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承话的危险在于会让你得意忘形,人很容易忘记自己是谁。忠言逆耳听起来不受用,但对你行事大有裨益。老子说“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就是告诉你有些话不必当真,有些话则要认真听。
一次,有人问苏格拉底:“你可曾听说——”
“且慢,朋友,”苏格拉底打断了他的话,“你是否确知要告诉我的话全都是真的?”
“那倒不,我只是听人说的。”
“原来如此,那你就不必讲给我听了,除非那是件好事。请问是不是好事呢?”
“恰恰相反。”那个人说。
“噢,”苏格拉底说道,“那么也许我有知道的必要,这也好防止贻害他人。”
那人说:“嗯,那倒也不是—”
“那么,好啦!”苏格拉底最后说,“让我们把这件事忘记吧!人生中有那么多有价值的事情,我们没有工夫去理会这既不真又不好而且没有必要知道的事情了。”
不真便是假话,假话对人无益,不听。
不好就是坏话,坏话听了伤心情,不听。
没有必要知道就是与你无关,世界上每天都会发生千百件与你无关的事,听来干什么?不听。
苏格拉底的观点很明确:人应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没必要了解的事情别去知道。
真话是有必要听的,但你需要有心理准备,因为真话往往不好听。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真诚的话不一定顺耳,好听的话往往不真诚。
原因何在?
因为事物的真相往往并不美好,而人并非电脑,是有感情的,对不愿接受的事情有所忌讳。
比如有人当众说你的儿子是傻子,你会非常不高兴,尽管他说得非常正确,你的儿子就是个傻子。
在同样的场合,有人夸奖你的傻瓜儿子,你会非常高兴,尽管你明知他在撒谎,但你会感激他,喜欢他。你如果曾经有过一段难堪的经历,你将会把它深藏于心底,不向任何人提起,或者设法忘掉它。而如果某个知道内幕的人给你捅了出来,你必恨之入骨。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潘是一位乡间的长着山羊蹄子的神,喜爱呆在阴凉的山洞,习惯用芦笛为山林水泽的女神们吹奏调情的小曲。有一次,他竟大胆地提出要和阿波罗比赛音乐。
老山神福特摩罗斯用橡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坐在一个山岩上充当裁判。四周坐着迷人的女神和凡间的男女,其中包括弥达斯国王。潘吹奏牧笛,笛管里吹出惊人的野蛮的调子,只有弥达斯听得十分沉迷。
阿波罗长着金色卷发,头戴月桂花冠,身穿紫色长袍,左手抱着象牙柄的七弦琴,面容举止透露出神的庄严。他弹出无比动人的曲调,所有听众肃然起敬。福特摩罗斯判阿波罗获胜。
所有人都热烈鼓掌,赞同老山神的裁决。只有潘的门徒弥达斯高声指责这个裁决,说胜利者应当是潘。
阿波罗悄悄走到弥达斯跟前,揪住两个耳朵向上一拉,两个耳朵就变得很长,而且变尖,里外长出灰色的绒毛。
这双驴耳朵成为可怜国王的装饰,弥达斯无地自容,从此用一条宽大的头巾遮盖头部。不让世人知道这个秘密,但对经常给他理发的那个仆人是无
给弥达斯理发的仆人对着洞口说出了秘密,洞口长出一丛芦苇,风起之时,芦苇泄露了弥达斯长驴耳朵的秘密。
凡有过不愉快经历的人,都希望别人生活在蒙蔽的状态中。
法掩藏的。每次给弥达斯理发,由于受好奇心的驱使,这个仆人恨不得把秘密说出去,却不敢泄露给任何人。为减轻这个心理负担,他在河边挖了一个洞,对着这个洞说出了这个秘密,然后用土填上洞口,心里如释重负。
没过多久,那个洞口就长出了一丛芦苇,微风吹来,芦苇秆就沙沙作响,发出的声音却是:“弥达斯国王有两个驴耳朵。”这个秘密就被泄露出来。
弥达斯千方百计地隐瞒他的驴耳朵,就是不想让人知道事情的真相。凡有过不愉快经历的人,都希望别人生活在一种蒙蔽的状态中。
而人生失意者十有八九,你可以想象,世界上有多少事情的真相被掩藏起来。就在你身边,你每天生活的环境里,有很多秘密事件正在发生,但你不知道。
这些秘密发生的事情,或许有一天会被人捅出来,但大多数将永远成为秘密,被深埋于历史尘埃之下。
对于并不习惯生活于谎言中的人来说,捂住秘密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就像给弥达斯理发的仆人一样,一件新奇的事情装在心里而不敢说出去,心中痒得难受。
对于罪孽同样如此,那些真心诚意生活的人,对曾经犯下的罪孽总不能释怀,甚至忧郁成病。所以在西方基督教中有一个忏悔的程序,允许每个人把曾经犯下的罪孽向神父诉说——在一间幽暗的屋子里,只对神父一个人诉说。神父则不能泄露秘密,这是他的职业道德。
向神父忏悔,从心理学上讲,就是为你幽暗的内心再一个渠道,把那些无法见人的忧郁之浊流释放出去。
但这仅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在阳光之下,在人群之中,有那么多的笑脸和礼仪,而你仍然是生活在一个秘密的世界中。阳光在哪里,影子就在哪里,越是光明的地方,黑暗越多。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就是告诉你世界是一个秘密之库。说真话的人往往内心坦荡,口无遮挡,这样的人恰是可信的。唐代魏征被李世民称作是他的“一面镜子”。镜子之最大特点便是如实反映。早年魏征在太子李建成帐下,曾建议太子杀了李世民,他已经看到李世民将成为太子的最大竞争力量。
向神父忏悔,说出你的罪孽,从心理学上讲,就是为你幽暗的内心打开一个渠道,把那些无法释怀的忧郁之流释放出去。
可以如此推想,魏征是小人,就会暗投李世民门下,在李建成身边做卧底,脚踏两只船,这是小人的惯用伎俩。
建议太子杀李世民,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举动。如果不被采纳或行动败露,到李世民得势之日,那就是他魏征的末日。好在李世民是个大度之人,不计前嫌,反而重用他。
再来看下面的例子。
一名武士问某禅师:“真有天堂地狱吗?”
禅师反问:“你是做什么的?”
武士回答:“我是一名武士。”
禅师叫道:“什么?你是一名武士!看你的样子,我还以为是个乞儿呢。”
武士闻言大怒,欲抽剑发威。禅师说:“地狱之门由此打开。”
武士一怔,觉得此话有理,于是收剑向禅师鞠了一躬。
禅师说:“天堂之门由此敞开。”
说教往往是无力的,当教师的在教学生时什么方法都在用,就是为了避免说教。禅师以这种方式告诉武士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乃是为了武士记忆更深刻,实在用心良苦。但是真诚的话往往就是这样不受欢迎。
不好听的话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你恶意中伤,二类是真诚地说出事物真相。
好听话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真诚的赞美,二类是居心不良,用甜言蜜语来蒙蔽你的耳朵。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就是告诉你要善于揣摸说话之人的心态。
公元前484年,夫差为了稳当霸主,又联合鲁国讨伐齐国。勾践派去使臣祝贺,并愿意助吴三千兵卒,为的是通过战争削弱吴国。
伍子胥反对伐齐,而主张灭越。他向吴王说:“我听说,勾践进餐只用两种菜肴,和百姓同甘共苦,这家伙不死,肯定会使越国强大,成为吴国的对头。面对越国这心腹之患应先讨伐它,暂时放下齐国。对吴国来说,齐国只是疥癣小疾罢了。”
吴王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劝告,发兵攻齐,在艾陵击败齐军,回国之后就责备伍子胥以后不要乱加干涉,伍子胥则忠贞抗言:“你用不着高兴,即使攻破齐国,得到的也是一块石坂之田,连庄稼也不能种植。而越国居吴国之南,利害相关,吴不灭越,则越必灭吴。”
伯嚭得悉这番话,便到吴王面前毁谤伍子胥:“伍员这人貌似忠心而实质上是残酷之人,他连父亲兄长都不怜惜,父召不往,坐观父毙,怎么能顾惜大王呢?大王上次要攻打齐国,伍员坚决反对。后来取得了胜利,他反而因此怨恨大王。大王如果不严加防范,他肯定会密谋反叛。”
夫差虽然没有完全相信伯嚭的话,但是伍子胥频繁反对和强颜进谏,也使他感到厌烦。他要摆脱伍子胥的纠缠,使身边能够清静一些。
这时,伯嚭给夫差出谋划策,让夫差派遣伍子胥出使齐国。伯嚭暗中打的算盘是:两国交恶,发生争战,使者常会被杀。于是他替吴王写了一封信,叫伍子胥送往齐国。信中全是侮谩之言,责备之词,列举齐国欺鲁慢吴之罪。目的是激怒齐侯,借他人之手,诛杀自己的对头。
伍子胥料到吴国必被越国所灭亡,因为看到夫差听信谗言,宠幸奸佞,又自恃国强,飞扬跋扈,忠良之士遭受排挤,阴谋邪恶之人聚拢左右。所以趁出使齐国之机,将儿子伍封带到齐国。托付给自己的朋友齐国大夫鲍氏。
齐侯知道伍子胥不主张伐齐,伍子胥在齐国也不以强国的使臣自居,而且提议齐国想法与吴修好,以免交战。所以齐侯对伍子胥以礼相待,送他归吴,让他注意防备奸诈之徒伯嚭的攻讦。
伯嚭看到伍子胥平安归来,他的借刀杀人之计没有得逞,相国的位置捞不到手,就在夫差面前进行公开的陷害:“大王您可要小心,莫中了伍子胥的暗算,据我看其罪有三,出使齐国,寄子于齐,必是外结诸侯,图谋不轨,此其一;伍子胥自以为是先王的谋臣,以功臣自居,常恃功犯上,此其二;大王伐齐得胜,伍子胥耻其计谋不用,必怨恨大王,此其三。三者有其一,则罪不容赦,望大王深思熟虑。”
夫差听说伍子胥把儿子寄托齐国,顿时大怒:“伍子胥果真欺我!”于是派人给伍子胥送去一把剑,命他自杀。
伍子胥手擎宝剑,哈哈大笑,面向吴宫高声说道:“夫差呀,夫差!我帮你父亲成为霸主,又把你立为国君,你当初要把吴国分一半给我,我都坚拒不受。现在你反而听信奸谗命我死。可叹呀,可叹,一个孤忠之人当然是不能单独存身的。”
伍子胥洒了一片哀伤之泪,他痛惜吴国将要覆灭,也恼恨夫差一意孤行残害忠良,他对吴王派来的使者说道:“我死之后,一定要把我的眼珠悬挂在吴国都城东门,让我看着越兵就从这里攻进城来。”
事实被伍子胥不幸言中,伍子胥死后不久,吴国即被越国所灭。
伯嚭在向夫差进言,乃是出自谋害他人的用心。
伍子胥也在向夫差进言,乃是出自对吴国的一片忠诚。
但夫差听了伯嚭而不听伍子胥的话,仅因为伍子胥的话不好听。
古代朝臣见皇帝,都要三呼万岁。但哪个皇帝能活一万岁呢?
朝臣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他还得呼。
皇帝也知道是不可能的,但他喜欢听。
双方都知道是假话,但还是让谎言继续。
让谎言继续,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让真话出现。伍子胥不过就是因为说了几句真话而死的。全部朝臣都在呼万岁,而某个朝臣则说:“皇上你顶多只活百岁。”那就得脑袋搬家。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就是告诉你有些话你可以认真,有些话则不必当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