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天津人,少年时古文基础就很好。1931年,北洋的陆军大学迁移到南京续办,他得以入校深造,教育长杨杰器重他,作为第十期毕业生代表演说总结。1934年蒋介石派其到美国堪萨斯陆军大学读书,其后又在美国学国际关系专业。1939年回国,一度任第九战区副参谋长。以其学术造诣深厚,兼任中央军校长沙分校主任,轮训地方军政干部。1942年后任陆军大学教务处处长、国防研究室主任,筹建国防研究院,目的在培养三军高级将领和幕僚人员。其间,兼任军委会委员长侍从室中将衔高级参谋,协助蒋介石与美国联络谈判事宜。
1943年,中、美、英三国高级幕僚会于印度加尔各答召开,中方为宋子文、何应钦,杜建时以随员身份参加。其后,杜建时探察到美、英只进攻缅北而非全境的计划,及时向蒋介石汇报。
中、美、英、苏的开罗盟国首脑会议,蒋介石命商震、林蔚、杜建时等高级幕僚草拟提案,主要为:反攻缅甸,以美国武器装备训练国军,并要求英国支持国军的反攻。
蒋介石和史迪威矛盾激化时,史迪威托杜建时请蒋介石接见,后者在愤怒中予以拒绝。1943年夏天,罗斯福、丘吉尔会于华盛顿,讨论中国战区事宜,宋子文和杜建时前往参加。杜氏在会上支持陈纳德意见,反复说明中国对空军的急需。
在重庆美军司令部,杜建时与史迪威的参谋、助手频繁联系,察知史迪威使用美国援助在中国的去向。1944年9月,赫尔利来华,由杜建时陪同,赫氏电报美国,据实汇报蒋、史性格水火不容,直接点题:有史迪威在,中美不能合作。杜建时在赫尔利处见到电报原文,当即报蒋,蒋介石大喜,嘱咐杜建时照顾好赫尔利,加深私人情谊。罗斯福接报以魏德迈接替史迪威征求蒋的意见,蒋介石与魏德迈友善,当即拍板。魏氏对蒋极为尊重,以蒋介石为统帅,自居参谋,蒋介石喜不自胜。杜建时又和魏德迈为堪萨斯大学同学,于是中美联系,趋于密切。
远征军的第二阶段为中国驻印军,史迪威为总指挥,罗卓英为副总指挥,柏特诺为参谋长,温鸣剑为副参谋长。
史迪威性格直率中葆有威逼、专横。孙立人、郑洞国、廖耀湘与之时有抵触,发生正面冲突或反驳,“不仅赢得我军官兵的中心爱戴,且为美国许多正直有识的朋友所赞赏,最后连史迪威对他们也刮目相看,倍加尊重。”
这时发生温鸣剑事件,以美国军官取代中国军官。史迪威将温鸣剑等人撤职,企图用美国军官取代驻印军团以上干部。郑、孙、廖一致反对,史迪威被迫自行纠正。(参见王楚英《我所亲历的印缅抗战》94页)
不过,驻印军一切武器、弹药、给养、服装、医药等全由美军提供,补给到连,供应到人,种种优势和做法,与其他部队风气全不相同,这也是驻印军对史迪威最终产生好感的原因。史迪威本人,他的士兵化的举止、雷厉风行的作风,他的忠于职守、责任、荣誉感等良好风气,也给国军官兵很大震动。
驻印军反攻战的胡康河谷战役、孟拱河谷战役以及密支那围攻战斗极为惨烈。作为高级参谋的温鸣剑,主要是和美军协商沟通。
譬如,史迪威和美军军官,较缺乏中国古兵法上那种对地理兵略的考虑和重视,中方参谋和他们谈及公路补给的巨大困难,他们总是不以为意。虽然他们清楚雨季势难行车,且中印公路边修边打仗,使用率极低,这一带又到处是沟谷纵横的原始森林,但他们总强调依托强大的空军支援,仿佛一切不成问题。他们这种思想在后来的缅北反攻战中吃亏不小。这时温鸣剑就要出面苦口婆心地沟通、解释,以期对方接受意见。
蒋介石的战略用心
曹聚仁以为,蒋介石的性格造成幕僚发挥影响力的难度。中日大战前夕,胡适从庐山谈话会回来,就说:蒋介石心目中,我们这些大学教授,就等于黄埔军校的学生!他的头脑中,除了听他话的,就不会有敢于自作主张的人。(曹聚仁《采访外记》86页)
何应钦的态度,比较好一点,陈诚的态度,跟老头子差不多,也可说更坏一点。
顾祝同本来也不懂得招待记者,后来马树理替他办报,宦乡做他的政治顾问,他的修养才逐渐好起来。
蒋介石一直玩弄权力,存着天无二日的心理。西安事变时,他对端纳说,张学良不择手段,拘囚了他,才和他谈判。端纳不禁失笑道:你自己不是也时常关起了别人,才和他们谈判的吗?(曹聚仁《采访外记》87页)
这些叙说或评论,大多是些漫画式的勾勒,并不具有恰切的说服力。
蒋介石当年的战略,逼迫日本将南北攻击态势改为由东向西的进攻,今日回头观察,不得不佩服他的高人一筹,他是把政略、战略、战术结合到最佳的一个人。杰出如蒋百里,大战略思路极为清晰,实战却不见佳,如其襄助吴佩孚期间,差不多就是缩手缩脚。
蒋纬国说蒋介石的战略是改变日军进攻方向,因此他必须培植大量品种齐全的部队在大西南和大西北,以作反攻或决战之用。
那时候,胡部的一般编制是:集团军辖三个军,军辖三个师,师辖三个步兵团。军又有炮兵团、辎重兵团、工兵营、通讯营、搜索营、特务营等直属部队。
蒋介石的修养和他早年粤军时代的幕僚生涯有关。他在20世纪60年代曾经讲述,建军事业要从头做起,特别强调他久经战火洗练的治军经验:
战争的遂行,须发挥活的精神力,因为战力是质量与冲力的乘积。精神力,等于冲力、动力和活力,表现在物质上面,使人的冲力、动力、活力足以扩张物质的质量、动量、速度和强度,而成为雷霆万钧、锐不可当的打击力。所以我们可以说,战力(打击力)是等于物的质量与人的精神力(冲力)的乘积。
他强调组织与思维训练,因为组织力就是思维力的体现。责任制度的基本精神——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人人负责、事事有成;责任制度的本质——建立考核的考核……
他以为现代化的军队,必先要有现代化的军人——经过了现代教育、训练、组织、规律的修养造就,为现代化军队的第一要务。简言之,亦就是要先有现代化的军人,才能组成一个现代化的军队。
而他对日本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更见出他的眼光确有过人之处。
蒋介石推崇日本倡导维新的主要人物伊藤博文,说他建立军制依托新的宪政。他批评同时的李鸿章着眼点的低下。因为前者重在建国建军久远的规模——政治、宪法、经济、社会的组织,军事的制度,以及科学的精神和方法,故其根基颇为深厚。而相反的,晚清的李鸿章则是深植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念,始终只知道西方国家“大炮之精纯,子弹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以为“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而对于立国建军的大政方针,和学术文化的根本之图,尤其科学的基本精神,则不闻不问。因此他主持洋务几十年,亦仅止于聘请顾问,训练洋枪,抽收关税厘金,设立机器制造局、造船厂、招商局、矿务局,求其“船坚炮利”。
《柏文蔚自传》叙写中原大战前,张学良举足轻重的地位。冯玉祥、阎锡山军将发动,蒋介石派张群做张学良工作。张群从上海动身,行前在上海珠宝店购买大批钻戒宝石,并带大批舞女同到沈阳,连张学良左右的男女佣人都送礼物,天天引诱张学良跳舞,把张包围了。
其实设若这样就能免除战火,那也是一种很不错的隐形战,求之不可得啊。
像柏文蔚所讲述的蒋介石这类小智谋,行云流水般灵机一动,至办成大事的,也不在少。而他在万般艰困中,竟将日本的侵略态势——从北到南进攻的如意算盘,压制成从东向西有利我方的情形,则是难能可贵的大韬略的显现了。
兵凶战危,战争的结果,是毁灭性的,赤地千里,家破人亡,人命危浅……所以在准备战争的时候,一方面是避免战争,一方面是在万不得已非战不可的情况下,必须赢得战争。尤其要让敌人知道要么就不打,一旦开战,敌人一定会输。这样敌人也就不敢打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蒋纬国说,国家顶峰阶层考虑战争指导,一定是避免战争。除非到了因为避免战争反而产生对国家的更大危害的时候,才决定不如一战,因为长痛不如短痛。
此即抗战前蒋介石的心理和作战指导原则。