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就透着批判了。全文凡三千余言,对各省督军,先打后拉,把财政的用度、拥兵自雄的祸端、民间智识的迟滞、争端的底蕴,缝纫包连缕述之。其间,像什么军国主义、共和精神、省宪制定、联省自治、国家、法律、民意、机关等新名词新现象罗列而推究之,至于政客与军人的窥测与倒戈,瞬间命运的颠倒,也毫不客气地批驳陈述,然后借各种军阀之口,设出种种反问,每一反问,又都顺势予以解答,达成合于他意思的命令或意见,文气婉转坚毅,口气则透着劝诱与威胁。
代撰文体贴主人身份,言事则周密详尽,说理则深宛透彻,发语精警,细入毫芒,而所结论,却又浩茫阔大,骈体文在饶汉祥手上,真可谓闳于中而肆于外了。
至于他赠杜月笙的生日联,那就更是大匠小品,稍加点染,着手成春。联曰: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
将楚国的春申君拿来比附,那声名显耀的四公子之一;复将其家族比做汉中世族杜家,所谓“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此联蕴藉含蓄,而气势包裹颇有发散的强势语义和寓意,把杜氏的声威,概括到极点。
抗战胜利后章士钊也为杜月笙寿辰献礼,那是一则短小的四六文,篇幅则如一幅长联了。而其意义,较之饶汉祥的寥寥十余字,差距不可以道里计。章氏同样是个策士,他的高头讲章《柳文指要》做出扛鼎手的样子。但他此文捧杜月笙到了一国重臣或者领袖的地位,恐怕杜氏本人看了,也会汗涔涔而下吧!“……吾重思之,其此人不必在朝,亦不必在军,一出一处,隐隐然天下重焉……战事初起,身处上海,而上海重;战争中期,身处香港,则香港重;战争末期,身处重庆,而重庆重。舍吾友杜月笙先生,将不知何为名以寻……”杜氏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他将其收讫而已。杜氏的门联,也是饶汉祥的手笔,联曰:友天下士,读古人书。
他代黎元洪写给袁世凯的公文,更似一篇特殊的陈情表,举重若轻,黎氏没想到的,他也给挖掘殆尽,全文剀切详明,意尽辞沛,而于古今政治得失之故,多作穿插,自然深切,扫荡八代,独有千古,委实可谓一种纸上的战役。袁世凯的幕僚撰写的回函有云:“褒、鄂英姿,获瞻便坐。逖、琨同志,永矢毕生。每念在莒之艰,辄有微管之叹,楚国宝善,遂见斯人。”篇幅形制精妙飘逸,更像六朝抒情小赋。
弄笔使气,免不了百密一疏。黎元洪任副总统期间,他的职务要出现在饶汉祥的骈体文中,这种新科头衔,不见于传统典籍,饶氏搜索枯肠,竟以太子的典故附丽之,谓之“元洪备位储贰”,一时成为笑柄。
武昌首义元勋张振武被害案,黎元洪猫哭老鼠,有长电致袁世凯。饶汉祥运笔,代黎元洪数落张振武十五大罪状,洋洋洒洒,文章做得峰回路转,全用四六文结撰,也真难为他。各罪状之间须分立而又联系,仅就字面而言弥漫一番摇曳波荡,但文字毕竟不能包办一切。里面要为黎元洪的阴谋洗刷、解套,那就不免气短、不免败露。黄兴对其质问,仅三百余字,其中如:“南中闻张振武枪毙,颇深骇怪!今得电传,步军统领衙门宣告之罪状,系揭载黎副总统原电。所称怙权结党,飞扬跋扈等,似皆为言行不谨之罪,与破坏共和、图谋不轨之说,词意不能针对。”就可将其问得哑口无言。
黎元洪并不聪明,但却屡想搞事儿,结果中了袁世凯的连环套,还把他的电文抄成大字报用以示众——张振武遇害次日,袁世凯就让人在金台旅馆门旁出示布告,将饶汉祥所撰这篇副总统原电抄录。如此一来,饶氏的文本,也就直挺挺地变成观者破译的对象,不论其词翰如何的美妙,言多必失,狐狸的尾巴还是露了出来。文尾写道:“世有鬼神,或容依庇,百世之下,庶知此心。至张振武罪名虽得,劳绩未彰,除优加抚恤,赡其母使终余年,养其子使成立外,特派专员,迎柩归籍,乞饬沿途妥为保护,俟灵柩到鄂,元洪当躬自奠祭……”则已心虚汗出,强词夺理,故作镇静了。
黎元洪辞职电,将责任归于他自身,求治太急,用人过宽,这真是既自责,又自夸,在技术上的自我洗刷辩诬达于极点。当各种矛盾会聚之时,他黎元洪“胶柱调音,既无疏浚之方,竟激横流之祸,一也。……格芦缩水,莫遂微忱,寡草随风,卒隳持操,二也”,接下去数落张勋,大盗移国,都市震惊,而他在此乱局中,不忍目睹百姓流离,伤于兵燹,方有辞职之举。左说右说,圆熟周至,既表白,也痛陈纠葛,至于典故的恰切运营,时事的新警比附,犹其余事耳。其名句如:“惟有杜门思过,扫地焚香,磨濯余生,忏除夙孽,宁有辞条之叶,仍返林柯,堕溷之花,再登茵席?”“若必使负疚之身,仍尸高位,腾嘲裨海,播笑编氓,将何以整饬纪纲,折冲樽俎?稀瓜不堪四摘,僵柳不可三眠,亡国败军,又焉用此?”此等句式,均深堪玩味。
1925年11月,郭松龄的倒戈,先是和冯玉祥结盟,然后是军队改编,并拟回师打沈阳,讨伐张作霖。郭松龄则以张学良名义控制他们,他谎称要清君侧,推出张汉卿,然后从山海关直入锦州,到了新民屯,对面就是张汉卿带着军队来抗拒他们,这些官兵陡然懵了,想到张氏父子待其不薄,为何要拿枪打他们?可见郭氏倒戈之初就已埋下败因。他与冯玉祥联手,但冯氏却又在关键时候不配合他的计划,使郭氏身死家灭。郭氏当然不忘记最重要的电报战。因此请来饶汉祥。此时饶公正和黎元洪闲居天津,百无聊赖,于是慨然入幕。不过这是他幕僚生涯中最危险的一次。首先连发三通电报,一是宣布杨宇霆的罪状,要求立即罢免,一是请“老帅”下野,“少帅”接位。郭军溃败,饶脱逃。这时候的饶汉祥,真个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落魄得紧。
1925年11月22日,饶汉祥代郭松龄讨伐张作霖,其作可称大开大合,混茫而来,全文近两千字,文章前半篇幅采破局之体,摒四六交替之原则,纯用四言撑起,诸如:“名为增饷,实同罚俸。年丰母馁,岁暖儿寒,战骨已枯,恤金尚格。膺宗殄绝,嫠妇流离……死无义名,生有显戮……强募人夫,兼括驴马,僵尸盈道,槁草载途。桀以逋逃,骚扰剽掠,宵忧盗难,昼惧官刑,哀我穷阎,宁有噍类……”
遣词造句先是如高山坠石,猛不可当,复如长绳系日,膂力无穷。先是数落老帅的不是,形势的不得不变,以下则是威吓、劝慰、蒙骗、求告、呵斥等,奇奇怪怪地汇于一炉。
数落张氏罪状,扰民、窃财、纵兵,等等。其中颇有朗朗成诵的名句,譬如:“建国以来,雄才何限,一败不振,屡试皆然。”“人方改弦,我犹蹈辙。微论人才既寡,地势复偏,强控长鞭,终成末弩。且天方厌祸,民久苦兵”。
然后才说出郭松龄的无奈之举,此时再次穿插民间的危困以及张作霖的种种不是。继而顺势抬出张学良来,说他英年踔厉,识量宏深云云,言下之意,张作霖要是识相,就应当迅速下野,灌园抱瓮,从此优游岁月,远离军政。最后是代郭松龄表决心:
“先轸直言,早抱归元之志;鬻拳兵谏,讵辞刖足之刑。钧座幸勿轻信谗言,重诬义士也。”
说得是那么地恳切、深邃、正大,仿佛义气充满,实则就郭氏言行和举兵结局来看,形同儿戏,和写在纸上的雄文加美文,相去何啻天渊!
饶汉祥后期搭档
郭松龄倒戈,与饶汉祥同时出山以为幕僚的,还有林长民。他俩是一对新旧书生,当形势危急,出路渺茫,饶汉祥就懒得理人,人有问之,他总答以“遗精病重”,不胜依依的样子;林长民则愁眉苦脸,但还竭力做出矜持的神情。
林长民也是倾心苏、张之术的才智不凡之士,他自负才华,亟求有以表现,袁世凯称帝时,他的地位不低。
张勋复辟之后,冯国璋继任总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他即入其阁,当了几个月时间的司法总长。其时梁启超长财政,他长司法。
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他在政坛已很落魄。忽一日,他赴日本公使的宴会,座中有金拱北,也有几个上下其手的政客。林长民到时,有位来客暗地里对金拱北说:“像宗孟(即林长民)这样一把瘦骨,满脸死灰色,真活该干掉了事。”林氏知道后,惊吓不小。
随后入郭松龄之幕,也是不甘寂寞,还想寻求实力来做依傍,做一番事业。而郭氏看重他政治修养和对日外交的才略,立马倒屣相迎,事成以后的腹稿也予交代:郭主军,林主政。林氏由是心动。
郭军先是一路顺风,势如破竹,后来日本势力介入,形势逆转。在战云诡异流变的前线,林氏的前景已很不妙。全线溃退的次日,郭松龄夫妇已先行逃逸,林长民一干人也坐了板车上路。“车过山坳,前面枪声四起,四人仓皇下车。宗孟披着狐皮大氅,仆人挟着他走入沟壑里,觉得不安全,主仆二人蜷伏蛇行,想爬到低处避匿,为了狐氅累赘,想把它脱去,头微仰,恰好弹如雨至,不幸头颅中弹,只剩了半截,那仆人往前一拉,也追随主人于地下了。”(高拜石《新编古春风楼琐记》第三卷)。死时是那样地惨切。
林长民的长女林徽因和徐志摩交善。据说徐氏对林先生之死颇为慨叹,以为他那样的声望才学,就是写书卖字也不虚此生,偏偏鬼抓一般,跟郭松龄搅在一起,还带太太陪了同车,一直开到前方去送命,前后半个月,活生生的一个人剩了一堆白骨,死得没啥意义,真是胡为乎来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