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懂幕僚就不懂民国
1572800000037

第37章 过渡时期的幕僚 (1)

樊崧甫的计谋

第四次“围剿”江西苏区期间,樊崧甫向蒋介石面呈碉堡战略,这时恰逢庐山军官训练团结业。见蒋介石之前,赵观涛问他,战术进展怎样,樊崧甫答,以碉堡战术最为成功。

他和部下将碉堡照片装订成册,到南昌分送军界首脑。他在进策之前,做了游说工作,根据他的经验,嫡系部队的军头主观性很强,不大听得进意见,加之他又是杂牌军的师长,说话的余地就更少。那些军师长们,只有先贤的名言,或者美、英、德、日的顾问意见才容易接受。

樊崧甫见到蒋介石后,由另一师长率先陈述意见,他说,红军赤化民众太多,犹如水中鱼,大水中摸鱼,鱼摸不到,摸鱼人反而会被浪涛卷去淹死。蒋介石就问,樊师长,你有没有办法?樊氏答,我们应该改变战略,夺回民众杜绝侥幸。应展开大军建筑碉堡线,逐步跃进,随军构筑公路,接济粮弹,山顶上则建碉楼,如敌方有大队行动,则可了如指掌。

他的这个碉堡战略,凭心而论,是很高明的。增援、固守都较有余地,碉堡线是硬据点,如形成包围,则可逐步紧缩。对红军来说,这是一很难对付的损招。

熊式辉任江西省主席兼行营参谋长,善于揣摩蒋介石的意旨,以素不打仗的将领资格累迁高位。樊崧甫又将他的碉堡战略拿去游说熊式辉。熊式辉说,我们这边做碉堡(指江西),陈济棠不做(指广东)怎么办?樊崧甫答,这很简单,我们将红军压到他那边去,怕他不修?等他自动来修,那不知等到何年。

樊崧甫这一招,很切合政学系善于揣摩的特征。

军阀之间互相以邻为壑,不知大祸将至,他们之间根本是一本烂账。

对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前,是1932年秋,陈诚邀请樊崧甫到他的十八军总指挥部担任参谋长,后来任用很有名的郭忏为参谋处长,当时在樊崧甫指导之下执行参谋业务,在江西省东部的南丰一带作战。

樊崧甫一生多为参谋官。1933年1月初,樊崧甫调度部队,有周至柔师、吴奇伟旅、周士达旅等,其中周旅坚持工事坚固,要死守,傍晚樊崧甫电话叫他临机立断,迅速撤出,他不听,半夜红军开始进攻,周士达果然告急。这时的情形却难以撤退,所以,军参谋长樊崧甫的意见就与行营参谋长贺国光相反,反而要其坚守。结果打得狼狈,只有少部分士兵突围,周士达本人被俘。他临死前说:悔不听樊参谋长的话,贻误大局。

这是樊崧甫的事前预料。他的参谋心得则跟他曾经任一线指挥官的实战经验有关。

在南丰附近的战斗之前,他们也获得了红军的宣传品。其中一张揭露国民党军以三个纵队向苏区进攻,点了各纵队指挥罗卓英、吴奇伟、赵观涛等人的名及部队番号,樊氏看到后很惊讶,就问陈诚,是否作了第四次“围剿”计划?陈诚说确有其事。樊崧甫又问,那么是否某某指挥某部……等一系列部队番号,陈说,对的呀。樊崧甫说,我都不知道,怎么红军却知道了?陈诚愕然无从回答。于是樊氏出示宣传品,陈诚尴尬不能答。老樊感慨说,这种机密泄露,使他惊心动魄。(参见樊崧甫《龙头将军沉浮录》,第三章)

此间可以看出预感之于参谋素质的重要关系,譬如蒋百里对日本进攻时间的判断,邱清泉对国防部刘斐等卧底的揣度,均与预感有关。称职而优秀的参谋必须有先验般的警惕——即一种不请自来的预感。预感乃是其必备的素质,预感可使其根据事机作出判断。

随后,1933年春节的抚州战斗,陈诚就吸取了教训,决不过早下令。抚州附近浒湾的红军就被罗卓英指挥的三个师突然袭击,而吃了大亏。那次是在除夕的子夜开始出击,拂晓即结束战斗。

一个人的长处也即是短处。关于陈诚本人,樊崧甫也有第一手的记述。陈诚在第四次“围剿”期间,不管上面发多少经费,他都按实际数目下发部队,所以下面对他的感情还不差。他做人趾高气扬,领袖欲强烈,但也确实敢作敢为,但这样的行事风格也招来同辈的妒忌,有人盼他失败。何应钦、熊式辉恨他入骨,他们试图说动蒋介石,以蒋的名义迫他执行,使他开始踏入危机。

陈诚独自担任第四次“围剿”的责任。樊崧甫为他草拟初期的进攻计划,这是他的一次重要参谋作业。

一是敌情判断,包括对方的外围部队;一是侦察红军主力;一是作出应对计划即主力和增援部队的配置;一是编制战斗序列。

不久又坚执要樊崧甫兼任师长到一线。陈诚转达蒋介石的话,强调这是一个杂牌师,让樊崧甫去整理,整理得好固然属幸事,整不好也就算了。这是借重他的参谋经验所作的安排。

这时,樊崧甫又提出整训部队的建议。他说,譬如做生意的人,行情不利,亏了本钱,应暂时收盘,保持一些本钱,等行情好时再做。如果一意滥做下去,本钱输光,等好时机来了,只好在旁边望洋兴叹。中央嫡系部队有限,杂牌却是力服心不服,不肯卖力,兵多也枉然。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建议开办短期培训班,施以精神教育,把杂牌军将校都变成师生关系,再投入战斗,比较有利。

老樊的建议不错,说起来甚动听,但实行起来效果难测。

陈仪与沈仲九

陈仪可说是一个典型的绍兴人,那里的师爷自来有名,他也正是幕僚长的人才。他是日本陆军大学毕业的,成绩非常之好,气度深沉刚毅,做事有魄力、有担当。他是在旧军人中最有时代感,最有世界眼光的人。

陈仪是个大幕僚,可是幕僚背后还有幕僚,这就是沈仲九先生。他帮助陈仪建立政治理论计划以及实践的方案,曹聚仁称赞他运筹帷幄,是真正的现代卧龙。他和陈仪关系很深,而陈仪又是蒋介石早期最信任的人。但沈仲九很怪,他只在幕后策划,从不愿意站到前台,甚至不愿意和蒋介石见面,他也不愿意让福建的老百姓知道,陈仪的背后还有他沈仲九这个人。他躲避公共集会和官场上一切应酬,生活简单朴素,甚至有一次绑架他的土匪也相信他是一个可怜的小学教员,看不出他是大权在握的高级幕僚。

当然,他的资格也老,是留学日本的光复会会员。他和浙籍的陈望道、施存统、俞秀松、刘大白、沈雁冰、沈泽民、戴季陶等参加了《新青年》杂志社召开的社会主义和中国改造问题座谈会。1946年年初,他主持为陈仪制定了建设台湾为“模范省”的大政方针。沈仲九的幕僚作业大概而言是建立了一套较完备的人事制度,开办了省政讲习所,培养了一批行政干部,省以下的一切事务官都由省当局直接指挥。曹聚仁认为这和法国的文官制度很相似,这一制度的建立使福建省政逐渐上了轨道。当时日本攻占福州以后,国民政府还有4/5的地盘,算是一个较完备的省。本来曹聚仁准备写关于他的报道,黎列文先生受了沈仲九的暗示叫他不要写。

兵学泰斗徒有虚名

杨杰出道早。北伐以及中原大战,多次为蒋介石出谋划策,扭转危局,尝有“战略专家”“兵学泰斗”之誉。

他和蒋百里是同一时代的人,生于云南省大理,保定北洋陆军速成学堂出身。1921年,复返日本陆军大学深造。后来肃清孙传芳残部,即南京郊外龙潭车站的大规模会战,杨杰擘画甚多。中原大战爆发,他任南路军总参谋长,具体策划对冯玉祥作战。当临汝被围之际,杨杰果断以一部扼锁正面咽喉,一部绕道侧击,遂解临汝之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