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善于了解别人的人是明智,善于了解自己的人才最聪明。
能够克制别人的人是有力量,能够克制自己的人才最强大。
知道满足的人才能富有,强迫行事的人才最有志向。
不丧失根基的人才能长久,死而不被忘记的人才最长寿。
■活学活用:从道德经中学习高明的生存理念
本章老子延续上章的内容继续发挥自己的理念,乍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其中蕴涵着深刻的人生道理。老子在此以四组排列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启发人们郑重地对待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方式: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一个人善于了解别人,就是知彼,那就是明智。历史上此种人很多,诸葛亮就是其中的代表,诸葛亮之所以被认为是有智慧的人,就是因为他善于知人,体现他过人之处很多,如那“智算华容道”的故事便是最好的证明。
但这还不够,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就是知已,老子说这样的人才最聪明。知人难,知已更难。一个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优点,不知道自己的缺点,难以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评价,要么自视甚高,目空一切,要么自视甚低,缺乏自信。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才能发挥优点,克服缺点,如此方能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而做任何事情也少了许多自己人为的阻碍。
总之,一个人不光要善于知人,更要善于知已,善于知已的人才是最明智、最有智慧的人。而同时能够知已知彼的人,就会百战而不殆了。
(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一个能够战胜别人,只能说明他有力量,并不能证明他自己真正的强大。一个真正强大的人是那些能够战胜自己的人。能够自己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私心欲望,战胜自己的胆小怕事、贪生怕死,战胜自己的短视狭隘、斤斤计较,战胜自己的自高自大、骄傲自满,战胜自己的懒惰和不求上进等劣根的人,当然是最有力量的人。吴王夫差战胜不了自己,被美女、财宝、甜言蜜语所打败;越王勾贱战胜了自己,卧薪尝胆,所以最终打败吴国,夺回了天下。(3)“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知足的人才能富有。不知足,就会产生贪欲,欲望达不到,就要争斗,就会牢骚满腹,就会恨苍天之不公,叹自己命运之太苦,就会活的空虚、十分痛苦。知足的人,没有多少欲望,得多、得少一样高兴,顺境、逆境一样快乐,所以永远富有、永远快乐。
知足者富有,但只有强迫行事的人才最有志。这似乎不好理解,但只需我们理解何谓强迫行事,也就会豁然开朗了。
所谓强迫行事,就是说在自己私心显现、欲望很强时战胜自己。强迫自己不为之所动,在自己怒火中烧时,退一步海阔天空;在自己心灰意冷时,能鼓起勇气克服困难;在自己洋洋得意时,冷静下来正确对待自己……总之,是在遇到邪“道”干扰时,要强迫自己不按它的做,这就是强迫行事。
“知足”和“强行”,是相反的态度,却并不矛盾。知足才会富有,而只有强迫自己按“道”而行才是真正的有志,这“知足而止”和“强迫而行”的态度都是值得提倡的,而后者应更为我们所注意。
(4)“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大树离不开根本,人类的行为也都不能够离开根基。如果以人的身体来说,古人不提倡迁徙遂行,认为这是不安定的表现,是所谓的“流离失所”,所以主张找到一个栖身、安定的场所。如果从人的精神和心灵来说,就需要人们找到一个可以寄放、停泊之处,不因层层叠叠的大千世界而目眩神迷。人只有有了栖身、停泊之处,保持住了根本,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存而没有灾难。
接着老子又从反方面提出一种更高明的生存理念,“失其所而长久”即“死而不亡者寿。”老子是告诉我们真正长寿不死的,便是那些被人们所牢记不忘的东西。一个人的寿命有限,一个人的精神却是无限的,你为了人类作了贡献,你被人们永远记住,你就是长寿,就是永垂不朽。否则,你什么贡献也没有,死去也就死去了,也许开始家人、亲戚会伤心,但不久便会被遗忘了。
断章取义:
老子在本章提出的几个命题,“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知足”与“强行”,“不失其所”与“死而不亡”都是十分有意义的,从其中我们可以学习到高明的生存理念,以指导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