的,因为他们是大地,尘埃对他们而言是无妨无碍的,他们不必急着学会为礼俗规范而羞惭。他们何必那么快学会成人社会的琐碎小节。

其实,生活中许多时候,也正是如此,我们的心中对某事存在了一种固定的认识,往往很难改变,我们甚至会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同样的事情,此时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有了局限,太执著于自己的认识了,这是很不可取的,是错误的。更何况生活中很多事情本无所谓是非,可在心中有了是非的人,眼里就会生出是非来。

由此可见,做人切忌太执著了自己的认识,因为认识是不完全可信的,有极大主观意识的。正如我们效法“道”,只有出了“名”的局限效法无名之道,才能像“道”那样默默无闻遍布天下,像川谷之流源源不断地注入海洋。

断章取义:

世界是多样的,真理是相对的,对一个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做人切忌太执著于自己的认识,应培养自己从理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冷静地面对一切,你会发现原来一些事本无所谓对错,甚至不会造成任何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